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論食品企業貫標的激勵約束條件論文

論食品企業貫標的激勵約束條件論文

摘要:本文構建了食品企業貫標模型,通過邏輯推演發現影響市場出現分離均衡,混同均衡,或者兩種均衡都出現的約束條件,通過實證研究發現我國食品市場處於兩種均衡都可以出現狀態,並進一步提出促進食品市場向分離均衡狀態轉變的對策。

論食品企業貫標的激勵約束條件論文

關鍵詞:企業貫標;食品質量安全;分離均衡

食品質量安全問題從根本上講是由於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存在食品質量安全信息不對稱造成的。目前我國除了對六類食品出口企業強制實行食品質量安全認證,在其它食品生產領域幾乎都以自願認證為主。既然這些認證是非強制性的,而且貫標過程相當繁瑣,企業為什麼要自願參與認證呢?因此,很有必要從微觀層面研究企業選擇貫標的約束條件,有針對性地給予激勵

一、食品企業貫標的必要性分析

Nelson等學者按消費者獲得商品信息的途徑將商品分為搜尋品、經驗品和信任品。食品的搜尋品特徵是指消費者在消費之前就可以瞭解的特徵,例如顏色、氣味等。食品的經驗品特徵是指消費者在消費之後才能瞭解的特徵,例如口感、鮮嫩程度等。食品 的信任品特徵是指消費者即使在消費之後,仍然無法辨認的特徵,例如農藥的使用與食品添加劑的劑量等。

食品的信任品特徵導致了消費者無法通過消費行為獲取某些重要的質量品質信息,由此誘發了生產者的“機會主義行為”和食品市場的“逆向選擇現象”。一些生產者損人利己的“機會主義行為”包括減少安全生產投資、投入過量的增產農藥以及大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等等。“逆向選擇現象”是指消費者在無法知曉市場上食品的真正品質情況下,理性的選擇是對所有的產品支付平均價格,而由於提供安全食品的成本要高於普通和偽劣食品,那些高成本的安全食品生產者會逐步退出市場,從而導致市場上食品質量水平不斷下降。

為了解決生產者的機會主義行為和市場的逆向選擇現象,很多國內外學者都呼籲要設計出第三方獨立的質量認證、標籤管理等,促使食品的某些信任品特徵向搜尋品、經驗品特徵轉變,使得質量信息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平等交流。

二、模型設定與均衡分析

1.模型設定

假設食品市場存在兩種類型企業。甲類企業具備某種投資能力,可以採取一定的安全生產措施,向市場提供高安全質量水平的食品。乙類企業不具備投資能力,只能向市場提供低安全質量水平的食品。假設甲類企業可以獲得食品安全認證,獲得認證的總成本為TC。

假設消費者願意為高安全質量水平的食品支付價格Ps,為低安全質量水平食品支付價格Pc。如果存在某種信號幫助消費者識別兩類產品,市場處於分離均衡狀態,即消費者可以向不同質量水平的產品支付高低不同的價格。如果不存在某種信號,市場處於混同均衡狀態,即消費者只能向所有產品支付平均價格Pa,表示為公式(1):Pa=θ*Ps+(1-θ)*Pc。其中θ是消費者對高質量水平的食品佔市場比例的估計值。

2.分別保持分離均衡和混同均衡的必要條件

在一個分離均衡狀態的市場,對於乙類企業來講,因為不可能取得認證,所以沒有選擇。對於甲類企業來講,可以選擇付出認證成本,得到市場價格Ps;也可以選擇不參加認證,得到市場價格Pc。因此,甲類企業選擇參加認證的必要條件是獲得認證的總收益要大於認證總成本,可以用公式(2)表示:(Ps-Pc)Q>TC。

在一個混同均衡狀態的市場,所有企業得到平均價格Pa。在沒有認證情況下,甲類企業可以得到Pa;有認證後得到價格Ps,混同均衡被打破。因此甲類企業不參加認證從而保持混同均衡的必要條件是:甲類企業拿到證書的總收益低於認證總成本,即(Ps-Pa)Q

3.單一均衡或多重均衡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市場到底出現分離均衡還是混同均衡,或者兩者均衡都可能出現,受到認證總成本TC,認證產品總收益差異(Ps-Pc)Q與甲類企業產出比例θ等因素的影響。

狀態一:當TC>(Ps-Pc)Q,公式(2)不成立,這時認證總成本過高,甲類企業沒有參與認證的積極性,市場就只能出現混同均衡。

狀態二:當TC<(1-θ)(Ps-Pc)Q,公式(3)不成立,這時認證總成本很低,甲類企業發現積極參與認證是有利可圖的,市場無法保持混同均衡,只能出現分離均衡。

狀態三:當(1-θ)(Ps-Pc)Q

三、我國食品企業參與認證均衡狀態分析

1.食品企業參與認證現狀分析

目前和食品加工企業密切相關的產品認證有綠色食品認證和有機食品認證,其中有機食品與AA綠色食品重疊;

