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事務文書 >工作總結 >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

在我們上學期間,很多人都經常追着老師們要知識點吧,知識點就是“讓別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過練習我能掌握”的內容。那麼,都有哪些知識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歡迎閲讀與收藏。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1

1、地理信息技術指獲取、管理、分析和應用地理空間信息的現代技術的總稱,主要包括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等。

2、遙感:(RS)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

物體輻射和反無線電磁波→收集→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專業圖件統計數字

目標物→傳感器(關鍵裝置)→遙感地面系統→成果

特點和優點:可以首先從面上的區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後有重點地選擇若干點、線進行野外驗證和檢查。不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質量,而且節省人力和財力,提高效率。

3、全球定位系統:(GPS)在全球範圍內實時進行導航和定位的系統。

(1)三大部分:空間部分—GPS衞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監控系統;用户設備部分—GPS信號接收機。

(2)特點:為各類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維座標、速度和時間;具有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實時性。

4、地理信息系統:(GIS)專門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計算機系統,用於所有用到地圖或需要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領域。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應用。

信息源→數據處理→數據庫→空間分析→表達

優點:

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

②功能強大;

③動態監測(GIS與RS相結合)

5、遙感、全球定位系統與地理信息系統即互為獨立又相互促進。遙感主要用於地理信息數據的獲取,全球定位系統主要用於地理信息的空間定位,地理信息系統主要用於對地理信息進行管理、查詢、更新、空間分析和應用評價。

6、數字地球是指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信息進行數字化後,由計算機網絡來管理的技術系統。將各種地理信息按地理座標,從區域到全球進行整合,並進行的立體、動態的顯示。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2

1.經度的遞變:向東度數增大為東經度,向西度數增大為西經度。

2.緯度的遞變:向北度數增大為北緯度,向南度數增大為南緯度。

3.緯線的形狀和長度:互相平行的圓,赤道是最長的緯線圈,由此往兩極逐漸縮短。

4.經線的形狀和長度:所有經線都是交於南北極點的半圓,長度都相等。

5.東西經的判斷: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

6.南北緯的判斷:度數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7.東西半球的劃分:20°W往東至160°E為東半球,20°W往西至160°E為西半球。

8.東西方向的判斷:劣弧定律(例如東經80°在東經1°的東面,在西經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與圖示範圍:相同圖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範圍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範圍愈大。

10.地圖上方向的確定:一般情況,“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

經緯網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11.等值線的疏密:同一幅圖中等高線越密,坡度越陡;等壓線越密,風力越大;等温線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線的凸向與地形:等高線向高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谷,向低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脊。

13.等高線的凸向與河流:等高線凸出方向與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線的凸向與洋流:等温線凸出方向與洋流流向相同。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3

一、產業轉移

概念: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的現象。

分類:

(1)區域產業轉移:國內的產業轉移。

(2)國際產業轉移:跨國的產業轉移,其中東亞是國際產業轉移最活躍的區域之一。

二、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影響國際產業轉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勞動力、內部交易成本、市場是影響國際產業轉移的三個重要因素。

1、勞動力因素

勞動力在國際範圍的流動性很小。不同國家或地區,勞動力的數量、質量和價格差異較大,使得產品生產的成本差異較大。具有充足、高素質且價格較低廉的勞動力資源的國家或地區,往往成為產業轉移的目的地。在當今世界的產業轉移中,很大一部分是為了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尤其在企業進行產業轉移的初期。因此,勞動密集型工業在全世界的產業轉移比較典型。 2、內部交易成本因素

(1)概念:企業生產需要與有工業聯繫的其他企業打交道,還需要與地方服務行業(包括政府)打交道,以及生產組織、職工培訓等,都要投入一定的資金。企業的這些投入,統稱為內部交易成本。

(2)對企業區位選擇的影響及措施

①總原則:企業家總希望在內部交易成本最低的區位投資建廠。

②發達國家社會內部交易成本很高推動企業家向國外轉移產業

發展中國家通過改善投資環境以減少企業生產的內部交易成本吸引發達國家的投資

(3)吸引產業轉移的典型地區——東亞的出口加工區

3、市場因素

企業發展的初期一般都在當地生產,當企業達到一定規模和實力,當地市場滿足不了企業再發展的需求,於是就以投資、建廠等形式向具有市場優勢的地區或國家進行產業轉移。例如,日本、韓國以及歐美的汽車製造企業到我國興辦汽車廠,主要是因為我國擁有龐大的汽車消費市場。市場是在不斷變化的,企業的產業轉移方向也會隨之而變化。

