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事務文書 >工作總結 >

新課程教學總結(8篇範文)

新課程教學總結(8篇範文)

總結是對取得的成績、存在的問題及得到的經驗和教訓等方面情況進行評價與描述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有效鍛鍊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不如我們來制定一份總結吧。你想知道總結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新課程教學總結(8篇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新課程教學總結(8篇範文)

新課程教學總結(8篇範文)1

本學期我任教理科7班、文科5和13班、學考14班。在教學過程中,繼續探索教育教學規律,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形成對書本知識的綜合、遷移、拓寬和加深,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和要求。

一、以學生為主體,實施開放式教學

為適應新課程理念下的素質教育,我摒棄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不斷探索並採用符合現在中學生實際的教學方式,變封閉型教學為開放型教學,將課堂大膽、充分地讓學生們自己支配。採用以自學(自讀課本及相關資料、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實驗探索)——互學(討論交流)——督學(老師督促個別不太專心的學生、適當點撥知識重點、解析學習難點)——驗學(當堂練習鞏固,檢驗學習效果)鏈接起來的課堂結構模式。這樣的教學模式,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作業基本能在課堂內完成,使學生有足夠充分的課外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比如閲讀課外讀物、體育運動或做一些手工製作;也提高了課堂效率——一節課內,學生需要完成四個不同內容的活動,學生不容易感到疲勞和厭倦,整節課都能集中精力。

二、運用現代媒體,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多媒體能把文字、圖像、聲音、動畫和視頻信息等眾多信息集於一體,能在視覺、聽覺上產生豐富的刺激,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能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靜態的知識形象化,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獲取、記憶。

三、加強實驗教學,增強學生實踐能力

遵循物理教學規律和物理學科的特點,以實驗啟動物理概念、定理、定律的教學。在演示實驗中,引導學生有目的的觀察,啟發積極思維,提示物理現象的本質。組織好學生實驗,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操作的能力、團結協作的精神和學生自主創新的能力。配合校園文化節,開展了物理小製作比賽,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們動手做實驗的熱情。

四、因材施教,整體性提高學生成績

學生智力、素質的參差必然導致教學的不統一性,在教學的過程中注意兼顧全體學生,難易有度,激勵先進學生,鼓勵後進生。對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重點給予學習方法上的指導,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鼓勵、倡導他們超前學習,指導他們適當拓寬學習內容、加深學習深度、提高學習難度,爭當“領跑者”。特別關注有學習慾望但學習困難的學生,經常與他們溝通,瞭解他們的困難所在,經常表揚他們的進步,放大他們的閃光點,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和學習熱情,再循序漸進地指導他們掌握一些簡單有效的鞏固知識的技巧,儘可能使他們感覺到“付出總有回報”。

五、重視德育滲透,培養科學態度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恰當地向學生滲透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道德品質教育和科學態度教育。着重介紹一些我國科學家對物理學的貢獻,介紹各國科學家們在探索物理學的過程中經歷的細節事件,讓學生了解科學探索中的艱辛,學習科學家們敢於質疑權威、善於發現極細微的現象、勤於實驗反覆探索的精神,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六、加強校本研修,提高業務素質

堅持每週一次集體備課活動,同本學科組同事們一道,反覆解讀《物理新課程標準》,跟進了解我省近幾年的考試動向,儘量熟悉新形勢下的教學教育價值觀,精心組織教學內容,不斷改進教學方式,整體提高學生們的物理素質。

新課程教學總結(8篇範文)2

現將本學期實驗情況總結如下:

一、一些做法

1.認真做好前期工作總結,和二冊教材培訓,保證實驗穩步發展。

寒假期間,教研室組織任課教師,進行了培訓。培訓中,佈置了典型個案發言(9人次)、論文交流、專家講座以及教材教法分析等。老師們通過這些不同的形式,總結第一學期實驗工作,找到經驗,反思不足,並展望第二學期的工作,為實驗的順利進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以專題研究的形式,推動課改的發展。

