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學校環保教育論文

學校環保教育論文

導語:中學歷史作為人文學科,肩負着環保教育的使命與責任,而現行中學歷史文本關於環保教育方面的素材還比較匱乏,再加上許多中學歷史教師本身缺乏環境保護意識,中學歷史環保教育還比較薄弱,與時代的訴求還存在很大的差距。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中學歷史中的環保教育探究論文,希望能提供幫助。

學校環保教育論文

近幾年,隨着霧霾天氣的頻繁出現,空氣質量的不斷惡化,人類的生存環境持續遭到破壞,保護環境已刻不容緩,環保教育已成為時代的主題,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是當今社會最為迫切的生存訴求。但是,對中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大家普遍認為是化學、生物和地理等學科的“專利”,與歷史學科無關。《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明確規定:“通過歷史學習,加深對歷史上以人為本、善待生命、關注人類命運的人文主義精神的理解”。

因此,對中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培養學生的生態環保素養已成為歷史教學重要而現實的課題。中學歷史作為人文學科,肩負着環保教育的使命與責任,而現行中學歷史文本關於環保教育方面的素材還比較匱乏,再加上許多中學歷史教師本身缺乏環境保護意識,中學歷史環保教育還比較薄弱,與時代的訴求還存在很大的差距。

在全社會都十分關注環保教育的大背景下,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對中學生進行有效的環保教育呢?本文主要從三個方面來探討實現學生環保教育的有效路徑:喚醒學生的環保意識,通過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的浸潤與滲透,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來培養生態環保素養。

一、環保意識,始於喚醒

環保教育,意識現行。當前,中學生環保意識還比較淡薄,環保意識嚴重缺失,尤其缺乏環境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日常生活中,中學生隨手亂扔亂丟、隨手摺損花木、任意踩踏草坪的現象還比較普遍,更缺乏對同伴的環保提醒。因此環保教育首先要從喚醒學生的環保意識開始。只有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才能喚醒他們對環境保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1.通過環境破壞的現狀來喚醒學生的環保意識。

當下,因環境污染而造成的悲劇頻頻發生,環境污染的殘酷現實呼喚中學生首先要樹立環境憂患意識。“每天,世界上有70%的城市居民呼吸着有污染的空氣,每天至少有800人因空氣污染而死亡。每天,有1500人死於飲用不潔水造成的疾病。每天,……”這些數據都來自於環保權威機構的發佈,令人觸目驚心、心驚膽戰。近兩年,我國中東部地區持續遭遇霧霾天氣,空氣污染越來越嚴重,霧霾讓人們知道了PM2.5。面對空氣污染,鍾南山院士更是尖鋭的指出:空氣污染再這樣發展下去,若干年後肺癌患者可能成幾何級數增加。

近幾年,發生在我們身邊的肺癌患者的確越來越多。環境的惡化已經威脅到了人類的生存,保護好人類的家園———地球環境,已是人類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環境問題已經引起很多有識之士的憂思。在全民中進行環境教育、樹立生態環境意識,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以上這些案例足以説明中國的環境污染確實十分嚴峻,教師將這些素材及時傳遞給學生,通過環境破壞的悲劇來喚醒學生的環保意識,直觀有效。

2.通過課堂教學來喚醒學生的環保意識。

譬如,在講述人民版《“蒸汽”的力量》一課時,導入可以引用搜狐網的一段網友改編的《沁園春霧》一段材料:“北國風光,千里塵封,萬里霾飄。望長城內外,唯餘茫茫;大河上下,不見滔滔。PM二五,連續爆表,欲與一千試比高。須何日,看藍天重現,分外妖嬈。空氣如此糟糕,引無數行人咳彎腰。惜芥子毒氣,範圍太小;沙林藥霧,稍遜風騷。工業污染,汽車尾氣,讓人想起七三一。具往矣,數肺癌患者,還看今朝。” 是否只有經過一系列的環境悲劇發生之後,人類才開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才開始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呢?這段材料是在霧霾頻繁到來時的時候網友的一段調侃,如果能合理的使用,既能激發學生對環保知識的興趣,又能培養學生的環境憂患意識,一定能起到“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