4、其他因素

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國家政策的調整,原生產地用地緊張、地價昂貴,環境污染嚴重等,都會促使企業進行產業的國際轉移。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4

一、本節教材的地位和內容分析

本節課處於自然環境中的物質和能量交換最後一節,上承巖石圈和大氣圈相關知識,主要內容涉及水圈,水既是自然地理環境主要組成要素之一,又對人類活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響,體現了地理學人地關係主線。

二、課程標準:

運用示意圖,説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説明水循環地理意義。

三、課標解讀

從本條標準的內容要求來看,重在引導學生了解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水循環的過程是指水在陸地、海洋、大氣之間的轉變。水循環的環節是指實現水循環運動的途徑,包括:蒸發(植物蒸騰)、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地表徑流、地下徑流等。

四、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普遍學習積極性較高,但水平層次不齊,地理知識基礎相對薄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仍存在重識記而輕理解的傾向。

五、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使學生了解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使學生理解水循環地理意義.

(2)能力目標

學生學會讀圖,掌握讀圖方法,能繪製簡單示意圖,提高讀圖識圖能力;

學生能運用水循環示意圖解釋相關地理現象。

(3)情感目標

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資源觀和環境觀,養成節約用水的習慣.

六、重點難點分析

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水循環的意義。

八、教學方法分析

微課教學法、分層推進設問法、

九、學法指導分析

自主合作探究

十、教具準備及學具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導學案

十一、教學過程(節選)

教學活動

活動目標

師生活動

主要評價方式

參與式導入

創設情境,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5

1.大氣受熱

能量來源:太陽輻射

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大氣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輻射大氣逆輻射(保温)

2.熱力環流(最簡單的大氣運動)

海陸熱力環流:

白天吹海風,晚上吹陸風。

因為白天陸地升温比海洋快,陸地形成低壓,海洋是高壓;晚上陸地降温比海洋快,陸地形成高壓,海洋是低壓。

3.大氣水平運動:

水平氣壓梯度力:它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方向與等壓線垂直;由高壓指向低壓。

地轉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摩擦力:它斜穿等壓線。影響風速,摩擦力越大,風速越小;還會影響風向與等壓線的夾角。

風向:高壓低壓

風力(風速):等壓線密(氣壓梯度大),風力(速)大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6

1.能源分類

⑴可再生能源(舉例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非可再生能源(舉例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條件

①煤炭資源豐富,開採條件好、儲量豐富、分佈範圍廣、煤種齊全、煤質優良

②市場廣闊:一是我國對能源的需求進一步增加;二是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會改變。

③位置適中:輸煤輸電距離近。

④交通比較便利:北中南三條運煤鐵路分別是大秦線、神黃線、焦日線。

3.能源基地建設:

⑴面臨挑戰:

①人均資源量少;

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

③單位產值能耗高;

④以煤炭為主能源消費結構;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脅。

⑵採取措施:

①擴大煤炭開採量;

②提高晉煤外運能力,以鐵路為主,公路為輔;

③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

一是建設坑口電站,變輸煤為輸電;二是發展煉焦業。

4.能源的.綜合利用

⑴變革原因:產業結構單一、經濟效益低下、生態環境問題嚴重。

⑵變革模式:結合鐵礦、鋁土礦等資源優勢,構建三條產業鏈:煤電鋁、煤鐵鋼、煤焦化。

⑶能源綜合利用的結果:

①山西省產業結構由以煤炭開採業為主的單一結構轉變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結構,

②原料工業逐步超過採掘工業而佔到主體地位,

③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5.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⑴提高煤的利用技術:推動以潔淨煤為代表的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

⑵調整產業結構: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是生態環境問題根源所在,

①對原有重化工業進行調整,使產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發展;

②大力發展農業、輕紡工業、高技術產業和旅遊業。

③“三廢”的治理:

①廢渣:回收再利用;

②廢氣:消煙除塵,營造防風林帶;