要想讓課改穩步發展,只靠幾個人來推進是不行的,必須要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因此,就必須為老師們提供一個研究的載體。否則,老師們還會用以前的方法,來教現在的教材。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就失去了實驗的意義。

出於上述考慮,在實驗中,我以“任務驅動”的方式,讓老師們確定專題,為其自我發展,搭建平台。首先,我組建了課題組。組建的辦法是:老師自己報名,只要有願望,願意在課改中展開研究,就可以報名。結果70餘名教師報了名,老師們積極性很高。第二步,讓課題組老師確定自己的研究專題。我先公佈區裏的專題“情境化課堂教學”,並配發了一些相關的資料。課題組老師在確定自己的專題時,可以在區內專題下來研究,也可以從自己的實際教學工作出發,自己來確定專題。現在,已在區裏備案的專題,包括來自22所學校的23個,佔全部實驗校(35所)的63%。

本學期末,準備進行專項總結。

3.加強實效,組織課題中心組獻課活動,促進實驗的深入發展。(因課題組過於龐大,我又在此基礎上,確定了20人的課題中心組。)

本學期,課改的任務很重。要進一步的學習、貫徹新理念;要進行二冊教材的使用實驗;並要進行評價方案的實驗;及專題的研究等。

為了完成上述的工作任務,我區組織了課題中心組獻課的活動。組織課題中心組成員(20人),每人獻課一節。獻課過程向全區任課教師開放,自願參加聽課、評課。活動中,老師們通過聽課、評課,思考新理念在課堂教學中的貫徹與落實,並觀摩、研討教材的使用;通過自評、他評等形式,來學習和使用基教研中心的評價方案;結合獻課活動,進行短期專題的研究。我們把這次活動的專題定位在“計算教學”的研究上。通過研究,找出了計算教學低年級的一些方法,確定了基本思路:積累表象→發展思維→形成技能,並拿出了研討課,在全區展示。

另外,本學期,我區還完成了全市研究課、與宣武區交流研討等任務。

二、課改以來,課堂的變化

1.課堂教學氣氛發生了很大變化。

通過一年的課改,我區一年級課堂教學的氣氛,與以前相比有很大變化。以前的課堂,教師總是認為學生不懂事,尤其是一年級學生,主體意識差,所以更多的是指令性語言。學生的一舉一動都是在老師的指令下,這樣直接導致了課堂氣氛沉悶。

現在的教學,老師們認識到了學生的重要,努力創設寬鬆、和諧的氛圍,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讓學生輕鬆、自如地學習。現在的課堂,老師的指令性語言越來越少,而與學生商量、徵求學生看法的語言越來越多,批評性的語言在很多學校的很多班級中已經絕跡,激勵性評價已深入人心。

2.教師的教學方式有了根本性轉變。

原來的課堂教學,教師更多的思考知識如何傳授,強調知識的完整,是以教知識為目的的。教師把學生看作客體,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

現在,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更多的關注學生的情況。絕大多數老師能從學生的年齡特徵、認知特點出發(即從學生共性特徵出發),並有一些老師能針對本班學生情況,以及本班學生中的個別學生情況出發(即從學生的個性特徵出發),來設計課堂教學,使教學過程更具有針對性。另外,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更多的關注學生的思維,關注學生的情感,把知識的積累、技能的形成作為學生的發展要素來看待,而不再是關注知識的本身。

3.學生的學習方式有了較大的轉變。

隨着課改的進行,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從傳統的接受式,轉變為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為學生的學服務。

4.教學模式發生了變化。

隨着“情境化課堂教學”專題的實施,課堂中教學的情境化已得到落實。

從情境的組織形式上,老師們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來選擇不同的形式。一些老師在教學“計算”或其他思維密度較大的內容時,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採用“並列式”方式組織教學(多個情境依次出現,相對獨立),通過不斷變換情境,吸引學生注意力;而在一些與生活實際聯繫緊密的課中(如統計等),則採用“因果式”組織形式,即後一情境的出現是前一情境的結果(或説由前一情境推出後一情境)。

