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交通規劃論文

交通規劃論文

當前我國很多一線、二線城市的交通規劃管理工作面臨着交通擁堵、秩序混亂等問題,而城市道路中出現的大部分問題存在於道路交叉口。接下來小編蒐集了交通規劃論文,僅供大家參考,希望幫助到大家。

交通規劃論文

篇一:城市生態交通規劃理論與方法研究

摘要:

隨着城市化與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交通需求急劇增加,導致城市交通環境質量日趨惡化,城市交通己經成為城市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的制約因素。本文在綜合考慮城市交通供需矛盾、交通環境污染、能源消耗和其他問題的背景下,從多種角度來重新審視交通規劃的變革方向,拓展城市交通規劃的理論與方法。

關鍵詞:

城市生態交通系統 城市生態交通規劃城市空間 生態足跡交通結構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説過:“問題不可能被與處在產生它們同一水平的認知能力所解決。”因此,我們要從根本上解決城市交通問題,必須跳出對現有城市交通問題認識的框架,重新審視城市交通的發展。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交通問題,也都有為解決交通問題而量身訂做的交通處方與隨之發展的交通模式,這些交通問題、處方與模式看似迥然不同、各具特色,因為它們都是在各自獨特的社會脈絡與時空背景中逐漸長成的,但仔細分析實是相似,因為問題產生的本質與經歷卻是共同的。本節期望通過對北京市交通發展的分析,進一步深化對城市交通的認識。

1. 北京市交通發展特徵

儘管八十年代以來,北京的道路交通建設和交通管理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交通需求與供給在總量和結構上的雙重失衡日趨嚴重,從而導致大範圍的交通擁擠阻塞和城市活動效率每況愈下。

(1)    汽車交通發展失控,道路建設難以適應超常增長的需要。

(2)    道路網結構和客貨運交通結構不合理,加重了交通擁擠阻塞。從北京市區道路網結構看,二環路和三環路雖己改建為半封閉的快速路,四環、五環快速路也已建成通車,但由於環路之間缺乏快速聯絡線,因而難以成網。

2. 北京市交通與城市發展互動關係的啟示

(1) 城市佈局與形態的發展固然與城市的歷史地理環境、社會經濟形態與發展水平、規劃理念與規劃實施體制等自然、社會因素相關,然而也同樣在很大程度上與基礎設施(特別是交通基礎設施)的供給條件有極為密切的關係。

(2)城市土地使用佈局的無序化發展,反過來又必然加劇城市交通需求的畸形發展趨勢(例如時空分佈的過度集聚),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對交通規劃建設決策做出誤導,迫使決策者在中心區的交通供給上進行更大的投入,而無力顧及引導外圍地區開發所必要的交通設施建設。

上述北京市的交通發展成功與失敗經驗的分析表明,人們對於城市交通的認識從開始忽視城市交通的作用到逐漸認識到其在城市規劃發展中的引導和制約作用,並全面考慮城市交通的發展。因此,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城市交通,深化對城市生態交通內涵的認識。

3.城市生態交通系統的內涵

通過對國內外城市交通發展的審視,深化了對城市交通系統的認識,在城市交通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需要重新建立城市交通發展的目標和價值觀念。因此,本節通過對城市生態交通系統內涵的分析,探討交通對實現經濟效率、社會公平和維護生態平衡的影響,為城市生態交通系統的特徵勾繪一個大致輪廓。

4.城市生態交通系統的概念

城市生態交通系統定義為:以城市生態學理論為基礎,考慮生態極限約束條件,以人和物的移動為目標的高效、公平、以人為本的城市交通系統。研究城市交通生態交通系統的目的就是通過研究城市交通各子系統間各種有機聯繫,掌握城市交通系統的演變規律及其影響因素,對城市交通系統現狀進行評價,提出切實可行的生態交通規劃方案,創造一個適宜居住的城市人居環境。

