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論桂西北白褲瑤銅鼓舞基本特徵及形成因果論文

論桂西北白褲瑤銅鼓舞基本特徵及形成因果論文

[摘要] 從宗教習俗中可窺探出,白褲瑤古老的銅鼓舞所表現的內容和舞蹈特徵,無一不和本民族人民的歷史生活、宗教習俗息息相關,它是瑤族人民創造的民族舞蹈形式,是本民族文化的結晶,正因為它與本民族的信仰和情感如此緊密相連,所以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盛行不衰,獨具一格。

論桂西北白褲瑤銅鼓舞基本特徵及形成因果論文

[關鍵詞]桂西北白褲瑤勤澤格勒宗教習俗環境因子

舞種及播布區

在雲貴高原南麓的桂西北,有一個山區小縣一廣西河池市南丹縣。這裏不因地處偏僻而冷清,卻得民族藝術文化浸潤而顯山露水。在這塊391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一個勇敢而堅韌、勤勞而樸實的民族——白褲瑤(因該民族男子穿白褲而得名,《嶺表紀蠻》中記載:河池瑤民,頭裹白帕,衣藍衣,長僅及臍,着白褲,黑邊為飾,長僅及膝)。瑤民其位置所在地,多倚山建築,有山麓以至山嶺隨處皆有。故人瑤山者,時見層樓樂閣,踞於凌雲之高峯上,煙雲摩蕩,獨立天空,氣象雄奇,尤如海市蜃樓。因而註定了這個民族是個多情善舞的民族。在白褲瑤地區,廣泛流行着這樣一種古樸的銅鼓舞——“勤澤格勒”(瑤語),漢語稱為“打老猴舞蹈”(注:以下均簡稱為《勤》舞)。該舞是為死去的親人舉辦喪事時而跳的一種祭祀性舞蹈。

《勤》舞種傳播地區主要流傳在南丹縣裏湖、八圩兩個瑤族鄉的山寨裏。

《勤》舞表演的人數不限,就銅鼓的多少而定,銅鼓多時排成方行。皮鼓一面居中,是整個舞場的指揮。舞者全部為男性。

《勤》舞基本舞蹈動作為:正面雙擊鼓、繞鼓雙擊鼓面,繞鼓雙擊鼓身,單擊鼓、以及猴子戲鼓等十四個基本動作。舞者模仿老猴取食,攀摘的姿態,動作古樸,粗獷敏捷,剛勁有力。

典型舞蹈基本特徵因子分解

“舞蹈是在直觀上可以感受到的具有同一表意審美特徵的一簇舞動,也是提取舞蹈形態特徵的基礎單位。”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提取《勤》舞典型舞蹈基本特徵:

1、節奏型

“節奏型是舞蹈的特徵之一,分析舞蹈形態,必然要依據其節奏的類型來提取特徵。”《勤》舞是以陪伴該舞的鼓點為據,從音樂的角度來看,舞蹈是用人體的運動來表現音樂的“質感”,其中最明顯的就是節奏。那麼,《勤》舞的基本舞蹈與該舞種鼓點之間的關係如何?

(1)音樂(打擊樂):

第一拍:俯身左前吸腿跳,雙鼓棒在右腋前互擊一次。

第二拍:左腳向前落地成雙腿半蹲,左擰身;左手“提襟”位,右手鼓棒擊鼓第一次。

第三拍:做第一拍對稱動作。

第四拍:做第二拍對稱動作。

第五~八拍:反覆第一~四拍動作。

從這一蔟舞蹈動作中可以看出,伴隨舞動的鼓點是具有強弱均勻的2/4節奏,舞動的節奏型是上下起伏的運動。因而音樂與舞蹈的節奏型是相呼應的,整體流程形成穩定流暢的波動感,兩者是對應進行的節奏型。

