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浣溪沙 >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熱】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熱】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1

浣溪沙·百畝中庭半是苔

百畝中庭半是苔,門前白道水縈迴。愛閒能有幾人來?小院迴廊春寂寂,山桃溪杏兩三栽。為誰零落為誰開?

古詩簡介

王安石二度受挫後歸隱鐘山度過了生命中的最後十年,他的許多詞作於這個時期,這一首浣溪沙即是,這裏作者以桃花自喻,落寞之情溢於言表。

翻譯/譯文

百畝大的庭院有一半是青苔,門外沙子鋪滿了整條路,還有婉轉的小溪流。喜歡幽閒,有空來的人有幾個呢?

春天到了,院子裏曲折的迴廊非常的安靜。山上的桃花,溪邊的杏樹,三三兩兩的種在一起。不知道他們是為誰開放,為誰凋零?

註釋

百畝:概數,形容庭園極大。

半是苔:一半長滿了青苔。

白道:潔白的小道。

山桃溪杏:山中的桃,溪畔的杏。暗喻身處山水之中。

賞析/鑑賞

王安石二度受挫後歸隱鐘山度過了生命中的最後十年,他的許多詞作於這個時期,內容大多為描繪江南景色,表現閒適心情之作。這類詞為數不少,有《漁家傲》二首、《菩薩蠻》、《清平樂》、《浣溪沙》、《生查子》和《千秋歲引·秋景》等。這類詞多作於元豐年間,反映了王安石晚年的生活情趣。王安石的這些詞在寫景方面是頗為成功的。王安石在表現自己的閒居生活,反映自己的閒適心情方面,也頗為真切、生動。如《浣溪沙》中的“愛閒能有幾人來”。再如《漁家傲》中“忽憶故人今總老。貪夢好,茫然忘了邯鄲道”。黃花庵評日:“極能道閒居之趣”,確實如此。

還有一些臨川之詞是宣揚佛教思想,為數不少,表現了他是晚年思想的變化,這類詞照襲佛語較多,而且詞旨復沓,藝術上自然顯得拙劣一些。

百畝中庭半是苔,説明主人心情不好無暇打掃也從側面表現出以的前門庭若市以變成現在的無人問津了,愛閒能有幾人來則是正面説出了這悽清的場面,山桃溪杏兩三栽。為誰零落為誰開?山裏的桃花已經開放了,再美有什麼用呢?哪裏有人會來這裏欣賞呢?這裏作者以桃花自喻,落寞之情溢於言表。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2

浣溪沙·門隔花深舊夢遊

朝代:宋代

作者:吳文英

原文:

門隔花深舊夢遊,夕陽無語燕歸愁。玉纖香動小簾鈎。落絮無聲春墮淚,行雲有影月含羞。東風臨夜冷於秋。

譯文

那道門隔着深深的花叢,我的夢魂總是在舊夢中尋遊,夕陽默默無語地漸漸西下。歸來的燕子彷彿帶着憂愁,一股幽香浮動,她那纖纖玉指扯起了小小的簾鈎。

墜落的柳絮靜靜無聲,春天的淚滴在飄零,浮雲投下了暗影,明月含着羞容,東風降臨此夜,竟覺得比秋天還冷!

註釋

①玉纖:纖細潔白之手。

賞析

本詞為感夢之作。全詞描述夢境尋遊情侶及離別之痛。“門隔”三句寫夢遊深閨情景。“舊夢”二字暗示詞人夢遊情侶居處已非一次,故言“舊”,正見其對情侶魂牽夢繞之眷懷深摯。“夕陽”句以燕歸於夕陽黃昏之際,舊巢難覓,渲染一層暗淡氣氛。“玉纖”句寫詞人來到情侶閨閣,她伸手為自己掀開帷簾相迎。下片寫夢中離別。“落絮”句寫詞人與情侶離別時,正是暮春柳絮愁寂無聲,冷雨淋漓如墮淚,既寫離別時淒冷氛圍,又象徵了情侶執手相看淚眼,無語凝噎之狀。“行雲”之雲影暗淡,遮住明月而月光朦朧,彷彿明月含羞。結句實為“情餘言外,含蓄不盡”(《白雨齋詞話》),顯然,春冷於秋是藝術的錯覺,在此展示的卻是詞人的一片真情。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3

