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國際時事論文

國際時事論文

關於國際時事的論文應該怎麼寫?論文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關於國際時事的論文,歡迎大家閲讀。

國際時事論文

國際時事論文篇1:

做好國際時事報道的三要素

摘要:隨着經濟日益全球化以及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拓展,國際形勢的走向越來越關乎中國自身的發展,中國受眾對外部世界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這種關注從《參考消息》這類以國際時事報道為主的報紙的發行量穩中有升便可看出。

關鍵詞:品位;立場;分寸

然而,中國的一些國際時事報道至今仍處於嚴重依賴西方消息源這樣一種尷尬境地。一方面,正在崛起的中國急欲瞭解世界形勢的風雲變幻,並適時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聲音;另一方面,國際輿論舞台上“西強我弱”的格局並沒有大的改觀,國內傳播的一些國際時事新聞基本上出自西方主流媒體之手,中國媒體“原創”的第一手報道較少,甚至就連最權威的央視“新聞聯播”,不少國際新聞的畫面也基本來自西方媒體。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主要以外媒報道為信息源的《參考消息》如何展開國際時事報道就大有講究了。以本人在參考消息報社長期從事國際時事報道的經驗和體會,我認為在新形勢下搞好國際時事報道必須把握好如下幾個要素:

一、選題決定報道品位

地球上每天發生的新聞事件可以説是數不勝數,報紙沒有足夠版面能夠將所有信息悉數收納,受眾也沒有時間、精力甚至興趣一一關注所有新聞事件。在這種情況下,媒體為受眾服務的首要功能就是有針對性地提供那些具有典型意義併為多數受眾所關注的新聞。報道選題選得恰當,對報道來説可謂事半功倍,同時也能體現這家媒體的報道品位和報道眼光。

一般而言,國際新聞報道的選題會根據各家媒體的定位有所不同,但作為大眾媒體,影響力和貼近性應該是確定報道選題的首要標準。所謂影響力,是指新聞事件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大小。就新聞事件本身而言,牽扯麪越廣、影響度越深的事件越有報道價值;就傳播角度而言,影響小的事件一般可以忽視,影響大的則必然要關注。那麼如何判斷新聞事件的影響力,這裏有幾個標準:

1.新聞發生的背景:舉例來説,同樣一起恐怖襲擊事件,何人策劃、針對誰、意欲何為等這些非常重要。有影響力的國家、勢力、集團策劃的背景複雜的行動,與影響力小的國家、勢力以至個體策劃的行動不可同日而語。

2.新聞發生的地點:同樣一起恐怖襲擊,發生在美國和發生在影響力較小的國家、發生在美國的紐約和發生在美國的田納西的影響是有很大差別的。

3.新聞發生的規模:同樣一起恐怖襲擊,如果在美國損失微乎其微,則其影響程度在某種情況下也會發生慣常順序的顛倒。所以,除了特殊情況,一般與熱點地區、焦點問題有關的事件,特別是發生在世界影響力大的國家的新聞事件,比較適合作為報道的重要選題。因為世界大國的有關動向往往會牽扯到國際局勢的變化,受眾更加關注便是必然。

而選題的貼近性,多與具體的受眾有關。從常理上講,人們一般對與己有關的新聞關注度會更高一些。所以,對中國受眾而言,與中國有關的重大國際新聞無疑應成為報道選題的首選。特別是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當今世界,所謂“國際新聞”和“國內新聞”的分界已很模糊,很多時候,世界上許多重大事件的發生都會在中國攪起漣漪,而中國內部的許多重大事態同樣會在世界掀起波浪。這種情況下,針對中國受眾的報道必須儘可能地尋找國際新聞與中國相聯繫的契合點。與中國明顯有關的國際新聞毋庸贅言,如美國加強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存在、日本在diaoyu島問題上動作頻頻等;即使那些看似不那麼與中國有關的新聞,也經常能從中發現與中國相關的因素,如美聯儲的“量寬政策”雖是針對美國經濟下的一劑猛藥,但實際上卻牽扯到中美貿易和匯率政策的衝突,因而必然會引起國內受眾的關注。

