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研究論文

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研究論文

1人居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研究論文

自20世紀50年代希臘學者道薩迪亞斯提出“人居環境科學”的概念以來,人居環境隨即成為建築、規劃、地理、環境等學科所關注的熱點。人居環境可以簡單的理解為人類居住的環境,但其具有豐富的內涵和研究價值。上世紀80年代初,吳良鏞先生開始致力於“人類聚居學”的研究,提出了“人居環境科學”(Thescienceofhumansettlements)的基礎框架。這一框架並不只是單純的建築或城市問題,而是考慮了各種尺度、各種層次的人類聚居環境,涵蓋了鄉村到城市,是以人為中心的人類聚居活動[1]。人居環境,是人類聚居生活的地方,它是人類在大自然中賴以生存的基地,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場所。人居環境科學是一門新學科,它是由人類居住、環境科學兩大學科作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是對建築學、城市規劃學和景觀建築學的綜合[2]。

2蘭州市人居環境概況

蘭州地處黃土高原西部,屬於北温帶乾旱大陸性弱季風氣候,乾旱少雨,氣候乾燥,黃土裸露,植被覆蓋率低,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十分脆弱,春秋兩季易受沙塵暴和浮塵天氣的影響,自然揚塵嚴重。蘭州市區南北兩山對峙,城區常年以東風為主,而且靜風率高。這種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氣象條件,極不利於城市空氣中的各種污染物的輸出、稀釋和擴散,同時也是國內少有的受地質自然災害困擾的省會城市。由於城區主要坐落於河谷地狹長地帶內,城市用地基本分佈於長45km,寬2-8km的盆地內,南北發展空間受到很大的限制,影響了社會經濟發展以及城市人居環境建設。可供城市開發的建設用地明顯不足,而人口和產業的迅速集聚又進一步加劇了各類建設用地之間的矛盾,導致城市土地價格昂貴,人均居住用地面積較小,老城區人口承載力已經超出極限,公共綠地比例偏少,城市基礎設施承載力降低,加之經濟發展長期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自然生態環境難以在短期內有效改善,嚴重影響了城市居住環境的建設質量。蘭州市這種典型的區域條件的不利因素,決定了進行城市人居環境建設的長期性和必要性,必須重視構建生態環境空間擴充目標,實現人居環境空間佈局的可持續發展。

3蘭州市人居環境優化策略

蘭州市自然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已經成為影響和制約城市人文建設良性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蘭州市未來發展戰略的主攻方向應該是以實施自然生態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為主,進一步推進社會經濟和人文建設的協調發展。

3.1保護、尊重、美化自然環境

河谷形態特徵為蘭州南北兩山提供了豐富的綠化空間,部分山頂修築了塔閣,具有天然的城市輪廓線。然而隨着城市用地擴建,城區部分地段建築已延伸到山前,風景區山麓地帶的大量的高樓大廈,遮擋了山嶺景觀和公園的正面景緻,尤其中山鐵橋南橋頭破壞景觀的連片建築,導致整個城市的立體畫卷遭受到嚴重的視覺破壞。黃河流經城區構築了秀麗的風景線,濱河道路、沿河帶狀公園已具備一定規模,這一得天獨厚的主題尚需加強。黃河風景線應努力拓寬綠帶,風景線上應在位置較好的地段開闢一系列主題公園,讓濱河風景線越來越生動感人。要不斷加強信息公開和社會監督,及時公佈環境質量信息,構建媒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社會監督機制。

3.2結合交通道路建設,突出和強化軸線作用

隨着蘭州經濟社會的逐年發展,城市空間、資源、生態、產業面臨着中心城區山大溝深盆地小,交通擁堵出入難的發展矛盾。根據蘭州濱河地區空間開發的一般規律,城市化空間發展應儘量採用以點軸開發模式為主的“節點——發展軸”的`綜合開發模式[3]。結合交通道路建設,強優城區整體軸線系統是保證城區景觀建設,完善城市道路骨架的重要途徑。蘭州城區東西軸線可以分為六條:兩條南北兩山的山脈線,一條黃河綠色軸線(含南北濱河路),此三條基於自然的軸線,要通過綠優美化加以強調,另一條是皋蘭山前過境交通軸線(南山路),和一條東起東崗東路、經慶陽路、中山路、西津路直通西固路,以及新建成的北環路。南北軸線在城關中心區內較分明,主要有天水路、皋蘭路、酒泉路、靜寧路、中山路西段等[4]。但因黃河上橋樑有限等因素,而其它各區的南北向道路不太明晰,要通過舊道拓寬、新路建設、橋樑修建和蘭州西客站的修建進一步完善,並且各段軸線應通過鄰街建築立面、綠化、色彩等要素的強化突出地域特色。

4構建、擴充生態空間,實現人居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4.1蘭州城區整體景觀方向,注重濕地建設

蘭州市的生態建設主要集中在南北兩山和沿河兩岸,河谷城市綠化必然是以山為重點,沿河綠化為骨幹,通過市內幹道、廣場、洪溝邊緣的綠化帶與周邊綠化相聯組成"山水城一體"的生態環境網絡。蘭州城區整體景觀建設要立足強化兩山綠化保護管理,嚴格控制山體輪廓線,精心設計和佈置各個制高點的風景建築和紀念建築。各區景觀建設要以自然條件為基礎,考慮塑造蘭州城區整體形象,突出區域的個性、職能與文化特色。同時,濕地是城市之腎,濕地可有效改善對水資源的淨化,對植物、動物多樣性的保護和環境的改善。蘭州要注重恢復濕地的原生態,實現濕地生物的多樣性,進而提升整個市區的生態環境,對市民而言,則多了一個休閒、娛樂的絕佳去處。

4.2構建城市生態水系,切實打造“山水新城”

蘭州作為濱水特徵明顯的省會城市,因受水資源指標和自然條件的限制,全市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僅為742立方米,是國家嚴重缺水城市之一。蘭州乾旱形態的河谷黃河文化形成的山水特徵和市域的自然環境,肯定會涉及到城市色彩基調的定位,成為影響人居生態環境的決定性因素。讓黃河之水變“穿”城為“串”城而過,實現蘭州真正意義上的“山水新城”,進而提升人居環境質量,提升城市景觀素養,提升蘭州未來都市的景觀魅力。依託山地、水岸、濕地等條件要素,注重色彩的層次感,通過整體色彩把握來打造風情線的城市品牌,在構築城市完美宜居環境的同時,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環境。

5結語

蘭州市人居環境發展建設中,首先應優化城市用地結構和功能佈局,其次,應因地制宜搞好城市生態規劃和佈局。要根據蘭州市城市地質地貌條件,以城市區域生態環境承載容量為閾值,科學地劃分城市人居環境功能區,設計出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和擴展空間。要依靠科技進步和體制創新,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將生產、流通、消費、回收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相結合,改變蘭州現行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構建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並重的新經濟發展模式[5],建設環境保護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居環境的和諧,最終實現蘭州市人居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吳良鏞.人居環境科學導論[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1.

[2]張亞峯.我國城市人居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探析[D].成都理工大學,2008.

[3]李鴻飛.城市交通規劃中路網布局的合理性分析——以蘭州城市交通規劃理論與實踐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08,S1:50-52.

[4]李鴻飛,張晶晶.蘭州市生活性街道空間互動性研究[J].西部人居環境學刊,2015,03:92-95.

[5]李斌.蘭州城市人居環境建設質量評價與優化研究[D].西北師範大學,2004.

標籤: 人居 論文 環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wdlv0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