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影響西方憲政意識形成的因素及其對當今社會的作用的論文

影響西方憲政意識形成的因素及其對當今社會的作用的論文

一、總述

影響西方憲政意識形成的因素及其對當今社會的作用的論文

“憲政是指一種使政治運作法律化的理念或理想狀態,它要求政府所有權利的行使都被納入憲法的軌道並受憲法的制約。”而憲政意識則是在憲政形成之前或行程中所萌生的一種關於憲政的啟蒙思想。在憲政未完全確立之前,憲政意識己經存在並且始終影響着憲政的發展歷程,而一個國家憲政意識的形成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

首先,物質決定意識,經濟的發展對憲政意識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其次,政治對意識形態也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中世紀的西方,基督教神權以及權利之間的相互關係對憲政意識的形成有着重要影響力:

再次,文化對思想有着重要影響,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背景也深刻的影響着一國的憲政意識發展:

最後,社會劇變往往是一些重大思想意識形成的導火線,因此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等運動也對西方憲政意識的形成產生了重要作用。

二、西方憲政意識形成的幾個因素

(一)市場經濟

“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經濟基礎上,憲法、憲政不可能產生。在這種經濟基礎上,盛行的是等級特權觀念、集權人治思想,對各種社會關係的調整主要依靠嚴刑峻法。道德禮教、宗法關係、習慣傳統、宗教戒律等”。因此我們不妨大膽假設,只有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上才能滋生自由、平等理念和限制政治權利的精神,才會由此產生憲政意識乃至憲政。

市場經濟是一種權力經濟,一種契約經濟,一種競爭經濟,權利的確立和保障離不開法律,契約的本身具有法律效力,也需要法律加以確認和保障,而法律也是對市場主體自由平等競爭的保障。而這三個特性都需要從法律的角度對市場經濟進行保護和制約。因此,市場經濟的產生催生了憲政意識的形成和發展,它的發展也進一步促進了憲政意識的發展。而這也恰巧解釋了為什麼早在1066年英國就出現了最早的憲政意識,因為在那時的英國出現了交換通暢的市場經濟。

(二)宗教

“任何宗教都不會產生憲政意識,基督教也不例外。”那為什麼説西方的憲政意識形成與宗教有關呢,那是因為有句話是這樣説的,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西方的憲政意識就是在與基督教神權的鬥爭中轉型的。10世紀後隨着市民意識的覺醒,市民社會的法權要求反對基督教神權統治的基礎,在此基礎上,15世紀以後,歐洲先後出現了多次反對基督教神權統治的運動,正是在反對基督教神權的鬥爭電“基督教文化中所傳承的憲政理念得以釋放並與市民社會的法權要求相結合,形成了近代憲政理念”。

因此,在歐洲中世紀,正是這種與宗教不斷鬥爭的市民社會的產生和市民精神的出現才是最具革命性的因素,是民族國家和憲政意識產生的決定性因素。宗教,用它最不願意看到的方式幫助了憲政意識的形成和發展。

(三)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的獨特性往往能催生出不同於別處的意識形態。最直觀的例子便是雅典曾出現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憲法。

憲法的最早形成得益於雅典民主制度的高度發展,而民主的高度發展則是得益於雅典的獨特地理環境。雅典四面環海,地形以山地為主適合農耕的上地很少,迫使雅典的工商業高度發達,人們在對外交流過程中思想境界非常開闊。其次,雅典地域狹小,也就是一個城市連同其周圍不大的一片鄉村,人口較少,小國寡民的雅典“鄉居的公民進城參加公民大會可以朝出暮歸,人們相互間比較熟悉。而在廣闊的國家中,這些條件是全不具備的,所以,城邦制度和直接民主是相互依賴的。”我們不妨説是雅典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雅典的民主政治,也正是雅典的民主政治醖釀了其先進的憲政意識。

(四)權利之間的制約關係

“法治是憲政的要素,是憲政的基石。然而法治需要有深厚的民主底藴。畢竟,憲法不是少數人的意志的反映,而是人民共同意志的反映。因為憲法集中反映全部人民而不僅僅是大部分人的共同意志,所以憲法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國家權力必須受憲法的制約,國家機關的權利要有憲法依據,一切超越憲法而行使的權利都是從人民那裏篡奪的權利。因此,憲政意識是否能健康正常發展,也取決於國家權力之間的制約是否達到平衡,是否能保證國家制度是建構在民主體制基礎之上。

這從下列觀點中可以得到支持“只要一個憲法代表着民主理論,只要它是一部有權威性的'憲法,它就必須保護人民參與政府的權利。只要一個憲法體現着憲政理論,只要它是一部有權威的憲法,它就必須限制政府權利,甚至人民自由選舉出來的代表的權力,而且要以保護個人其他實質性權利的方式。”形在十七世紀的法國,啟蒙運動興起後,最先出現了三權分立思想,這也是法國憲政意識興起與發展的表現。

(五)歷史文化

歷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深刻的影響着人們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因此,西方的憲政意識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其傳統歷史文化影響的。

中世紀的西方國家實行的是領主制度,而“領主和封臣之間的依附關係是通過一種類似於契約的方式建立的”。這就意味着領主不能對封臣享有任意的專斷權利,領主不僅享有種種封建權利,同時還必須承擔一定的義務“從這種契約觀念出發,自然就會導向一種權利義務關係和觀念,以及由此催生的對於法律規則的尊重態度。

由此看來,儘管封建主義政治制度的最大缺點在於缺乏強有力的中央權威,從而導致行政的無效率、司法不統一以及地方上的分裂主義,但是卻造就了一種對於權力進行限制的觀念和制度。因此,從這不難看出,西方憲政意識的啟蒙和發展都深受其歷史傳統文化的影響。

(六)社會劇變

社會劇變能夠影響整個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發生深刻變化。西方的眾多改革也對西方的憲政意識產生了巨大作用。

在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強調以個人為中心“以個人的意志、慾望和權利作為人自身觀察、思考與評判萬事萬物的是非標準。個人為中心對政治現象的分析和對國家的認識形成了西方近代最初的憲政理念。而16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使統一西歐的基督教分裂,新舊兩教的並立,使羅馬教廷至高無上的權利瓦解,使得他們的民族意識開始覺醒,從而為憲政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無論是文藝復興還是宗教改革,它們都以它們的形式對民主啟蒙思想,對憲政意識產生了無比重要的意義。

三、總結

憲政的發展過程是艱難而曲折的,影響憲政意識的因素也是錯綜複雜的,正是因為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憲政意識才得以產生和發展,在不同的國家影響憲政意識的主導因素可能不同,但是一個國家憲政意識的出現必然是由多種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因此,無論是哪一種因素都有可能在一定時期對某個國家的憲政意識發展起決定作用。

四、英國憲政意識的發展對中國的借鑑意義

憲政意識抑或憲政制度不是幾道法令或是幾部法典就能建立起來的,它是一個體系,有內核也有外延,它是動態的,也是與時俱進的,就現階段,關於中國憲政意識的發展提出幾點不成熟的建議:

首先,發展經濟,不斷提高我國的生產力水平是我們的首要任務。西方國家的憲政歷程不斷映證着“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個真理。因此,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我們的國家必須足夠強大昌盛。

其次,從我國國情出發,確立憲政制度建設的步驟和框架。

再次,認真實踐我國的法治建設,讓我們國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0j2w2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