5.城市生態交通系統的特點

(1)以人為主體的交通系統

城市生態交通系統的主體是人類而不是車輛或其它交通基礎設施,這是與傳統城市交通的根本區別,城市生態交通以提高人的可達性為目標,並引導城市向高可達性演變。

(2)人工與自然生態複合系統

城市交通系統的載體一城市環境由人工與自然生態環境複合而成,其主要部分是人工環境系統,不僅表現在城市人口、密度遠遠高於城市綠色植物和動物的密度,還表現在城市是人類創造或人類改造而成的,人類的各種活動時刻影響着城市的發展。與經濟系統的接口,包括與城市經濟發展戰略的協調,與能源利用政策的協調,對城市產業結構與

佈局的影響等。

城市生系統的目標是把將城市視為線性、開敞的系統轉變為將城市視為閉合迴路或更平衡的循環。而城市交通是一個開放的線性系統,應該用輸入/輸出的觀念進行思考,考慮最小化輸入/輸出量,促進城市生態平衡系統的循環。

6.城市生態交通系統的發展目標

根據上述城市生態交通系統的概念與特點分析,其總體發展目標是建立一種合理的交通模式,既能提供快捷、舒適的出行條件,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滿足交通需求,又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境地污染與破壞,真正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促進城市成為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與人工協調、人與人之間和睦的理想人居環境。

7.城市生態交通規劃理論框架

城市生態交通系統的發展目標和價值觀念為我們描繪了城市生態交通規劃的方向和目標。由城市生態交通系統的概念與發展目標可知,城市生態交通規劃必須考慮交通活動對自然影響的生態極限約束,實現人和物的移動。因此,本文給出的城市生態交通能源和資源消耗的型式;二是中觀和微觀上,土地利用密度、混合程度和鄰里開發型式應以合理的客運交通供應結構為導向。主要是運用交通與土地利用一體化思想,通過研究城市居民總體出行特徵(出行次數、出行距離等)的變化及土地利用開發程度的變化,建立城市人口規模一土地利用佈局交通需求總量相關關係分析模型;研究城市規模(人口、地域面積)及城市形態(土地利用佈局、地形條件等)對城市交通用地的要求及對城市交通結構的影響。同時研究城市交通系統對人口集聚、土地開發的反作用,與城市戰略規劃相結合,確定合理的城市空間結構。確定合理的城市空間結構後,就進入交通供給與需求預測分析階段。現代社會高度信息化對城市居民出行特徵產生了重大影響,包括對居民出行產生機理的影響及由此引起的居民出行目的、方式、時耗、分佈、密度等出行特徵的變化。同時城市居民總體出行方式結構又取決於交通發展政策如交通投資開發政策,土地開發政策,交通市場政策,交通環境政策等,因此交通總體方式結構預測實質上是個決策過程。

城市交通供給分析包括交通工具、交通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的供給分析,主要通過分析主要交通工具的運行特點,研究各交通工具的動態時空消耗模型及對道路網絡、停放空間的需求,提出具體城市在具體道路空間和城市交通結構條件下城市交通系統總體容量。

在交通分析與交通需求預測分析基礎上進行交通供需平衡分析後,進入交通系統結構優化階段,這是城市生態交通規劃的核心內容。交通結構的優化受各種因素的約束,包括強約束條件和弱約束條件。強約束條件指規劃滿足交通需求目標和生態約束等必須滿足的約束條件,其中生態約束主要是通過城市生態足跡承載力供給分析與交通活動對自然影響量度計算(交通方式生態足跡分析)來確定;弱約束條件包括其它輔助約束如建設資金約束等,弱約束條件有時為了主要目標的實現而可以放寬。另外,城市總體交通結構、路網方案、交通流量、環境質量、能源消耗、土地佔用等之間存在非常密切的相關關係,因此總體交通結構優化是一個不斷反饋、調整的平衡過程,其貫穿規劃的始終。

在交通系統總體結構優化的基礎上進行的交通供應設施規劃包括以可達性為導向的綜合交通網絡規劃和各單項交通規劃。當然這部分內容也要受生態極限的約束,體現在整個交通網絡的資源、能源消耗、土地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約束上,該階段是保證宏觀交通結構能滿足交通需求和生態約束等條件的重要環節,同時要注意進行多次交通供需平衡分析。