當然,除了重大國際新聞,報紙上每天所刊登的還有很多一般性的外國政壇、社會、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新聞,這類新聞報道的貼近性則主要體現在抓住受眾興趣和關注點上,即在多數受眾的“求知慾望”、“好奇心理”、“逐星習慣”、“對比意識”等方面下功夫。在這方面,報紙編輯的選題一定不能以個人的好惡,或以某個受眾小羣體的關注取向為出發點,而是要去尋求最具共性的受眾關注點,只有這樣,你的報道選題才會吸引更多讀者。

二、角度體現報道立場

新聞界裏流傳這樣一句名言:“世界上不存在不可報道的新聞,只存在如何去報道的問題。”這句話實際就是在説新聞報道的角度問題。大千世界,不同的國家體制、不同的意識形態、不同的風俗習慣、不同的喜好嫌惡導致各色媒體發出各路聲音,不同的報道角度能體現媒體不同的價值取向和政治傾向。一條新聞,對於某個國家、勢力、集團來説是噩耗,但對他們的對手來説很可能是喜訊。比如俄羅斯多莫傑多沃機場爆炸案,俄羅斯人舉國哀悼之時,策劃慘案的kb分子肯定正在慶祝。所以,媒體從什麼角度、以什麼口吻報道新聞事件,往往體現出這家媒體的報道立場。

本文開篇處,我們談到中國受眾對國際時事報道的高度關注與國際時事報道的信息源主要來自西方媒體這樣一種尷尬的現狀,而且這一狀況在短時間內恐怕改變不大。在這種情況下,在有關大是大非和國家利益的重大國際新聞報道上,中國媒體必須在來自西方媒體的信息源中找準自己的報道角度,必須通過報道表達自己的立場、發出自己的聲音,避免在報道上成為西方媒體的“轉播器”和“傳聲筒”。尤其在國際政治鬥爭日趨複雜、各種利益交錯糾纏的形勢下,就更需要保持清醒頭腦,釐清事態脈絡,認清事件本質,做出正確的判斷。比如美國發動的阿富汗戰爭,從表面上看這是針對恐怖主義勢力的一場軍事行動,而中國對於打擊國際恐怖主義勢力是持支持立場的;但這場戰爭背後實際上還掩藏着美國試圖控制中亞這一戰略要地的深層圖謀,矛頭不光對準中亞各國和俄羅斯,也對準了中國。如果我們只是從第一個層面判斷這場戰爭的性質,照搬照用西方媒體的報道角度和報道口吻,無疑會失去正確的報道方向;而如果洞悉美國發動的這場戰爭的本質,我們就能通過報道揭示美國稱霸世界的深層圖謀,從而起到正確引導受眾的作用。

只要媒體善於尋找角度,即使在報道中使用了西方媒體的某些信息源也無礙大局,《參考消息》在國際時事報道中“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報道方式就是很好的例證。當然,阿富汗戰爭是個定性比較明顯的例子,在日常報道中更多碰到的是所謂“中性新聞”,即那些很難清晰定性的.新聞事件,比如最近俄日島嶼爭端和柬泰邊境衝突。在這類“公説公有理,婆説婆有理”的爭端中,報道同樣需謹慎把握基調和角度,採取客觀平衡的報道手法,任何不恰當的傾向性表述都有可能使我們的報道甚至國家的外交工作陷入被動。

需要指出的是,所謂報道角度問題既表現在涉及大是大非的宏觀層面,也表現在如何吸引受眾的微觀層面。同樣一個新聞事件,事態脈絡千頭萬緒,從哪個角度展開報道,其對受眾的吸引力大不一樣。在這方面,影響力和貼近性仍然是選擇報道角度的主要依據。就拿對美國總統國情諮文的報道來説,國情諮文涉及方方面面,而對於中國多數受眾來講,他們所關注的無非就是兩個方面:一是美國在重大對內對外政策問題上的立場變化,二是美國對華政策的重要表態;前者涉及影響力,後者關乎貼近性。媒體的有關報道即可就此展開,而不必“流水賬”般地面面俱到。

此外,在一般國際時事報道中,特別要善於發現和抓住新聞事件中的新動向、新變化、新提法、新內容,因為“新鮮”最容易吸引受眾眼球。

三、尺度保障報道“分寸”

