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其他話題作文 >母校作文 >

以母校為話題作文

以母校為話題作文

我七歲那年入學,學校就在我們東邊鄰村,離家一里地。

以母校為話題作文

這所學校在村南邊,共三排房子,南北兩排長些,各有三四個教室,中間一排兩個教室,老師住室在北邊一排西頭。學校正當院有棵大榆樹,上面掛鐘。正門朝西,門口就是操場,東邊也沒有圍牆,可以自由出入,村民戲稱為光屁股學校。

學校都是瓦房,北邊一排蓋得最早,為了省料,用的全是單磚。我在北邊一排上一年級時,北牆當腰裏掉了幾塊磚,坐在教室就可以看到鴨子在坑裏戲水。教室的設施也簡單,凳子一律由學生自帶,低年級課桌是二指厚、幾庹長的木板,一板一組。南邊一排是四五年級,課桌都是泥巴台子。有同學為追求平整,在上面潑上水,待半乾時用爛碗片一下一下搪,竟也搪得油光發亮。只有兩個初中班用課桌,在中間一排。村辦小學原是不準辦初中的,聽父親説,這樣可以緩解鎮上中學的壓力,這種模式,叫“戴帽初中”。

那時學校師資缺乏,全校只有校長一人是公辦教師,正兒八經由國家發工資。校長五十多歲,身材偏胖,滿頭白髮,看上去很和藹,但我們都怕他。剩下的教師,都是民辦。民辦老師脱離生產勞動,由生產隊記工分。當民辦老師可以脱產,活兒又體面,大隊幹部爭着把自己的子女、親屬往學校安排,造成老師水平參差不齊,有的甚至小學畢業也當起了民辦(這批老師中能堅持從教二十年以上的.,後來大都轉成了公辦老師)。民辦教師一個月只有幾塊錢津貼,口糧仍在生產隊分,生活水平不比村民們高多少。有時我們到老師宿舍去,老師的飯已做好,但並不揭鍋—那裏面,大多也是一鍋紅薯疙瘩。校長就不一樣了,他是商品糧户口,有購糧本。由學校毗鄰一位乾淨爽利的農婦給他做飯,吃白麪饃,頓頓有菜。

學校大概有三四百學生,每逢開大會,黑壓壓的坐一大片。大會一般由校長主持,教導主任講話,學生代表發言。但最後都有一項必不可少的內容:全體起立,呼口號。有位尹老師,教初中數學,領呼口號最拿手。尹老師喊一句,我們跟一句:“堅決擁護以華主席為首的黨中央!”,“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向雙百分進軍!”聲震屋瓦,響遏流雲。口號內容往往由大到小,最後才涉及到學習。應該説,我開始上學接受的就是應試教育,重文化,輕素質,視體、藝、美為附科。毛主席説:“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但我覺得,起碼在我們學校,一直在違揹着毛主席的教導。這一點,在學校開設的課程上也能體現出來。學校沒有美術、音樂老師,這兩科不用開,體育課則由各班班主任老師代上,夏天拾麥、割草、積肥,秋季撿豆,冬天拾柴(學生烤火,老師做飯用)。

全校政治課都由校長一人上,但沒有教材。有一次,輪到我們上政治課,校長拿張報紙進了教室,説是要大家學習一篇人民日報社論。我坐在第一排,能看到他正在念的那篇文章,左上角,有個光芒四射的天安門圖案,上方是兩個小黑體字—“社論”。人民日報社論都是統攬全局、高瞻遠矚的政論性文章,能引領一個時期的輿論導向。我們那時當然不懂,但因為是校長上課,大家都不敢搗亂,規規矩矩坐了四十五分鐘。我只是模模糊糊記得他念報時提到了“南朝鮮”、“李承晚”(但我一直認為李承晚的“晚”是飯碗的“碗”,覺得這人起的名字真不好聽)。今天回想,那應是一篇涉及國際時局的文章,要讀懂、領會這篇論文,一要具備相當的知識水平,二要有敏鋭的政治洞察力。校長畢竟是校長,水平就是不一般。

我們沒有美術課,但開了書法課,叫寫大仿(毛筆字)。記得是三年級開始寫,用的是透明油光紙,光面朝外一折,十六開,每張紙中間都是個筒子,可以裝“仿格”(就是臨摹用的字帖)。同學們用的仿格也一樣,都是花二分錢在大隊部旁的供銷社買的,一面是,“認真看書學習,弄通馬克思主義”,另一面是,“堅決批判修正主義的反動綱領”,瘦瘦的,有柳體風格。老師每週收兩篇大字作業,覺得哪個字兒寫得好,就用紅筆在上面畫個圈兒,只是從來不講筆法。有的同學為了多吃“圈兒”,寫大字時先用鋼筆勾個邊兒,再用毛筆填充。

標籤: 母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qitahuati/muxiaozuowen/4vrlv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