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熱點話題作文 >童年讀後感 >

【熱】讀《童年》有感11篇

【熱】讀《童年》有感11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童年》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讀《童年》有感11篇

讀《童年》有感1

我們的童年是美妙的,是快樂的,是幸福的,更是值得回憶的……而高爾基的童年卻是悲痛的。

讀完《童年》,我感受到了高爾基兒時的悲慘遭遇,頓時覺得我是幸運的。可憐的高爾基3歲就失去了父親,從此與母親相依為命。他們來到了外祖父的一個小染坊,可惜外公是個自私、貪婪而又專橫的小業主,所以高爾基從不指望能從外祖父那裏得到關心,只有善良的外祖母能給他的生活帶來一絲絲的安慰。外祖母似乎有種特殊的親和力,每當高爾基委屈的時候她總會給予無盡的安慰。面對外祖父毫無人情的打罵,她也是一再的忍讓。後來外祖父破產了,而最疼愛他的母親也去世了,此時正是高爾基最絕望的時刻,然而他的外祖父卻將他無情的趕出門去,他只能靠撿垃圾為生……

再看看我們現在的生活,每天在寬敞的教室學習,在温暖的家中休息,在美麗的公園嬉戲,在豪華的餐廳享受美食……而這些對童年的高爾基來説簡直是一種奢望。然而這悲慘的生活並沒有打敗他,他的堅強不屈最終使他成為了一代偉人;相反,過着幸福生活的我們卻常常被一點小挫折打敗。

看完這本書,我深深地感受到我們的生活是多麼的幸福,我們應該珍惜現在的生活,好好學習,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讀《童年》有感2

在信息技術課上,我利用了自由活動的時間,在書香滁州這個網絡平台上,閲讀了一本書——《童年》,作者高爾基。

《童年》是一部自傳體小説,作者高爾基以童年的自己為原型來進行創作,真實而生動的描繪了自己苦難的童年,這本小説使用了第一人稱,讀起來時讓人感覺十分貼切實際生活,且情節緊湊、情感真摯,表現了當時俄國沙皇時期的社會的黑暗。

主人公阿廖沙四歲喪父,他跟着母親來到了外祖父家,他幾乎沒有過過一天好日子——外祖父的毒打、表姐的辱罵、繼父的傷害……只有心底善良且聰明能幹的外祖母處處護着他,經受了許多的阿廖沙並沒有自暴自棄,而是繼續努力着、奮鬥着,成長為一個正直、善良、對社會有用的人。讀着我想起了有着相似遭遇的簡愛,他們都是在逆境中成長起來的。

在反觀我們,從小生活在父母的寵溺之中,天天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從沒有經歷過什麼磨難,面對困難時卻常常畏手畏腳,面對磨難時又常常淺嘗輒止,我們根本不懂得珍惜眼前這幸福的生活,我們不像阿廖沙那樣自立,不如他那樣堅強,不似他那樣樂觀,於阿廖沙的童年有這這樣大的差距的我們,卻是這樣不容易滿足。

老師經常對我們説:“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就是讓我們勇敢面對出現在學習和生活中的種種困難,成績不如意,繼續奮鬥;和朋友有矛盾,要勇於溝通;學習遇到阻礙,勤於探索……

阿廖沙的童年經歷讓我想起了許多像他那樣笑對人生的人“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詩詞,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這些人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沒有退縮,是因為他們和阿廖沙一樣和樂觀、堅強,我們一定要向他們學習。

讀《童年》有感3

這次,我又看了一本書,説出來,你們一定都聽説過它。它便是高爾基的著作《童年》。

《童年》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説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主人公是阿廖沙,他三歲喪父,母親悲痛欲絕,帶着他來到了外祖父家。外祖父年輕時聰明上進、勤勞能幹,年老時卻殘暴無情。一次,阿廖沙因為好奇把白色的餐布染成了藍色,遭到了外祖父的一頓毒打,暈死過去,很多天都下不了牀。然而這還不算最糟糕的,阿廖沙的兩個舅舅——米哈伊爾舅舅和雅科夫舅舅貪婪惡毒,為爭奪財產而大打出手。在這個家庭中,大家甚至會為一些小事爭吵鬥毆。

