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事務文書 >工作總結 >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點知識點大全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點知識點大全

上學期間,不管我們學什麼,都需要掌握一些知識點,知識點就是掌握某個問題/知識的學習要點。那麼,都有哪些知識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一重點知識點,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點知識點大全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點知識點 篇1

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公轉和自轉

繞轉中心太陽地軸

方向自西向東(北天極上空看逆時針)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相反)

週期恆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恆星日(23時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點(1月初)快遠日點(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時15o(兩極除外)

線速度平均30千米/小時從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1670KM小時,兩極為0。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係:

(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的移動

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2)地方時(3)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晝越長①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現象那個半球晝長,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北晝越短晝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夜現象晝夜平分

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

隨緯度的變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達到值離直射點越近高度

隨季節的變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達到值越大

南北迴歸線之間每年有兩次直射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點知識點 篇2

1、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的原因

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穩定的光照條件,安全的空間運行軌道。

地球適宜的自身條件:日地距離適中,體積質量適中,地球內部物質運動促進海洋的形成。

2、太陽活動標誌:黑子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對地球氣候的影響、干擾電離層影響無線電短波通訊、對地球磁場的影響。

3、自轉地理意義:

①產生晝夜交替現象;

②產生地方時差異;

③水平運動物體的偏向;

④地球橢圓體的形成。

4、公轉地理意義:

①晝夜長短的時空變化;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時空變化;

③四季的交替;

④五帶的分佈。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點知識點 篇3

1、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多層次的天體系統:總星系———銀河系———太陽系———地月系(2)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自身條件:適宜的温度、合適的大氣,充足的水分外部條件:穩定的太陽光照,安全的宇宙環境

2、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1)為地球提供能量太陽輻射: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發射的能量。

(2)太陽活動影響地球太陽活動類型:黑子———光球層,耀斑和日珥———色球層,太陽風———日冕層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耀斑→磁暴→影響短波通信,太陽風→極光

3、地球的運動

(1)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自轉:自西向東,恆星日(23時56分4秒),各地相等15°/小時(兩極除外),線速度從赤道向兩極遞減公轉:自西向東,恆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近日點(1月初)快,遠日點(7月初)慢,平均1°/日。

(2)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往返運動,週期為一個迴歸年。(3)晝夜交替和時差晝夜交替的週期為一個太陽日。經度每隔15度,地方時相差1小時。

(4)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轉。

(5)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那個半球晝長赤道全年晝夜平分,春秋分日全球晝夜平分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方向遞減,離直射點越近太陽高度越大

(6)四季更替和五帶四季更替在中緯度地區明顯。夏季是一年中白晝較長,太陽高度較大的季節,冬季反之。春秋兩季是過渡季節。

4、地球的圈層結構

(1)地球的內部圈層地殼———(莫霍界面平均約17km)———地幔———(古登堡界面2900km)————地核縱波(P波):能在固體、液體中傳播,較快橫波(S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較慢巖石圈: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合在一起組成。軟流層:位於上層地幔中,一般認為可能是巖漿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2)地球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生物圈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點知識點 篇4

一、東亞:

1、東南沿海:經濟發展快,人口稠密區,四個新興工業區(韓國,中國東南沿海,香港,台灣)

2、西部內陸:畜產品加工業;

二、東南亞:

1、世界上的熱帶經濟作物區:

(1)馬來西亞:天然橡膠,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亞:胡椒,金雞納霜(第一);

(3)菲律賓:椰子,蕉麻(第一);

2、糧食作物:水稻(泰國出口第一,世界上的水稻出口國);

3、礦產:錫(馬來西亞),石油出口(印尼第一、文萊);

4、工業發展迅速;

三、中亞:

1、灌溉農業,畜牧業為主;

(1)有利因素:

a、平原、耕地面積大;

b、光照充足;

c、温差大;

(2)不利因素:水資源缺乏;

2、小麥,棉花,畜產品——主要出口物資;

3、礦產豐富,種類多樣:煤,鐵,石油;

4、工業:採礦業,冶金業,軍事工業(重工業為主);

四、西亞和北非:

1、出口石油為主,主要向西歐,美國,日本;

2、特產:

(1)土耳其:安卡拉羊毛;

(2)摩洛哥:橄欖油;

(3)阿富汗:紫蓋皮羊毛;

(4)伊拉克椰棗;

五、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熱帶經濟作物;

