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飲湖上初晴後雨 >

飲湖上初晴後雨主題思想

飲湖上初晴後雨主題思想

導語:飲湖上初晴後雨這首詩概括性很強,它不是描寫西湖的一處之景、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評價。這首詩的流傳,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原文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

註釋:

1.題解:飲湖上初晴後雨:此詩寫於蘇軾任杭州通判期間。當時,蘇軾與朋友一起在西湖飲酒,天氣初晴後雨,詩人飽覽了西湖晴日與雨中的湖光山色,由衷讚歎,寫下了這首詠贊西湖的名作。2.瀲灩:波光閃動的樣子。3.方好:正顯得美麗。4.空濛:細雨迷茫的樣子。5.西子:西施,春秋時越國美女。6.宜:合適。

詩句大意:

晴天之時,西湖在燦爛的陽光下,波光閃動,正顯得十分美麗。

而在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羣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景色也非常奇妙。

想要把西湖比作西施,(西湖就像是西施一樣,)無論淡粧還是濃抹,總是那麼合適(無論晴還是雨,都能顯出其美麗的'風姿)。

第一句:寫晴天時西湖的水光。第二句:寫雨天時西湖的山色。第三第四句,用比喻寫出了西湖的神韻。這個比喻尤為令人稱道,得到後世的公認。從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別稱。

主題思想:

這首詩描繪了西湖在晴雨不同天氣下呈現的不同風姿,表達了詩人對西湖美景的熱愛與讚美。

詩意:

水波盪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煙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不論她是淡雅的裝束,還是濃豔的打扮,都是一樣光彩照人。

譯詩:

水波閃動晴天時景色迷人,

山巒迷茫煙雨中也顯得神奇。

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無論淡粧濃粧她總是美麗。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北宋文學家、知名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洵、弟轍,合稱“三蘇”。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學習,青年時期就具有廣博的歷史文化知識,顯露出多方面的藝術才能。枕頭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考進士時,主司歐陽修見其文章連稱“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

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時,任太常博士、開封府推官,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元豐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議新法的詩句,以“訕謗朝政”罪名入獄,即所謂“烏台詩案”。出獄後,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五年後,改任汝州團練副使。哲宗即位司馬光等舊黨執政,他復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充任侍讀,又因與司馬光等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後任兵部尚書兼侍讀、端明殿這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守禮部尚書。元祐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政,他以“譏刺先朝”罪名,貶為惠州安置、再貶為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駕、昌化軍安置。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於常州,諡號文忠。

賞析:

這是一首讚美西湖美景的詩,寫於詩人任杭州通判期間。原作有兩首,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瀲灩晴方好”描寫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盪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次句“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寫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籠罩 下,西湖周圍的羣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從題目可以得知,這一天詩人在西湖遊宴,起初陽光明麗,後來下起了雨。在善於領略自然美景的詩人眼 中,西湖的晴姿雨態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詩人對西湖美景的讚譽。

“欲把西湖比西子,濃粧淡抹總相宜”兩句,詩人用一個奇妙而又貼切的比喻,寫出了西湖的神韻。詩人之所以拿西施來比西湖,不僅是因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 個“西”字,同樣具有婀娜多姿的陰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們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質,不用藉助外物,不必依靠人為的修飾,隨時都能展現美的風致。西施無論濃施粉 黛還是淡描娥眉,總是風姿綽約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態還是花朝月夕,都美妙無比,令人神往。這個比喻得到後世的公認,從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別稱。

這首詩概括性很強,它不是描寫西湖的一處之景、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評價。這首詩的流傳,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yinhushang/yzd4m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