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對於新形勢下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教育論文

對於新形勢下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教育論文

論文摘要:依據我國經濟發展轉型對高等職業教育的訴求,分析了目前我國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依據高技能人才的成長規律和教育規律,提出了“四化式”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新理念,課程體系構建的新方法,學生從業能力培養的新措施。

對於新形勢下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教育論文

論文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培養模式;課程體系;高技能人才

近年來,我國已經進入經濟發展的轉型期。其突出特徵是:在轉型目標上,由投資驅動、硬件支撐向知識和科技創新驅動轉變;在轉型內容上,由勞動密集型工業經濟向技術密集型知識經濟轉變;在轉型範圍上,由經濟轉型升級帶動思想觀念、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等全方位轉型;在轉型動力上,除政府的主導因素外,企業的轉型升級和創新主體作用更加明顯,高校作為人才培養基地的功能更加突出。其中,推動產業升級轉型,改變中國企業處在產業鏈價值低端的局面,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推進現代化工業進程,是實現我國經濟發展轉型的重要內容。在這個過程中,瞭解產業升級轉型對高技能人才培養的訴求,針對高等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提出深化教學改革的措施與方法,培養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是高等職業教育面臨的重要任務與課題。

一、產業升級轉型對高等職業教育的訴求

高技能人才是在生產、管理和服務等領域崗位一線,熟練掌握專門知識和技術,具備精湛操作技能,並在工作實踐中能夠解決關鍵技術和工藝操作性難題的人員。他們是技術工人隊伍的核心骨幹,在提高企業競爭力、推動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歷史背景下,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對高技能人才培養數量與質量均提出了新的要求。

從需求數量上來看。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測算,我國技術技能勞動者約有8000多萬人,約佔從業勞動者的50%。其中,初級技工4800多萬人,約佔60%;中級技工2820多萬人,約佔35%;高級以上技工,包括技師、高級技師380多萬人,只約佔5%。顯然,這種狀況遠不能滿足我國經濟發展轉型和產業調整升級的需要。因此,《國家中長期人才規劃綱要》提出要以提升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為核心,以技師和高級技師為重點,形成一支門類齊全、技藝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隊伍。到2015年,全國技能勞動者總量達到1.25億人,其中高級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達到3400萬人(高級技師140萬人,技師630萬人,高級工2630萬人),佔技能勞動者的比例達到27%左右。到2020年,全國技能勞動者總量達到1.4億人,其中高級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達到3900萬人(高級技師180萬,技師820萬,高級工2900萬),佔技能勞動者的比例達到28%左右,這不僅為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提供了巨大空間,更是艱鉅的任務和挑戰。

從培養質量上來看。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轉型的基本前提是科技成果轉化和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首先要解決一流的設備生產不出一流產品,高品質的設計變不成實實在在的精品工程等問題。為此,業界對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新的訴求:

一是高技能人才應該能夠手腦並用。高技能人才與初級、中級技能人才應該具有一定的區分度,他們應掌握嫻熟的操作技能,同時具備必要的專業理論知識,能夠將理論知識用於指導生產實踐,能夠從事複雜勞動,解決生產難題。不僅能進行高難度的生產加工、能夠維修精密複雜的設備,還能夠與團隊成員合作進行技術攻關,將設計思想落到實處,形成具體的產品。

二是高技能人才應該具有再學習與創新能力。隨着生產工藝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知識更新速度將逐漸加快,要求生產一線的高技能人才必須具有對新知識、新技術的學習和跟蹤能力,確保自身知識結構和技能水平適應產業技術發展的要求。高技能人才不是簡單的熟練操作工,應該是具有創新意識,有能力移植現有成熟技術於相關生產領域,有能力提出新的工藝方法,具有一技之長並能夠解決生產中實際技術問題的人才。《國家中長期人才規劃綱要》要求:到2015年,擁有特殊操作法或技能革新、發明專利的高技能人才佔所在單位高技能人才的比例不低於50%。到2020年,擁有特殊操作法或技能革新、發明專利的高技能人才佔所在單位高技能人才的比例不低於80%。

三是高技能人才應該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用得上、留得住、幹得好”,有紮實的專業技能、良好職業道德和團隊精神、較強的職業榮譽感、職業成就感和職業忠誠度的高技能人才是用人單位的期待,也是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體現。

二、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面對我國經濟社會對高技能人才的訴求,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需要反思,需要正視目前在高技能人才培養上存在的四個不適應:

一是培養層次不明晰,與職業要求不相適應。高技能人才是在生產、管理和服務一線的從業者中,具備精湛專業技能,關鍵環節發揮作用,能夠解決生產操作難題的人員。我國對高等職業教育提出的目標是:畢業生都要達到中級工水平,有一部分人達到高級工水平,少數人達到技師水平。與中等職業教育相比,高等職業教育“高”應該體現在既能動手又能動腦,是“手腦並用”的知識技能型或技術型人才,能在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的新平台上,體現較強的現場適應能力以及“一專多能”的技術複合性。然而,目前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將高技能等同於動手能力強,注重就業率而忽略就業層次,導致高職與中職教育人才培養的層次性不鮮明,區分度模糊。因此,進一步明晰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定位,培養在職業層次上不可相互替代的技能型人才,是我國產業升級的需要和高職教育的重要任務。

