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最新小學科學教師教學論文

最新小學科學教師教學論文

導語:小學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教學實踐證明,實驗設計的好壞直接關係到教學的成功與失敗。下面是小編為你準備的最新小學科學教師教學論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最新小學科學教師教學論文

最新小學科學教師教學論文

科學探究不僅是學生獲取科學知識的有效途徑,同時還是有效培養學生良好科學素養的基本載體。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科學探究是不可或缺的主要方式,不同學段的小學生在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當中,由於小學生存在年齡方面的差異,必然會在認知水平上也存在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無疑會使不同學段的小學生在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當中呈現出各自的鮮明特點。因此,不斷探討分析不同學段小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特點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科學探究的概述

從本義上來看,科學探究指的是科學家們在探究自然界科學規律的過程中所開展的一系列研究活動。但從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對於科學探究的含義還存在着許多不同的觀點。學前心理學教授龐麗娟、陳琴認為,科學探究是個體通過自主地研究和調查來認知自然的活動,並對其進行解釋。而大學教育學著名教授徐學福認為,在課堂上實施科學探究時應該從兩個方面來解釋,即基本精神和基本程序,兩者在科學探究活動中達成統一。在課堂教學中開展科學探究時,不僅需要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程序進行模擬來開展探究教學,與此同時,還需要引導學生在參與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充分領悟到科學探究的本質,幫助他們逐漸形成科學的態度。另外,美國利昂·萊德曼教授認為,科學探究與科學過程有着非常密切的聯繫,但科學探究也同樣包括過程技能的發展,比如,觀察、猜測、推斷以及分類等。根據對以上科學探究概念的梳理,可以從兩個角度對科學探究進行理解和解釋,一是,科學探究屬於一個認知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必須要經歷一定的階段。二是,科學探究是科學方法和思維方法的過程技能。其中,科學方法主要包括觀察、測量以及分類等;思維方法主要包括比較、歸納以及演繹等。本文立足於將科學探究理解為是一種認知過程來進行分析。

二、科學探究在小學科學教育中的必要性

1、科學探究是有效培養小學生良好科學素養的基本載體

在國際科學教育中,科學素養是一個理想目標,儘管目前並沒有達成一個公認的定義,但是能夠歸納出它的共同因素。從嚴格意義上來説,科學素養應該包括科學的價值觀和態度、對科學的理解、科學的思維方法、必要的科學知識以及有效運用科學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教育部頒佈的《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提出: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教育目標。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通過科學探究不僅有助於學生充分理解科學知識,同時能夠幫助學生深刻掌握科學知識的建構與發展。與此同時,藉助科學探究能夠使學生逐漸獲得科學的思維方法。並且,藉助科學探究有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態度,從而使小學生對科學知識有一個更加全面的認識。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學可以以科學探究為依託,不斷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2、科學探究是小學生掌握科學知識的關鍵途徑

科學探究指的是學生在科學學習中進行的各種活動,其目的是為了充分領悟科學家們在研究自然界的過程中所運用的一系列方法。由此可見,科學探究是學生掌握科學知識的關鍵途徑之一。科學探究活動是讓小學生深入而全面地理解科學的一種有效方式,同時也是一種以問題為核心的學習過程,需要小學生明確能夠探究的問題,設計出具體的探究方案,收集到有利的證據,並提出具有説服力的解釋。由此可見,科學探究明顯包括某些過程技能。但從嚴格意義上來説,科學探究是需要科學知識與其緊密結合的一種認知綜合能力,而並不是簡單的等同於過程技能。同時,由於科學過程往往是在小學生對具體的科學知識進行思考時才會發生,因而科學探究過程與科學知識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小學生在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當中,除了過程技能以外,合理的想象、科學的推理以及批判性的思維等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科學知識在形成過程中原本就是一種不斷循環和不斷補充的過程,能夠使科學知識得到不斷完善與發展。學生以科學探究活動為依託,無疑能夠培養他們對科學知識更加全面的認識。

三、不同學段小學生的科學探究特點

1、不同學段小學生提出問題的特點

問題是進行科學探究的起點,如果沒有明確的科學問題,也就不會有科學探究過程。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要想使探究的問題得以明確,首先必須提出問題。兒童的天性就是好問,他們在學習中提出的問題越多,則表明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越強烈。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小學生所開展的科學探究活動,其內容絕大多數是以具體的科學教材為依據而進行的,由於小學生是科學探究活動的主體,因而探究的問題則應該來源於小學生自己,因此,教師應該積極努力地為小學生創設良好的條件,鼓勵並積極引導小學生在教學範圍之內提出自己感興趣而且想研究的問題,而要想為小學生創設出良好的問題情境則必須建立在充分了解小學生提問的發展特點的基礎之上。例如,教師在進行三年級《螞蟻》這一課程內容的教學時,首先提出了問題:"關於螞蟻,同學們想研究什麼呢?"頓時,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他們提出了各種自己感興趣且想研究的問題,如,"螞蟻的身體長什麼樣?""螞蟻怎麼搬東西?"以及"螞蟻喜歡吃什麼食物?"等等。而在進行四年級《食物中的營養》這一課程內容的教學時,提出了類似的問題:"關於食物同學們想了解哪些問題呢?"小學生積極踴躍地提出了許多問題,如,"我們吃的米飯有什麼營養?""我想知道哪些食物最有營養?"以及"為什麼吃了食物我們就可以長高?"等等。以上這些問題都是從對研究對象本身的判斷與認識而提出的問題。同時,也有部分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提出了與日常經驗相關聯的問題。由此可見,中學段的小學生已經開始了對事物現象之間的因果關係進行提問,開始思考為什麼的問題。