2、呼吸型

“呼吸,這是構成舞蹈內在韻律的重要因素。與其他形體運動門類相比較,舞蹈的呼吸不僅有實用價值——生理需要,在而具有表意和審美功能並且與節奏型緊密相關。”各民族舞種有各自的呼吸特點,一個舞動起碼會有一吸一呼,一般按舞蹈規律可分為自然型、非自然型兩種。《勤》舞“呼吸型”與“節奏型”是緊密相關的,從該舞的舞蹈特徵看,其屬自然型呼吸型(即一拍一吸一呼),伴隨着舞蹈的節奏型形成重拍吸、弱拍呼的內在韻味特徵。

步伐

“步伐特徵應從時域、空域兩個方面來確認”。《勤》舞的典型舞蹈特徵屬於屈膝走步類(即吸腿類)。例如:

1、腳:全掌自然着地,重心左右移動,步幅中度,腳下線路為直線型。

2、大小腿:二度縱折動,均勻屈伸型。

顯要動作部位及其動作

“人體運動中相對運動幅度最大的部位稱作顯要動作部位(簡稱顯要部位)”。《勤》舞顯要動作部位及其動作分別為:

1、顯要部位動作:(1)軀幹隨之整體上下波動三度;(2)小臂縱折屈伸三度。

2、次顯要部位動作:(1)大小腿縱折屈伸二度;(2)大臂縱向上下移動二度。

3、次次顯要部位動作:(1)序握鼓棒互擊、擊地;(2)頭部隨之整體變換方位。

意義內涵:模擬老猴覓食,出葬時跳的一種祭祀性舞蹈。

形成這種典型舞酬的環境因子

1、地域和生產(勞動方式)

歷史上瑤族是一個遊耕民族。瑤民以往受封建統制者的歧視和壓迫,大多避居在高山峻嶺,深幽山谷之中,以耕山為業。“南嶺無山不有遙”的俗諺概括了瑤族居山的特點。南丹白褲瑤居住地區屬雲貴高原的一部分,這裏山靠着山,山疊着山,山上有山,山外有山,一般的.山嶺都在海拔七百米以上,其地理環境極為惡劣。解放前,在這特定的山區自然環境裏,給白褲瑤帶來三大難。第一交通難,直到1958年,除了黔桂鐵路過本區西南之瑤寨、甲坪、八圩三個地方外,全境無一公路,運輸全靠人力肩挑揹負。“白褲瑤家住深山,羣峯重迭把路攔;猴子難越千道澗,鳥兒難飛萬重山。”這就是當時交通閉塞的寫照。第二人畜飲水困難。因為瑤寨地區地屬喀斯特地貌,地下多伏流,“大雨一來水汪汪,大雨一停水跑光。”造成水源極為缺乏。所以當地世代流傳着這樣一首民謠:“瑤寨水淺地皮薄,悶水清清難得喝(悶水即伏流),一天只得三挑水,夜晚還要走奔波:開天闢地幾千秋,冬天吃水人發愁,一盆清水幾樣用,洗臉煮飯又喂牛。”第三生活困難。這裏山高谷深,平地少,多是瓢一塊碗一塊,丟頂草帽,不見一塊的山腰石縫地。人們只能靠一把砍刀,一包火柴,把樹砍倒,放火一燒,下了種就等待收穫,這樣一種“刀耕火種”、“過了一山又一山”的遊耕生活方式,因而人們的物質生活極其簡單。為了生存狩獵活動便成為白褲瑤先民們一項重要的社會經濟生活方式。乾隆《慶遠府志》卷十《雜類志·諸蠻》説,南丹瑤族“暇則射獵,以藥敷駑,箭所中之,獸立斃”。從這狩獵的工具描述中即可窺見這一生活方式。由於這些特定的地域環境和勞作方式,使先民們長期形成了含胸屈背、吸足摔背、攀登行走的固定姿態,這些習慣動作必然會反映到本民族舞蹈中。馬克思主義關於勞動創造人的理論認為,從猿到人,是勞動把人類從動物中區分出來。勞動創造了人類本身。可見人類的文化在勞動中生產、發展、變化,更使其動作進步美化,盡其充分表達情感的任務,於是成為了富有魅力的舞蹈。

