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武術套路運動員身體訓練控制策略研究論文

武術套路運動員身體訓練控制策略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采用綜合性研究方法,對高水平武術套路運動員的機能指標(有氧耐力、無氧耐力)和身體素質與運動能力(力量、速度、靈敏和柔韌等)以及專項技術訓練方面的身體訓練控制的問題進行了探討。本研究旨在為高水平武術套路運動員的身體訓練實施有效的控制提供了理論與與實踐依據。

武術套路運動員身體訓練控制策略研究論文

 關鍵詞:武術套路;運動員;身體訓練;控制方法。

0 前言。

身體訓練是運動訓練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是運用各種有效手段和方法,以提高機能和全面發展各種身體素質與運動能力的訓練[1].身體訓練分為一般身體訓練和專項身體訓練。運動員通過一般身體訓練可以改善身體形態,提高各器官系統的機能水平,為專項身體訓練打下基礎。專項身體訓練可以發展專項運動素質,為更好地掌握各種動作技術,並使其在比賽中得以合理而有效的運用,為創造優異的運動成績提供保障。武術套路運動員的訓練實踐證明,身體訓練在對保證運動員適應現代運動訓練和大負荷高強度比賽要求,掌握複雜而先進的技術,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以及防止運動損傷、延長運動壽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武術套路運動員運動訓練的實際過程中,對身體訓練方法採用科學而合理地控制,使其在身體發育的敏感期搶先誘導與發展,與此同時注重其技能與體能的協同培養,則是實現武術套路運動員運動訓練科學化的重要課題。為此,本課題針對武術套路運動員身體訓練中的機能指標(有氧代謝能力、無氧代謝能力)和身體素質與運動能力指標(力量、速度、靈敏、柔韌等)以及專項訓練等方面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其目的在於探索科學合理的武術套路運動員身體訓練手段與方法。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文以河南、湖北、湖南三省市48名優秀女子武術套路運動員為研究對象。平均年齡17.5±1.2歲,平均訓練年限6.5±1.5年。研究時間為2003年12月到2004年11月。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查閲與本研究有關的文獻資料,瞭解國內外高水平運動員身體訓練研究的內容與方法,提出本課題研究方案和測量指標。

1.2.2測量法。對研究方案中所涉及的測量指標進行測試。

1.2.3數理統計法。對測試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並根據統計結果進行分析。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最大有氧能力的訓練。

武術套路運動中的拳、刀、槍、劍、棍等成套技術的訓練和比賽一般都在1分30秒左右,是表演類運動中時間較長的項目,這就使得運動員必需要有較好的有氧代謝能力以此保證長時間完成成套技術的需要。最大有氧能力的生理學基礎是人體最大攝氧量能夠滿足最大需氧量[2].雖然最大攝氧量通過訓練只能提高5%~25%,其它95%~75%受遺傳因素的影響,但在武術套路訓練和比賽中由於存在較強的節奏,從呼吸系統來分析,運動員在完成具有較強節奏的武術套路動作時,呼吸越徹底,所攝入的氧量也就越多,為氧與血液的氣體交換提供的動力也就越大。因此我們有目的、有規律地對研究對象進行了最大有氧能力的訓練,其方法主要是以每分鐘心率為控制參數。如成套技術訓練中拳、刀、槍、劍、棍的教學比賽以及身體訓練中的中長跑、變速跑等,均將心率控制在150/min左右,優秀運動員心率控制在130/ min左右。為檢驗最大有氧能力訓練的效果,我們對實驗前後所測試的`數據進行了對比分析,其結果見表1.

【1】

從表1可知,武術套路15名運動員經過一年的身體訓練後,最大攝氧量的平均值從4.51毫升增加到5.13毫升,並呈現出顯着性差異(P﹤0.01)。運動後3min、7min、10min的血乳酸值明顯下降,同樣呈現顯着性差異(P﹤0.01)。從而證實運動員的有氧能力明顯提高,血乳酸值明顯下降對於運動員疲勞的消除有促進作用,其最大有氧能力訓練的方法是有效的。

2.2 無氧代謝能力的訓練。

無氧代謝是由ATP、CP分解放出能量以及糖無氧酵解放出能量的反應過程。ATP、CP分解放能,是短時間的最大運動中能量供應的主要途徑。糖酵解供能是保證機體在供氧不足以及長時間劇烈運動時能量供應的主要途徑。在本實驗研究中採用無氧能力訓練的方法是與專項相結合,並將負荷強度控制在每分鐘心率170-180次/min左右進行。如登台階實驗,高負荷大強度的單個技術組合練習,各項目成套動作練習,定距、定時、定組的素質練習以及不同形式的單套持續練習等。為檢驗武術套路運動員無氧代謝能力訓練的效果,我們對實驗測試數據進行了分析,其結果見表2.