結語

從城市交通與城市經濟發展,城市交通供需平衡原理,城市交通規劃地位的思考三方面重新審視了城市交通的內涵,認識到城市交通發展觀念需要更新,城市交通發展理念首先要明確交通的目的是促進現代社會的發展,不能以破壞社會賴以生存的基礎為代價。交通規劃不應以機動性為主要目標,交通服務的可靠性和可達性應被視為公民的基本權利而加以強調。

篇二:城市交通體系規劃的探索

引言:

隨着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如何解決城市交通問題已經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也面臨着嚴峻的挑戰。

一、 我國城市交通體系存在的問題

我國在城市交通綜合整治規劃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城市交通綜合整治是近幾年隨着城市交通問題日益加重而發展起來的

研究方向,在實際應用中尚處於探索發展階段,還有許多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

(1)缺乏系統的概念,近期交通治理主要是針對現狀交通問題進行的應急性規劃,要求在短時期內能找到解決城市交通問題的途徑,容易陷入“頭疼醫頭、腳疼腳”的境況,使交通問題得不到根本治理,也許短時間城市交通問題得到一定緩解,卻加重了城市未來的交通負擔,甚至埋下更嚴重的交通隱患;

(2)在城市道路系統規劃中,沒有綜合考慮道路網的因素,多數是嘗試從問題的某一個角度來解決該問題,沒有把交通問題放到城市大系統中去考慮,沒有將城市快速道路系統、自行車系統和步行系統綜合起來,將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繫和相互影響的關係進行充分地分析,所採用的解決措施需要進一步完善;

(3)對於城市交叉口交通問題的整治也忽略了系統的觀念,沒有把交叉口放到整個路網中考慮解決問題,僅從單純的一個點提出解決措施,進行交通渠化、信號配時忽略了相近交叉口的協調設計;

(4)在城市交通擁堵治理時忽略了出行效率與運輸效率之間的平衡,注重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而忽略了城市交通的管理,導致城市無法達到交通需求與交通供給的平衡,交通問題日益嚴重。

二、城市交通綜合整治規劃的總體改善策略

面向近期交通綜合整治規劃的總體改善策略主要是針對現狀交通系統存在的問題,結合未來交通發展形勢提出。通過交通整治規劃使整治區域內的交通擁堵程度降低,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的“綠色”交通。其總體改善策略如下:

(1)完善城市道路系統,建立佈局合理、規模適當、等級結構合理、功能清晰的城市道路體系;

(2)提高停車設施供應,滿足現有車輛的停車需求;

(3)完善公共場站、公交停靠站等基礎設施的建設;

(4)完善行人交通系統,構築以人為本的交通空間;

(5)加強交通管理,最大限度提高交通基礎設施的利用效率。

三、城市交通綜合整治規劃方案的設計

(1)道路系統整治規劃方案設計

道路系統是城市交通的載體,是城市交通暢通的物質保障,傳統的交通規劃就是道路網的整治,雖然已經暴露了其不足之處,但我們進行交通整治首先考慮的依然是道路系統的整治,一個完善的道路系統可以為城市交通提供一個良好的運行平台,城市交通的高效、快捷運行提供物質保障。首先,進行要用系統的方法,把路段、交叉口看作一個整體系統,從宏觀上對城市道路進行分析,有步驟、有層次的完善城市道路網,在規劃的層面儘量避免斷頭路、畸形交叉口的存在。具體進行方案設計時根據近期實施路網,考慮以下因素:加強過境通道的建設、有效分離過境交通,加強對外通道建設、強化與相鄰區域的聯繫,加強內部道路建設、強化片區間的聯繫,加強片區內支路的建設、改善片區內“微循環""。其次,由於歷史原因或者其他不可避免的人為因素,在路網完善的基礎上仍會存在一些不規範的路段、交叉口,此時,我們應在微觀層面上,結合整體路網改善措施,對交通擁堵路段、交叉口進行交通綜合改善設計,優化路網,形成一個暢通、高效的城市道路系統。

