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事務文書 >工作總結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重點精選五篇分享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重點精選五篇分享

上學的時候,是不是經常追着老師要知識點?知識點也可以通俗的理解為重要的內容。哪些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知識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重點精選五篇分享,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重點精選五篇分享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重點精選五篇分享1

一、重點內容分析: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在不斷深化

宇宙是物質的、運動的

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式:天體(會舉例:恆星等;還有星際空間的氣體和塵埃)

天體之間相互吸引和繞轉形成:天體系統

天體系統的層次: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

河外星系——總星系

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環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陽系圖:八大行星按結構特徵的分類及各自的成員(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帶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體:太陽(質量)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環境的原因: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太陽光照穩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適宜的日地距;適宜的體積與質量

太陽的能量來源及其對地球的重大的影響

來源:太陽中心的核聚變

影響:是自然界水、大氣、生物循環的主要動力;生產和生活的能量(太陽能和化石燃料)

太陽黑子和耀斑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大氣分層太陽活動類型太陽活動比較對地球影響

光球層黑子多少和大小是太陽活動強弱的標誌對氣候:降水與黑子數的相關性干擾電離層,影響短波通訊干擾地球磁場,引起磁暴

色球層耀斑烈的太陽活動顯示;但兩者常相伴出現,活動週期為11年

地球自轉的方向及週期

自轉方向:自東向西;北極逆時針;南極順時針

週期:1個恆星日

晝夜更替和地方時產生的原因——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之一、二

晝夜更替

晨昏線的含義、位置

太陽高度的概念: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陽高度?晨昏線上的太陽高度=0

晝夜更替的週期及意義:1個太陽日(24小時)

不同經度地方時不同

自西向東自轉:地方時東早西晚;每15經度地方時差1小時

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處不偏

影響:風向;洋流;河流兩岸沖刷和泥沙堆積狀況

地球公轉的方向、軌道、週期、黃赤交角

公轉方向:同自轉相同

公轉軌道:近似正圓的橢圓;近日點和遠日點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週期:1個恆星年

速度的變化:近日點最快;遠日點最慢

黃赤交角(體現自轉和公轉的關係)

重視黃赤交角的立體圖和平面圖:

理解圖上重要的點、線、面、角及其關係,並要求會畫、會描述

地軸、晨昏線、赤道面、黃道面、南北迴歸線、南北極圈、太陽直射光線(點)

黃赤交角與地軸的軌道傾角的關係

黃赤交角的影響:太陽直射點在地表位置的移動——地表太陽輻射量的時間分配變化

明確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及週期:——以1迴歸年為週期,在南北迴歸

線間往返移動(線上有一次直射;線間有兩次直射)

黃赤交角的變化會導致五帶範圍的什麼變化?

“二分二至圖”

地球位置及相應的日期和節氣、公轉方向、地軸指向、近遠日點的大致位置、公轉速度的變化

10、四季與五帶的形成

地球公轉產生的地理現象

正午太陽高度角的週年變化:

同日不同緯度的分佈規律:由直射點所在緯線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緯度不同季節的變化:近大遠小(6月22日前後?12月22日前後?)

晝夜長短的週年變化:

直射點所在半球晝長於夜,緯度越高晝越長

直射點移向的半球晝漸長

6月22日前後,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內有極晝

12月22日前後,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及以內有極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晝夜平分

赤道?——全年晝夜平分

四季的劃分:(中緯度明顯)

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太陽、白晝最長的時間為天文夏季

太陽最低、白晝最短的時間為天文冬季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重點精選五篇分享2

海水的温度和鹽度

(1)海水的温度

海水温度分佈規律水平方向同一海區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不同緯度海區緯度較低處水温較高,緯度較高處水温較低

緯度相當海區暖流經過的海區水温較高,寒流經過海區水温較低

垂直分佈水温由表面向深層遞減,在1000米以下垂直温差較小

(3)海水的鹽度

①概念:單位質量海水中所含鹽類物質的質量。世界大洋平均鹽度為3.5%②分佈規律:從兩個副熱帶海區分別向兩側的低緯和高緯海區遞減。紅海(4.1%),波羅的海最低(不超過1%)

②影響因素

降水量與蒸發量降水量>蒸發量,鹽度較低;降水量<蒸發量,鹽度較高入海徑流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區,鹽度偏低

洋流同緯度海區,寒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偏低,暖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偏高四;海水的運動

(1)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波浪(風浪、海嘯);潮汐;洋流

(2)洋流的形成與分佈(圖3.31,3.32)

風海流:南北赤道暖流,西風漂流,北印度洋季風洋流

按照成因分密度流:直布羅陀海峽兩側海水流動,紅海與印度洋的曼德海峽分佈補償流:祕魯寒流

寒流:從高緯流向低緯的洋流,水温比流經海區温度低

暖流:從低緯流向高緯的洋流,水温比流經海區温度高

北半球:順時針環流

分佈規律南半球:逆時針環流

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逆時針環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順時針,冬季逆時針

(3)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暖流:增温增濕,如同一緯度地區,暖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和温度比較高,西歐地區的温帶海洋性氣候就直接得益於北大西洋暖流有關,如果沒有北大

氣候西洋暖流,英國和挪威的海港將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羅斯的摩爾曼斯克海港終年不凍與北大西洋暖流有關