2、不同學段小學生形成假設的特點

科學探究在明確了探究問題之後就需要對問題可能的答案進行假設。在科學探究當中,小學生提出假設是一種預見性活動,對探究的方向產生着一定的決定性作用,並且在整個科學探究過程中發揮着承上啟下的作用。小學生根據探究的問題提出假設是一個高度思維化的過程,小學生在提出各種假設的基礎之上,以原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將不同事物之間建立起一定的聯繫,在實際推理過程當中試圖分析出合理的假設。針對小學生假設能力來説,年齡階段無疑是科學假設能力的內在環境,使科學假設能力表現出了一定程度的層次性。例如,教師在進行三年級上冊《水和食用油的比較》這一課程內容的教學時,在假設環節,小學生提出的假設是:"將食用油倒入水中,油會浮起來""水流動較快,而食用油流動較慢"。由此可見,中學段的學生假設內容側重於對事實現象的預測,在認知結構上已經存有部分抽象概念,能夠發現事物之間的關係,但是還無法擺脱客觀世界,在作出假設的過程當中往往與自身的生活經驗相聯繫,還需要依託具體的形象或事物。而教師在進行高學段五年級上冊《運動與摩擦力》這一課程內容的教學時,首先提出了問題:"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什麼有關?"這時,學生紛紛提出了許多假設,如"可能與用力的大小有關,用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可能與物體的重量和大小有關"等。由此可見,高學段的小學生所提出的假設內容往往集中在對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上,與中學段的學生相比較,對事物現象的假設已經上升了到一個新的梯度。高學段的學生在形成假設的過程當中,不僅能夠完全擺脱具體內容的束縛,同時能夠通過抽象的邏輯加工對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做出假設。

3、不同學段小學生設計探究方案的特點

在科學探究中,設計方案是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它明確了整個科學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通常教師會在小學生獨立完成驗證方案的思考之後,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對探究方案進行初步設計,然後再通過集體討論對初步設計的方案進行進一步的完善。設計方案在科學探究中是最能夠體現小學生創新思維的環節,小學生在進行獨立思考的過程當中,必然會結合自身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想方設法來驗證自己的假設,這無疑給小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個性發展空間,充分激發了他們繼續探究的慾望。而在實際教學當中,對於不同學段的小學生,他們所表現出來的設計方案的特點也是不相同的。例如,教師在進行中學段三年級上冊《它們吸水嗎》這一課程內容的教學時,通過小組討論之後進行了設計方案的彙報:小組展示:"滴"的方案——用滴管分別往平放着的金屬片、塑料片、木片、紙片上分別滴水,對四種材料的吸水性進行比較。這時,教師提出問題:他們設計的方案有什麼地方需要改進的嗎?激發了其他小組的提問,如"滴水的時間不同會影響實驗結果""滴管距離紙面的高度不同會影響實驗結果"等等。由此可見,中學段的學生在進行實驗的設計時已經能夠考慮到控制變量,但考慮的變量還比較少,對影響實驗的間接因素還缺乏充分地思考,還需要對實驗的本質進行進一步的學習。而教師在進行五年級上冊《怎樣得到更多的光和熱》這一課程內容的教學時,某小組給出的設計方案是用5個紙杯,在紙杯的底部鑽一個小孔,並在其外面塗上不同的顏色,然後將温度計的玻璃泡插入孔中口朝下,將其放在台燈下面對温度的變化進行觀測。由此可見,與中學段的學生相比較,高學段的小學生在進行實驗方案的設計時不僅能夠充分考慮到影響實驗的大部分因素,同時還能夠利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實驗方案的設計,從而能夠設計出更加完整的探究方案。

綜上所述,近年來,隨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科學探究已經成為了一種不可或缺的主要教學方式。科學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將科學結論教育轉變為科學過程教育,從而實現以知識體系為中心向以探究為中心的轉變,充分強調讓學生在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中來學習科學知識。現階段,在國際基礎科學教育中已經達成了以科學探究為核心的共識,各個國家的科學教育改革都在提倡探究式教學,最終目的是為了使小學生在真實情境的探究過程中獲取更加豐富的科學知識,使他們得到相關科學技能培養,並且使他們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科學的本質,不斷提高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葉寶生,曹温慶。哲學重演律對兒童科學教育的啟示。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2)。

孫可平,馮蘭。腦科學視野下理科教學中科學探究教學有效性的辯議。全球教育展望,2013(10)。

許應華,徐學福。論科學假設能力的結構與培養。課程·教材·教法,2012(04)。

徐婷婷,葉寶生。淺談表達與交流在科學認識活動中的重要意義。首都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02)。

孫明國,楊勝涵。微微打開一扇窗:例談認知衝突的把握。湖北教育:科學課,2014(01)。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4e29d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