(2)停車系統改善規劃方案設計

隨着機動化時代的降臨,機動車保有量的不斷增加,城市交通問題不僅表現在“行車難”,還表現為“停車難"",“停”已經影響到了“行’’,因此,在治理交通時我們不能忽略對城市停車系統的整治。進行停車系統整治改善總體目標是加強社會公共停車場及貨車專用停車場建設,解決停車設施匱乏的歷史遺留問題。在加強硬件設施建設的同時,加強停車管理,執行建築物停車配建標準及規範路內停車,總體上滿足停車需求。具體進行停車場方案設計時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1)嚴格執行建築物停車配建標準,保證新開發建設的建築物不再產生新的停車問題,改善已有建築物停車條件;

2)新、改建社會公共停車場,彌補行政辦公、商業公共停車缺口;

3)合理設置路內停車,對部分幹道採取禁停措施,充分挖掘部分支路道路資源,合理劃定停車位;

4)完善貨車停車條件,新改建貨車專用停車場,解決營運貨車亂停放問題。遠期配合貨運體系、貨運場站的規劃建設相配套的貨車停車場。

(3)公共交通改善規劃方案設計針對於面向近期交通規劃的公共交通改善其目的是為了提高城市公交分擔率,優化人們出行方式結構。根據整治區域公交的供需情況,實施公交優先策略,優化調整公交線網,完善公交場站建設,重新進行公交停靠站的佈局設計,提高公交覆蓋和服務水平。具體方案設計時應考慮以下因素:

1)優化公交線網。此項目的展開應參考該

區域的公共交通專項規劃,若公共交通專項規劃同期進行,整治規劃的公交線網優化提出一般建設性建議即可,對於一些重要道路,根據其實際情況,進行公交專用道和信號優先的設置。面向近期的公交整治一般涉及不到線網的規劃,只是對一些重複係數大的線路進行適當的.調整,增加公交線路的聯通性。對於一些新增的線路要聽取羣眾的意見,同時要注意這些新增的線路會帶來場站、站點的增加。面向近期的公交整治主要還是從場站佈局和停靠站改善來考慮,以提高公交運力和運能,為整治區域實現公交優先提供一個良好的運行平台,更好的與公交專項規劃結駁。

2)加快建設公交場站

①以整治區域公交出行需求為依據,合理規劃場站佈局,增設場站;

②以提高公交覆蓋率為目的,調整場站佈局;

③以《城市公共交通站、場、廠設計規範》為指導,科學完善場站功能;

④在軌道周邊建設場站,加強與軌道交通換乘。

3)停靠站改善設計

①有必要、有條件一般都設置港灣公交站點:

②站點配套的整治設計,如站牌、以人為本候車設計等;

③交叉口進出口道公交站點的設置。

(4)行人交通改善規劃方案設計

同樣,行人交通整治也要從系統的角度進行考慮,從總體上把握,而不僅僅是針對某個交通問題進行方案設計。在確定總體整治思路時,分塊、分片區考慮,使思路清晰。針對我國城市行人交通的現狀特性,一般可分為商業區或中心城區行人交通規劃、對外主幹道行人交通、區域行人系統規劃等。具體包括人行過街設施整治規劃方案、人行道整治規劃方案、無障礙通行系統整治規劃方案等。

(5)交通管理改善規劃方案

交通管理是建立在整治區域路網條件上的,路網條件不完善,管理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交通擁堵問題的,只能是階段性的排堵,隨着城區建築容積率的提高,城區道路面積率也應相應提高,供需矛盾仍會激化。因此,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城市交通問題,必須進行交通管理改善的研究。

結束語:

適應現代的城市發展要求,提高規劃設計的科學水平,推動城市交通整體發展水平的提高,是21世紀我國城市交通“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沃爾什. 中國城市交通發展戰略.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5.79 ~ 116

