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實踐與探索對幼兒“孝敬”的培養論文

實踐與探索對幼兒“孝敬”的培養論文

摘要:孩子的品德培養應從“搖籃”裏開始。德國斯托爾茨教授在《如何培養道德行為》一書中指出,“如果一個兒童在學前階段或低年級時,沒有學會輕聲説話,沒有學會替別人考慮,沒有學會抑制好動的慾望,那麼等長大後,要讓他們做到這些要求,則是相當困難的。”因此,可以看出從小培養孩子的優良品德是很重要的。如何採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對孩子進行卓有成效的品德教育呢?那就先從孝敬教育説起吧。

實踐與探索對幼兒“孝敬”的培養論文

關鍵詞:孝敬父母 教育 培養 言傳身教

學做人從孝敬父母開始。.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做人最起碼的準則。自古就有“百善孝為先”之説。。改革開放以來,教育已經把孩子是否擁有善心、良心、愛心、孝心作為“大是大非”問題來對待。整體教育也在呼喚,趕快為孩子補上親情教育,孝敬教育這一課,讓孩子在享受父母之愛的同時,就應該學習以“孝”回報。

一、幼兒為什麼要“孝敬父母”?

世界著名教育家蘇姆林斯基的實驗學校裏,一進校門學生就讀到一行大字:“要愛你的媽媽!”可見國外的學校已經把家庭倫理親情教育擺到了極其重要的位置,在我們這個擁有悠久文明歷史的禮儀之都更應重視親情教育和孝敬教育。

有識之士早就明言:一個連父母也不愛的人,怎麼會真正去愛祖國、愛人民?一個連父母都不關心、不體貼,不孝順的人又怎麼會在社會上為祖國和人民承擔起責任和義務?可見,要培養未來社會有用的人才,我們就要讓幼兒從小就對父母、對家庭懷有感激之情、感恩之心,懂得孝敬父母。

二、形成幼兒沒有“孝敬父母”的直接原因。

我們常常聽不少家長抱怨,平時自己對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孩子病了,心急火燎地為其四處求醫。而自己病了,孩子競連倒上一杯水都想不到,實在令人傷心。是我們的父母不可敬、不可愛、不可孝嗎?顯然不是。真正的原因恐怕在以下兩點:

1、在整體上,改革開放以來教育已涉及許多大是大非的問題,但孩子的“座基”部分——倫理教育和家庭德育卻一直處於薄弱環節。

2、如今家庭大多為獨生子女,三代人的“四二一”倒金字塔結構,孩子處於最底端,承受着幾代長輩順勢傾瀉,享之不盡的服侍和呵護。在這種“太無私”的愛中,封閉了幼兒的回報意識,束縛了幼兒的回報手腳,剝奪了幼兒的回報權利,從而使他們習慣地、理所當然地盡情享受愛,而不懂回報愛。

三、培養幼兒“孝敬父母”,我們怎麼做?

雨果曾説:“人世間沒有愛,太陽也會死”。我們要在孩子幼小的心田撒播愛和孝的種子,不僅要引導他們正確地接受愛,更要引導他們以恰當的方式回報愛。為此,我們努力創造一個又一個“接受愛,回報愛”的環境。

環境一:怎樣讓媽媽知道我的愛。

1、勞動中長大

蒙台梭利認為教育首先是要讓幼兒從事日常生活練習,也就是我們常説的家務勞動,如果孩子們沒有親身體驗過如何掃地,如何擦桌子,如何使用工具,他就不會獲得真正的能力。 很多家長總認為孩子太小,不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有的家長還怕孩子越幫越忙,不如自己幹省事,甚至還會責備孩子。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則認為:“體力勞動於孩子來説,不僅是獲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僅是進行道德教育,而且還是一個廣闊無垠驚人豐富的思想世界,這個世界激發着兒童道德的、智力的、審美的情感,如果沒有這些情感,那麼認識世界都是不可能的。”我常有意識地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學會做一些簡單的勞動。有一次,子開媽媽跟我説孩子在幼兒園和小朋友一起收拾弄亂了的雪花片和其他積木,還會幫老師掃地、擦桌子。覺得很驚訝,孩子這麼會做這麼多的事,孩子在家從來都不讓他幹家務,哪怕是拿碗筷這麼簡單的事。那些讓我們成人視為簡單、平常的(掃地、擦桌、倒水、澆花等)日常小事,也會成為孩子們很樂於參與的活動,因為他們會從中實現自我、享受快樂。

馨馨是一個有愛心,情感豐富的孩子。每週五幼兒園給小朋友準備的午餐是麪食,有一次是麪條加包子,她把包子用紙巾紙小心地包起來,説是帶回家給媽媽吃。這令我們感到為難,如果非叫她吃,會忽視孩子對他*的愛心和孝心。如果同意她不吃,又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怎麼處理呢?