然而,這個家庭裏卻不全是壞人,阿廖沙的好朋友茨岡尼克勤勞能幹、善良淳樸、聰明活潑、熱情樂觀,還會在阿廖沙捱揍時奮不顧身地保護他。他教育阿廖沙用心觀察生活、發現生活,要成為一個愛祖國,將來為國家所用的人,他對阿廖沙人生觀形成有重要影響,從正面喚起了阿廖沙對生活的熱烈嚮往。

除主人公阿廖沙以外,在這本書中出現得最多的人物就是外祖母了,她心地善良、寬厚仁慈、樂觀堅定、聰明能幹,她是一個虔誠的教徒;她對待阿廖沙百般疼愛,常常為他講故事;火災時,她鎮定自若地指揮救火,充滿智慧……

雖然環境黑暗污濁、令人窒息,但阿廖沙沒有被環境毀滅,反而出淤泥而不染,保持着生活的勇氣和信心,從苦難中走了出來,並逐漸成長為一個執着求知、不怕困難、持之以恆、為他人着想,始終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對待學習和生活的人……

我們現在的生活比阿廖沙好多了,我們更應該珍惜現在的生活,像阿廖沙一樣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一切困難,做一個善良、堅強、勇敢、正直和充滿愛心的人。環境可以毀掉一個人,環境同樣可以造就一個人,即使在一個可怕的環境中,只要自己不放棄希望與追求,就不會失去光明。

讀《童年》有感4

今年夏天,我看到了高爾基的書籍《童年》,它描繪了作者的童年生活,這讓我將作者的童年與我的童年進行了比較。

小説講述的是阿克列謝在四歲時失去了父親,跟隨悲傷的母親和慈祥的祖母來到脾氣暴躁的祖父家裏,在這裏他遇到了許多親戚,包括兩個毫不知足的叔叔和兩個名叫薩拉的堂兄妹,以及單純的“小茨岡”,後來,阿萊莎、他的祖父和祖母搬進了一所新房子,認識了其他人。他從他們的“奇怪”行為中認識了一些真相。高爾基的小時候是多麼的可憐啊——祖母是善良的,善良的,聰明的,有能力的,如一個燈塔,照亮了高爾基的生活。老工人格里戈裏非常正直,知識分子“好事”堅持不懈地進行科學研究……一羣積極,樂觀,向上的力量從這羣人身上散發出來,讓感到温暖,讓我感受到人性之光。雖然我仍然對高爾基的祖父和其他人的存在感到遺憾,但是因為高爾基的祖母,阿克列謝在那時看到了黑暗環境中的光,他對這個國家感到欣慰:至少有這樣一羣可愛的人,他們是這個國家的希望。比起那些在社會上被害死的人,高爾基又是多麼的幸運啊!至少,阿克列謝度過了比較快樂的童年,他還是幸運分子中的一個。在那個時代,一個人是多麼困難。集體無意識有多可怕。支持他不要墮落的,是祖母領導的人民的善良和正義。在書中,高爾基對她祖母的評價是這樣的:“祖母的話語似乎是特別唱的。她的話語如此温柔,明亮,像鮮花一樣富有表現力,很容易留在我的記憶中。當她微笑的時候。她的黑櫻桃般的眼睛非常大,閃爍着難以形容的快樂光芒。通過她的眼睛,她的心從心臟輻射,永不放出,開朗,温暖的光芒。”他説:“在她來之前,我似乎在黑暗中睡覺,當她出現時,她把我叫醒,把我帶到了光明之中。”奶奶帶走了阿克列謝,周圍的一切都連着不斷變化的線條,編織成彩色蕾絲。她以無私幫助了阿克列謝,併為他充滿了抵抗困難生活的強大力量。