[2]王煒,徐吉謙,楊濤,等. 城市交通規劃理論及其應用實踐.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8.1 ~ 10

[3]徐吉謙.關於城市道路規劃設計幾個關鍵問題的探討[J].城市道橋與防洪,2001:2,7-9

[4]馬健霄.城市道路通行能力分析與改善技術[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1,25(2):71—74

篇三:淺談城市交通規劃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摘 要:

城市交通規劃是城市總體規劃的一部分,同城市佈局形式、城市功能分區、城市土地利用、城市道路系統等密切關聯。如何解決交通擁堵的問題是城市交通規劃問題的關鍵,特別是在大中城市,由交通擁擠堵塞及由此導致的行駛速度低、時間浪費、運營成本上升、交通事故不斷增加、停車場不足、空氣和噪聲污染公害加劇等諸多問題,給人民的生活、工作帶來不便,增加了巨大的社會成本,嚴重阻礙了城市的持續健康發展。因此,文章綜述了我國城市交通規劃現狀、導致原因和問題對策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期能對解決問題有所幫助。

關鍵詞:

城市規劃;交通規劃設計;交通擁堵

1 我國城市交通規劃現狀

古代的城市交通,是步行或騎乘,在沿河和濱海城市則用船舶作為重要交通工具。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車輛的國家,古代的道路寬度則以車輛的軌距為基本尺度。歐洲產業革命以後,出現了汽車,特別是20世紀初,汽車產量激增,引起城市交通發生了本質上的變化。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催生了交通上的巨大變革,城市交通向現代化和高速化發展。城市交通問題成為許多國家需要迫切解決的重要城市規劃問題。

我國自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重視交通規劃工作,可以説城市交通規劃在我國是一個十分年輕的行業。長期以來,我國城市道路設施增長較為緩慢,人均擁有道路水平處於較低的水平。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的時代背景下,近十幾年城市交通設施開始以較快的速度增長,大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積達到6~10m2。隨着交通運輸的迅速發展,交通擁堵、環境污染、交通事故的問題日益嚴重,這些情況的頻繁出現嚴重困擾着我國的各大城市和地區。交通規劃越來越被我國政府部門重視,城市交通規劃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手段和重要保證,其在促進社會經濟健康發展,保障城市各項功能正常運轉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2 城市交通規劃中存在的問題

2.1 忽視城市交通發展戰略的規劃

交通規劃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協調,致力於長遠目標的實現。但當前,許多中小城市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加強道路交通基礎設施開發規劃及建設上,大多數城市在建成快速交通系統,完善城市交通網絡的同時,往往忽視了城市交通發展戰略規劃,缺乏必要的交通調查、預測、編制等嚴謹流程,缺乏長遠目標性的交通規劃戰略眼光,從而嚴重導致我國眾多中小城市道路功能混雜。

2.2 忽視道路環境功能的規劃

路網布置、線型設計、車道數確定、路面結構形式等交通功能佈局是傳統意義上的交通規劃設計,而環境功能往往是被忽略了的。恰恰相反,在現代城市道路規劃設計中,應該把城市道路的環境功能放在重要的地位。因為城市在不斷擴張不斷髮展,所以道路的規劃、設計、建設、管理都應從城市環境的整體出發,根據不同區域的要求,就空間組合、景觀風貌、特色建築、道路橫斷面組成等進行綜合規劃設計,使各構築物組成的空間輪廓、尺寸比例、色彩線條等相互協調、和諧美觀,以達到提高城市環境的整體水平、改進市民生活質量,給人以舒適、安逸和美的享受,同時也使城市道路景觀風貌功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以滿足人們對交通和環境的整體需求。