【2】

從表2可知,通過實驗訓練後受試者無氧功率最大值的平均值從訓練前193.5±25.3增至225.1±20.1,呈現出顯着性差異(P﹤0.05);在速度和速度耐力這兩項反映無氧能力的指標測試中,100m由12.72±0.83s提高到12.13±0.71s;1500m由5.40.3±23s提高到5.25.3±19s,均存在顯着性差異(P﹤0.05)。表明採用的無氧訓練方法能有效地提高武術套路運動員的無氧能力。

2.3 武術套路運動員運動素質訓練。

運動素質是與競技運動成績直接有關的身體素質。按運動機能特徵可分為基本運動素質和複合運動素質兩大類。基本運動素質是具有一般運動機能特徵的素質,或某一運動機能占主導地位的素質,包括速度、耐力、力量、柔韌素質等。複合運動素質是具有兩種或兩種以上運動機能特徵的素質,包括靈敏、彈跳力等。兩類運動素質相互獨立又緊密聯繫。為使所採用的運動素質訓練方法與手段合理,我們根據武術套路所需運動素質的實際需要,在冬訓期間對運動員採用瞭如下訓練方法。

2.3.1速度素質訓練。

速度素質是人體在神經系統支配下,以高能物質ATP、CP為主要能源進行快速運動的能力。根據武術套路運動員速度敏感期的特點,首先抓好“速率”練習,包括反映速度、動作速度和移動速度等。採用短距離大強度訓練,每週進行2次。針對青少年運動員肌肉的生長髮育特點,採用小力量快節奏負重或不負重練習,每週2~3次。同時安排次最大重量的槓鈴練習,其目的是提高肌肉的爆發力。負荷為身體重量的80%-90%,每週一次。有氧耐力訓練,其方法主要是以心率為控制參數。安排長距離跑或變速跑,每週3~4次。均將心率控制在130次/min左右~150次/min左右。無氧耐力訓練主要與專項訓練相結合,將負荷強度控制在每分鐘170-180次/min左右。如30~50米短距離跑、單套技術和成套技術練習以及不同形式的小組合練習等,每週3~4次。

2.3.2 力量素質訓練。

力量素質是運動的基本素質,同時也是身體訓練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武術套路運動員的力量素質訓練,必須考慮兩種因素,其一是遺傳因素,其二是敏感期因素。在本實驗研究中力量訓練的方法包括等動、等長、等張等基本訓練方法。換項之間間歇時間為30s,組別之間間歇時間為2min.負重練習做8次,徒手練習做20次,每組練習10min,每次訓練課完成6組練習。根據人體肌肉力量的特徵和武術專項特點,實驗測試指標為負重半蹲、負重卧推、負重背起、仰卧起坐等。實驗研究結果發現,通過為期一年的力量素質系統訓練,反應肌肉力量的各項指標均明顯提高,證明了武術專業運動員的上肢、下肢和腰腹肌肉羣力量增強。經過力量訓練,反應研究對象的幾項專項素質也有了明顯提高,而這些專項指標對評定武術套路運動員身體素質水平有着重要的影響。

通過實驗研究,本文提出了武術運動員在進行力量訓練中應注意的問題:

⑴在力量訓練中,應注意對技術動作規範化的要求,強化其單套和成套動作的技術意識,提高其訓練效果,同時避免受傷。

⑵在力量訓練中,注意對力量負荷的掌握。採用介於中等負荷和大負荷之間的負荷量,如相當於運動員最大力量的70%-85%的負荷[3].適當降低練習的技術難度。

⑶在力量訓練中,注意對肌肉的刺激效應。如做負荷卧推練習時,當肌肉做向心收縮時可採用爆發式快速完成;而當槓鈴下落肌肉做離心收縮時,可減慢速度甚至靜止完成。

⑷在力量訓練中,應注意區別對待。

2.3.3靈敏與柔韌素質訓練。

靈敏是在突然變化情況下能夠迅速、準確、協調完成動作的能力。它是各種基本素質、運動技能和心理感知能力的綜合體現。該素質是專項運動中所表現出的與運動技術密切相關的變化能力,是專項技術形成、熟練和運用的重要條件。靈敏素質在武術套路技術訓練中有着舉足輕重重要作用。我們在對運動員進行靈敏素質訓練中所採取的主要手段是:單個技術的準確率、成套技術演練的協調性等,每次訓練課5~7組,每週進行4~5次。另外遊戲和雙搖跳繩等訓練,每週1~2次。