從設計情境的內容選擇上,老師們緊貼生活,有的就從身邊找素材,有的則直接組織學生活動參與,有的則與現實世界相聯繫。(如一位老師在加法的教學中,與今年春季北京沙塵暴相聯繫,設計了環保主題。)

從情境使用的目的上,有的老師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數學的價值,調動學生積極性;有的老師創設情境,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激發學習興趣;有的老師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操作,獲得自我發展……

總之,隨着課改的實施,課堂教學已擺脱了原來那種嚴肅、死板的模式,一種活潑的、充滿童趣的、更為貼近學生生活的課堂模式,正逐漸形成。

新課程教學總結(8篇範文)3

實施新課程以來,教師的教學行為、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取得了較大成果,學生的思維活躍了,得到了很好的訓練,能力相應提高。我,就是接受新課程的理念而成長起來的一位年輕教師。在利用這些教學手段,運用這些理念指導教學時,我發現當中存在着一些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作為低年級的學生,他們怎麼理解各種各樣的感情呢?理解的這種感情他們怎麼用詞語表達呢?表達出來之後帶入文本朗讀又是何其難呢!課堂當中40%的時間要用來“讀得有感情”,口誦之,目視之,耳聞之,腦記之,讀書對於語言的學習有一個開源的作用。那麼怎麼能籠統的説“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呢?低年級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時刻,是不是該換一種形象的説法來指導學生朗讀呢?

自從我有了這種想法,便結合表演讀創設了一個要求:讀出表情,讀出動作。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表情動作進入文本,把自己當作主人公,試着體驗體驗。在課堂上,我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單一的要求,轉化為學生喜聞樂見的“帶上表情,邊讀邊做動作”,不僅使課堂氣氛濃烈了,而且學生漸漸明白了哪些詞語是可以通過動作表現出來的,而這種詞語就是他們以後要接觸的“動詞”。

“用你喜歡的方式讀一讀。”話音剛落,教室內人聲鼎沸,聲音一浪高過一浪。學生讀得搖頭晃腦、面紅耳赤,場面煞是熱鬧,教師頗為滿意。這話日漸成為一種時尚。

難道學生個個都喜歡高聲朗讀?仔細想想,答案非常明顯。學生之所以都選擇高聲朗讀作為“喜歡”的方式,不排除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受從眾心理趨使。部分同學的放聲朗讀使其他同學身不由己,為給老師傳達“我讀得很投入”這一信息,就不惜扯着嗓門,搖頭晃腦。在這熱熱鬧鬧的場面中,學生的浮誇心理日益膨脹,個性日漸磨滅,其閲讀能力卻一直在原地踏步。

(二)學生無其它方式可選。從低年級到高年級,放聲朗讀歷來都是“用你喜歡的方式讀”的代言。難道一定要“用喜歡的方式讀”嗎?即使學生已經掌握了各種閲讀方式,這種説法也未必恰當。

1、要教給學生多種閲讀方法——讓學生可選擇。《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低年級,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中年級,初步學會默讀;高年級,學習瀏覽。作為一線教師,應認真研讀《語文課程標準》,並用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少一點譁眾取寵,多一分生本思想,真正從學生出發,立足於學生髮展,讓學生學會潛心地默讀,學會快速地瀏覽,讓學生擁有選擇的餘地。

2、要引導學生靈活選用方法——讓學生會選擇。如果學生已掌握各種閲讀方式,那麼教師就應通過引導,讓他們學會針對不同內容、不同需要、不同情境選擇不同的閲讀方式。讓他們知道詩詞散文尤宜誦讀,説明文較宜默讀;初知大意需瀏覽,表情達意可放聲朗讀;在需保持安靜的環境中不宜出聲朗讀(如其他人還在凝神思考)……因此,我想將“用你喜歡的方式”改為“用你認為最適合的方式”,可能更為妥當。