我認為高爾基想要在小説中告訴我們的是堅持追求,不怕困難,堅持不懈,並始終以積極和奮鬥的態度對待現在和未來。如今,科學技術不斷進步,但人們變得越來越懦弱。遇到困難時,他們想撤退、逃跑和走捷徑。是的,沒錯,想要快樂,你就必須要先學會吃苦。只有付出,美好的生活才會持續。只有當你為某事而戰時,你才能得到它。

與高爾基的小時候相比,處在和平年代的.我們的童年是多姿多彩的。我們從未體驗過被人毆打和被人們欺負的滋味。除此之外,我們的家庭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少有陰謀,比如貪婪和爭取財產等激烈的事情。沒有任何殘酷的企圖將無辜的人折磨致死,這是我們每一個現代人從未想過的“事件”。但是,我們中的許多人因在優越條件下漸漸玩物喪志。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我們想要撤退,逃避或採取捷徑。我們必須向阿克列謝學習,從他積極的樂觀主義中學習,從他勇往直前的學習中學習,並從他的辛勤工作中學習。這樣我們才能變得越來越自信。

讀了《童年》,我真是感悟頗多啊。我們必須珍惜今天幸福快樂的生活。我們必須努力學習。這麼好的學習環境,如此美好的童年,我們不努力學習,那我們就白白浪費了國家的教育資源!

讀《童年》有感5

在這個暑假裏,我讀過很多書,《水滸傳》《草房子》······而讓我印象最深的卻是《童年》。

《童年》是高爾基的作品,寫了高爾基小時候的生活,寫出了一個骯髒的社會和破碎的家庭,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悲慘童年。

這本書寫阿廖沙三歲喪父,母親把她帶到了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個性情暴躁,自私的小染坊主,但頻臨破產,而阿廖沙在被打得失去知覺,大病一場時,在外祖母的鼓勵下,重見光明的故事。

但在文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阿廖沙的外祖母,因為在阿廖沙的心被玷污時,是外祖母給了他信心與力量,使阿廖沙重見光明,變得勇敢。最終從苦難中掙脱出來,成為享譽世界的作家。

合上這本書,那些畫面在我腦海中久久揮之不去。高爾基的那種堅強樂觀、勤於學習、刻苦耐勞的精神讓我敬佩,我在生活中也應該刻苦耐勞,不管遇到怎樣的困難,都要堅強地去面對,不能自怨自艾,更不能自暴自棄。

苦難像是含磷的物質,在稀釋之後,仍然會散發出照亮未來的光芒。如果我們懦弱,苦難就會變成我們的絆腳石;如果我們堅強,苦難就會變成我們的財富。

這就是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你在這本書中有什麼收穫呢?

讀《童年》有感6

我是懷着激動的心情翻開《童年》的,但我卻是用顫抖的雙手合上《童年》的。

那一年,阿廖沙還沒長大,卻被迫外出謀生了。回首童年時光,正如他自己所説,“那段生活彷彿是一個心地善良且又極端誠實的天才,美妙地講出來的一個嚴酷的童話”。誰能料到,若干年後,他由一個從黑暗小屋走出來的貧苦孩子成為文學界一顆璀璨的明珠;誰能料到,若干年後,他被世人所敬仰,名垂千古;誰能料到,正是這個“嚴酷的童話”孕育了他,造就了他。

我沒法想象,阿廖沙是如何能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熬過童年。我只知道有個詞語叫“生不如死”,用它來形容阿廖沙的感受應不過分吧。父母雙亡,孤獨無助,要想活着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意志!我想如果換作是今天的少年,他們之中大部分絕對受不了這種地獄般的煎熬。

在瀰漫着殘暴和仇恨的家庭裏,阿廖沙每日噩夢連連。他忘不了姥爺那張猙獰的面孔,忘不了兩個勢利和人面獸心的舅舅,忘不了狡黠偽善的老彼得……然而阿廖沙並沒有染上半點濁氣,迷失自己。命運強迫他早熟,他過早地體會到人間的痛苦和人性的醜惡。他變得更堅強、更勇敢、更明智。

我仍記得那天,當阿廖沙得知“好事兒”要被趕走的消息後,可以不顧一切地頂撞家人;可以於深夜望着“好事兒”遠去的背影而淚流滿面……在物質匱乏、道德淪喪的年代,在勾心鬥角、自私自利的現象恣意縱橫的情況下,阿廖沙義無反顧地挑起一個時代的良知,卑微渺小卻彌足珍貴!

