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語文課程應有的情懷論文

語文課程應有的情懷論文

【摘要】國家教育部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規定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每首都是千里挑一,傳誦千古的名篇佳作,對陶冶情操,開闊眼界極為有利,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讓學生反覆、機械地背誦,高耗低能。其實,古詩詞學習可注重吟誦,通過讀來創境悟情,感受詩人的情感脈動,古詩積累更可寓教於樂,在師生共讀的和諧氣氛中真正達到學以致用,豐富孩子的人文素養,激發他們的創造潛能,實現思想的昇華、人格的昇華。

語文課程應有的情懷論文

 【關鍵詞】 吟誦 情境交融 寓教於樂 學以致用 共讀

我國的古典詩詞浩如煙波,這些詩詞大都短小精悍。通俗曉暢,音韻鏗鏘,琅琅上口,是中華民族歷史的見證,生活的閃光,智慧的化身,更是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的結晶,對於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基於這一點,國家教育部在出台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規定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每首都是千里挑一,傳誦千古的名篇佳作,對陶冶情操,開闊眼界極為有益。

在觀念上,老師們對古詩詞的學習還是比較重視,但是在實踐過程中似乎除了讓學生反覆、機械地背誦,別無“良方”。久而久之,學生學詩只是迫於壓力,缺乏主動性、創造性。因此,如何指導學生學習古詩詞,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注重吟誦

所謂的吟誦,就是帶着獨特的情感體驗,用抑揚頓挫的聲調,有節奏地讀,它是一種介於朗讀和歌唱之間的誦讀方式。因為古詩詞講究韻律,節奏極強,平仄交錯,跌宕起伏,是中國傳統文化園中的奇葩,極需尤其適合吟誦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進行全新的詮釋。以喚起學生的想象,將詩的語言化成“內心視象”,在大腦中“看見”或“聽見”所描繪的形象和意境,使學生充分感受到詩歌的情感美、形象美、意境美、音樂美,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感,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在學生吟誦之際,教師更不應該用統一的.標準去衡量學生,因為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每個學生對詩中的形象和情味都有自己獨特的體驗。決不能束縛學生,要放手讓他們自己去誦讀,無論是何種腔調,只要在讀中帶情,在讀中傳情,在讀中抒情,把作品中的感情和神韻讀出來,把自己的感情讀出來,使聽者受到激動和感染即可。同時也並非是教師在學生朗讀時聽之任之,而是精心設計和組織,如糾正字音,指點停頓,或不時地領讀、範讀。總之一句話,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情緒,幫助他們掌握吟誦技巧。

二、情境交融

因為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不強,生活範圍狹隘,使他們的形象思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侷限;另一方面又由於詩歌語言精煉,情感與形象的跳躍性很大,要感知其形象,領會其意境有較大的難度。在這種情況下,情境交融應運而生,將詩歌所描繪的畫面,所塑造的意境直接的再現出來,讓學生直接去觀察、體驗、感知和思考,從而大大激發興趣,活躍思維。

設境。境也就是情境,是主觀情意與客觀物象的整體性的融合,是一個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藉助各種現代化的物質手段,將古詩中的思想、精神、情感外化為一個學生容易接受的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有直觀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濃烈的情緒可以感受,從而造成一個廣闊的心理場,作用於學生的心理,使學習的主體投入到學習的客體所描繪的場境中去,潛移默化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的脈落。如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時,可先播放如怨如訴的《忘不了》歌曲,用低沉的語調敍述道:“重陽佳節,詩人登上高山回望蒲州,往日的一切歷歷在目,想到獨自一人漂泊異地,不由潸然淚下。”然後揭示詩題,學習古詩。於是學詩伊始,便將學生帶入詩人所描繪的情境中,為領悟和感受詩情奠定了基礎。