③廢水:沉澱淨化。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7

1、我國西北地區的範圍

我國西北地區大致位於大興安嶺以西,崑崙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

在行政區劃上大致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

東部是遼闊坦蕩的高原,西部山脈和盆地相間分佈。

2、西北地區東西水分和景觀變化

水分自東向西遞減,景觀自東向西依次為温帶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

①乾旱的氣候條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本區生態環境的脆弱性

②氣候異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態環境失衡,是導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為因素:

①過度樵採

②過度放牧

③過度開墾。

在荒漠化的發生、發展過程中,人類活動常常起決定性作用。

4、不同歷史時期的荒漠化

古代:唐宋——明塔里木盆地南緣,由戰爭、瘟疫、過度墾耕導致。

近代:清內蒙古東南部,因為移民增多,農業對土壤的破壞力強於牧業

現代:20世紀50年代人口激增,管理失誤

5、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

內容:

①預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

②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③恢復荒漠化土地的生產力

原則: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鹼、治沙相結合

重點: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風沙危害嚴重的地段

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資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林體系

③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係

④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⑤控制人口增長

塔克拉瑪干沙漠及周圍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氣候乾旱,風化和風蝕作用強烈。人為原因是: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綠洲退化嚴重,對這一現象形成的原因,

A.人口增長迅速

B.氣候變暖,蒸發量增大

C.為爭取區域內糧食自給,大力開荒種糧

D.耕作技術落後,灌溉措施不當,出現次生鹽漬化E.水資源污染嚴重(錯)

(2)合理利用該處土地資源的措施是:制定合理的載畜量,防止過度放牧;退耕還林還草,植樹造林;生態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

為防治西北地區的荒漠化,我國正在上述地區進行巨大的生態工程建設為:營造“三北”防護林。

(3)乾旱是西北地區最為顯著的自然特徵,並由此形成了以草原、荒漠為主的景觀特色。

(4)西北地區自東向西由温帶草原逐步過渡為荒漠草原和荒漠,體現了陸地自然帶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主要是由於降水自東向西減少而形成。

(5)西北地區最主要的外力作用形式是:風力作用。

(6)導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類活動(或人為因素)主要有:過度樵採、過度放牧、過度開墾;不合理利用水資源等。

(7)我國北方的農牧過渡帶,恰恰又是我國荒漠化最為嚴重的區域。主要原因是:

農牧過渡地帶生態環境敏感、脆弱而且最不穩定,人類利用也最不穩定,土地很容易產生荒漠化。

(8)雖然經過治理,個別地區的生態環境得到改善,但從總體上看,特別是旱作地區和草原牧區,荒漠化仍在蔓延。

(9)新建和山西荒漠化的面積及原因比較:

新疆面積較大,但水土流失面積較小,主要自然原因是深居內陸,氣候乾旱,地表徑流少。山西面積較小,但水土流失面積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黃土土質疏鬆,地表植被較少,降水集中多暴雨。

(10)試從氣候、地形、河流、植被等方面描述我國荒漠化分佈區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徵:

①深居內陸,遠離海洋,氣候乾旱,日照強,温差大,風力大;

②高原面積大,高山環繞盆地,沙漠、戈壁廣佈;

③河流稀疏短小以內流河為主;

④草原和荒漠為主要自然景觀。

(11)西北地區城市分佈有什麼特點:呈環狀分佈在盆地四周的綠洲上;

主要區位因素是:水源

關於沙塵暴

(1)呈片狀分佈。集中分佈在我國西北地區。

(2)沙塵暴分佈區的自然環境特徵和人文環境特徵:

①自然地理環境:地形以山地、高原、盆地為主,沙漠戈壁廣佈;深居內陸(遠離海洋),夏季風難以到達,降水少(大部分地區少於200毫米)氣候乾旱;植被以草原、荒漠為主;河流多為季節性河流,河流流量的季節變化大。

②人文地理環境:人口稀少,少數民族集中;交通不便;以畜牧業為主,經濟比較落後。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8

1、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資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環境資源,具有眾多生態作用和環保功效,如調節氣候、穩定大氣成分、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種、維護生物多樣性、防風固沙、吸煙除塵、淨化空氣、美化環境等,被稱為大自然的總調度室。