我又想到今天。這個充斥着繁華的時代,物慾橫流。許多獨生子女嬌生慣養,父母倍加寵溺,含在口裏怕化了,捧在手上怕碎了。這些孩子甘願做温室的花朵,一旦脱離父母這顆大樹,懶惰無能等本性便暴露無遺。

他們對錢的慾望極大,總是向父母大把大把地要錢,再大把大把花錢;他們可以向同學大肆炫富,可以對父母“呼之則來,揮之則去”;可以學習無能但“賺錢”有方。對於富家子弟來説,錢就像金子堆在金子上,嘩啦嘩啦地流……

別林斯基曾説過,苦難是人生的第一所大學。高爾基在這所大學中跌爬滾打,最終鑄成了錚錚鐵漢,還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一片藍天。今天的孩子是否也要經過身體的煉獄和精神的洗禮才能判若兩人呢?

今天的孩子真的應該好好讀《童年》,他們太缺少愛人的觀念和智慧靈動的眼睛了。

讀《童年》有感7

時光飛逝,轉眼間一個暑假就過去了,每當我翻開高爾基的《童年》時,我的情緒也隨着書上一行行黑色的宋體字忽起忽落。

故事主要描述高爾基童年時的痛苦生活,主人公阿廖沙出生在一個瀰漫着殘暴和仇恨的家庭裏,幼小的他過早地體會到人間的痛苦和醜惡,小小的心靈因受到許多打擊而深深震動。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裏度過的,在這個家庭中充滿了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常常為一些小事爭吵、鬥毆……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裏,卻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潛移默化地教他做一個堅強、自信、樂觀的人,勇敢地去面對困難與挫折。

高爾基在作品的開頭寫到:“有時連我自己也難於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辯駁、否認,因為在那‘一家子蠢貨’的黑暗生活中,殘酷的事情太多了。”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在黑暗的另一面,還有一種叫做光明的東西在隱隱發光。只要還對光明充滿希望,那麼這一點點微弱的火光就可以被放到無限大,直至灑到每一處陰暗的角落。

正如你所想:希望從未消失,只是你還未發現它的存在,雖然它的光芒不怎麼耀眼但卻能迸發出生命的色彩!正因有了希望種子才能衝破泥土的束縛,在春雨中破土而出;蟈蟈和蛐蛐才能在盛夏和嚴冬放聲歌唱;才能有“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千古絕唱……生命正是因挫折與磨難而美麗,因奮鬥、拼搏而精彩!

最後我想説:不要對任何不堪的現實失去信心,總會有一些人一些事令你感到痛苦甚至絕望,但你想想,黑暗過去是什麼,是黎明的曙光。只要你能保持不滅的信心,做一個善良、樂觀、富於同情心的人,那麼我堅信你的光明定會到來。記住,生命因希望而美麗!

讀《童年》有感8

童年是小孩主宰的世界。他充滿了童真,童趣和童稚。童年好比幸福的小窩,擁有一張舒適的大牀;擁有一份真心的關愛;擁有一個幻想的天堂。但是,童年真的那麼那麼幸福嗎?不是的。有時也要和條件成比例。著名的作家高爾基,小時候的生活竟然如斯不堪,不可想象,過着貓狗不如的生活。

阿廖沙的成長總是一波三折,坎坎坷坷。他很小的時候,爸爸就逝世了,失去了偉大的父愛。母子倆被逼到外祖父家居住。在外祖父的家居住的人,充滿了怨恨,阿廖沙處處受折磨、虐待。但是,有一個很疼他的外祖母,處處關心他,照顧他。外祖母的善良,也影響到他。高爾基有今天的成就,其中也有外祖母的功勞。