柔韌是人體關節活動範圍的大小及肌肉、肌腱、韌帶等軟組織的伸展能力。該素質對提高運動成績有着重要影響,對武術套路運動項目的影響尤為突出。武術運動員所具有的一般柔韌素質包括肩、膝、髖關節等活動幅度,專項柔韌素質是武術套路運動員掌握專項技術的必備條件。如武術套路中常用的“前踢腿”的“側踢腿”技術動作的髖部柔韌性、各種轉體、劈叉等柔韌素質都是武術套路運動員必須具備的能力。因此我們在訓練中採用拉、壓、控等方法進行肌肉柔韌性練習。每次訓練課對肩、膝、髖等部位進行定組限次的拉、壓、控練習,以最大限度地發展運動員的的柔韌性。

2.3.4彈跳素質訓練。

彈跳力是人體對地面施和後克服地球吸引力而騰起的能力。它是一種複合素質,速度和力量是構成彈跳素質的主要要素。在現代武術套路技術朝着“高、新、美、難”方向發展的今天,作為高水平的武術套路運動員具備良好的彈跳素質,不僅可在空間高度上表現出高水平的運動狀態,而且有利於創造新穎而複雜的高難度技術動作,以達到不斷完善難、新技術的目的。所採用的練習方法有:助跑摸高、原地摸高、二級蛙跳、立定跳遠、跳繩、跳深等。

2.4 武術套路專項技術訓練的指導思想與原則。

武術套路運動員的專項技術訓練是運動訓練的重要內容。其目的在於使運動員在不斷掌握和改進專項技術的前提下,進一步提高運用技術的能力。在武術套路技術訓練過程中,我們將專項技術分為基本技術訓練和高難度技術兩大類。前者是技術訓練的基礎和核心,在高水平武術運動員訓練中佔有重要的在位。它不僅應貫穿於運動訓練的始終,做到全面、實用、準確、熟練,而且要結合運動員個人的特點形成獨特的技術風格。後者是技術訓練的高峯,要在全年和多年訓練計劃中系統地進行,並注意使運動員建立正確的技術概念。除此之外,必須重視運動技術的科學診斷,以達到改進和完善運動技術的目的,為創造優異的運動成績提供堅實的基礎。為此,本研究在專項技術訓練指導思想的前提下提出了相應的訓練原則:

⑴抓基本功的提高,強化基本技術的訓練質量。即基本功規範化和熟練化,注意技術之間的創新組合與技術運用能力的培養。

⑵在一定負荷強度下,進行基本技術與成套技術之間組合練習,注意對運動員的時間、空間概念判斷能力以及選擇運用基本技術能力的培養[4].

⑶在接近比賽狀態下或高於比賽強度下,抓好技術規範性、熟練性練習,並注重運動員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

3 結論。

3.1實施科學而合理的身體訓練手段與方法,能有效的提高武術套路運動員的有氧能力。

3.2採用心率控制,結合專項技術訓練,能夠促進武術套路運動員無氧能力的發展。

3.3經過一年訓練後,武術套路運動員的有氧和無氧代謝能力明顯增加,符合青少年生長髮育的規律,同時也證明了一年的訓練運動量是適宜的。在運動後血乳酸值明顯降低,極有利於運動後疲勞的恢復。

3.4經過一個週期的訓練,武術套路運動員的速度、力量、靈敏和柔韌等身體素質有了明顯的進步,證明所採用的訓練方法與手段合理,並取得了明顯的訓練效果。

3.5對武術套路運動員進行適宜的身體訓練,不僅能夠提高其肌肉力量,而且對其專項素質也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實驗結果表明本研究中有關身體訓練方法設計合理、負荷安排適當,所採用的訓練措施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3.6武術套路運動員的專項訓練,應強化基本技術訓練的質量,同時還應注意培養運動員對時間、空間的判斷能力和規範使用基本技術的能力。

主要參考文獻:

[1] 李晉裕等主編。學校體育大詞典[M].湖北: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1994,(525)

[2] 《運動生理學》編寫組。運動生理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127-128)

[3] 田麥久主編。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193)

[4] 俸曉東,李建平。對抗性亞類項羣運動員體能訓練的比較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1,(26)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mndld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