一學年以來,我默默無聞的奉獻着,體會着付出與收穫之間的甜蜜,積累了一些感想、體驗。

一、加強與任課老師、家長和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

在教育教學中我深深領會到,班主任與任課老師之間的交流,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老師與家長之間的交流,這三者是相輔相成的,也是缺一不可的。班主任與任課老師之間的交流,能使任課老師清楚的知道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這樣便利於教學上。老師與學生的交流,能更瞭解學生真正需要些什麼,這樣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改善課程的內容,實現自我提高。老師與家長之間的交流也是極其重要的。因為在與學生的交流中,學生會有所保留。就像老師無意間問學生,喜歡老師嗎?一般再老實的學生都會説:喜歡。但是學生回家後就不同了,他們會把最真實的一面展示給家長。所以,與家長之間應該時常聯繫。只有老師、家長和學生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造就一個出色的孩子。

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愛因斯坦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1、熱愛學生,增加情感投入。在教學中,老師首先應該熱愛自己的學生,以愛心去教化他們,把師生間的距離縮短。若是老師對他們不聞不問,或是經常批評他們,打擊他們,這會使他們對學習抱有陰暗心理,沒有自信。也正是這樣,學生就沒有上這位老師課的好心態。久而久之,學習興趣全無,成績大幅度下降。

2、化枯燥為有趣,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儘量將書本上的知識加以研究使之變為生動有趣的問題。

3、利用中學生心理特點“好奇”,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小學生正處在對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齡階段,教師可抓住這一心理特徵,大膽創設能讓他們好奇的實際問題。

長期以來,“教師教,學生學”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傳統模式,這樣的教學法已不再適應新的教學觀,應將教師的作用從“教”提高到“導”,“導”就是引導,即教師的作用不應該是死板的“教”學生,而是引導學生,充分地使學生展示自己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儘可能讓學生自己發現、歸納、總結知識。不要一成不變的將講授法放到首位,要採取各種教學方法,如:討論法、談話法、實驗法等有利於引導學生的教學方法,創造出高素質、高能力的新一代人才。對於一個新教師來説,最希望得到學校的肯定、學生的喜歡。那就要不斷地在細節上探索、研究,在求知的路上漸行漸遠,用不知足。

新課程教學總結(8篇範文)4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應當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課前,教師不論將教學環節設計得多麼完美,在教學過程中總有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也就是説懸疑和不確定性成為現代課堂的一個最顯著的特徵。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該如何根據課堂教學中動態生成的教學情形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巧妙地運用教育機智、合理地組織課堂,把握好源於生活的“意外”,讓課堂成為學生解決生活問題,接受生活教育的重要陣地,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精彩,已成為我們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課題。在教授了三年級學段的《換個角度想一想》一課後,學生在課堂中出現的源於生活的“意外”,使我獲得了一些啟示。

在新課開始階段,一位正在不停地使勁地咬塑料墊板的女同學進入了我的視線,看到此情形我走到女孩面前嚴肅地説:“都上課五分鐘了,你還這樣,真不知道難看,把墊板拿過來”。然後,我把墊板狠狠地扔到了講桌上。這時的她用一種讓人無法理解的眼神使勁地看了我一下。這時侯有的同學把埋怨的目光投向她。我沒再理她,整頓好紀律後繼續上課。

學習從他人的情感和想法等角度,去判斷、理解和解決問題;在與他人的交往互動中,嘗試多角度地看待和思考問題,學會寬容、欣賞他人是本課的教學目標。於是我首先呈現了兩個事例:1、小華因為正在看電視,沒有答應與兩個同學一起頑皮筋,而引發衝突的事;2、小剛想幫助母親下崗、父親病休在家的李勇而遭到拒絕的事。然後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雙方交換角色、相互體驗得出應該怎樣多角度地、特別是從對方的角度體察他人的心情、感受,尊重他人的選擇與人格。最後得出看人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效果不同,我們必須多考慮他人的想法與感受,我們的生活就會豐富多彩,我們的生活才會處處充滿陽光的結論。正當同學們興致高昂地做着分析時,忽然,我想到新課開始時發生的事例,何不借此讓大家做一個評析,達到即教育她改掉這些既不講衞生、又對課堂造成不良影響的毛病,又能瞭解她的真實想法,達到互相溝通,相互理解的目的呢?於是我看看剛才的那個女孩,説:“同學們,剛才我們通過分析得出從別人情感和想法的角度去看人、看事,就會有意外的發現,那麼你們對咱們班剛上課時發生的那件事情怎麼看?”(指的是學生咬墊板,我發脾氣的事)

