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小學低年級家庭教育論文

小學低年級家庭教育論文

現在的社會上,很多家長還是缺乏科學教育子女的經驗,沒有認識到小學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小學低年級家庭教育論文,歡迎大家閲讀。

小學低年級家庭教育論文

論文摘要:研究表明,人的一生中,兒童期的智力發展最快,是人智力發展的“關鍵期”。這一時期的小學低年級兒童的智力等各方面的發展又是“關鍵期”中的關鍵期,此時,不僅是孩子打好學業基礎的關鍵期,更是知識技能、個性特徵、情感態度、良好習慣、社會品質各方面養成的敏感期和最佳期。隨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與新教育理念的逐步推進,以兒童綜合能力培養為目標的素質教育是新時代、新形勢對家庭教育提出的一個目標性的要求。大量事實也證明了成功的孩子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家庭教育的有效性與否對孩子一生將會產生重大影響。可從中國家庭教育的現狀,低年級兒童身心發展特點以及實現家庭教育的有效性三方面入手進行研究。

論文關鍵詞:小學低年級兒童;家庭教育;有效性

由於我國教育理念處於轉變的過渡期,我國多數家庭教育,尤其是欠發達地區的家庭教育仍然不被重視。而現在,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又是學校教育,導致父母更多的將孩子的教育問題推給學校,忽視了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礎,自己才是決定孩子命運的關鍵。小學低年級學生的一般年齡是7~9歲,處於大腦發育的關鍵期,對自己的行為和情緒變化變得更加有意識,但卻仍然不穩定。這時期的孩子和父母相處時間長,對家庭的依賴性大,很多父母卻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職責或是家庭教育理念出現偏差,使得很多孩子一開始就輸在家庭教育這條起跑線上。這使我們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家庭教育對於兒童,尤其是小學低年級兒童的重要程度。

一、中國兒童家庭教育現狀及原因

1.親子活動較少是家庭教育有效性缺失的普遍原因

現代著名兒童教育學家陳鶴琴先生在其《家庭教育》中寫道:“一個人知識豐富與否、思想發展與否、良好習慣養成與否,家庭教育應付完全責任。”低年級的兒童由於其年齡特點,在心理和生理上對家庭的依賴是人一生中最強烈的時期,並且大部分時間是在家中渡過,父母對兒童有着足夠的權威和支配作用。如果此時家長不能多與孩子進行親子活動,那麼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必然降低。

2.缺乏科學理念做指導是家庭教育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

當今社會不再以“分數”來衡量一個兒童的發展,需要的是對兒童綜合能力的培養,這對於家庭教育的要求也日趨科學化。

很多家庭對於兒童的教育絕大多數內容都是繼承而不是創新,傳統的“家長制”觀念較強,信奉“黃金棍下出好人”的訓條,對孩子的發展有強硬的較高要求,將自己固定在老一輩對於自己的教育模式內,認為這樣就不會出現問題。但是現在的問題是,社會在發展,對於人才的要求在變化,舊的一套家庭教育經驗在今天已經無法參照。抑或是,過於關注社會的變化,一味地迎合社會用材的需要培養孩子,不顧孩子的身心特點和興趣愛好,特別熱衷於湊熱鬧,趕時髦,強要孩子學拉小提琴、彈鋼琴、繪畫,逼迫孩子走一條由家長規劃好的路,這不但會使孩子過早的失去了童心,更會造成中國家庭教育優良傳統的斷裂和失傳。

3.逃避教育孩子的責任是家庭教育有效性缺失的關鍵原因

偉大的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裏指出:“如果沒有整個社會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學素養,那麼不管教師做出多麼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滿的效果。”由於社會將普遍的關注焦點放到了學校教育身上,導致父母對於學校教育的依賴變強,認為教育孩子就是學校的事情,忽視了他們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礎。而從學校的性質來看,它們更多地將學生知識的獲得作為最重要的方面。

