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區域特色課程圖譜構建及深度推進的實踐探索論文

區域特色課程圖譜構建及深度推進的實踐探索論文

自2009年“上海市提升中小學(幼兒園)課程領導力行動研究”項目開展以來,黃浦區對該項目實行整區推進與研究。黃浦區教育學院課程研究中心積極參與項目行動,自主申報課題並獲得立項。第一輪課程領導力的研究課題是“黃浦區中小學特色課程建設的實踐研究”,第二輪研究課題是“區域特色課程圖譜構建及其深度推進研究”,我們依據上海市教委總項目組的行動計劃開展了實踐探索與研究。

區域特色課程圖譜構建及深度推進的實踐探索論文

一、對區域特色課程圖譜的界定

1.課程圖譜的定義

課程圖譜的定義目前有兩種。一是澳大利亞課程編制中心的馬爾科姆·斯基爾貝克提出的課程設計方法。在此基礎上,丹尼斯·勞頓認為,課程設置分兩種類別:“行為目標模式”和“文化分析模式”。在文化分析模式中,斯基爾貝克設計了課程圖譜的課程設計方法。他強調課程圖譜如同繪製地圖,繪製的不是過去事物的靜物畫片,而是有關現在和未來的一組特色和標記。二是唐盛昌提出的學校課程體系。唐盛昌提出:所謂課程圖譜,不只是着眼於現在,更重要的是着眼於學生將來的可持續發展,從學生、學科、學校、社會發展四個角度來分析社會與學生的需求,從而架構起有利於學生志趣聚焦、適應現代科技發展需要的學校課程體系。

2.區域特色課程圖譜的定義

區域特色課程圖譜主要是指基於核心素養的學生髮展需求,能夠體現黃浦區中小學特色課程共建共享特點、體現地域文化特點的特色課程體系。

3.課程圖譜的基本特徵

課程圖譜的基本特徵具有發展性、共建性、區域性、獨特性和系統性。關於發展性。《教育部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認為,核心素養是“知識、技能和態度等的綜合表現,是知識、能力、態度或價值觀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問題解決、探究能力、慎判性思維等認知性素養,又包括自我管理、組織能力、人際交往等非認知性素養。在個體的終身發展中,每個人都需要各種素養來應對複雜生活中的各種情況,其中,居於核心地位的素養被稱為核心素養。由此可見,學生最重要的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應具備的,面對未來生活,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基於核心素養的學生髮展需求就是着眼於學生的發展,作為承載學生學習成長的課程建設也具備了這一特徵。

關於共建性。這是指區域與學校共同建設的一個過程,既是“由下而上”的課程建設,又是“由上而下”的專業指導,是區域推進學校課程建設的重要實踐活動

關於區域性。課程圖譜的建設應紮根於地方,具有區域資源顯性利用特點的表現,這也是課程“在地性”的表現。

關於獨特性。課程圖譜中有分門別類的課程,有具備獨特性、典型性、前瞻性等特點的教學科目和活動,這些都具有鮮明的學校特色和地域特色。

關於系統性。課程圖譜建設是一個動態的生態系統,其生態的大環境是區域,小環境是學校,區域的任務是建“譜”,學校的任務是建“圖”,“譜”指向系統,“圖”則指向特色課程,“圖”與“譜”相結合就是具有區域特性的特色課程圖譜。

4.課程圖譜的構建價值

區域特色課程圖譜的建設,是為個性迥異的學生提供喜歡的課程,從而創設自主發展、社會實踐、勇於探索的課程文化環境,培養具有問題解決能力和實踐創新精神的新時代人才。

區域特色課程圖譜的建設,是培育更多的教師成為學習型和研究型教師,成為新時期有特點的教師。與此同時,教師在參與課程建設過程中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充分展現自己獨特的課程理解與課程創意,在課程實踐中收穫職業成就感與幸福感。

區域特色課程圖譜的建設,是從區域層面,以一定路徑與策略引導學校將辦學理念融入學校的課程內容與實施評價之中,落實到學校課程的整體規劃之中,引導學校對學校文化、辦學理念、育人目標、內容結構、實施評價、課程管理等遵循一致性原則進行紮實建設,推動學校課程呈現個性化、多樣化的內涵發展。

區域特色課程圖譜的建設是提升學校課程領導力,提高區域教育的整體發展水平。學校的辦學水平、教師的教學水平、學生的學習水平是微觀層面衡量區域教育發展水平的三個基點。特色課程把三者有機地聯繫起來,因而推動特色課程建設就是在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教師的教學水平、學生的`學習水平,進而通過某些微觀個體的變化帶動整個宏觀區域教育發展;而區域推進學校特色課程建設的審視、傳播、評估等外部活動,往往也能展示區域教育整體發展水平。

二、區域推進課程圖譜建設的做法

十多年來,黃浦區以推進學校課程建設帶動區域中小學(幼兒園)教育內涵發展,有效促進了區域教育的優質均衡提升。但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仍然遇到一些現實問題,提升中小學(幼兒園)課程領導力將是區域推進課程改革長期努力的方向和目標。

1.以核心素養引領學校課程建設

《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的出台,為區域特色課程圖譜構建指明瞭方向、提供了理論支撐、提供了新視界。如“自主管理、文化基礎和社會實踐”“學會學習和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人文底藴和科學精神”等清晰地將核心素養的框架、內涵、表現及其落實途徑呈現在教育工作者面前,讓構建學校特色課程在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方面更加聚焦。組織學校、教師學習核心素養理論是當務之急,因此我們先後組織學校校長、全區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中小學拓展型課程和研究型課程教師專題學習“基於核心素養的學校課程建設”,邀請華東師大等相關理論研究專家開設專題講座等。