大家還記得丹麥安徒生寫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嗎?她的遭遇和阿廖沙的一樣悲慘。諷刺了沙俄時期統治的黑暗,平名百姓凍死街頭,慘無人道。同時表達了作者對他們的同情。而《童年》的作者高爾基更是親身經歷過着封建社會的統治。

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幸福的、快樂的。我的童年也是難忘的、興奮地。從我第一眼看到這個世界,就被註定擁有生、老、病、死的過程;擁有喜、怒、哀、樂的情緒;擁有酸、甜、苦、辣的味覺。童年又似彩虹,由赤、橙、黃、綠、青、藍、紫組成。童年的一幕幕,我現在還記憶猶新,歷歷在目——3歲時,到公園玩樂;5歲時,牙牙學語;6歲時上幼兒園;9歲時,樹立一個目標;11歲時……這13年的記憶,儘管已被抹去一部分,但是,最真摯,最動人,最快樂的部分。已經用枷鎖深深的鎖閉起來,新的一切,將迎接我們。

童年已稍縱即逝,我們不能再任性,再野蠻了。我們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需要結實的基礎。所以我們的一切都要三思而後行,要與身份相一致。我們,不再是兒童了。

儘管童年是快樂的。我們都不能自私的扣留它,該走的,總會走。高爾基即使沒有童年該有的特點和幸福,但他依然能創作出如此出色的作品。是因為他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

童年,再見了。你帶給我的快樂,我會深深的埋藏在我的心。童年將離我遠去,再見了。

讀《童年》有感9

每個人都有自己值得回憶的、值得珍惜的美好時光,而對我來説,童年將會是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就拿高爾基寫的《童年》這本書來説,童年應該就是他的一段悲慘遭遇,一段深情的回憶。

我讀了《童年》這本書之後,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兒時的悲慘遭遇。而我,頓時感到我們是多麼幸運,因為我們的童年比他的童年要幸福很多。

阿廖沙在三歲時,父親就去世了,九歲時就跟母親來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個自私、貪婪的小業主。母親改嫁後,又是因為生病去世了。可憐的阿廖沙就被外祖父殘忍地趕出了家門,到社會上自己去尋找“求生路”,孤獨的生活。阿廖沙的生活是很艱難的,可文學給他帶來了“生路”,他的生活在自己勤奮努力下逐漸走向光明。

我為自己慶幸,因為我沒有受到這種苦難,更沒有失去自己親愛的父母。我感到幸福,因為我有一段美好快樂的童年,我的童年充滿了歡樂和幸福。

《童年》這本書告訴了我們要執着求知、不怕困難、持之以恆、堅持不懈,以積極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讀《童年》有感10

我輕輕合上書本的最後一頁,抬頭望向窗外。一片陰鬱,就像我此刻的心情一樣沉重。我再次品讀完了高爾基先生的著作《童年》,已經是第二次閲讀了,心卻依然是這樣酸楚疼痛。

這本書記敍了主人公阿廖沙童年時候的悲慘生活,同時也反映了當時俄國下級階層人民生活的黑暗。阿廖沙自小喪父,跟隨母親和外祖母到外祖父家生活。外祖父家的生活黑暗殘暴,家人在這裏勾心鬥角,若一不小心還會被毒打一頓。阿廖沙是在這樣的惡劣環境下面一天天長大成人的。困境與打壓讓阿廖沙迎難而上,成為一個正義善良的人。在這裏,他與外祖母相依為命。在黑暗中,他尋找着自己的信念,找到自己生活的方向,一步一步邁進。後來,他不幸地被外祖父趕出家門,失去了歸宿,他開始走向更加險惡多端的人間……