二、小學低年級兒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1.小學低年級是兒童智力發展的關鍵期

研究表明:人腦在9歲之前發育速度最快,這個時期大腦的發育正好處於內部結構和功能完善的關鍵期。小學低年級兒童的一般年齡是7~9歲,處在兒童期的中期階段。此階段的兒童,玩的天性開始消退;大腦的抑制能力加強,對自己的行為和情緒的變化更有意識,但自控能力較差,表現出不穩定的狀態;抽象概括、推理能力開始形成,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語言表達能力等各方面水平不斷增強;思維發展水平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而小學低年級兒童正處在這個由量變到質變飛躍過程的關鍵期。

2.小學低年級兒童的社會化發生了質的'轉變

此時的兒童到了學齡初期,開始背起書包上學了。從踏入小學的那一刻起,兒童的社會化也將發生質的轉變。進入學校意味着學生要開始接受學校系統的、有計劃、有目的的知識品德等各方面的培養,“兒童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有一個逐漸適應校園生活新環境的問題。對小學一年級的新生來説,從校園的自然環境到教師同學這樣一種人際關係環境都是陌生的,還有學習的壓力,校規校紀的約束等,這一切都構成了新入學兒童心理適應的嚴峻挑戰。”

三、寓教於“樂”,全面培養

1.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態度,激發孩子強烈的學習興趣

學習態度是孩子對學習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反映傾向,良好的學習態度對學習有推動和增效作用。小學低年級的兒童處於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關鍵期,此階段兒童一個典型特徵就是“好奇”“愛問”,而玩又是兒童的天性,作為家長不能毫無道理地對孩子的天性予以剝奪,而要善於把孩子對玩的興趣引導到學習上來。

認清學習態度與學習興趣的重要性,明確良好的學習態度離不開學習興趣的支持,學習興趣的培養需要具備良好的學習態度。要了解處於這一年齡階段的孩子們的特點,如自制力差,學習中帶有很大的盲目性,易受外界干擾等。

家長要用心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多與孩子溝通,掌握孩子喜好,找到孩子的閃光點,不要吝嗇鼓勵;營造民主、平等、求知的家庭氛圍,兒童一起學習,寓教於樂,善於讓孩子在遊戲中收穫快樂;善於利用閒暇時間中對孩子進行培養,讓孩子覺得沒有壓力,情緒得到舒緩,也可以適當利用“報酬效應”,激發孩子學習興趣從而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制訂合理的家庭教育目標,尊重孩子,與孩子共同成長

進入小學以後,孩子突然間要負起很多的責任,由於小學低年級孩子年齡較小,和父母相處時間長,對父母依賴性大,因此家庭應更多的承擔起幫助孩子成功地由一名“小朋友”向“小學生”轉型的重任,幫助小學低年級的兒童制訂合理的學習目標。

家長在給孩子制訂目標時,應考慮到孩子的身體和心理承受能力,把目標制訂在孩子能夠承受的範圍內,並留有一定的餘地。儘可能把目標設置得詳細,這樣,孩子在努力的時候也就越有方向。

3.重視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輔導

我們既要把孩子當成孩子,又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發展的社會個體,這就需要家長在充分了解與尊重此階段孩子身心發展特徵的基礎上,重視對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輔導,培養其適應社會的能力。增強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尊重與愛的權利和義務、團隊合作能力、獨立自理能力、選擇正確休閒方式的能力、樹立合理消費觀等常識性能力。

家庭是小學生的第一課堂,家庭教育的有效性與否對小學生的身心健康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要全面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對孩子要有正確評價,不能有脱離實際的過高要求和急躁情緒,言行舉止應該成為孩子的表率,在孩子的心目中成為可敬、可信的人。讓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方面相互促進,為孩子打造一個更美的未來。

參考文獻:

[1][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杜殿坤,譯.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2]陳黎霞.入學適應不良學生.2009-09-17.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kqzvr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