紅日已高三丈透,金爐次第添香獸。紅錦地衣隨步皺。

佳人舞點金釵溜,酒惡時拈花蕊嗅。別殿遙聞簫鼓奏。

譯文及註釋

「翻譯」

紅紅的太陽已經升到最高處了,透過簾幕照進宮內,可從昨夜便開始的舞樂狂歡還沒結束,宮女們魚貫而入,挨個兒將金爐裏快要燃盡的檀香,重新添加上,她們訓練有素而又輕盈的蓮步,是不會把那些鋪設在地上的紅色錦緞弄皺的。

那是一位漂亮美麗的舞者,還在酣舞不止,腳步都有些不穩了,那髮髻的金釵兒都傾斜着,還在來回擺動。怪不得她有點腳步不穩,一定昨夜喝了太多的酒,這會兒酒勁兒還沒過呢。她時不時拈起花兒來嗅嗅,是為了想讓花的香味使自己清醒一下,她那卧魚嗅花的身段,真美。跟貴妃娘娘醉酒時是一樣的,你看,她還在靜聽其他宮殿裏隱隱約約傳來的簫鼓奏樂的聲音。

「註釋」

浣溪沙:詞牌名。

紅日:《詩話總龜》、《西清詩話》、《類説》、《詩人玉屑》等本中均作“簾日”。三丈透:指太陽升起已有三丈多高,這裏指太陽升起的高度,是虛數,不是實數。透,透過。

金爐:《詩話總龜》中作“佳人”。金爐,銅製的香爐。次第:依次。唐劉禹錫《秋江晚泊》詩中有“暮霞千萬狀,賓鴻次第飛”之句。香獸:以炭屑為末,勻和香料製成各種獸形的燃料。始用於晉代羊祜,《晉書·羊祜傳》有記載。

紅錦地衣隨步皺:紅錦地衣,紅色錦緞製成的地毯。地衣,古時鋪在地上的紡織品,即地毯。隨步皺,指金錦織成的地衣隨人的舞步的移動而打皺,此用以形容舞女舞蹈時紅錦地毯隨着舞女旋轉打皺的情形。皺,明刻本《類説》卷三十四誤作“雛”。

佳人:美女,這裏指善於起舞的宮女。漢司馬相如《長門賦》中有句:“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遙以自虞;魂足逾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獨居?”舞點:蕭本二主詞作“舞急”;呂本二主詞作“舞黠”;《詩話總龜》、《西清詩話》、詩人玉屑》中均作“舞徹”。舞點,按照音樂的節拍舞完了一支曲調。點,音樂的節拍。金釵溜:頭上的金釵滑落了。金釵,又稱金雀釵,古代婦女頭飾的一種。溜,滑落。

酒惡(ě)時拈(niān)花蕊(ruǐ)嗅:酒惡,《詩話總龜》中作“酒渥”。亦稱“中酒”,指喝酒至微醉。這是當時方言。宋趙令《侯鯖錄》卷八中雲:“金陵人謂‘中酒’曰‘酒惡’,則知李後主詩云‘酒惡時拈花蕊嗅’,用鄉人語也。”拈(niān),侯本二主詞、吳本二主詞中均作“沾”。《捫蝨新語》中作“將”。時拈,常常拈取。花蕊,這裏代指花朵。嗅,聞。

別殿:古代帝王所居正殿以外的宮殿。唐王勃《春思賦》中有句:“洛陽宮城紛合沓,離房別殿花周匝。”遙聞:《西清詩話》、《類説》、《捫蝨新話》中引《古今詩話》、《詩話總龜》、《詩人玉屑》作“微聞”。簫鼓:簫與鼓,泛指樂奏。南朝梁江淹《別賦》中有句:“琴羽張兮簫鼓陳,燕趙歌兮傷美人。”簫,一種竹製管樂器。古代的簫用許多竹管排在一起做成,有底;現代的簫一般只用一根竹管制成,不封底,直吹。