真是個讓人閲讀千百遍也不會覺得厭倦的故事,真是種讓人品味千百遍也不會幻化的悲壯。也許這就叫做經典,經典總是讓人們過目難忘,經典也總是讓人們百讀不厭。阿廖沙是個悲慘的孩子,他的身上有種看不見的光環,緊緊束縛着他,讓他動彈不得。這種光環的名字叫做命運。他的命運如此悲慘,他的命運把他的自由都給禁錮,他經歷的一次又一次牽絆皆是由於他被命運捆綁。

我本來覺得阿廖沙是個值得可憐與同情的孩子,但是看到後來,阿廖沙斬釘截鐵地説:“各人不過有各人的名字,而權利人人都一樣.。”我忽然覺得他是如此堅強。我意識到,阿廖沙是強大的,比我們任何一個孩子都要強大的。他的尊嚴,他的堅守,他的不屈,他的每一個舉手投足,都在證明他的頑強。而這些,並不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做到的。他的命運固然悲慘,可是他經得起風吹雨打,又是那麼值得欽佩的。

懷着各種各樣的情感讀到全書的末節時,當看到阿廖沙被外祖父趕出家門時,我心裏的一塊大石頭卻好似突然落地。也許是為阿廖沙能逃離虎口感到慶幸。他可以出去尋找自己的生活,他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天地。再也不用寄人籬下,再也不用任人宰割。也許外面的社會是更加黑暗險惡,但是我相信阿廖沙敢於去闖蕩,以一個人最基本的尊嚴活着,然後逐步強大起來。讀完最後一句話,我似乎看到了阿廖沙從地上奮力站起來,一步一步,緩慢而堅定地走向那未知的世界,所經歷過的所有不幸,恍若前世,再也不會施加到他的身上。

我忽然想到了我們這些不食人間煙火孩子們。不曾經歷過磨難,遇見困難時不知所措,風浪過去後當做是過眼雲煙。想到這些,我不由得輕輕歎了一口氣,若世界已經輪到我們這一代來做主宰了,會是多麼慘不忍睹?每天錦衣玉食過生活,想想,也許只能滿足孩子們物質上的需求,但是精神上,卻永遠只能停留在那懵懂無知的孩童年代了。

抬頭看向天空,烏雲化成滔滔天水,如瓢盆傾瀉了。重讀《童年》,仍然是如此催人淚下的經典。我看着窗外飄飄灑灑的雨絲,心中暗暗為阿廖沙祈禱:

“讓所有的不幸都化作紛揚大雨過去吧。”

讀《童年》有感11

大家認為童年都是美好的,但我看了《童年》這本書,卻覺得高爾基的童年更多都是悲傷、不愉快的事情。

父親去世後,高爾基跟隨着姥姥、母親來到了遙遠的姥爺家。姥爺十分愛生氣,高爾基犯了一點小錯誤,姥爺就會毒打他。但是年輕幽默的小夥子伊凡為這個家添了不少快樂,可是最後,家裏的兩個舅舅逼迫伊凡去搬運十字架,伊凡因為力量不夠而不幸地被十字架砸死······這一切,彷彿都在我的眼前展現。

讀到下面,這兩件事讓我更加痛恨高爾基的姥爺:善良的染坊工人格里高裏因為不小心讓染坊着起了火而被姥爺趕走了,最後害得格里高裏瞎了,不得不在街上乞討,只有一位熱心的老太太幫助他向人家求情:“行行好吧,可憐可憐這瞎子吧······”第二件事是高爾基的好朋友,高爾基家的鄰居“好事情”因為經常做化學實驗而被姥爺誤認為他是在練巫術、破壞房屋被趕了走。離別時,好事情那雙充滿淚珠的雙眼和依依不捨的表情讓我久久不忘······

後來,高爾基的母親嫁走了,最後因為疾病而離開了世間,姥姥因此來到了高爾基繼父的家住。姥爺認為高爾基是個沒有前途的孩子,就把他趕走了。

這本書讓我學會了理解離別的感受,讓我知道了高爾基童年時代的黑暗與罪惡。

標籤: 有感 童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redianhuati/tongnianduhou/ennpg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