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飲湖上初晴後雨 >

飲湖上初晴後雨課後反思

飲湖上初晴後雨課後反思

導語: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有着許多著名的詩篇,其中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成為語文教學的一課。下面是小編分享的《飲湖上初晴後雨》課後反思,歡迎閲讀!

飲湖上初晴後雨課後反思

飲湖上初晴後雨課後反思篇一:

《飲湖上初晴後雨》是一首寫景抒情的經典詩文,是宋代大詩人蘇軾的一篇傳世佳作。這首詩抓住了夏季時晴時雨的特徵,描繪了西湖在不同天氣下呈現的別樣風姿,表達了詩人對西湖美景的熱愛與讚美。

我從詩題入手,通過指導學生的朗讀來進一步理解題意。使學生在情感輪廓上有個大致的方向。隨後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指導後於學生交流讀懂詩意的好方法,引導學生在接下來的過程中滲透使用。在突破詩歌的教學難點,理解“瀲灩”“空濛”一詞描繪的西湖畫面時,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閃閃的畫面,讓學生在朗讀和理解的過程中發現美的詞,並能用自己的詞彙來描繪圖片中的畫面,在通過各種方式的朗讀,使其在情感上得到昇華。

隨後,引導學生在蘇軾的筆下感受西湖朦朧細雨之奇。在這個環節,我先出示畫面,讓學生看畫面想詩句,通過一系列的鋪墊,學生漸漸進入了詩歌的情境,西湖時晴時雨的美麗畫面浮現在了他們的腦海之中,這對詩歌后兩句“欲把西湖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的理解,對詩人情感的領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讀唱延伸餘韻裊裊我先吟唱詩歌激發學生的興趣。接着播放歌曲,反覆練習。然後在伴奏音樂下集體彙報演唱。

最後我通過蘇軾的另一首《望湖樓醉書》來比較拓展延伸,一首是描寫小雨的輕柔,一首是描寫大雨的狂亂,學生在朗讀比較中體會雨的不同韻味,感受詩的魅力。

這堂課的不足之處在於:

1、學生讀詩的韻味不夠濃,我鋪墊的語言如果再豐富些,而且讓引導學生理解詞語,感受意境之後,再讓學生在想象中讀,學生讀詩的韻味會更濃。

2、教學設計過於面面俱到,容量過大,再加上沒有掌握好時間,整堂課張弛無度,有些遺憾。

雖然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不過我相信通過這次大膽的嘗試,對以後的詩詞教學一定會有更多的借鑑和幫助。每一次嘗試,每一次收穫,每一次新的挑戰。

飲湖上初晴後雨課後反思篇二:

“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領風騷數百年。”浩瀚五千年文明,孕育了中華民族無數的文化遺產,而古詩,更是一顆璀璨的明珠,正如那漫天繁星,閃耀了千年文明的美麗夜空。在小學教材中,古詩教學內容佔很大比例,對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和情感有着重要作用。但我們似乎在走“釋題目,知詩人,解難字,譯全篇,悟情感,齊背誦”的模式化道路。這樣學生沒有從古詩教學中體悟到語言文字的魅力,沒有從古詩教學中感受到民族文字的摯愛,沒有情感,優秀文化遺產就無以繼承和發展。因此, 在教學中怎樣化難為易、由淺入深體驗那源遠流長的美好意境,喚起學生對學習古詩的熱情呢?本學期的師徒同課同構,我和候莉莉老師選擇了宋代大文豪蘇軾的名作《飲湖上初晴後雨》,對古詩教學做了初步地探索。課雖已上完,但意猶未盡、感想頗多!

一、情感引趣,創設情境。

“詩歌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正因為詩如鼓琴聲聲見心,易唱動聽悦耳感人又因為“俯而讀仰而思熟讀精思理自知”是傳統的教詩方法,所以運用吟誦引入法在實踐中是奏效的。它能恰如其分地表達作者的感情使學生一開始就受到感染,激發起濃厚的情趣。在本課的開始,我就圍繞單元主題“水”帶領學生吟誦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將進酒》中有關水的名句。通過飽含真情的吟誦帶領孩子進入情境,激發孩子學習詩的慾望。

二、嚼字品詞,體悟詩意

字、詞是古詩的組成單元,學懂字、詞是理解詩句含義、分析詩的意境的前提。詩中的一字一詞都經過詩人的千錘百煉,因此抓住重點字、詞分析理解詩意是古詩教學中的重點也是難點。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緊抓住“水光瀲灩”、“ 山色空濛”、“方”、“ 亦”、“ 總相宜”等關鍵字,通過圖片、音樂等多媒體、找近義詞、結合學過的古文、聯繫生活實際等方法。帶領學生理解詩意、體會詩情,走進詩人描繪的畫面。