“時至不迎,反遭其殃。”環境污染在挑戰人類的生存底線,保護生態環境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在當前的歷史教學中,只有首先教師樹立環境憂患意識,學生的環境憂患意識才有可能形成。歷史學科作為人文學科,肩負着提高學生環保生態意識的使命與責任,通過喚醒學生的環境保護的意識,並由他們影響周圍的人羣,最終以全社會的力量來完成我們防治環境污染的使命。

二、環保教育,重在浸潤

環保教育,重在浸潤與滲透。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的浸潤,要通過多種教育形式,既可以立足於課堂教學,也可以依託互聯網等多種形式。

1.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的浸潤。

環保教育只有立足於課堂,充分利用文本中有關環保教育方面的素材,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生態知識的滲透,才能不斷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低碳意識。普通高中歷史文本人民版必修三《中國古代的科學成就》一課中,就有生態環境方面的描述:“中國古代思想講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視完善人和自然的關係。……《老子》強調的‘無為’,可以理解為不要違反自然的行為。”這些素材雖然內容不多,但非常珍貴,教師要倍加珍惜,充分利用。可以以此為契機,對中學生開展一場環境教育專題講座。縱觀現行高中歷史文本,涉及到環保教育的素材少之又少。以普通高中歷史文本人民版《“蒸汽”的力量》一課為例,文本只強調了工業革命的積極影響: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快速發展,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繫,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促進了近代城市的興起,等等。而工業革命對環境的危害卻卻隻字未提。為了有效地對中學生教學環保教育的浸潤,在講授本課時,教師可以進行適量的材料補充。

高考是高中歷史教學的指揮棒,xx年江蘇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測試必修科目歷史試卷(小高考)第37題,就以“環境保護”為主體進行的測試。教師在講授本課時,可以將該題的材料引入教學。材料如下:材料一:英國城市人口飛速增長,隨之而來的還有英國城市環境的惡化……(這個)“自由國度”的環境觀念普遍歪曲甚至空白。中等階層……不顧城市環境和大眾的生存,盲目放肆地開發,貪婪地消耗着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資源和人們寶貴的生命。———摘自湯豔梅的《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城市環境觀念及其影響》材料二:英國政府陸續頒佈了《控制公害法》《公共衞生法》《放射性物質法》等法律,並大力推動能源結構調整……在節能環保方面表現出色的企業和政府機構還會被授予綠色獎章。———摘自新華網《三個“霧都”如何走出“霾伏”?》提出問題:

(1)根據材料一,概括19世紀的倫敦成為“霧都”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指出英國政府傾力治污給我們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哪些借鑑?這道高考試題主題是“環境保護問題”,對當今社會的環境保護能起到有效的引領作用。在處理以上兩個問題時,教師可以採取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

首先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後讓學生代表展示觀點,發表自己的'看法,其他同學進行補充,再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要進行適當的強調和拓展,這樣才能達到有效的效果。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從材料中來獲取有效信息,通過史料得出史實,可以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史證意識。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及時的概括。

概括內容如下:問題一:“霧都”之所以成為倫敦的標籤,與工業革命直接相關,工業革命在推動城市化進程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當時的公民環保意識還十分缺失,再加上新興的工業資產階級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對環境盲目開發,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將成為必然。問題二:英國政府在針對環境遭到破壞的嚴峻形勢,及時地制定和頒佈一系列法律傾力治污,採取多種舉措:依法治污,不斷調整能源結構,及時培養公民的環保意識,加強政府監管等舉措。重新使倫敦的天空重現藍天白雲,這為我們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很好的借鑑,較好的實現了歷史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雖然現行高中歷史文本有關環境保護素材存在缺失,但只要一線教師重視環保教育,通過適量的材料補充,定能引起學生反思人類對生態文明的破壞而遭到自然界報復的沉痛教訓,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後,教師一定要讓學生知道:工業革命在帶給人類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給人類的生存環境帶來了嚴重的污染,從而培養學生的環境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最終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價值觀。歷史教學既要觀照現實又要弘揚主旋律。黨的十八大倡導建設“美麗中國”,從國家意志的戰略高度明晰了建設生態文明的必要性,也反映了頂層設計對主流價值觀引領的考量,英國政府的環保舉措值得我們借鑑。

