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淺談績效管理的認識誤區與管理創新論文

淺談績效管理的認識誤區與管理創新論文

公司績效管理來自兩方面:組織型和績效考核型。關於這兩方面,我想從下面四點説起。

淺談績效管理的認識誤區與管理創新論文

第一,認識誤區和管理創新:到底需不需要做績效考核?不產生績效的管理肯定不是好的管理,因此,所有的管理都必須產生績效。

第二,管理創新、績效考核、績效管理是什麼?是老闆送給員工的禮物,如果在管理中把績效管理、績效考核做到這樣一個狀況,就是真正做到了工作的回報。

第三,績效管理不是抓壞人遊戲,也不是PU遊戲,績效管理是一個讓大家跟上組織發展的遊戲。

第四,績效管理目的是什麼?是實現員工和組織的共同發展。下面跟大家分享兩個案例。

案例一:績效主義毀了索尼

《績效管理不容易,索尼公司被它毀掉了》這是索尼公司前常務理事土井利忠寫的文章,他在文中提出一個概念,不再用績效管理。2003年索尼公司進行重組,按照績效主義管理,老闆用一種考核審視的態度對待員工,員工跟老闆博弈,找出一個最低標準的績效考核指標,從而導致索尼公司失去了激情。

所謂績效主義是指以績效論英雄,單純以績效考核結果作為各種資源分配的決定因素的績效管理行為。職工會為了更多的報酬而努力,如果外在的動機增強,自發的動機就會受到影響。團隊精神丟掉了,激情創新文化沒有了。索尼和三星公司合作,提出索尼是追求獨特技術的'公司。以前索尼的品牌是技術創新,現在索尼公司成為一個產品的跟隨者,如果按照索尼公司創始人提出的精神,不斷地獨立創新一直會引領潮流,然而山於績效主義,索尼公司失去了激情、團隊和創新。案例二:被收購的諾基亞

2013年9月3口,諾基亞被收購了,收購的時候市值才53億歐元,而諾基亞最輝煌的時候市值為2300多億歐元。在收購會上,諾基亞的老總眼含淚光説了一句話,他説:“我們並沒有做錯什麼,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我們輸了。”諾基亞的視野狹窄嗎?其實,諾基亞比蘋果早十年發明了智能機的技術,比蘋果早十年發明了觸屏技術,但諾基亞面臨了創新者的窘境。創新模式中,技術創新有兩種東西最可怕,連續性創新和破壞性創新,破壞性創新往往在企業的開發和應用破壞性技術方面。引領了一個行業的發展,往往是草根、屬絲,往往是極端邊緣化的地方。

為什麼在一個偉大的企業裏邊,有了這些新技術的萌芽,但是這個新技術的萌芽不能支撐它鳳凰涅架?一個公司裏某一個引領未來發展的技術,產生變革的時候,這個團隊的成員基本沒有項目決策權以及資源的配置權。所以在很多超級公司裏都把新技術當做玩具,當做觀賞品。

績效管理的三大誤區

第一,績效管理無用。績效管理必須得做,索尼公司之所以失敗,是因為索尼公司的績效管理做錯了。績效考核的考核目標和考核值從哪裏來?實際中,既有從上至下,又有從下至上,還有上下結合的方式,而80%以上企業的績效管理指標是單純地從上至下壓下來,績效考核也同樣。 這種從上至下壓的指標比較適合垂直化管理的企業,這些企業的核心是成本控制,以成本管控企業。而索尼的核心競爭力是品牌、創造力、競爭力和創新,是一個扁平化管理的企業,因此績效指標應該自下至上產生。由此可以看出,績效管理應該跟組織自身的組織形態相結合。

一個正面的案例是谷歌。谷歌的績效考核分為兩部分,一是自評,二是同行同評。獎金不是根據工作量來定,而是根據項目的重要程度決定,因為這個項目很可能就是引領公司未來發展的關鍵項目。

第二,目前對績效管理的認識不足。建行總行在2008年建立了一個員工的總報酬模型,包含五個部分:工資、福利的物質報酬和工作與生活的關係、個人發展與工作的機會、員工認可的績效考核三個非物質報酬的部分。為什麼在總報酬模型裏面,績效考核是非物質報酬的一部分呢?因為一個科學合理、勞資雙方都認可的、流程化和模塊化的,重視過程和結果的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對員工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績效考核是在報酬和績效之間,進行一個對等的承諾。

第三,是在績效管理中過分強調考優評優。最合理的績效是C, ABCD考核的等級裏邊的C是稱職、合格。如果一個員工常年績效在B以上,説明他的素質和能力遠遠超過這個崗位所需要的,這意味着績效管理的失敗。例如在國家電網的績效管理中,第一要務是履職,即完成自己的工作,但單單的履職是不夠的,國家電網還要求自己的員工每年做出2~3個亮點超越績效,然後在來年將超越績效內化成常規行為,這樣組織才能夠持續發展。 總結一下,績效管理就是一個面對面的信息溝通過程,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公司理念和個人理念的溝通,如何找到最大公約數;第二,找到經營方向和經營戰略的溝通;第三,找到管理行為的一致性去做溝通和輔導。

這個過程的第一層境界是人力資源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強調的是一套冷冰冰的基於崗位的績效管理體系,員工的薪酬跟企業的績效之間只是單純的利益交換,這就使員工與企業的利益產生了差異與衝突。因此,戰略人力資源管理應運而生。所謂戰略人力資源管理,就是加入企業對員工的關懷,以及員工對企業經營管理與組織文化建設的參與,這一系列的變化,讓員工跟企業變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dnkvq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