正如國際政治鬥爭錯綜複雜的現實要求中國必須妥善應對各種挑戰一樣,媒體在國際時事報道中同樣需要妥善處理各種敏感問題。這裏涉及的就是如何把握報道分寸的問題,也就是我們常説的“度”。如果説報道角度是新聞報道的橫向軸,那報道分寸就是縱向軸。對世界上很多事務的把握,少半分即虧,多一分則過,編輯把握好報道分寸就如同廚師把握好燒菜的火候一樣關鍵,這在許多敏感的國際新聞報道上更是如此:該放開報道時就大張旗鼓,該控制報道時就點到為止。當然,把握報道分寸説易行難,它要求編輯具備敏鋭的新聞敏感、紮實的理論功底和過硬的政策把握能力。

毋庸否認,任何媒體都具有自己的價值取向和政治傾向,因此,如何既開拓報道思路和領域、滿足受眾日益增強的瞭解外部世界的需求,又妥善報道敏感國際新聞,是媒體要着力解決好的問題。在這方面,我們可以把“三個意識”作為行動指針。

我們常提到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首先是指媒體要顧全大局,讓自己的報道對黨、對國家、對人民負責。就拿目前震動世界的埃及局勢來説,如果僅從新聞報道的角度看,這一事件無疑值得媒體大報特報,但如果縱觀事件的前因後果,我們的媒體就不應像西方媒體那般大肆報道當地的動盪和衝突,而是要保持理性客觀的立場,把報道重點放到分析引發動盪的背景和可能造成的後果上。

當然,隨着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的發展以及國民思想觀念不斷更新,一些人們早先習慣的報道範疇、報道方式和報道尺度已經發生了變化。特別是隨着現代信息傳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獲知信息的渠道已不再單一。這些變化都要求國際時事報道在新的形勢下必須有所創新,有所前進。在許多我們不喜歡、不認同、甚至於我不利的新聞事件面前,是採取“鴕鳥政策”視而不報,還是主動尋找適合的方式、角度和分寸進行報道,從而佔據主動地位?對於西方攻擊中國的言論,是採取圍追堵截、“密不透風”的應對方法,還是有選擇地報道以澄清事實?這也能檢驗媒體在報道中是否具有“三個意識”。

如果出於怕捅婁子、犯錯誤的心理而不去客觀報道,一遇敏感問題便迴避,無異於我們把有關事態的“獨家報道權”拱手讓於西方媒體,相當於在戰場上把陣地拱手交給敵人。

另外,把握報道分寸也存在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亦即全面把握和局部把握的問題。對有些國際新聞事件應避免炒作,控制其報道規模;而有些新聞事件總體於我無害,但衍生出的枝節問題可能會有負作用,就可在充分報道整個事件的同時對有關問題的報道加以把握。只有善於在敏感問題的報道方面做到收放自如,媒體才能確保為國家的改革開放事業和社會的安定團結添磚加瓦,而不是“得過且過”,更不是“不幫忙反添亂”。

國際時事論文篇2:

做好國際時事新聞編輯的若干思考

【摘要】國際時事新聞已經成為地方黨報各版中閲讀率最高的版面,如何利用有限的版面資源,大膽創新,是每個國際時事版編輯都在思考的課題。國際時事版要“做活”,需要編輯人員具有很強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

【關鍵詞】國際時事;編輯;黨報

時事新聞是指通過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報道的單純事實消息。與國際民生、社會建設、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領域裏發生的重要新聞。在報紙的各個版面中,國際時事新聞版關注度很強,閲讀率很高,據統計,國際新聞在大中城市居民中的閲讀率位列首位,大大高於本地新聞及副刊版。有些讀者甚至拿到報紙從後往前翻,先看時事版再看要聞版,可見時事版在讀者心目中的地位之重。

就黨報而言,版面重點在政治性較強的要聞版,國際時事新聞要利用有限的版面資源,做活報道、做深報道、做好報道,為讀者提供即時、鮮活的國際時事資訊,滿足讀者不斷變化、日益增長的閲讀需求。筆者在工作中,對此問題有一些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一、國際時事新聞版是黨報所有版面中最活躍的因子

黨報是黨的各級組織的機關報,被稱為黨和人民的喉舌,主要擔負着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傳達民意的功能,這就決定了黨報的版面分配原則是以政治性為要。一般來説,黨報每日的國際時事新聞為一個整版,而都市報的國際時事至少為4個版,甚至國內有些“厚報”國際時事每天都安排整疊8到12個版。黨報在國際時事報道中版面偏少,似乎有着先天的不足。然而,通過對讀者的調查,國際時事版卻是閲讀率最高的版面,原因就在於國際時事新聞較其他各版內容相對活躍,比較重視可讀性、知識性和趣味性,因而受到讀者的歡迎。

