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五年級下學期教學論文

五年級下學期教學論文

五年級下學期教學論文一

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而這生命能否得以延續,取決於教師是否能充分發掘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否做到與文本有機結合,真情演繹文本內涵,提升孩子們對文本的感悟,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呈現實效。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兼顧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養和個性塑造的過程。那麼,怎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我有幾點體會:

五年級下學期教學論文

一、深入鑽研課本

新課程提倡開發與利用教學資源,其實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就是語文教科書。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途徑在於教師必須先鑽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挖掘訓練要素,並選取符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自身對文本沒有吃透,不瞭解編寫意圖,教學目標不明,教學重點不詳,甚至南轅北轍,便很難做到以文本為憑藉,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課文也很少朗讀,上課時對教材內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這樣的課堂教學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為語文學科的本質特徵表明: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均具體地體現、落實在語言文字上;語文一旦離開了語言文字,‘工具’也就無法成為工具,‘人文’也就無所依附,只能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

我執教了多年的語文教學,但每每鑽研一篇新的課文,總是先通讀一遍,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畫出學生可能不理解的詞語,對這些詞語的理解方法作出“預設”,或查字(詞)典解釋,或對照近義詞、反義詞理解,或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或聯繫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聯繫上下文理解的,則在一旁作上標記。對於要通過查字(詞)典理解的詞語,自己先查字(詞)典並把義項寫在一旁。為了掃除閲讀障礙,我總是認真地把課文朗讀或默讀幾遍,發現一些難於把握停頓或比較拗口的語句,及時做上記號,備課時寫入教案,課堂上予以指導。此外,在閲讀各種教學參考書的同時,我總是把文章的結構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標註,把每一段的段意寫在段末空白處。對於重點詞句的含義,總是寫在一旁,方便課堂上參考表述。只有在對文本內容、教學重點、難點等了然於胸的基礎上,我才開始撰寫教案,而且幾乎是一氣呵成。課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執教,但卻不能離開教本上課。

一篇課文究竟應該怎麼上,什麼方法最好,什麼形式行之有效,我們很難有個一般的標準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師個性,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沒有最好的,只有此時此地最有效的這個過程中,教師也許要花費許多時間與精力,甚至包括一些“無用功”,但它卻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環。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儘量這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讓他們置身於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願望,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新知識。創設問題情境,有利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在教學<<太陽>>這堂課。針對題目引發學生髮揮想象課文有可能寫什麼內容。因此學生也毫無顧慮的提出很多有價值的問題。如:太陽給人們帶來哪些好處?太陽給人們送來什麼?等問題。

教師是教學過程中問題情境的創設者,一個好的問題情景,能夠激起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究動機,引起學生積極地思考。創設問題情境的常用方法有:

(1)聯繫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

(2)利用演繹推理創設問題情境;

(3)利用類比推理創設問題情境;

(4)藉助多媒體直觀手段創設問題情境;

(5)藉助童話故事創設問題情境。

在探究中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髮現提出問題。愛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問題是思維的開始,在弘揚創新精神的今天,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顯得尤為迫切。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無論從提煉文章主題,還是分析人物形象,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會增強學習效果。美國學者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因此我們在課題研究課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我們通過研究總結出的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的策略。

1.創設和諧的教學氛圍,信任學生,相信學生能提出問題;要激勵學生,哪怕是一個讚許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話語欣賞,是一種給予,一種溝通與理解;要允許學生犯“錯誤”,不輕易否定。

2.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提出問題。

(1)創設遊戲情境,讓學生能夠提出問題。

(2)注意觀察比較,引導學生髮現問題。

(3)組織彙報討論,引導學生髮現問題。

(4)開展課外實踐,引導學生髮現問題。

3.重視對問題進行篩選,讓學生提出有價值問題。

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嘗試解決問題。問題是思維的開始,問題解決過程就是創造性思維的過程。當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後,教師應該是學生解決問題過程的指導者,應該鼓勵並放手讓他們通過查找資料、獨立思考、小組交流等多種途徑嘗試解決問題。這對啟發、提高學生的思維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大有好處的。

三、把握學生思維發民的年齡特點,發展學生的智力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對形式新異,生動活潑的東西特別容易發生興趣,一旦有了興趣,他們就會發揮極大的主動性,對一些問題主動地多思多想,並在這個過程中發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級課堂教學中,畫畫寫寫,模仿表演。設疑質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學方法。例如:在教<<詠柳>>一課時,我先配樂範詩,然後展示幻燈片圖。通過引導學生看體現詩意的畫面,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在意境中體會到古詩的美。再根據學生喜歡畫畫的特點,在學生粗略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行配樂作畫,並讓他們介紹自己的畫。這樣學生就在不知不覺中走進詩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詩意,而且培養了學生手腦並用能力、繪畫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

總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語文活動要立足教材,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選擇合適的活動方式組織開展,才能行之有效。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而這生命能否得以延續,取決於教師是否能充分發掘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否做到與文本有機結合,真情演繹文本內涵,提升孩子們對文本的感悟,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呈現實效。