「賞析」

《浣溪沙·紅日已高三丈透》是李煜前期的作品,真實地再現了李煜前期的奢華綺麗的享樂生活。李煜寫此詞時,是自鳴得意的。詞中所寫的時間,是夜以繼日地酣歌曼舞的第二天。主人公是後主李煜和宮中所有的人們。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4

浣溪沙·百畝中庭半是苔 宋朝

王安石

百畝中庭半是苔。門前白道水縈迴。愛閒能有幾人來。

小院迴廊春寂寂,山桃溪杏兩三栽。為誰零落為誰開。

《浣溪沙·百畝中庭半是苔》譯文

百畝大的庭院有一半是青苔,門外沙子鋪滿了整條路,還有蜿蜒的小溪流。喜歡悠閒,有空來的人有幾個呢?

春天到了,院子裏曲折的迴廊非常的安靜。山上的桃花、溪邊的杏樹,三三兩兩地種在一起。不知道它們是為誰開放,為誰凋零?

《浣溪沙·百畝中庭半是苔》註釋

“百畝”句:句出劉禹錫《再過遊玄都觀》:“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百畝:概數,形容庭園極大。半是苔:一半長滿了青苔。

白道:潔白的小道。唐人李商隱《無題》:“白道縈迴入暮霞,斑騅嘶斷七香車。”

“小院”句:句出杜甫《涪城縣香積寺官閣》:“小院迴廊春寂寂,浴鳧飛鷺晚悠悠。”

“山桃”句:語本唐人雍陶《過舊宅看花》:“山桃野杏兩三栽,樹樹繁花去復開。”山桃溪杏:山中的桃,溪畔的杏。暗喻身處山水之中。

“為誰”句:句出唐人嚴惲《落花》:“盡日問花花不語,為誰零落為誰開?”

《浣溪沙·百畝中庭半是苔》賞析

這首詞以輕淺的色調、幽渺的意境,描繪女子在春陰的懷抱裏所生髮的淡淡哀愁和輕輕寂寞。構思精巧,意境優美,猶如一件精緻小巧的藝術品,境悵靜悠,含蓄有味,令人回味。 [4] 詞的上片寫自己寓居的環境,表現詞人歸隱生活的冷清寂寞。下片高情於景,詞人對生長在寂寞環境中的桃杏發出深沉的慨歎,寄託着自己內心的惆悵與不平。 上片中作者寫到寓居的環境有寬敞的庭院。潔淨的小路,盤旋的溪水,呈現出一種淡泊寧靜的村野生活情景。 “百畝中庭半是苔”,百畝大的庭院有一半是青苔,説明這裏已經很久沒人來了,也表明主人公心情不好無暇打掃乾淨,煩事擾身,從側面表現出由以前的門庭若市變成現在的無人問津,門庭冷落,顯出幾許蒼涼和寂寞,營造了一種淒涼氛圍。“門前白道水縈迴”,門外沙子鋪滿了整條路,還有婉轉的小溪流。如此優美、清閒的環境,本能吸引很多人來訪,但是並沒有人來,可惜瞭如此美景無人觀。“愛閒能有幾人來”,喜歡悠閒,有空來的人有幾個。這是從正面描寫悽清的場面,不禁讓人感到惋惜,也從側面説明主人公希望能有一兩個知音懂得他此時的心情,希望他們能和自己分享這美景,可惜就是沒有知音。

下片,“小院迴廊春寂寂,山桃溪杏兩三栽”,春天到了,院子裏曲折的迴廊非常安靜,山上的桃花開了,溪邊的杏樹,三三兩兩地種在一起。春天這裏本該非常熱鬧,但現在如此寂靜,桃花和杏樹都無人觀,孤獨地佇立在春天裏。此句從側面突顯出這裏的寂靜和蒼寥,襯托出環境的落敗。“為誰零落為誰開”,山裏的桃花已經開放了,不知道它們是為誰開放,為誰凋零。再美又有什麼用,哪裏會有人來這裏欣賞呢。這小園風情景物,寓意頗深。一場驚天動地的“變法”,其中酸苦,用“為誰零落為誰開”之問也十分貼切嗎。這裏詞人以桃花自喻,表達自己也像它一樣孤獨,沒有人問起,落寞之情溢於言表,反映環境的零落荒寂,令人唏噓。這首詞以問句結束,啟迪讀者思考詞外之意,深化了詞的內涵,擴大了詞的表現空間。