2、現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佈在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地區。它們或因地廣人稀、自然條件嚴酷,或因難以通行、開發較晚,才免遭大規模破壞。其中亞馬孫熱帶雨林是地球上現存面積、保存比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但現在世界森林面積減小的趨勢仍在加劇,尤其熱帶原始林是正在遭受毀滅性破壞。

3、熱帶雨林主要分佈在赤道兩側,但在大陸向風地帶可以伸展到南北緯15-25度。熱帶雨林的三大集中分佈區是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非洲剛果河流域、東南亞地區。

4、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

①地球之肺:影響地球上大氣中的碳氧平衡,調節全球氣候;

②地球的儲水庫:促進全球水循環、調節全球水平衡;

③世界生物基因寶庫:地球生物進化史中繁衍物種最多、保存時間最長的場所。

5、熱帶雨林系統的優勢:光合作用強烈、生物循環旺盛、生物生長迅速、羣落生產力高。

6、雨林生態的脆弱性;養分幾乎全部儲存在地上的植物體內,土壤貧瘠。

7、亞馬孫雨林開發:

①20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後,開發規模小,沒有太大的影響;

②人口急劇增長,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壞;

③1970年,巴西政府正式公佈了的亞馬孫流域大規模開發計劃:修建亞馬孫橫貫公路、遷都巴西利亞、移民亞馬孫平原、藉助外資並鼓勵跨國企業投資開發。

8、在當前背景下,面對雨林破壞嚴重的嚴峻形勢,應該把保護放在第一位。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9

1、荒漠化指發生在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及一些半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荒漠化主要表現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漬化。

2、西北地區範圍:大興安嶺以西,崑崙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西北地區地形地貌:以高原和盆地為主,東部和中部(內蒙古境內)是遼闊坦蕩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內)是山脈和盆地相間分佈。西北地區最為顯著的自然特徵是乾旱,以荒漠、草原景觀為主,其成因:深居大陸內部—遠離海洋—水汽難以到達。

3、由於受夏季風影響程度不同,西北地區自東向西降水量逐漸遞減,因此乾旱程度增加,土地的自然產出和載畜量逐漸減少;賀蘭山以東的內蒙古高原主要屬於半乾旱的草原地帶;賀蘭山以西形成了大片的沙漠和戈壁,只有一些高聳的山地迎風坡地帶,降水稍多。山地迎風坡降水和冰雪融水成為綠洲農牧業生產的主要水源。

4、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為荒漠化創造條件:

①基本條件→氣候乾旱少雨;

②物質條件→地面疏鬆,為沙質沉積物;

③動力條件→大風日數多且集中;

④氣候異常也可以影響到荒漠化的進程。

5、荒漠化形成的人為因素—加劇荒漠化進程(起決定性作用)

(1)形成荒漠化的人為原因:

A、來自於人口激增對生態環境的壓力;

B、由於人類活動不當,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主要表現:

①過度樵採;

②過度放牧;

③過度開墾。

6、西北地區的次生鹽漬化主要分佈在在有水源灌溉的綠洲地區。原因是由於耕作技術落後,灌溉措施不當,另外由於乾旱的氣候條件下蒸發旺盛,鹽分極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7、我國不同歷史時期荒漠化的演化:

時代原因影響範圍

古代盲目墾耕,戰爭、瘟疫塔里木盆地沙漠邊緣、河西走廊。

近代移民實邊、開放蒙禁內蒙古南部農牧過渡地帶。

現代人口壓力,管理失誤草原牧區和旱作地區。

8、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防治內容:

A、預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復已經發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產力。

(2)荒漠化的防治原則:堅持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鹼(鹽鹼)、治沙相結合的原則。

(3)防治荒漠化要在現有的經濟技術條件下,以防為主,保護並有計劃地恢復荒漠植被;重點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風沙危害嚴重的地段,因地制宜地進行綜合整治。

(4)荒漠化具體治理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資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林體系;

③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係;

④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⑤控制人口增長。

(5)我國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經驗生物固沙、草方格沙障、沙地飛播造?

9、我國政府在西北地區的生態建沒和荒漠化防治中,先後實施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體系建設、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防沙治沙等多項生態環境治理工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wuwenshu/gongzuozongjie/lrrkop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