2.3 忽視道路網絡彈性的規劃

交通預測是交通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根據城市人口增速、經濟發展水平、城市擴張速度等進行推算。但往往會出現對未來種種不確定因素估計不足,更重要的是路網規劃中對系統的應變能力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少數中等城市用地擴展快,系統穩定性相對較差,城市發展方向受到區域環境和區域基礎設施的牽動影響明顯。一些先前處於城市邊緣的地區,由於這些牽動因素的綜合作用會逐步發展為銜接老城區核心的發展方向的重要地區。對這些區域發展環境因素、城市產業結構的變化和人口的發展論證不足,往往會造成城市用地佈局不當、設計標準採用不當、路網規劃彈性不夠,形成新的交通集束。因此,在充分預測論證的基礎上,城市道路網系統應為未來的發展規劃留有餘地,做好路網彈性規劃,以滿足城市發展和人民的生活需要。

2.4 忽視道路人性化規劃

城市中的交通流有人流和車流。人流就是行人交通。車流分為客流和貨流,客流是居民出行利用交通工具而形成的交通流;貨流是交通工具運輸貨物而形成的交通流。這在交通規劃中都是需要考慮進去的因素。很多的城市道路環境是“重車不重人”或者説“重人不重車”。在道路設計中,往往存在忽視行人交通權利的現象,比如交通繁忙路段沒有人行天橋和斑馬線;擠佔人行道拓寬機動車道;行車道與人行道之間缺乏應有的隔離設施等等。特別是有的城市在道路交通規劃時一味注重車輛的速度和馬路的寬度,道路設計時與環境脱節,造成城市原有的商業區走向衰落、副中心郊區化等城市問題。

3 對於交通規劃問題的解決對策

隨着科技與信息的更新發展,城市交通規劃必須與信息時代的社會經濟環境相匹配,信息時代的城市需要一個高效、有序、安全的交通環境,通過信息智能系統調節城市交通流向,均衡交通分佈,從而提高城市交通系統的服務水平和運行效率,促進城市整體發展。

3.1 要轉變交通規劃觀念

長期以來,人們把提高城市交通的機動性、加大道路設施供給、擴大運輸能力,作為城市交通發展的核心目標,為改造現有城市佈局結構形式,提出許多種規劃對策,如疏散人口和工業區、建設衞星城、設置副中心、建設步行街等,實際上,這些只是實現生產、生活和其他目的的手段,城市中的人及其活動場所才是交通政策中的核心。應通過土地利用和交通系統的統籌規劃,減少交通需求和資源消耗,提高交通系統的總體效率,實現城市與交通的均衡、協調發展。根據這一理念,城市的發展應當保持緊湊的形態和較高的人口密度,保持城市土地特別是中心區土地功能的多樣性,減少居民出行次數和出行距離;通過發展遠距離通訊辦公和通訊購物,降低人流和物流的需求;建立有競爭力和吸引力、線網覆蓋率高的公共交通系統;利用各種手段減少個人機動化交通需求,提高已有設施的使用效率。

3.2 要完善交通規劃體系

城市交通規劃體系是立體的、綜合的、多層次的。應包括市域交通規劃、市區總體交通規劃、地段的交通規劃、線路的交通規劃、點的交通規劃五個層次。不同層次的交通規劃應在加強上下銜接的同時,與不同層次的城市規劃相銜接,必須建立起統籌、協調、互動的關係。

3.3 重視城市交通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城市交通規劃要重視經濟發展、環境評價和社會評價等綜合體系,合理的交通規劃應該是建立高目標、低需求的交通系統發展模式。應當以公共交通網絡和道路功能網絡作為城市佈局骨架,土地利用與開發以公共交通為導向,以全社會總成本下降和資源節約為目標,實現人與經濟、社會、環境的和諧發展。

4 結束語

隨着城市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百姓衣食住行發生了很大變化,中國的道路建設里程也是成倍增加,城市規模不斷擴大。以上論述,對城市交通規劃做出了較好的歸納總結,通過合理交通規劃,徹底解決城市交通擁堵、行駛速度慢、交通事故、空氣噪聲污染公害等問題,給人民的生活、工作帶來便利,從而,推進城市總體發展步入良性軌道。

參考文獻

[1]任福田,劉小明.道路交通系統安全分析.論道路交通安全[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exvon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