2.通過互聯網等形式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的浸潤。

隨着“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類已經進入以博客、微信為代表的信息時代。在“互聯網+”時代,網絡資源豐富多彩,傳輸便捷,這些將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資源。面對“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教師要積極引導,讓學生主動接觸網絡。有關環保教育的素材很多,教師可以將最具代表性的環保素材介紹給學生。譬如,2015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史上最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黨的十八大倡導建設“美麗中國”、鍾南山院士的新環保觀以及2013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等等。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網絡上檢索,也可以由教師從網絡下載後直接上載到學校網站、班級同學羣,讓學生及時知曉國家的環保政策及相關環保信息。知識學習,行之不遠。今天的時代不是以量取勝的時代,是以智取勝,知識點再多有沒有什麼了不起,在網絡上輸入一個關鍵詞就可以找出來,比老師講得更加細緻、全面。關鍵是要學會思考,關注思維方式。

“信息革命”催生了“大數據時代”,現代社會人人都離不開互聯網,這種趨勢對中學歷史教育同樣無法迴避。教師也可以利用校園文化,通過文化牆、文化角、科普畫廊等宣傳環境知識,也邀請環保專家到學校做環保專題知識講座。作為國家未來的中學生,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尤為重要,讓他們從小就樹立生態環保意識,並自覺轉化為保護環境的行動。

三、環保素養,需要體驗

保護環境,善待地球,培養學生的生態環保素養,是中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讓環保意識滲透到學生的血液,轉化為環保行動。環保教育,一半在課堂,一半在生活。環保教育,需要學生親身體驗,只有親身體驗的東西才是刻骨銘心、終身難忘的,並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指南。我校先後被評為邳州市、徐州市、江蘇省、國家級綠色學校,在環保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學習並不侷限在課堂之內,把歷史課堂延伸到課外,這可能也是歷史課堂的價值所在。”

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讓學生到社區、鄉村、機關、街道。通過參觀、調查研究等形式,讓學生親身體驗環境污染的現狀。譬如,可以組織學生去參觀邳州當地的一些污染企業,讓學生親身體驗環境污染的嚴重性。還可以積極組織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近期,隨着麥收的進行,許多農民焚燒秸稈的事件頻頻發生,空氣污染嚴重,讓人睜不開眼睛,呼吸困難。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當前“焚燒秸稈污染環境”的現狀,通過召開“秸稈禁燒”主題班會,發放“關於禁燒秸稈,禁止公路打麥曬場”倡議書,讓家長閲讀,用實際行動做好“秸稈禁燒”工作。

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深入田間、地頭、社區、街道,通過調查研究,親身感受環境污染的現狀和公民的環境行為。當面對農民焚燒秸稈時,每一位同學都能通過勸阻、向政府部門報告或求助於媒體等各種合法手段,積極主動的保護生態環境,把保護環境作為自己的責任,真正實現“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影響一個社區”的環境目標。通過一系列研究性學習,能加深學生對環境保護的認識,引發他們環保從我做起的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思想。倡導低碳生活,利用科普畫廊、國旗下講話、環保知識講座等宣傳環保知識。也可以舉辦環境知識競賽、黑板報比賽、辦展覽、搞講座等形式來宣傳環境保護的基本知識,對學生進行愛護自然資源的教育,宣傳生態美好願景。

環保教育既要頂層設計,又要仰望星空。中學生是最需要進行環保教育的羣體,只有對中學生進行有效的環保教育,才能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才能培養他們可持續發展的環保素養,並通過他們的行動來影響周圍的人羣和整個社會,最終以全社會的力量來完成我們防治環境污染的使命與責任。通過環保教育,使原生態、綠色、低碳、有機成為關鍵詞,生態環保成為一種文化、一種哲學、一種素養。謙虛和謹慎是一種美德。

人類對自然界的刻薄態度必將受到懲罰,禍及子孫後代。我們必須站在更高點,以哲學的眼光來看待人與自然的關係,解決當前的生態、環境問題。人與環境是一個整體,人不能離開環境而獨立生活。這説明,環保教育要與人文素養教育相結合,培養學生善待自然的環保情懷。歷史教學在教會學生熱愛自然的同時還必須教會他們敬畏自然,才能重塑學生關愛地球、熱愛自然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價值觀。

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可持續發展。我們“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不要環境污染。”要讓民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rewn3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