三、吟句讀詩,品味詩情

誦讀是小學生學習古詩文的主要方法也是理解古詩文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徑。古詩文的語言之美、節奏之美、音韻之美、意境之美僅憑教師的講解學生是體味不到的要突出“讀”要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朗讀是最經常、最重要的閲讀基本功。讓學生通過朗讀理解詩意、領會感情和培養想象能力是古詩文教學的重點。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通過美輪美奐的西湖畫面,配合美妙動聽的音樂,把孩子帶入詩歌所描繪的情境中去。教師再通過形象生動的語言,帶領孩子反覆吟誦,進而體會詩歌描寫的美好意境。如在教學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後,教師聲情並茂地説:“風和日麗,當我們漫步西湖湖邊,我們會讚歎道——(男生讀)細雨濛濛,我們盪舟湖邊,我們會讚歎道——(女生讀)。讓學生的情感在朗讀中昇華,在吟誦中體會。

四、拓展活動,再現畫面

在古詩教學中引入活動給了學生一個自由想象、自由表達的時間和空間,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大有幫助。、古詩的特點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與畫互相生髮、相得益彰。一首詩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畫一幅田園風光圖。因此理解好詩句就能在腦海中浮現出一幅美妙的畫面。在學完全文後,我讓學生用今天積累的詞語,想象古詩描寫的西湖美景,寫寫你心目中的西湖。通過文字描述畫面,更進一步地體會詩人的情感,走進詩人的世界。

不足之處:

1、學生讀詩的韻味不夠濃,由於沒有把導語很好的記下來,在教學中教師沒能創設出想象中的詩情畫意,學生的朗讀也不夠深入。應該讓引導學生理解詞語,感受意境之後,再讓學生在想象中讀,學生讀詩的韻味會更濃。

2、教學設計過於面面俱到,容量過大,再加上沒有掌握好時間,整堂課有些前緊後鬆。後面的內容沒有講深講透。

雖然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不過我相信通過這次大膽的嘗試,對以後的詩詞教學一定會有更多的借鑑和幫助。每一次嘗試,每一次收穫,每一次新的挑戰。讓我們一起用詩一樣的精巧鍛造課堂,用詩一樣的意藴營造課堂,用詩一樣的激情澎湃課堂。讓我們的課堂因詩歌教學而充滿濃濃的詩意,讓學生的精神生命詩意地棲居。

飲湖上初晴後雨課後反思篇三:

《飲湖上初晴後雨》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首寫景抒情的經典詩文,是宋代大詩人蘇軾的一篇傳世佳作。這首詩抓住了夏季時晴時雨的特徵,描繪了西湖在不同天氣下呈現的別樣風姿,表達了詩人對西湖美景的熱愛與讚美。

古詩教學歷來是閲讀教學的難點,如何引導學生真正進入詩詞的意境。在這首詩的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多種方式創設情境,力圖讓學生真正“入境”。

課堂一開始,我就講解了美麗的西湖新舊十景:

1、蘇堤春曉----南宋時,蘇堤春曉就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相比與之齊名的白堤,少了一份喧鬧和嘈雜,多了一份寧靜和悠閒。蘇堤6橋“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風景各不相同,而在這6橋上幾乎能飽覽西湖的最好的景觀,排名首位當之無愧。

2、麴院風荷----麴院風荷其實包含“麴院、風荷”兩部分,現在都在麴院風荷公園裏,是難得的即使遊客再多也能讓人神往的地方。印象中去麴院風荷的最好的時候是在夏天的一個雨後的天氣,荷花盛開,空氣清新,清風徐徐,沁人心脾。真正的“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詩中的意境。

3、柳浪聞鶯----顧名思義,柳葉成浪,鳥語花香,光聽名字足以讓人心動,只是一些人工的行為使如此畫意的景色有略煞風景之感。此景點本身似乎並不能讓人找到什麼太過人之處,而是需要慢慢的體味,所以最近來此的外地遊人逐漸減少,但是如果不是為了看景而看景的話,來此地往往能給人帶來意外的深遠的感觸。

4、平湖秋月----也許平湖秋月的景區範圍是所有西湖景點中最小的,但這並沒有對她的聞名造成妨礙。做為最佳的晌賞月之地,確實名不虛傳。平湖秋月高閣凌波,綺窗俯水,平台寬廣,視野開闊,秋夜在此縱目高眺遠望,但見皓月當空,湖天一碧,金風送爽,水月相溶,不知今夕何夕。其實美景又何止秋季,何止月夜,清駱成驤有撰有一副楹聯:“穿牖而來夏日清風冬日日,捲簾相見前山明月後山山。”

5、三潭印月----與平湖秋月不同的是,同樣因為月亮而出名的景點,三潭印月是以欣賞水中月聞名。據説三座小塔能在水中倒映出月亮來,可惜從來沒有親眼所見。本景點其實還應該包括三潭印月島,三潭印月島又名小瀛洲,與湖心亭,阮公墩合稱為湖上三島。島上景色極為秀美,四季花開不斷,加上湖光搖曳,讓人恍惚迷離,流連忘返。