2、宗教習俗

白褲瑤在辦喪事時所跳的祭祀性銅鼓舞“勤澤格拉”,有其民族獨特的宗教風俗喪葬儀式——砍牛卜葬。廣西南丹縣的白褲瑤每當村寨裏有人死時,都要舉行砍牛祭祀儀式。出葬那天要請鬼師(師公)拿火把在棺材前面帶路,做法事,畫符唸咒,跳《勤》舞后方能把死者抬到山上埋葬。認為這樣死者的靈魂就不能回家鬧事,才能超度亡靈昇天,後人才能平安。

砍牛時間一般在下葬的前一天進行。所砍的牛一定是公水牛。人們認為牛死後其靈魂會陰陽互變,即公的變成母的,母的變成公的。所以一定要殺公牛,這樣才能繁殖,死去的親人在另一個世界才有更多的牛使用。

在砍牛過程中,親友們帶來的銅鼓也就登場,少則十幾面,多則百來面。親友們敲起銅鼓,跳起《勤》舞,舞至下葬完為止或翌日方散。

白褲瑤砍牛祭喪,就象漢、壯人做道場一樣。舉行砍牛儀式時,四方親友前來觀視,絡繹不絕,男女靚裝而至,結隊唱歌,籍此以談戀愛,尋找對象等民俗活動。

從宗教習俗中可窺探出,白褲瑤這一古老的銅鼓舞,它所表現的內容和舞蹈特徵,無一不和本民族人民的歷史生活、宗教習俗息息相關,她是瑤族人民創造的民族舞蹈形式,是本民族文化的結晶。正因為他與本民族的信仰和情感如此緊密相連,所以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盛行不衰,獨具一格。

3、服飾

由於特定的地理、自然環境因素,白褲瑤族人民上山、下山、勞作等生活方式,無一不貫穿着蹲、抬、跨、攀等常態動作,因而服裝必然是寬窄適度才能適應于山區生活的需要。故男子的衣服是用黑土布做成的對襟衫,無鈕釦,背後衣(腳)開口,褲子是用白土布製成,沒有褲頭(即大板褲),褲襠寬鬆而大,長度及膝,褲腳為窄口馬褲式,冬天纏上綁腿。長髮往前額上方挽起,用白布條包裏,黑布包外。服飾適應於各種形體運動,吞(後腿為吞)、吐(前伸為吐)、沉(下蹲沉穩為沉)、浮(騰身縱越為浮)運用自如。因而該服飾對於本民族舞蹈語彙的形成有着緊密的關係。

4、舞具

該舞舞者雙手持鼓棒而舞,鼓棒(長印公分)短小輕便,時而從上至下擂鼓面,時而擊打鼓邊,時而擊打鼓身,時而上擊棒下擊地,姿態千變萬化。行似猴,動似猴,技巧嫻熟,動作自如。

5、音樂(鼓點)

該舞均以皮鼓指揮,銅鼓齊奏,雄渾而又激昂的銅鼓聲,繼以較強烈的共鳴聲,加之節奏互襯勻稱的2/4拍,形成穩定的波動感,與舞蹈的節奏相呼應,從而形成自己濃郁的民族特色。

結語

綜上所述,白褲瑤族刀耕火種的生活方式、地域環境、砍牛祭祀的宗教儀式、民族服飾、道具以及特有的銅鼓音韻等,對於廣西河池南丹縣白褲瑤族銅鼓舞中的典型舞蹈特徵及舞蹈語彙的形成來説,是息息相關,緊密結合的,具有同一接合點。因此,對於各舞種的研究“只有把同一接合點的生態因子歸納到一起,才能比較它們與舞蹈關係的密切程度,並且考察它們對舞蹈影響,制約的綜合效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vy7q0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