有的同學説:老師是為她好,讓她改正不好的習慣,努力學習。有的學生説:希望她以後遵守紀律,別再影響同學們上課……

此時一位同學站起來説:“安老師,您別説了,自從她媽媽死了以後,她就形成了這個毛病,她媽媽還是讓人家害死的,所以她非常地傷心,您就別説她了。”

聽到這位同學的話,我非常震驚。突然間我感覺好像時空在我身邊停住了腳步,眼前飛速的閃現新課開始時她咬塑料墊板的情景。而此時我已聽到她讓人難受的哭泣聲,原來她咬塑料墊板,是源於她難過的生活經歷──一個十歲孩子不應該承擔的生活閲歷,她是在用這種不為人知的形式發泄她內心的憤恨。而我作為一名教師從開始就沒有覺察到,是我錯怪了她,以為她在故意搗亂。如果開始時,就能多方位、多角度地去思考她的生活,我就不會用生硬的口氣批評她,並強行地搶下塑料墊板。此時,我感覺到我已經傷害了她,我的嗓子好像被什麼堵住了似的,因為畢竟她才十歲就要承受如此大的打擊和磨難呀。我為自己剛才的行為感到十分愧疚。

不過,我轉念一想,生活是真實存在的,我們無法改變現狀,我們只能改變對待生活的態度,我現在必須幫助她鼓起生活的勇氣,來面對過去、現在、將來。於是我用親切的語氣説:“孩子,你願意把你的情況和我們大家説一説嗎?”(此時的她已泣不成聲)另外一個與她關係非常要好的學生説出了事情的大致原委。原來該生的父親與第三者把她的母親用極其狠毒的手段害死了。自從她知道了媽媽死亡的原因後,常常做噩夢,並時時有反常的行為舉動。瞭解到這些,我走到這個“受傷”的孩子面前,俯下身子並用手撫摩着她的頭説:“孩子對不起,如果説剛才我傷害到你,請原諒我不是故意的,我只是從要求你的'角度希望你遵守課堂紀律,和同學們一起把我們的這堂課上好,因為這是我們作為教師應盡的職責,我並沒有瞭解到你有難言的地方。如果你願意,我們交個朋友,以後有什麼事情我願意和你一起分擔好嗎?”聽到我這些真誠的話語,她趴着頭微微地抬了起來,點了點頭,哭泣的聲音也小了許多,而此時課堂氣氛異常,大家都被這源於生活的“意外”震驚了,有的驚訝、有的疑惑、有的憤慨。我接着説:“孩子們,通過剛才的事例,不難看出我們看問題、想事情,都要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去分析,去領悟,才會有新的發現和收穫。今天老師沒有全面地瞭解這位同學的情況,錯怪了她。”我走到她面前,誠懇地説:“但是,老師代表全班的同學謝謝你,因為是你讓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換個角度想一想”的真正含義。如果你願意,我們(包括所有的同學)都將成為你忠實的朋友。如果在以後的生活中遇到什麼事,我們是能幫你解決的。”

接着我提議:我們能不能幫她?

同學們各個激情高昂,紛紛幫她想辦法、出主意,她使勁地點了點頭。最後我説:我也會記住今天大家給我的幫助,在此,我謝謝大家。我向着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教室裏響起了掌聲。我如釋重負,好像渾身輕鬆了許多,就像完成了一項重大的使命。這時,我與淚眼朦朧的她目光碰撞在一起,我看到此時的她臉上寫滿了信任、理解與感動。可以看出是我們的真情感染了她,她慢慢地抬起了頭,直起了身子……

反思:

實踐證明: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悦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緒體驗;新課程應成為“體驗課程”,教師和學生應是實實在在的體驗者、感受者、領悟者、思考者;課程也由此變成一種動態的、生長性的“生態系統”。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讓我真正地認識到新課程的教學特別要關注人的發展,關注學生生活和情感體驗。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思想感情和需要,讓學生盡情地表達自己的困惑,訴説自己生活中的苦、辣、酸、甜,從而讓學生獲得被尊重和理解的感覺。教師不能只憑自己的經驗來詮釋學生的生活內容,因為隨着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出現在孩子身邊的各種各樣的生活內容越來越多,尤其是一些在我們看來不可思議的事情常有發生。對處於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有的很難承受,所以這就要求我們要以學生的生活為本源,善於捕捉和利用“生成性資源”,利用我們的教育智慧,巧妙地解決學生生活中的“意外”,讓課堂成為學生解決生活問題,接受生活教育的重要陣地。由此我們也不難看出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的生命歷程,它應當煥發出無窮的生命的活力。正如鍾啟泉教授説的那樣:“課堂教學應該關注在生長、成長中的人的整個生命。對智慧沒有挑戰性的課堂教學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沒有生命氣息的課堂也不具有生成性。從生命的高度來看,每一節課都是不可重複的激情與智慧的綜合生成過程。”我堅信只要我們付出努力,與學生真誠相待,我們的課堂定會充滿生命的活力,課堂也會變成學生樂於學習的場所,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動”起來,學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這才是真正意義的課堂教學。

新課程教學總結(8篇範文)5

一、實施情況

本期我在實施新教材過程中,努力體現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精神,改變了過去體育教材以運動技術為核心的方式,力求把激發學生的體育興趣。培養學生的鍛鍊和健康意識以及提高學生的自我鍛鍊能力放在首位,並且盡最大可能採用生動活潑的、能吸引學生的方式表現學習內容,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體育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諧的發展,使他們形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為終身體育和適應未來工作,學習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經驗和成果

本期我在教學過程中,改變了一些過去的教學方法,如:在進行籃球雙手頭上投籃的教學中,過去的教學注重技術動作,強調運用過程,反覆練習徒手的基本動作,學生投籃難以掌握,沒有積極性,因此學習興趣下降,達不到教學效果。通過教改,首先讓學生以投出去為主,增加練習次數,教師用語言鼓勵並做規範、準確的示範,當學生屢投不中時,他們就會去摸仿教師的動作,提出問題,這時再進行技術講解,學生學習效果明顯,提高了學生對籃球運動的興趣,達到了教學目的。

三、存在的問題

1、班級人數多(70—80人);

2、運動場地少、小(上課班級多),運動器材少;

3、從“達標”情況看,學生的身體素質下降,主要表現在:耐力、力量、吃苦耐勞精神、勇敢精神、集體主義等方面;

4、學生基本沒有時間參加業餘鍛鍊。

四、改進建議

1、增加體育器材、場地;

2、規範“二課、三操、一活動”,使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參加體育鍛煉,增強體質,以更充足的精神來面對繁重的文化課,從而達到更高的學習效率。

新課程教學總結(8篇範文)6

新課程改革已經開展了三年,我們信息技教師首先接受了新課改理念的洗禮,認真解讀和領悟了新課程體系中藴含的思想,樹立了一系列新的教育理念,並以新課程為指導,努力改變自身在教學中的角色。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以人為本,它突出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協作的能力,發展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這就要求教師從過去僅作為知識傳授者的角色中解放出來,在以促進學生能力為中心的同時,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擁有健康的身心,優良的品質和終身學習的願望與能力,從而實現全體學生的發展,以及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實踐中我們以課堂為主渠道,轉變過去教師授課以完成教學任務為唯一目標的傳統模式,變為更多關注學生學會了多少,學習的興趣與願望。信息技術學科主要是讓學生學會計算機的使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下面就結合教學實踐,談談我的幾點反思。