2、採礦業;

注:二者為單一初級產品出口;

原因:由於移民經濟長期侵略,經濟大國操縱;

出路:振興民族經濟、開展多種經濟;

六、西歐:

1、資本主義革命最早,大多數為發達國家;

2、工業中心多,形成工業密集帶;

3、旅遊業發達;

4、農業發達:荷蘭,乳蓄業佔65%,挪威:石油業;瑞典:森林業;

七、拉丁美洲:

1、所有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

2、單一產品出口為主,一些熱帶經濟作物產量巨大;

3、糧食以玉米為主,大多數國家糧食自給;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點知識點 篇5

一、東亞:

80漢E-140漢E,20漢N-50漢N;

地處太平洋西岸,亞洲東部,包括中國、朝鮮、韓國、蒙古、日本等國;

二、東南亞:

23漢26’N-10漢S,90漢E-150漢E;

地處亞洲東南部,是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範圍包括中南半島(中央經線為100篍),馬來羣島(馬六甲海峽夾在馬來羣島和蘇門答臘島的11個國家:老撾、越南、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菲律賓、文萊等);

三、南亞:

10漢N-30漢N,中央經線80漢E;

地處亞洲南部,範圍包括北部三個內陸國(尼泊爾、不丹、錫金),中部三個臨海國(印度、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南部兩個島國(馬爾代夫、斯里蘭卡);

四、中亞:

40漢N-50漢N,50漢E-80漢E;

地處亞歐大陸的“心臟”部位,世界島,範圍包括五大國家(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塔基爾斯坦),古代是絲綢之路,現代是第二亞歐大陸橋,戰略地位重要;

五、西亞和北非:

20漢N-40漢N,20漢E-65漢W;

地處“兩洋”(大西洋、印度洋),“三洲”(亞洲、非洲、歐洲),“五海”(裏海→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是海陸交通要道(蘇伊士運河——埃及,土耳其海峽——土耳其),北迴歸線橫穿南部;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30漢N-30篠,20漢W-60漢E,中央經線:20漢W;

地處印度洋,大西洋之間的低緯地區,南迴歸線,赤道橫穿,範圍包括49個國家;

七、西歐:

40漢N-70漢N,10漢W-20漢E;

北鄰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靠地中海;

八、歐洲東部和北亞:

1、東歐西起波羅的海東海岸,東到烏拉爾山;北起北冰洋,南到黑海,高加索山之間的歐洲部分,它的面積佔歐洲的一半,7個國家;

2、北亞是指亞洲北部屬於俄羅斯的領土部分,它從烏拉爾山向東延伸到太平洋沿海,北鄰北冰洋,南抵哈薩克斯坦、蒙古、中國的國界,面積在亞洲地區的1/4;

九、北美:

30漢N-50漢N,中央經線100漢W;

地處西半球北部,北美洲的中部和北部;

十、拉丁美洲:

30漢N-50漢S;

地處西半球,地跨赤道,西臨太平洋,東臨大西洋,北臨加勒比海,南鄰德雷克海峽;範圍包括北部西印度羣島,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峽,南部南美大陸,巴拿馬運河;

十一、大洋洲:

20漢N-40漢S,100漢E-140漢W;

西臨印度洋,東臨太平洋,介於亞洲和南極洲之間;範圍包括“一個大陸(澳大利亞)、四個島嶼(新幾內亞島、塔斯馬尼亞島、新西蘭南北島)、三大羣島(波利尼西亞羣島、密克羅尼西亞羣島、美拉尼西亞羣島)”,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十二、南極:

地處世界最南端,緯度,跨經度最廣;範圍幾乎在南極圈內,四周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環繞;

十三、北極地區:

北極圈以北的廣大區域;範圍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亞、歐、和北美的陸地和島嶼;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點知識點 篇6

一、氣候變化

1、氣候變化

是指一個特定地點、區域或全球的長時間的氣候改變,是以某些與平均天氣狀況有關的特徵,如温度、降水量、風等要素的變化來度量的。

2、氣候變化史

(1)地質時期:全球氣候一直處於波動變化中,冷暖乾濕相互交替,變化週期長短不一。

(2)歷史時期:期間全球氣候有兩次較大的波動。

(3)近現代::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上升趨勢;