寒流:降温減濕,如同一緯度地區,寒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和温度比較低,

沿岸寒流對澳大利亞西海岸、祕魯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環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匯處漁場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漁場、加拿大的紐芬蘭漁場、英海洋生物國的北海漁場

上升流的影響:祕魯漁場的形成、東南大西洋漁場

海洋環境污染:加快淨化的速度,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但是別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擴大了污染的範圍

航海事業:順風順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從波斯灣到紅海的油輪經過阿拉伯海時是順風順流,從大西洋到地中海經過直布羅陀海峽時是順風順流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重點精選五篇分享3

1、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氣候的變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巖石圈、生物圈等圈層得以不斷改造,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於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聯繫有機界與無機界,促使化學元素遷移;改造大氣圈,使原始大氣逐漸演化為現在大氣;改造水圈,影響水體成分;改造巖石圈,促進巖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環境創造了生物,生物又創造了現在的環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環境的生物,同時又是地理環境的塑造者

(3)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繫、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舉例:我國西北內陸——由於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乾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育,多為內流河——氣候乾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着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受海陸分佈的影響,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產生的有規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例如:中緯度地區(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出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在高山地區,隨着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帶。舉例:赤道附近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看到的自然帶類似於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自然帶。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重點精選五篇分享4

地球上的水

1.自然界的水循環

(1)相互聯繫的水體水以氣態、固態和液態的形式存在。氣態水,數量最少分佈最廣。液態水,數量分佈次之。固態水,僅在高緯高山或特殊條件下存在。

(2)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a)水循環,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中通過各個環節連續運動的過程。分為有海陸間循環、陸地內循環、海上內循環。b)主要環節:蒸發、植物蒸騰、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c)意義:維持全球水平衡,更新陸地淡水資源,調節全球熱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態

2.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1)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佈a)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層海水常年大規模地沿一定方向進行較為穩定的流動。b)按成因分:風海流,補償流,密度流按性質分:寒流,暖流c)洋流的分佈規律:①中低緯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南半球呈反時針方向。②北半球中高緯逆時針方向洋流圈③南半球40—60度海區形成西風漂流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風洋流,冬季逆時針,夏季順時針。

(2)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a)暖流對沿岸氣候有增温增濕作用,寒流對沿岸氣候有有降温減濕作用。b)寒暖流交匯的海區,形成較大的漁場。c)對海洋航行也有影響,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霧,不利航行;洋流還會攜帶冰山。d)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擴散而加快其稀釋和淨化的速度,也相應地使污染範圍擴大。

3.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1)水資源及其分佈水資源的封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徑流總量來衡量。除南極洲外,亞洲最多,其次南美,大洋洲最少。從國家來看,巴西最多,其次俄羅斯,中國第六。我國不均衡,空間上南多北少,東多西少;時間上夏秋多,冬春少。

(2)水資源與人類社會水資源的數量會影響經濟活動規模的大小,質量會影響一個地區經濟活動的效益。科技進步促進人水關係的發展。

(3)合理利用水資源,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污染和過度利用等加劇水資源短缺。從開源和節流兩方面促進水資源的持續利用。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重點精選五篇分享5

一、東亞:

1、東南沿海:經濟發展快,人口稠密區,四個新興工業區(韓國,中國東南沿海,香港,台灣)

2、西部內陸:畜產品加工業;

二、東南亞:

1、世界上的熱帶經濟作物區:

(1)馬來西亞:天然橡膠,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亞:胡椒,金雞納霜(第一);

(3)菲律賓:椰子,蕉麻(第一);

2、糧食作物:水稻(泰國出口第一,世界上的水稻出口國);

3、礦產:錫(馬來西亞),石油出口(印尼第一、文萊);

4、工業發展迅速;

三、中亞:

1、灌溉農業,畜牧業為主;

(1)有利因素:

a.平原、耕地面積大;

b.光照充足;

c.温差大;

(2)不利因素:水資源缺乏;

2、小麥,棉花,畜產品——主要出口物資;

3、礦產豐富,種類多樣:煤,鐵,石油;

4、工業:採礦業,冶金業,軍事工業(重工業為主);

四、西亞和北非:

1、出口石油為主,主要向西歐,美國,日本;

2、特產:

(1)土耳其:安卡拉羊毛;

(2)摩洛哥:橄欖油;

(3)阿富汗:紫蓋皮羊毛;

(4)伊拉克椰棗;

五、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熱帶經濟作物;

2、採礦業;

注:二者為單一初級產品出口;

原因:由於移民經濟長期侵略,經濟大國操縱;

出路:振興民族經濟、開展多種經濟;

六、西歐:

1、資本主義革命最早,大多數為發達國家;

2、工業中心多,形成工業密集帶;

3、旅遊業發達;

4、農業發達:荷蘭,乳蓄業佔65%,挪威:石油業;瑞典:森林業;

七、北美:

1、農業-高度機械┠烈底ㄒ禱?/p>

2、工業-現代化程度高,部門齊全,科技含量高;

八、拉丁美洲:

1、所有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

2、單一產品出口為主,一些熱帶經濟作物產量巨大;

3、糧食以玉米為主,大多數國家糧食自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wuwenshu/gongzuozongjie/qyoyw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