學生對遊戲特別感興趣,而計算機正具有能玩遊戲的特點。根據這一特點,可以把計算機新課的學習寓於遊戲之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生濃厚的興趣中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例如學習理論知識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師一開始直接講解理論知識點,學生不但學的很乏味,而且很不願學,更加不能強迫其記憶了。我在教學中就採取遊戲引入的方法,完成答題就會出現flash小遊戲,分數越高,遊戲越好玩,學生們為了能玩上更好玩的遊戲,就認真答題。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後,學生們自然掌握了理論知識。這樣,既保持了學生學習計算機的熱情,還可以促使學生自覺去學習計算機知識。

在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中應根據其特點,針對一些計算機術語、理論性概念作有針對性講解,做到突出重點、抓住關健而且形象具體,然後讓學生通過大量的操作來驗證所學生的知識,熟練的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技能,在學生操作的過程中,教師應加強輔導,在通過屏幕監視器或巡視的過程中發現問題,用這樣的方法,變抽象為直觀,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記憶。

從上學期開始結合我校生源少、基礎弱的問題,在初一年級開展了一系列教改實驗。引入“洋思”“黛溪”中學的成功經驗,以新的教育方式、教學方式,帶動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現在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激發,師生關係非常融洽,與以往的初一年級相比,精神面貌好,學習氛圍濃。

我們還組織教師進行“同課異構”,開展教學評析活動,組織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設計意圖,對每個教學環節的情景進行診斷性研討,老師們根據新課程理念,聯繫自己的教學經驗,互相爭議,碰撞交流,共同提高。

電腦知識有很大的開放性,學生也喜歡上信息技術課。我們教師應該充分抓住學生的這一興趣,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讓其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電腦知識。這也是培養學生不斷創新的手段之一。初一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閲讀能力。能夠自己探索一些工具及軟件的使用方法,一般情況下采取“提出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即學生在使用一些工具時,一開始老師就故意留一些在操作過程中要用到的工具不講解,而學生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又要用到,讓學生帶着問題自己去閲讀教材,然後老師再加以引導,最後解決實際操作問題,通過長時間的訓練,學生逐漸會形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要求反思應貫穿於教學的整個過程之中,既有教學設計過程中的“行動前反思”,又有教學過程中的“行動中反思”,還要有教學後的“行動後反思”。反思的主要內容為:教學設計是否關注學情,行之有效;教學行為是否符合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是否帶動學習方法的生成;教學效果是否使學生學有所獲等。我們提出了“五個一”的做法,即讀一本教學理念書,上一節示範課,定一個研究課題,寫論文、反思或報告,做一個課件,引導老師從一個個單項任務中去落實科研工作,形成“工作——反思——改進”的研究習慣。

我們相信,在新課程改革中,通過富有特色的校本教研,學校領導的不斷努力,教師們觀念的進一步更新,管理制度的日趨完善,只要我們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處處留心,時時注意,必須使用易於學生接受的語言和教學方法,讓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有趣、生動,使我們的學生能在輕鬆的氛圍中學到更多的知識,提高他們駕馭計算機的能力,為他們今後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必定使我們乘着課改之舟,乘風破浪,一定會早日到達勝利的彼岸。

新課程教學總結(8篇範文)7

一、重視教學交流

一方面加強集體備課。抓好集體備課,在組內,我一是做到課前與王老師討論交流我們的授課進度,交流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交流我們應該值的注意的問題,交流學生容易出現錯誤的共性問題。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探索適應新課程要求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的學習方式更加多樣化,促進學生主動全面的發展,就成為教研活動的總目標。我每天都要抽出一定的時間與王老師説一説自己的教學進度,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難點;拿出教材提出自己在備課中想到的好點子以及遇到的問題;在教學中,怎樣處理好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關係……。

二是做到課後交流反思小結。好方法大家資源共享,難題困難大家一起解決。我和王老師每個人上完課後都會找機會談談自己這節課是否達到了預期效果;學生們有沒有什麼特別好或不好的反應;出現了哪些新問題,是怎麼解決的,大家再商量着還有沒有更好的講解方式,以便讓還沒上這課的其他老師能吸取經驗,更好地把握教材,這是我們的核心工作,每天必做。碰到特別難以把握的問題,我會向王老師或其他有經驗的老師們請教。