當前,黃浦區中小學(幼兒園)參與市課程領導力研究的學校有43所,各自在教育哲學思想引領下,基於本學校學生實際情況,經過長期的探索與研究,現有五十多所學校基本形成自己的特色課程體系,如大同中學的“CIE課程”、格致中學的“融課程”、盧灣中學的“無邊界課程”、中華路三小的“百草園課程”等,教師參與自主開發特色課程科目有一百六十多個科目,這些都成為全區共享的課程資源。這些特色課程的最大特點是跨越了學科邊界,跨越了學段邊界,跨越了行業邊界——凸顯特色課程的綜合性和融合性,讓核心素養在課程領域“落地生根”。

基於核心素養的特色課程建設與當前教育改革的要求相一致。黨的十八大將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定位於立德樹人,新一輪高考招生制度的核心就是充分尊重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礎性、多樣性和選擇性。在這種背景下,結合區域經濟與文化的發展,結合學校文化與特色,從區域層面推進學校特色課程建設,引導學校整體規劃個性化、多樣化的課程體系,對於持續提升學校的課程思想力和課程設計力,讓特色課程成為學生個性發展的特需課程,是值得長期實踐研究與探索的一項內容。

2.立足學校文化指導學校課程建設

黃浦區的百年老校、文化名校眾多,每『一所都是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環境中成長髮展起來的,學校文化有着多元性和獨特性等特點。“文化是學校辦學的核心競爭力”“學校文化是特色課程建設的沃土”……這些辦學理念日益凸顯。例如,敬業中學是一所建校二百七十多年的名校,“敬業樂羣”文化伴隨着每一屆學生。如今,這所學校以“商科課程”為載體,發展學生的自主管理、職業體驗等核心素養,百年老校在課程建設中煥發新的活力。

特色課程既是傳承優秀文化的陣地,也是形成辦學特色、豐富學校文化的優質資源。例如,黃浦區回民小學構建“民族融合課程”圖譜,落實民族融合教育。“民族融合課程”,是一個充滿詩意,用温潤的民族精神浸潤的文化課程;是一個充滿民族多元色彩,讓人賞心悦目的實踐課程;是一個增加親近感,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魅力課程。回民小學以課程育人:讓每一個孩子成為自信的民族娃,讓每一個孩子成為獨特的民族娃,讓每一個孩子成為快樂的民族娃。“民族融合課程”將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研究型課程按照學校的獨特性,進行課程內容的重組和課程實施路徑的重構,結合學校校情校本化地實施課程。

區域教育部門應致力於指導學校建設特色課程,構建學校課程圖譜,用“匠心”錘鍊課程品質。為了更好發揮區域課程指導作用,我們編著《特色課程>系列叢書,推出“中小學特色課程建設的十條建議”,構建區域特色課程建設機制,“由下而上”總結提煉學生喜歡的課程要素,即“貼近生活、自主參與實踐探索、提升氣質與修養、展示個人才能”等,主張“建設學生喜歡的課程、開展學生喜歡的活動”等。藉助特色課程圖譜構建,促進學校課程豐富多樣地發展,逐步提升課程領導力。

3.為教師參與課程建設提供技術圖譜

利用特色課程圖譜構建與推進學校多元發展的重點在於探索特色課程圖譜建設共建共享的行動策略,將社會優質課程資源吸收進來,構建全區特色課程資源的共建共享模式,建立區域特色課程共享資源庫,為全區中小學學生提供多元、多樣、多種課程選擇的可能,特色課程圖譜的區域推進將這種可能變成現實。在特色課程開發培育環節,黃浦區進行了多年實踐與探索,長期堅持組織多所學校、多學科教師共同參與特色課程的開發與研究,提煉“特色課程開發的7項核心技術”,並且應用此技術組織和鼓勵教師積極參與課程開發。

4.促進校際合作研究,提升學校課程領導力

提升學校課程領導力,最根本的是使學校課程更加適應育人的需要。學校靠一己之力很難滿足學生多樣化的課程需求,很難為學生提供多姿多彩的品質課程。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先在學院內部開展跨部門合作,課程研究中心與幹訓部聯合開發“提升課程領導力”主題課程,為“分管教學校長和教導主任”幹訓班提供專業服務,讓更多學校加入提升課程領導力的研究隊伍。

與此同時,黃浦區課程研究中心還以項目為載體,組織和創建研究共同體,將黃浦區參與上海市第二輪課程領導力行動研究的10個項目,與參與整區推進的33個項目進行有序組合。研究共同體的組建原則是依據研究內容,跨越學段,讓8~9個學校課程團隊凝聚在一起,定任務、定時間、定人員開展研究活動。

總之,區域推進特色課程建設與當前教育改革的要求是一致的。特色課程圖譜的應用與區域推進學校發展的重點就是探索特色課程圖譜建設共建共享的行動策略,建構區域中小學特色課程建設思想與優質課程資源的共享模式。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就是要充分尊重學校教育的基礎性、多樣性和選擇性,課程改革作為教育改革的核心已在路上。

在這種背景下,結合區域經濟文化的發展及其教育特色推進學校課程建設,引導學校整體規劃課程體系,持續提升學校的課程思想力與課程設計力,讓學校課程滿足學生的選擇需求,這是具有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的追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l2xxn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