悟情。詩歌中的“情感”並不能從一般意義上來理解,它不僅包含個體和羣落的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而且是屬於一種整體性情感——“人類情感”。這種“人類情感”,是無法用明晰的邏輯語言來表達清楚,它是一種宏大無比的情感體驗。因為它是一種“人類情感”,所以學生可以感悟;又因為它“無法用明晰的邏輯語言來表達清楚”,所以也只有讓學生感悟,別人分析再精闢,只能是貼標籤。孟郊的“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逢,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描述的慈母關愛子女之情,撥動了多少天下兒女報答慈母養育之恩的心絃。這可謂是詩牽情起,情隨波動。我們要引導學生仔細品味,披“詩”入情,真切體會作者的情感,力求產生共鳴。

三、寓教於樂

第斯多惠説: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古詩詞源自生活,那麼古詩詞學習更應還其本來面目,把學習和生活融為一體,寓教於樂。

(1)跳皮筋,背古詩。一日偶見學生邊哼兒歌邊跳皮筋,不由靈機一動讓學生邊跳皮筋邊背古詩,響者如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於是一度被學生視為畏途的古詩積累,在其樂融融的氛圍裏,在嘻笑玩鬧間給解決了,使古詩背誦達到熟爛於胸,呼之欲出的境界。

(2)以畫配詩。從背誦的古詩詞中,挑選自己所鍾情的詩詞,根據其中的意境給詩配上合適的圖片,或寥寥幾筆、或濃墨重彩,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變成形象直觀的畫面,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了詩人的情趣,恰到好處地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除此以外,還有古詩接龍,賽詩會、拍手歌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充分發揮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四、學以致用

古人云“學以致用”,學了不用就等於沒學。保證學生閲讀古詩詞,歸根到底是為了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他們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如何從單純的學發展成高層次的應用呢?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來進行。

(1)用詩中語。古詩中的“煉字和鑄句”很講究。那麼將古典詩詞應用於日常的習作中,將給貧乏的兒童語言注入新鮮活力。所以學習古詩,就要學習博大精深的詩的語言,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下學用詩,在具體語境下學用詩,在具體習作中學用詩,把學習古詩和運用語言有機的結合起來。

(2)寫詩中意。學完一首古詩後,引導學生根據古詩的意境,用內容與詩歌相近,體裁與詩歌不同的現代文對詩歌進行改寫,賦予其新的內涵。如在學習高鼎《村居》一詩後,指導學生緊扣文中的四句詩,進行大膽的想象和創造,再現了青草地、綠柳枝、讀書郎、風箏飄,充滿農村人情美的春韻圖,使原本凝鍊的文字趨於具體。通過改寫,既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又提高了他們的寫作能力,兩全其美。

五、師生共讀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作為教師應該是終身學習的榜樣,而在現實生活中卻出現學生對70首古詩詞能倒背如流,而有的教師卻張冠李戴,未免差強人意。所以古詩詞學習,應倡導在民主的氛圍下師生共讀,建立一種夥伴式的學習關係。教師不僅要和學生一起吟誦,還應多吟誦,以加厚自己的文化底藴。

其次,教師還應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賦予古詩鮮活的質感,把自己的感受與學生進行交流和分享。在詩情中,師生心靈交融,一同感思。當遇到學生對背景知識不甚瞭解的詩篇時,教師應結合自己的感受、情感,將歷史知識融入情感渲染中,使學生穿越時空同詩人進行心靈的對話。

學生學習古詩詞,正像花從中的蝴蝶自由自在地飛舞,樹林間的小鳥婉轉地歌唱一樣,是一種生命的本能和快樂,將自然的天性還於孩子們,喚醒其沉睡狀態的巨大潛能,引導孩子們漫步於五千年悠久歷史的詩歌長廊中,發現美,欣賞美,縱情地揮灑才思,豐富孩子的人文素養,激發他們的創造潛能,實現思想的昇華、人格的昇華,從而使孩子的生命變得更加完美,使人生變得更有意義和價值。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qmqjk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