管理體系認證主要是HACCP認證。根據中國綠色食品網《2009年綠色食品統計年報》:我國2009年有效使用綠色食品標誌的企業數量為6003家。根據周潔紅的研究數據,2005年底我國參與HACCP認證的食品企業為5081家,然後將《中國認證認可年鑑》公佈的2006年至2009年被中國認監會認可的管理體系認證張數逐年累加,計算出累計發放的認證張數為15286張。考慮到一家企業可能生產多種產品,因此會領取多張認證,實際獲得認證企業的家數應該遠遠少於15286家。

一般情況下規模大的組織更願意實現自願認證,原因在於規模越大的組織就擁有更多的金融與人力資源投入認證過程,同時越容易實現規模經濟和分攤認證成本。根據2010年《中國統計年鑑》數據,截至2009年底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製造業和飲料製造業三個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總和為39189家。

綜合以上數據分析,有效使用綠色食品標誌企業佔三個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的比例是15.3%。由於我國對六類產品的出口企業實施強制HACCP認證,所以參與管理體系認證的企業數量明顯多於產品認證的企業,但佔規模以上企業數量的比例仍然小於39%。綜上所述,我國食品行業中規模以上企業參與認證的比例仍然比較低,安全認證作為一個有效的市場信號還沒有完全發揮信息傳遞的作用。

2.我國食品市場的均衡狀態

根據上述分析,我國有一些食品企業參與了質量安全認證,因此可以排除狀態一:即市場只能處在混同均衡狀態;而大多數的'有能力企業寧願選擇不參與認證,可以認定不處在狀態二:即市場只能處在分離均衡狀態;因此可以認為我國食品市場處於狀態三的情況:即此時市場可以處於兩種均衡狀態,需要某種外力促使企業積極貫標,最終形成穩定的分離均衡狀態。

四、促進食品企業貫標的政策建議

要促使我國食品企業積極貫標,必須通過三條途徑:降低θ值﹑提高(Ps-Pc)Q或者降低TC。θ值是消費者對於有能力的甲類企業產品產出比例的一個估計值,考慮到社會公眾與政府相關部門越來越重視食品質量安全,從長期來看,θ值不應該下降。因此,要使市場向分離均衡轉變,可以通過兩條途徑:提高認證食品與普通產品的總收益差額和降低認證總成本。

1.提高認證食品總收益的對策

根據需求價格彈性理論,當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大於1時,降低價格可以促使促使總收益上升。顯然參與認證的食品需求價格彈性大於1,因此降低市場價格可以促使總收益上升。那麼我國目前的認證食品有沒有降低價格的空間呢?張曉勇的調查顯示:54%的消費者願意為綠色食品多支付20%;樊紅平的調查顯示:消費者平均願意為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分別多支付32.6%和52.27%。然而,目前我國市場上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售價要高出普通產品一至數倍,遠遠高於消費者給出的意願支付溢價。體系認證食品情況卻恰恰相反,取得體系認證的食品很難獲得市場溢價。王志剛的調查顯示:取得HACCP認證的奶製品,一升的溢價幅度為2.38%,與沒有取得認證的產品幾乎沒有差別。綜上所述,獲得綠色和有機食品認證的產品存在下調價格增加總收益的空間,而獲得體系認證的產品卻沒有價格下調的空間。

獲得產品認證的食品完全可以通過降低價格擴大銷售量的做法來提高總收益差額,因此這是一種市場調節,不需要政府的干預。然而我國獲得體系認證的食品並沒有獲得市場溢價,因此難以使用降價提量的市場調節手段。制約體系認證食品獲得溢價的原因在於消費者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因此政府要加強對消費者的宣傳教育,擴大參與體系認證企業的銷售量。

2.降低認證成本對策

目前我國並沒有把食品認證補貼制度化,而美國、歐洲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已經有這方面的經驗。例如法國於1999年就把對生態農業的補貼列入“農業環境措施”的框架中;日本政府為了鼓勵和推廣HACCP認證,從1998年開始對於HACCP認證實行低息貸款、降低設備折舊率、減免用貸款購置的房產税、政府進行的監督和檢測費用全部實行國家預算等補貼措施;美國每年提供1350萬~3000萬美元用於資助有機食品生產者。我國政府應該積極借鑑發達國家的管理經驗,儘快將食品認證補貼制度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mon2z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