二、團結互助、高效合作

我和王老師在工作時是互相合作。比如每次出測試卷或者月考卷時都會經過這樣一個程序:先討論測試目的、出題範圍、測試時間,再分工負責:編題、上網查詢資料、畫圖、打印互相幫助。新教材中有很多需要藉助教具的地方,我和王老師也是共同精心準備,然後再資源共享。在教學中也有很棘手的地方,我和王老師就互相研究問題、探求對策。

儘管我們在想方設法地讓學生喜歡數學、主動學習數學,但仍有很多學生的厭學,而且由於他們在初一初二的學習基礎也比較差,數學知識的聯繫非常緊密,以前知識掌握不好,現在的知識點他們就理解不了,甚至有的學生廣泛應用題的文字內容和計算題的題目都讀不懂。而且學生間的層次拉得很大,一羣后進生的教學成為一個難點。怎樣縮小差距,讓每個學生都學到有價值的數學,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些都成為我工作中努力的方向。

因此,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保持開放的心態,把學校視為自己學習的場所,學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師即研究者。充分利用本校資源,發揮學校教師集體的智慧,在實踐中學習,不斷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研究、反思,對自己的知識與經驗進行重組,才能不斷適應新的變革。這是身為教師者工作、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學校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新課程教學總結(8篇範文)8

新課程更重要的是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過程是一個開放的、民主的、科學的探索過程,在教學實踐中摸索教學方式、學習方式轉變。新的數學課程把我們領進了一片廣闊天地,如何儘快地轉變教育觀念,適應嶄新的教學內容,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成了我們工作的重點。下面具體談談我的一些工作方法以及我的困惑。

一、重視教學交流

一方面加強集體備課。抓好集體備課,在組內,我一是做到課前與王老師討論交流我們的授課進度,交流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交流我們應該值的注意的問題,交流學生容易出現錯誤的共性問題。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探索適應新課程要求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的學習方式更加多樣化,促進學生主動全面的發展,就成為教研活動的總目標。我每天都要抽出一定的時間與王老師説一説自己的教學進度,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難點;拿出教材提出自己在備課中想到的好點子以及遇到的問題;在教學中,怎樣處理好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關係……。二是做到課後交流反思小結。好方法大家資源共享,難題困難大家一起解決。我和王老師每個人上完課後都會找機會談談自己這節課是否達到了預期效果;學生們有沒有什麼特別好或不好的反應;出現了哪些新問題,是怎麼解決的,大家再商量着還有沒有更好的講解方式,以便讓還沒上這課的其他老師能吸取經驗,更好地把握教材,這是我們的核心工作,每天必做。碰到特別難以把握的問題,我會向王老師或其他有經驗的老師們請教。

二、團結互助、高效合作

我和王老師在工作時是互相合作。比如每次出測試卷或者月考卷時都會經過這樣一個程序:先討論測試目的、出題範圍、測試時間,再分工負責:編題、上網查詢資料、畫圖、打印互相幫助。新教材中有很多需要藉助教具的地方,我和王老師也是共同精心準備,然後再資源共享。在教學中也有很棘手的地方,我和王老師就互相研究問題、探求對策。

儘管我們在想方設法地讓學生喜歡數學、主動學習數學,但仍有很多學生的厭學,而且由於他們在初一初二的學習基礎也比較差,數學知識的聯繫非常緊密,以前知識掌握不好,現在的知識點他們就理解不了,甚至有的學生廣泛應用題的文字內容和計算題的題目都讀不懂。而且學生間的層次拉得很大,一羣后進生的教學成為一個難點。怎樣縮小差距,讓每個學生都學到有價值的數學,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些都成為我工作中努力的方向。

因此,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保持開放的心態,把學校視為自己學習的場所,學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師即研究者。充分利用本校資源,發揮學校教師集體的智慧,在實踐中學習,不斷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研究、反思,對自己的知識與經驗進行重組,才能不斷適應新的變革。這是身為教師者工作、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學校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標籤: 新課程 教學 範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wuwenshu/gongzuozongjie/yep7p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