我們意識到這是一個教育的良機:讓孩子意識到愛,也讓孩子用可行的方式表達愛。下午,就在班上開展了以“怎樣讓媽媽知道我的愛”為談話活動。馨馨第一個説“媽媽上班辛苦,我要將點心留給她吃。”反應敏捷的誠誠立刻反駁“媽媽工作辛苦,可以給媽媽捶捶背,不一定非要給點心。”誠誠的回答得到了大多數小朋友的響應:“還可以給媽媽拿鞋。”“給媽媽唱歌。”“我不淘氣了。”“我要給媽媽畫畫。”“幫媽媽一起洗菜。”“和媽媽一起整理房間”“我天天把飯吃完,天天把牛奶喝完,也是愛媽媽”……

通過這次談話活動,孩子懂得了愛媽媽、孝媽媽,不應該僅僅只停留在物質上,還可以從精神上給以關心。最後,我佈置給小朋友一個作業:每人做一件表達孝心的事,第二天把自己的“孝心故事”講給老師和小朋友,以達到進一步強化孩子“孝的意識”。

環境二:我給爸媽洗襪子。

“幫爸爸媽媽洗襪子”是我班的一個主題活動,孩子們對此活動很感興趣,有的問:“襪子怎麼洗呀?”有的説:“洗襪子就是在襪子上抹點肥皂,再使勁搓唄。” 一個聲音大聲説:“我不洗,太臭了。”我愣了一下,然後問:“爸爸媽媽給你們洗襪子時臭嗎?”穎穎説:“我的襪子挺臭的,可媽媽還是天天給我洗。”我笑着問:“那她們為什麼不怕臭呢。”晟宇説:“我是他*的心肝寶貝,襪子臭她也不怕。”我問孩子們:“那你們愛你們的爸爸媽媽嗎?”“愛”孩子們齊聲回答。 “那你們該不該給爸爸媽媽洗襪子。”“我愛爸爸媽媽,不怕臭,我要洗襪子。”“我也要洗!”“我也要洗!”孩子們大聲喊着。

洗襪子和給不給媽媽吃點心,這些都算是小事件,但理解了它內在的含義,你會覺得意義深遠,它包含着孩子對父母的愛和孝。我們要的就是讓幼兒在這樣一些氛圍中,慢慢溶化對“孝”字的理解,學着去愛,去孝。

同時,我們重視對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教育其自覺孝敬父母,珍惜父母之愛並付諸行動,我們主要開展了以下幾項工作:

(一)、故事中明理(通過晨談、午間活動、離園活動進行思想教育)。幾乎沒有小朋友是不喜歡聽故事的。抓住孩子愛聽故事這一心理特點,經常向孩子講一些健康的、積極向上的故事,我們經常會選擇一些孝敬教育故事講給幼兒聽,《孔融讓梨》、《親嘗湯藥》、《子路背米救雙親》、《黃香扇枕温席》、《毛澤東緬懷母親》等。我們還自編故事,講完之後再讓他們説説小動物的行為對不對,這樣在故事中他們自然而然地反省了自己,明白了道理,比自己單純對他説教好多了。

(二)、觀看錄像、課堂教學等,教育孩子全面、客觀地評價父母和自己,懂得鍛鍊自己的自理能力,來減輕父母的負擔。教育孩子瞭解父母的艱辛,理解父母的期望,激發孝敬父母的情感。教育孩子主動與父母溝通,交流信息、情況和願望。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重視對孩子進行親情教育。比如:知道父母的生日並表示祝賀;知道母親節、父親節;主動幫助父母做家務;好吃的東西與父母共享等等。

(四)、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引起家長對孝心培養的高度重視。通過建立家長聯繫本和家長座談等形式,向家長宣傳一些培養幼兒孝心的有效方法和恰當方式:

1、言傳身教,發揮“潤物細無聲”作用

人們常説: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家長與孩子的交往是一對一的關係,對家長的言行,孩子看得很清楚。因此,父母在言行方面應為孩子做出孝敬長輩的表率。有則公益廣告做得好:一位年輕的媽媽親自打水給老母親洗腳,她的兒子也學着他*的樣子端了半盆水請媽媽洗腳。這就是言傳身教的魅力。幼兒的思想很單純,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基本上還是一片空白。所以對於自己第一個啟蒙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往往能夠對孩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如當家中有老人生病時,父母應主動為老人捶背、穿衣、做飯、喂藥;當老人愁眉不展時,父母應熱心地向老人問長問短……天長日久,父母的一言一行會深深打動孩子的心,在孩子幼兒的心靈深處埋下 “孝”的種子。上行下效。要是每個家庭均能致力於孝敬教育,那麼我們的“幸福父母”會越來越多,我們的社會就會充滿陽光,越來越好。