五年級下學期教學論文二

新課程強調,教學不只是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更是師生互動,積極交往,共同發展的過程。基於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果教師只是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學就形成對學生單向的培養活動。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終成為遏制學的力量。數學課堂應該“活”起來,以多樣性,豐富性為前提,這樣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才得到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得到提高。

一.善於組織數學活動,激發學生思維發展

在一節數學課上,如果老師講或做得過多,那麼學生可能只是個聽眾,失去親身經歷的機會,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很難體現出來。課堂是誘發學生思維的源頭,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組織一些數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掌握新的數學知識。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這一課時,教師先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小組的同學用自己準備的三角形來拼成所學過的圖形。這樣,每個小組很快進入你幫我,我幫你的拼圖活動中。趁着學生的熱情,師問:“你們各拼成什麼圖形?每個三角形跟你們所拼成的圖形有什麼關係?”同學們一下子沸騰起來,紛紛説出自己的看法。

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學生在活動中領悟到了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把學生置之主體地位,把學習數學知識轉化為數學活動,使學生學得輕鬆,學得快樂,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二.讓學生自覺參與教學過程,激發學習動機

教師教學的對象是人,是充滿情感和個性差異,富有智能潛力的活生生的人。如果僅僅是教師教,學習者往往得不到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只有讓學習者積極參與,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激發學習的動機,從而得到自我發展。

1. 設計問題,誘發學生參與解決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創造性,結合學生認知特點,設計富有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例如,教完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計算後,我設計一道開放題:“誰能較準確地求出自己手中榕樹葉的面積?”(課前師已讓學生準備樹葉)有的學生困惑:這樣的圖形那能求啊。這時,我鼓勵他們:只要用心思考,會有辦法的。經過小組之間相互探索,學生得出不同的解決方法:有的同學剪成幾塊,然後拼成正方形,或有的拼成長方形,三角形等。這樣的.活動,使學生在認識一些簡單的平面圖面積計算上,再學會一些較複雜的平面圖面積計算。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又能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實踐操作,促進學習興趣

如果僅僅是教師教,學生學,容易使學生厭學,教學效果會很差。有時教師要注意發揮學生的特點和長處讓學生親自動手做一做,畫一畫,分一分等,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高,教學效果也好。如教學“動物樂園”時,可以設計一幅各種動物歡樂集會的投影畫面,畫面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數學信息:6只小白兔,3匹小馬,6只小綿羊,5只小鳥,2只小猴。先讓學生觀察認識畫面內容,再引導小組合作,數一數各種動物的只數,並進行分類統計,讓學生在組內任意選兩種進行比較,初步感知比較動物多少的方法。接着給學生圖片,小棒等,讓學生動手擺一擺,比一比,並聯系實際説一説。這樣的學習活動,能使靜態的知識過程化,數學學習活動化,學生學習的興趣很大,既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又逐步培養了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實踐能力。

三.使數學課堂走向生活化

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在解決書中問題時非常順利,可是要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那就難了。這就説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分把知識“純粹”化,而忽略了知識與生活的關係。這樣的教育是不算成功的。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它更離不開生活,只有讓數學學習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再加之與生活緊密聯繫,才能真正掌握數學知識。

1. 在生活實例中理解數學概念

當學生基本掌握概念的含義後,為了豐富知識的外延促進理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一些具體的生活實例,通過比較,分析,綜合,概括等思維活動和手段,幫助學生構建正確,清晰的知識框架。例如,在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教師可以出示一大堆實物,讓學生找出那些是長方體或正方體,再想一想,在我們周圍或家裏有哪些是長方體或正方體。這樣,通過多種實例,學生獲得的感性材料就充分,形成的表象也鮮明,對於概念本質屬性的理解和概括也更明朗。

2. 讓學生走向現實生活,做到學以至用

在教材中或課外練習上,往往存在一些人為編造的離學生生活現實較遠的教材,如印刷,機械廠等。如果長期這樣訓練,會使學生思維得不到很好發展,而新的教學大綱指出,學習數學的目的在於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每學到一個新的知識,教師就要鼓勵和引導學生進入實際生活,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做到學以至用。如,教學完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測量學校籃球場或排球場等場地的面積;教完求平均數應用題後,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通過社會調查,收集數據和整理數據來了解某家,某廠或某單位日常生活的用水,用電的平均費用,算算班上每次考試的平均成績等等。

總之,新課程的課堂教學不再是一個封閉系統,不再侷限於書本知識,而應強調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開放地納入直接經驗和彈性靈活的成分,教學目標必須潛在和開放地接納始料未及的體驗,不能以活人圍着死的書本轉,要鼓勵師生互動中的即興創造,超越目標預定的要求。讓課堂“活”起來,就能讓學生和教師能找回那丟失已久的“自我”,構建起豐富的精神生活,享受生命生長的快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vlqno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