二、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

1、全球氣候變化本身就是資源條件的變化。

2、加劇了自然災害。

3、將導致原有生態系統的變化。

4、對主要生產領域,如農業、林業、牧業、漁業的影響更為顯著。

5、通過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如厄爾尼諾、乾旱、洪澇、熱浪等),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點知識點 篇7

(1)組成巖石的礦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鋁、鐵

結合

礦物:主要的造巖礦物有石英、雲母、長石方、解石

積聚巖漿巖(花崗巖,玄武巖)

巖石沉積巖:具有層理結構,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巖,頁巖,砂巖,礫巖)變質巖:大理巖,板巖

(2)地殼物質的循環

從巖漿到形成各種巖石,又到新的巖漿的產生,這一過程就是地殼物質循環二: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

1)地質作用:按能量來源不同,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內力作用:地震、火山爆發、地殼運動、變質作用

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泥石流、滑坡、山崩

2)地殼運動的基本形式及其對地貌的影響

地殼運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兩者的關係

水平運動形成褶皺山系,如裂谷和海洋,東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

垂直運動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陸變遷

3)板塊構造學説的基本論點

(1)全球巖石圈共分為六大板塊(課本63頁圖3、11)

(2)板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活躍多火山,地震等

(3)板塊張裂地帶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塊相撞擠壓地帶,常形成山脈,當大洋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海溝、島弧、海岸山脈,當大陸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巨大的褶皺山脈

4)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

(1)地質構造的概念:由於地殼運動引起地殼變形變位

(2)常見的地質構造及構造地貌

褶皺巖層形態未侵蝕的地表形態侵蝕後的地表形態與人類生產關係

背斜一般是巖層向上拱起成為山嶺不少背斜頂部受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儲油構造

向斜一般是巖層向下彎曲成為谷地不少向斜受擠壓不易被侵蝕成為山嶺儲存地下水

斷層沿斷裂面兩側巖塊錯位東非大裂谷、華山北坡大斷崖;上升巖塊:華山、廬山、泰山,下降巖塊: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陽湖。工程建設遇斷層加固或避開

5)外力作用與地貌

侵蝕搬運堆積

流水作用沖刷地表,如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貌,流水使谷地加深加寬搬運侵蝕後的產物,如流沙流速降低,泥沙逐漸沉積流沙堆積形成山前沖積扇,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

風力作用風蝕溝谷、風蝕窪地形成戈壁、荒漠風沙堆積形成沙丘、沙壟、沙漠邊緣黃土堆積,如黃土高原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點知識點 篇8

一、主要運輸方式及其特點:[理解記憶]

鐵路運輸

當代最重要的運輸方式之一。運量大,速度快,運費較低,受自然因素影響小,連續性好

修築鐵路造價高,消耗金屬材料多,佔地面積廣,短途運輸成本高

公路運輸

發展最快、應用最廣、地位日趨重要的運輸方式。機動靈活,週轉速度快,裝卸方便,對各種自然條件適應性強

運量小,耗能多,成本高,運費較貴

水路運輸

歷史最悠久的運輸方式,運量大,投資少,成本低

速度慢,靈活性和連續性差,受航道水文狀況和氣象等自然影響大

航空運輸

速度快,運輸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現代化運輸方式

運量小,能耗大,運費高,且設備投資大,技術要求嚴格。

管道運輸

運具和線路合二為一的新型運輸方式。貨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氣、煤漿及其它礦漿。氣體不揮發,液體不外流,損耗小,連續性強,平穩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晝夜不停,運量很大。

管道運輸要鋪設專門管道,設備投資大,靈活性差。

二、交通運輸網的形成與發展趨勢:

分一種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兩種以上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及不同地域的綜合運輸網。

發展趨勢:交通運輸不僅日益網絡化、國際化,而且日益高速化、大型化和專業化

三、[理解記憶]

交通運輸線、站的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地形條件和地質條件)

2、社會因素(人口和城市)

3、經濟因素(主導因素和決定性因素)

4、技術因素(作保障)

a影響鐵路的建設的區位因素:經濟、社會因素成為決定性因素。以京九鐵路為例

1、合理佈局交通網,

2、促進沿線經濟的發展,

3、維持香港的長期穩定和繁榮,

4、先進的科學技術是保證

b影響公路的建設的區位因素:修築公路,

1、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條件,避開那些地形、地質、水文條件複雜的地段。

2、儘量少佔農田耕地,處理好與城鎮發展的關係。

e港口建設的條件:港口的區位不僅要受到水域條件(如航行條件、停泊條件)的影響,還要受到陸域條件(如築港條件、腹地條件)的影響。

上海港的主要區位因素主要有:

一是上海港是長江三角洲的一個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區沿黃浦江分佈,三角洲地勢平坦開闊,為港口建設提供了條件,長江一方面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證了船舶航行的空間,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泥沙容易沉積淤塞河道;

二是上海港的經濟腹地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三是上海港以上海市為依託。

四、重要的交通運輸網[記憶]

1、鐵路網(文科要求)

五橫:

京包—包蘭隴海—蘭新線

滬杭—浙贛—湘黔—貴昆濱洲—濱南昆

七縱

京滬京九京哈京廣焦枝—枝柳寶成—成昆蘭青—青藏

2、修建鐵路的意義作用:

政治戰略意義

(1)有利於人民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促進民族團結;

(2)有利於鞏固國防安全。

經濟意義

(1)促進資源開發,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

(2)促進商品生產和流通,促進沿線經濟發展。

(3)完善交通鐵路網

3、如何解決城市交通擁堵的狀況:

(1)合理規劃城市道路,完善道路網

(2)以自行車代步出行

(3)禁止大貨車進市中心,在市中心小汽車實行單雙日行駛制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點知識點 篇9

一、農業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氣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農業、梯田、施肥、澆水。

2、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地租、政策、勞動力)

市場決定着農業的類型和規模。

交通條件(特別是保鮮和冷藏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擴展。

3、技術因素(育種、機械、化肥、農藥)

培育良種(高產、耐旱、耐寒、耐儲存等品種):有利於擴大種植面積。

機械化: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

施用化肥、農藥等: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二、主要農業地域類型

1、商品穀物農業

(1)分佈:主要分佈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等國。

(2)主要品種:小麥、玉米(旱地作物,便於機械化生產)。

(3)形成條件(區位優勢):自然條件:地勢平坦,耕地廣闊,地廣人稀。

社會經濟條件:交通發達,技術水平高

技術條件:機械化程度高。

(4)特徵: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家庭農場為主

2、水稻種植業:

(1)分佈:東亞、東南亞、南亞季風區

(2)區位條件:

①氣候: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適合水稻生長

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利於耕作

③勞動力:(屬勞動密集型農業)人口密集,勞動力豐富,利於精耕細作④歷史:種植歷史悠久,傳統經驗豐富

(3)特徵:

①小農經營

②單產高,商品率低

③機械化水平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

3、混合農業

(1)主要是牲畜和穀物的混合農業。我國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主要是漁業與林業的混合農業。

(2)分佈:歐洲、北美、澳大利亞(“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坐在礦車上的國家”)等。

(3)特點(墨累—達令盆地的“小麥——牧羊帶”為例)

①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

互惠互利:種植業為畜牧業提供飼料,畜牧業為種植業提供肥料

休耕和輪作、(有利於恢復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種植、牧場。

②有效合理的農事安排:小麥農忙(播種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閒時。

③靈活的生產選擇:根據市場確定是多種植小麥還是多牧羊。

(4)區位優勢:

自然因素:

①氣候:氣候温暖濕潤

②地形:平坦開闊

③土壤:土壤肥沃

④水源:灌溉條件好

社會經濟因素:

①地廣人稀,農場規模大

②交通便利

③市場廣闊,面向國際市場

④機械化水平高

⑤科技水平高

⑥政府鼓勵扶持

4、大牧場放牧業

(1)分佈地區(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阿根廷、南非等國)。

(2)特點:生產規模大、專業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區位條件:

①氣候温暖、草類茂盛;

②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

③距海港近、水陸交通便利。

(4)措施:

①培育良種牛,加強對牛羣病害的研究

②圍欄放牧,劃區輪牧

③開闢水源,種植飼料

④改善交通條件

5、其他農業地域類型

地域類型

分佈地區

形成原因

主要特點

遷移農業

某些原始部落地區

生產力水平低,“刀耕火種”

影響生物多樣化;氣候惡化

乳畜業

發達國家,我國大城市周圍等

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經濟發達,人口集中,對牛奶及其製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機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佈的影響大;

集約化程度高等。

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影響工業的區位因素

自然因素:原料、土地、水源

社會經濟因素:勞動力、市場、交通、政策、技術、動力(能源)工農業基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wuwenshu/gongzuozongjie/wpj30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