6、斷橋殘雪----可能斷橋殘雪是西湖十景裏最有名的了,這一切源與那美麗動人的許仙和白娘子的傳説,可是要真論起景色卻與此無關。由於杭州的近年少有紛飛大雪,要想親眼目睹實在是一種奢望。由於此地實在太出名,遊客肯定是最多的,常有人擔心由於遊人太多而讓斷橋真正的名副其實一回。如果能有機會在人少的時候來欣賞,絕對能排上前三位,可惜的是這樣的時候太少。

7、雙峯插雲----這種景色似乎只能從風景片中看到,要能真正的看個實在好象不太容易。不過如果能登上北高峯,南高峯,俯瞰西湖,幾乎就能把整個西湖一覽無遺。加上此二處遊人不多,是個難得清淨的好去處。

8、南屏晚鐘----在杭州,要論佛教聖地,除了靈隱寺,首推淨慈寺,那口鐘就在淨慈寺。若論鐘聲,我等俗人自然無法聽出和普通鐘聲的不同之處,只是會隱隱覺得它的宏偉和氣度。每年除夕的108聲鐘聲也賦予了它特殊的意義。只是現在普通人只要交上十塊錢就能敲上一下,讓人覺得實在有玷污佛門聖地之感,實為極其的大煞風景。

9、雷峯夕照----和斷橋殘雪一樣,雷峯塔也因為白娘子而讓人覺得神祕和嚮往。可惜最近轟轟烈烈的雷峯塔地宮的挖掘讓人不禁產生一絲寒意。其實自從雷峯塔倒掉以後,這個景點已經永遠留在我們的回憶中了,即使現在多大的投資重建,也無法給人帶來美好的感覺了。

10、花港觀魚----其實若論風景,花港觀魚實在能排上前5名,甚至可以和麴院風荷一較高下,只是由於遊人的眾多和商業的興旺,看到眾人在橋上爭相往池裏扔麪包屑餵魚,總是無法給人以清新脱俗的感覺。

"西湖新十景"

1.九溪煙樹

2.雲棲竹徑

3.龍井問茶

4.滿隴桂雨

5.虎跑夢泉

6.玉皇飛雲

7.寶石流霞

8.黃龍吐翠

9.吳山天風

10.阮墩環碧

讓學生對西湖的.美有了初步的瞭解,營造了閲讀期待。首先我從詩題入手,通過指導學生的朗讀來進一步理解題意。使學生在情感輪廓上有個大致的方向。隨後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指導後於學生交流讀懂詩意的好方法,引導學生在接下來的過程中滲透使用。在突破詩歌的教學難點,理解“瀲灩”一詞描繪的西湖畫面時,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閃閃的畫面,讓學生在朗讀和理解的過程中發現美的詞,並能用自己的詞彙來描繪圖片中的畫面,在通過各種方式的朗讀,使其在情感上得到昇華。隨後,引導學生在蘇軾的筆下感受西湖朦朧細雨之奇。在這個環節,我先出示畫面,讓學生想象並來描繪,學生的情緒達到高潮之際,出示詩中的句子“山色空濛雨亦奇”,體會奇的獨特之處,加之各種方式的情感朗讀引導,使學生能夠走進詩中奇妙的境界。在感受奇妙的意境後,我通過一個小的寫話來昇華情感:因為有雨,西湖的柳枝更加柔美,因為有雨,西湖的小橋更加俊美,因為(    ),西湖的(    )更加(     )。通過一系列的鋪墊,學生漸漸進入了詩歌的情境,西湖時晴時雨的美麗畫面浮現在了他們的腦海之中,這對詩歌后兩句“欲把西湖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的理解,對詩人情感的領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此時,蘇軾站在西湖邊,看着美麗的湖光山色,蘇軾醉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此時,老師站在西湖邊,老師醉了……此時小朋友站在西湖邊,小朋友們醉了……通過多次朗讀引導,學生陶醉在這美麗奇妙的西湖景色之中。最後我通過蘇軾的另一首《望湖樓醉書》其一

[作者]:蘇軾

黑雲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

望湖樓下水如天。

來比較拓展延伸,一首是描寫小雨的輕柔,一首是描寫大雨的狂亂,學生在朗讀比較中體會雨的不同韻味,感受詩的魅力。

古詩教學中,朗讀是重頭戲,只有通過朗讀,才能讓學生理解詩歌,體會到詩人表達的感情。這一堂課中,我採用了多種朗讀形式,有範讀、個別讀、齊讀等。通過這一系列的朗讀活動的開展,學生漸漸體悟到了詩人的情感。在這次詩詞教學中我發現自己過於引導,沒有放開學生大膽的想象,有的環節時間過於倉促,沒有達到預定的效果。

相信通過這次大膽的嘗試,對以後的詩詞教學一定會有更多的借鑑和幫助。每一次嘗試,每一次收穫,每一次新的挑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yinhushang/834vj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