黨報國際時事新聞的來源主要為新華社電稿,各家報社皆是如此。客觀條件相同,效果卻大不一樣:各家黨報的國際時事新聞版,有的引人入勝,讓人不忍釋卷;有的卻四平八穩,幾無亮點。編輯選稿、編稿、組稿、版式設計等工作水平在這其中起着確定性的作用。可以説,對於國際時事版,沒有獨家新聞,只有獨家創意。

以《青年時報》2011年10月12日報道蘋果創始人喬布斯辭世的版面為例。喬布斯逝世這一新聞是眾多媒體的關注重點。這個版面的創新之處在於,不僅運用蘋果公司的Ipad作為背景圖片襯托於文字之下,又用Iphone等蘋果公司的品牌產品拼畫出了喬布斯自信和藹的半身像。整個版面採用黑白灰的色調,莊重肅穆,表達了對這位消費電子業界奇才的懷念。文字部分採用喬布斯“語錄”的形式,回顧了他在蘋果公司的輝煌業績和艱辛歷程。版面有態度、有感情、有信息量、有創意。這雖然是都市報的國際時事新聞版面,但對於黨報而言,不失為一個值得借鑑的好例子。

二、國際時事新聞編輯必須具備的職業素質

1、政治素質

編輯要有政治胸襟和見識,要能夠從政治上總攬全局,抓住事情的要害,使新聞宣傳緊密配合國內外的政治形勢,為全黨和全國工作的大局服務。1957年,毛澤東同志曾兩次提到過“政治家辦報”的問題,“政治家辦報”體現了黨對新聞工作者的政治要求,精闢闡明瞭政治與新聞的關係,深刻揭示了新聞媒體與社會發展現實緊密相連的規律。作為黨報編輯,必須要具備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新聞觀,要有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這一點,從事國際新聞的編輯也不例外。國際形勢紛繁複雜,編輯更要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方法分析問題,判斷信息。不能為求轟動效應,草率表態、信口開河。要把新聞事實客觀、準確地報道給廣大讀者。

2、新聞敏感性

國際時事新聞編輯每天要面對上百條新華社稿件以及圖片,根據版面,可採用的只有數十條,編輯要結合當前熱點事件,準確判斷稿件內涵價值,把讀者最關心、最想了解的信息“拎出來”加以整合報道,這需要編輯對國際知識、新聞基本原理進行長期的學習和工作經驗的積累。國際時事編輯要成為雜家,豐富自己的知識面,要善於學習和借鑑,不斷總結經驗,培養判斷新聞價值的直覺。

3、新聞前瞻性

新聞報道之所以受到關注,在於其“新”,同時新聞事件也具有相當大的不可預測性。新聞事實發生以後,編輯要對其進行深入的分析,對其中藴含的新聞價值和可能出現的後續新聞作出預判,從而決定報道的力度和深度。

4、文字素質

有人認為,編輯與記者不同,不需要太強的文字寫作能力。其實不然,在編輯過程中,對稿件刪改、對段落的整合、對內容的提煉、對標題的擬定都需要編輯過硬的漢語言文字功底。文字素質是編輯的基本功和“看家本領”。作為新聞稿件的加工者和把關人,須臾不可忽視對自身文字水平的錘鍊。

三、國際時事新聞編輯中需要重視的幾個方面

1、輕量化不等於碎片化

在網絡化大潮的衝擊下,信息傳播已經進入“快餐化”時代。計算機、手機、平板電腦、電子書甚至掌上游戲機都成了人們獲取信息的媒介,乘地鐵、排隊時、午餐中、入睡前都是閲讀的好時機,大部分讀者沒有整段時間進行完整的深入的閲讀。受此影響,傳統報刊也在向輕量化的趨勢演進,密密麻麻擠滿整個版面的長篇大論通常讓人望而生畏,短消息、短評論、好圖片卻普受歡迎。

為了迎合讀者,一些報紙刻意增加稿件絕對數量,不論稿件新聞性強弱、不顧版面平衡原則,不重目標讀者要求,有聞必錄,“撿到籃裏都是菜”,造成版面碎片化,信息量大則大矣,卻失之凌亂。整個版面成了稿件的拼湊,信息的堆放,沒有重點,沒有中心,反而起不到好的效果。好的國際時事版,主打稿件要及時有高度,重點報道要凝練有深度,視覺中心要醒目有力度。版面文圖搭配、虛實搭配、長短搭配,做到有平衡、有美感、有創意。

