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教育論文

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教育論文

【提要】傳統教學中,中學生大多采用以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為基本特徵的方式學習歷史,這與以主動接受和探究發現緊密結合為基本特徵的現代歷史學習方式有着本質的區別。它往往使學生形成一種定向、定勢思維,不利於學生轉換視角產生創新思維,達不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本文即是針對這一弊端,提出幾種創新教學的嘗試與感悟,以求實現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

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教育論文

【關鍵詞】歷史學習方式變革 素質教育 創新作業

早在3000年前古希臘人普魯塔戈就曾指出:“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點燃的火把。”。而今實施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也日益成為我國教育界的共識,但傳統的教學中,學生學習手段卻較為單一。絕大多數學生僅憑歷史教材和練習冊學習歷史。上課“勾”教材、課後“對”教材、考前“背”教材,考完“扔”教材,成為中學生歷史學習的主要環節。這雖然也可以學到一些歷史知識,掌握一些歷史學習方法。但是,這種學習方式不僅消磨了廣大學生對歷史的興趣。也長期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嚴重製約了學生思維的主動性、新穎性、發散性、變異性和流暢性。,歷史教學要改變學生原來的機械學習、個體學習和接受學習的舊方式,積極地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索學習的嶄新學習方式。這就需要教師大刀闊斧地對課堂教學模式進行變革,賦予歷史教學以鮮活的生命,讓歷史課堂真正變成學生施展個人才華,發表個人見解的大舞台。本人試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提供幾種“創新歷史教學”的設計方案。

一、大膽引進網絡等多媒體教學手段,豐富歷史課堂教學。

對歷史的認識,亦即歷史的結論,形成於歷史學習過程之中之後,而不存在於歷史學習過程發生之前。走進歷史,發現問題,對有效信息進行分析、比較、辨別、論證,得到答案,這是現代歷史學習的一般程序。然而反思我國的中學歷史教科書,可以發現其編寫方式長期以來往往是用單一的史觀裁剪史料,最後推演出歷史結論。這種“一錘定音”的簡單表述就造成了教材中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評價簡單片面,或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久而久之,中學生也總是習慣於對歷史和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下簡單的是非之論。這種強調"定論"、服從的教學方式,從根本上説是違背求真、務實、懷疑、批判和探索的歷史科學精神的。可以説,如果我們仍然只用一種史觀、一種結論去編織近代史,最後只會把豐富的、多元化的歷史簡化了,留給一代中學生的就仍然是一幅片面的、殘缺的歷史圖景。如對近代重要歷史人物李鴻章,中學教科書一般都把他寫成了昏庸無能、賣國求榮的漢奸;相反央視一套在黃金時段播出的《走向共和》中的李鴻章卻成了高瞻遠矚、一心為公、忍辱負重的愛國政治家。這些強烈反差使學生對歷史的真相提出了激烈地質疑―如果電視劇的描述是真的,那麼我們在教科書裏學到的又是什麼呢?有些學生甚至認為,如果上述反面人物特別是李鴻章都是愛國的政治家,那麼離給秦檜翻案的日子也不遠了。諸如此類的質疑還表現在對曾國藩、袁世凱等的評價上。當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質疑時,本身就説明學生在思考問題了。面對這種可喜的現象,如果我們再一味地堅持讓學生死記課本觀點的話,只會造成學生積極性瞬間被打消,更別説培養什麼歷史興趣了。認識到這一點後,為還歷史以本來面目,也為了使學生多角度地瞭解真實的李鴻章。我設計了一個“李鴻章,愛國者或賣國賊?”的課題,要求學生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撰寫簡單人物評傳。目的是培養學生綜合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提高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在一個課題結束的時候,學習小組提交了一份資料詳實、圖文並茂、觀點清楚的報告。通過這次活動,我欣喜地看到,就連以前最不愛背書的學生也忙前忙後地收集起了資料,在辯論賽上,大家在為辯手們的精彩表現喝彩之餘,自己也無形中接觸到了大量鮮活的例子,從而比較前面地瞭解到了真實的李鴻章,而且通過這次活動,學生合作學習的方式及團體意識也都有所增強。初次嚐到勝利的果實後,我又先後組織學生開展了“我眼中的秦始皇”、“辛亥革命是成功了或是失敗了?”的辯論賽,受到學生的一致好評。

二、與時代潮流結合,開展專題演講等活動培養學生聯繫實際能力。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千百年來的古訓尚且如此,我們今天的歷史教學就更不能滿足於追求象牙塔裏的學問,而是要“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瞭解過去就是為了更好地把握將來。當今世界,風雲變換,每個事件後面都有其豐富的歷史背景和淵源。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當注意將歷史知識與時代潮流相結合,揭示歷史與現實的聯繫,開拓學生的視野,引導他們關注社會現實,培育學生健康的時代精神。針對此,我創設了“尋找身邊的歷史”的活動,要求學生廣泛收集資料用專題演講的形式對身邊的大事或重要歷史事件進行“追本溯源”。如圍繞着現在普遍關心的“__”和台灣歸屬問題,我就讓學生圍繞着台灣的過去、現在、未來問題開展了“台灣—想説分手也很難”的時事開講活動。圍繞日本篡改教科書事件和申請加入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問題,我就組織學生編寫了《日本侵華大事記》的編年冊,當圖文並茂、激情盎意的作品展現在大家面前時,我成功地將學生的注意力從戰爭本身引向對戰爭所造成的對人類的傷害上面。那一刻我聽到了學生低聲的啜泣,我感受到了學生的義憤填膺。我想此時不用我多説,他們也已經感受到為什麼“要反對戰爭,要珍愛和平”?

三、大膽進行“作業的革命”。

如果學生交來的'作業本中畫的是面目可憎的秦始皇,如果整個作業本就是一份《中國近代屈辱淚》的手抄報。或者學生要問你“什麼是‘東交民巷’?”等等,你會有什麼反應?我就經常收到這樣的作業本,而且總是樂此不疲地批閲着。

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已經注意多方面地調動學生的感官參與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但是,同樣作為學習的重要環節的作業練習,教師卻往往忽視了指導學生充分運用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認識事物,也沒有鼓勵學生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其學習、思考的結果,最終每一段豐富多彩的歷史都成為單調的“原因、過程、意義”或者“背景、內容、作用”等的固定陳述。

我嘗試改變這種現狀,賦予單一的文本作業豐富多彩的形式與內容。我鼓勵學生在做作業的時候,可以用圖畫、照片、剪報、互聯網資料來表達,甚至可以用手工製作、排練的短劇或小品來表現……鼓勵學生以看、聽、觸、聞和想像等多種手段感受知識的存在、進行學問的探討,完成生動活潑、精彩紛呈的作業。

例如,20__年,黨中央發出了“道德行為進萬家”的號召。而當時我正在講授“諸子百家”,在課後學生交上來的作業中,我就欣喜地看到了“古代思想家與今天的公民道德建設”這篇精美的小論文。而今我的案几上《俯瞰秦朝》、《遠古人類》等歷史小報,以及學生設計的“西周社會網絡示意圖”、“秦滅六國示意圖”、手製唐三彩、《歷史模擬劇場──秦統一度量衡》等作品既讓我感受到了學生豐富的創造力,也讓我真正體驗到民主的氛圍、平等的交往、純真的增超和進步的快樂。

記住,以後你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再是一隻只被馴化的羊,而是一頭頭充滿睿智和無窮創造力的狼,只有自己永保創新的激情,你譜寫出的才是永不停息的靈動音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gvpxl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