2、豐富孩子有關孝敬父母的知識。

孩子的情感是與認知相結合的,情感的產生受知識經驗的影響。因此,家長要積極豐富孩子有關孝敬父母的知識,應多給孩子講述一些孝敬教育的實例或典故,同孩子一道進行分析,使他們懂得孝是一種優良的品質,鼓勵他們用實際行動去表現。

3、隨時利用身邊的小事對孩子進行教育

日常生活中,身邊的許多小事隨時發生,而這時正是對幼兒進行孝敬教育的良好時機。如:上下樓梯時,看見爺爺、奶奶拿着許多東西吃力地走,家長應有意識地讓孩子幫助拿東西;在公共汽車上,看見有抱小孩的阿姨或老人,家長應示意孩子讓座;下班回家時,看見孩子自顧自己玩得開心,父母要主動請孩子幫忙拿包、遞鞋等。身邊的這些小事雖小,但對孩子的孝敬教育培養意義不小。

4、經常與孩子溝通,讓其體驗父母的艱辛。

做父母的要經常平等地與幼兒談話,並把自己的真實感受告訴孩子。例如:當媽媽疲勞地回到家裏時,可以告訴孩子:“媽媽今天完成了很多工作,很累,你能給媽媽倒點水嗎?”“爸爸媽媽上班很辛苦,回家又要洗衣服、做飯、整理房間,如果你能幫助爸爸媽媽做點什麼,那就太好了……。”這樣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辛苦,萌發愛父母、要回報父母的情感。更會使孩子體驗到孝敬教育的`實際意義,並強化他們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意識。

5、重視“親情教育”,讓孩子懂得講文明,懂禮貌,沒有貪圖享受的惡習。

親情看似平凡,實則孕育着偉大。有親情的孩子既能愛父母,又能愛他人。家教中,父母應先重視包括親情在內的德育教育,當父親的要教育孩子愛母親,做母親的也要教育孩子愛父親,孩子重視了親情,自然也就會產生孝心。平時,也要讓孩子講文明、懂禮貌。一個舉止文雅、禮貌待人的孩子,也會尊重父母,對父母有孝心。在家中,父母要禁止孩子經常獨食好吃的東西。要做到父母與孩子一道分享好吃的飯菜、食物。記得有人寫過“半個荷包蛋”的故事,説的是一位母親,燒了一個荷包蛋,為使孩子今後有好品行,她不讓孩子獨吃,而與孩子各吃半個,這位母親培養孩子有獨到之處,一個不愛獨食的孩子,勢必懂得愛父母。當今的孩子,他們不缺豐厚的物質生活,不缺優越的學習條件,他們缺的是良好的品德教育;現在的家長,他們更關心的是孩子吃得飽不飽,以自家的孩子比別人家的孩子多背了幾首古詩,多認了幾個漢字,多數了幾個數字而驕傲,他們認為這些優點足可以掩蓋孩子的自私、任性、無禮、霸道等以自我為中心的惡習,更有家長容不得自己的孩子吃半點虧,受半點罪。家長朋友們請記住:温室裏長不出參天鬆,庭院裏練不出千里馬。關注孩子的品行,也就是關注孩子的未來。

6、對孩子的承諾要守信

家長對孩子必須言而有信,以誠相待,不輕易向孩子許諾言,不説空話,不説大話。這樣,孩子才會信任家長,有什麼事,有什麼想法都願意對家長説。我國古代有“曾子殺豬”的故事,古人曾子為我們家長作出了榜樣,我們家長更應該成為自己孩子學習的榜樣。

現在的孩子都不缺少愛,但是他們往往體會不到別人的愛,覺得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因此,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愛心、會孝敬的人,需要家長的正確引導和教育。要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既會有愉快的成功,也會遇到各種挫折,即所謂的“碰釘子”。常言道:失敗是成功之母。讓孩子受點挫折目的不只是讓孩子吃點苦、受點罪、流點淚,而是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和耐挫折能力。吃一塹,長一智,讓孩子在挫折中更茁壯地成長起來。

因此,作為幼教工作者的我們和幼兒父母,應該承擔起對幼兒進行孝敬教育這一歷史履於我們的任務。培養幼兒從小就對父母、對家庭懷有感激之情、感恩之心,懂得孝敬父母。這些不僅能使孩子受益,而且有助於家庭生活幸福,有助於形成 良好的社會風氣。因為,孝敬教育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整體教育的呼喚!

參考文獻:

[1]《家庭教育(嬰幼兒家長)》1998年10期

[2]《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概論》----〔2003年第4期〕

[3]《如何培養道德行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0q3xk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