2、表明態度不等於輕率定義

jzm同志曾提出“新聞作為一種意識形態,作為宣傳、教育、動員人民羣眾的一種輿論形式,總是直接或間接地反映我們黨和國家的政治立場、政治主張和政治觀點”,媒體新聞是包含意識形態的,其實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國際新聞的處理其實是表明了我國在相關國際問題和中外關係問題上的態度的,尤其是在一些敏感問題,如中美關係問題、領土問題、台hai問題上,更需要國際時事編輯有強烈的政治把關意識。在編髮稿件時,要衡量一下是否符合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是否符合黨性原則,是否符合外交規則。對於國際上風雲詭譎的形勢變化,編輯應該像外交家一樣,從國家利益的高度去審視。在大是大非問題面前,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和敏鋭的戰略眼光。國際時事新聞的創新空間很大,但不是毫無邊界,漫無規則。對國際時事新聞的處理,需要膽大,更要心細。在態度鮮明的同時,守住底線。

在國際時事新聞編輯中,因為稿件來源主要為新華社電稿,主體內容一般而言是不會有政治性的差錯,需要着重注意的是在刪節過程中出現“斷章取義”,在合併過程中出現“似是而非”,以及在標題擬定過程中出現“大而不當”。編輯要通讀稿件,領會內涵,切不可一目十行、不求甚解。

3、重視圖片不等於堆積圖片

有人説,現在的報刊進入了“讀圖時代”,西方報界更把圖片比作報紙的“心臟“。報紙誕生已幾百年,隨着攝影術的發明,圖片在報紙版面語言上佔據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圖片(包括攝影和圖表、漫畫、美術作品等,本文主要指具有新聞價值和新聞內容的攝影圖片)具有真實、直觀、衝擊力強等優勢,成為現代報紙的最重要元素之一。特別是最近十幾年來,數碼攝影技術日新月異,取代了傳統的銀鹽攝影,數碼攝影速度更快、表現力更強、後期處理空間更大,為報紙採用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條件,因而圖片在報紙中的地位空前重要。

在圖片的使用上,盲目追求數量多和尺寸大是不可取的,新聞圖片首先要表達的是新聞事件,並不是單純為了版面的美觀。在圖片的選擇上,要遵循“新聞性、真實性、思想性、藝術性”的原則標準。要注重選擇能表達情感、展示時代感、體現現場感的圖片。從最近幾屆的世界新聞攝影獎(荷賽)獲獎作品來看,重視人物內心世界的表達,重視圖片背後隱藏的故事是當前世界新聞攝影的主流。

4、版面活潑不等於風格模糊

前文有述,國際時事新聞是地方黨報各版面中最活躍的因子,在版式設計上,編輯的創新空間大,為了提升版面質量,提高讀者的閲讀興趣,編輯可以採取多種形式,大膽創意。但是,與此同時,保持本報的整體風格仍是需要注意的問題。我們知道,一張報紙有着自己獨特的風格,正如每個人都有着自己的個性一樣。千報有千面,讀者走過報攤,卻能一眼從琳琅滿目的報紙中辨認出自己想購買的那一份,靠的就是報紙獨特的版面設計風格。以國內外大報為例,《renmin日報》“莊重、準確、樸實、大方”;《紐約時報》“高貴、嚴肅”;《泰晤士報》“緊湊、豐富”;《衞報》“工整、嚴謹、乾淨”……地方黨報的國際時事版也要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並與本報其他版面互相呼應,形成整體。當然,一張報紙的風格並不是一成不變,但在某一個時期內,一張報紙都會保持自己鮮明的個性特徵。具體來説,字體、字號的選擇,色彩的使用搭配,分欄的使用,圖片的選擇,底紋線條的運用,以至於留白的使用等等方面,都要有獨特的處理方式,方能形成自己的風格。

參考文獻

①黃茜,《時事編輯要提高素質適應時代要求》,《新聞窗》,2010(3)

②朱封金,《時事編輯的選稿技巧》,《新聞前哨》,2002(12)

③孫淑靜,《淺閲讀的內涵及其弊端》,《文學教育》,2007(4)

標籤: 論文 時事 國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godx2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