二是課程體系較傳統,與從業要求不相適應。近年來,儘管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一直力圖改革課程體系,但受學科本位課程與教材體系的制約,課程整體結構與本科教育沒有根本差別,以學科為導向的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三層樓”式的課程體系與從業要求不對接;教材內容脱離企業實際,嚴重滯後於產業技術發展,導致用“昨天的技術培養明天的人才”;實踐教學依附於理論教學、實踐環節設置目的性差、實效性差等問題直接影響着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長期下去,必然導致高職院校學生在理論上不如本科生,在技能上不如中職生,處於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尷尬境地。 三是培養環境尚未徹底開放,與人才成長的規律不相適應。目前,儘管合作教育已經成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主要途徑,但在合作層次上需要提升,在合作內涵上亟待深化。在思想認識上,許多企業和學校尚缺乏成熟的“合作教育”觀念;在現實條件上,資金的不足、設備的匱乏、場地的限制,以及企業環境和學校環境的差異等問題制約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在培養過程上,傳統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實踐環節設計、學生評價方法以及工程能力缺乏的師資隊伍等問題使合作教育的效能尚未充分體現。在運行機制上,企業重利益重效益而產生的應付現象與短期行為,學校追求解決實習和就業問題而出現的急功近利和形式主義等問題需要解決,符合高技能人才成長規律的培養環境尚未真正形成。

四是師資隊伍整體素質不夠,與高技能培養要求不相適應。師資是辦學的核心資源,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保障。德國的職業教育在要求教師具備必須的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要求任教者要有2年以上的實習或工作經歷並獲得專業實際操作技能。美國則要求高職教師在取得學士學位以後,要到相關領域從事1~2年的實際工作;或者在合適領域有5年以上的實際經驗。相比之下,我國高職教育師資隊伍整體狀況與培養目標要求差距較大,主要體現為:在數量上生師比過大;在結構上青年教師比例偏高,專業帶頭人偏少;在教學能力上,專業實踐能力普遍不足,缺乏工程經驗的教師難以培養高技能人才;在教師培養上,由於數量不足,教師超負荷工作,無暇顧及業務提高、進修和實踐鍛鍊,從而影響學校的辦學質量和高職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三、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轉型和產業升級對高等職業教育是一個契機,我們應該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實現“跟、轉、改”,即:“跟”就是緊跟經濟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的步伐,“轉”就是進一步轉變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思想觀念,“改”就是要依據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對高技能人才的訴求,針對高技能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堅持校企合作這條提高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符合度的必由之路,深化改革、加快改革,利用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實現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升級。

一是政府要支持。要加大對高職教育改革的支持力度,統籌資源、統籌信息,協調全局和局部利益、協調企業和學校雙方利益;規劃合作方向、搭建合作橋樑、監督合作落實、評價合作成效;完善有關的法律法規,明確政府、企業、學校的責、權、利;適當給予政策傾斜,減免合作企業税收,建設教師能力提升基地,出資支持教師到企業實踐,對校企共建基地進行補償,創設良好的環境;引導合理利用市場手段,提高校企合作效能。通過政府牽動、學校主動、企業隨動,將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引入“深水區”。

二是機制要創新。要通過政策引導,尋求校企利益的結合點,建立校企需求合拍的驅動機制,激勵企業着眼於長期願景下的合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建立互利互惠的利益機制,在課程改革、產學研項目、技術開發、學校和企業文化建設等深層次、長遠利益上進行合作;建立優勢互補、資源共用、成果共享的平衡機制,實現人、財、物雙向流動,走出去與請進來並舉,實現“軟”資源的互補和共享;建立動態發展的調整更新機制。專業鏈始終對接產業鏈,不斷地適應企業、服務企業,進而在生產技術上引領企業。

三是改革要深化。目前,高等職業教育以校企合作為主線的教學改革可謂是如火如荼,但基本停留在“鬆散合作,分段培養,缺乏機制”的層面,亟待深化到課程體系、培養環節、隊伍構建、學習評價等人才培養的所有要素,形成學校與企業在高技能人才培養上的“全面融合”。要突出“三個注重”,開展“四化建設”,實現“三個對接”。“三個注重”是指注重從業核心能力培養,消除教與學不分主次,眉毛鬍子一把抓現象;注重職業道德培養,將職業道德培養貫穿於各種教育活動之中;注重學生個性培養,按學生興趣特長,通過選修、專項訓練等方法,張揚個性,培養專才。“四化建設”是指:一是構建模塊化課程體系。打破課程體系“三層樓”傳統構架,依據崗位能力要求,按照知識能力鏈劃分課程模塊,明確教學目標,整合教學內容。二是開展系列化項目教學。依據從業要求,構建成系列的項目教學,有效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為學生提供團隊合作機會。三是實施多樣化考核方法。要依據不同類型課程和不同教學環節設計不同的考核方法,注重學生平時表現和過程考核,實現平時成績、期中考核和期末考核多元評判;要改變高職教育畢業設計模式,從實效出發,採用產品製作、工藝分析等具有明確生產背景的題目,重在增強學生的從業能力,通過考核方法改革,引導學生由注重“考試結果”向注重“學習過程”轉變;實現考核“學習成績”向評價“學習成效”轉變,促進畢業設計由“照貓畫虎”嚮應用創新轉變。四是形成多元化師資隊伍。要採取“智力引進、柔性使用”等靈活機制,聘用退休和在職資深工程師承擔教學工作,採用實習實訓“雙指導”,畢業設計“雙導師”,培養質量“雙評價”。要依據產業技術發展,整合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融合學科體系與職業資質標準,共同開發新課程,聯合編寫新教材,實現企業對人才培養的全程參與,實現校企相互融合,優勢互補。

通過上述改革,構建以能力培養為主線,以校企融合為支撐,體現學校教育,企業培訓,個性發展三個維度的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形成“校企融合,全程參與,持續深化”的合作育人機制,確實提升高技能人才培養與我國經濟發展轉型的契合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onr83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