這首詞深刻地向我們展示了王安石晚年在山中的生活,是如此的孤獨寂寞,雖然身處美景之中,卻是孤身一人,沒有知音。儘管如此,王安石還是用寫景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寓情於景,對山中的美景頗為喜愛。總的來説,《浣溪沙》反映了王安石晚年的生活情趣,表達出他晚年“人走茶涼”的寂寞之情,此情頗為深沉、悲涼。

《浣溪沙·百畝中庭半是苔》創作背景

王安石二度受挫後歸隱鐘山度過了生命中的最後十年,他的許多詞作於這個時期,內容大多為描繪江南景色,表現閒適心情之作。這類詞為數不少,有《清平樂》 、 《浣溪沙》 、 《生查子》和《千秋歲引·秋景》等。這類詞多作於元豐年間,反映了王安石晚年的生活情趣。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5

原文:

浣溪沙·庚申除夜

清代:納蘭性德

收取閒心冷處濃,舞裙猶憶柘枝紅。誰家刻燭待春風。

竹葉樽空翻採燕,九枝燈灺顫金蟲。風流端合倚天公。

譯文:

收取閒心冷處濃,舞裙猶憶柘枝紅。誰家刻燭待春風。

在寒冷的除夕夜裏把心裏濃烈的思念收起,且看眼前那柘枝舞女的紅裙,還像往年一樣絢爛嗎?想起自家當年在除夕夜裏在蠟燭上刻出痕跡採等待新春的到來。

竹葉樽空翻採燕,九枝燈灺顫金蟲。風流端合倚天公。

竹葉酒已經喝盡了,大家都在頭上戴着綵綢做成的燕子來歡慶新年的到來。燈燭已經熄滅了,剩下的燈花彷彿一條條金蟲在微微顫抖,如此風流快樂,全仗着天公的庇護啊。

註釋:

收取閒心冷處濃,舞裙猶憶柘(zhè)枝紅。誰家刻燭待春風。

柘枝:即柘枝舞。此舞唐代由西域傳入內地,初為獨舞,後演化為雙人舞,宋時發展為多人舞。誰家:哪一家,此處指自家。刻燭:在蠟燭上刻度數,點燃時以計時間。

竹葉樽(zūn)空翻採燕,九枝燈灺(xiè)顫金蟲。風流端合倚天公。

竹葉:指竹葉酒。採燕:舊俗於立春時剪綵綢為燕子形,飾於頭上。九枝燈:一干九枝的燭燈。灺,熄滅。金蟲:比喻燈花。端:真。合:應該,應當。

賞析:

上片寫年末歲尾,各家皆翹首以待新春第一個黎明的到來。“收取閒心冷處濃”,開篇第一句話就奠定了本詞的感情基調:在寒冷的除夕夜裏本應該拋開所有,放下一切,靜心等待,但濃郁的閒情卻是冷處偏濃。在一片本應該繁花着錦的情境中,納蘭卻似有一種無言的憂傷。“舞裙猶憶柘枝紅”,此情此景讓納蘭回憶起了當年觀看柘枝舞的情景,氣氛熱烈,婀娜婉轉。“誰家刻燭待春風”,想起自家當年在除夕夜裏在蠟燭上刻出痕跡採等待新春的到來,在文人墨客的眼中,這就是十分風雅的事情了。這兩句看似是回憶,卻也道出了納蘭在除夕夜的一種懷念往昔生活的心情。

下片寫守歲時的場景。富貴人家的除夕夜別有一派富貴景象:“竹葉樽空翻採燕,九枝燈灺顫金蟲”,竹葉酒喝盡了,頭戴採燕裝飾的人們歡歌笑語,興高采烈。九枝燈即將燃盡,餘光之中貴婦們頭上的金蟲頭飾與搖曳的燭光交相輝映,熠熠生輝。這兩句用酒杯、彩燕和燈幾種意象來襯托除夕夜的熱鬧,反映出整個除夕夜的歡騰的情景。這兩句還是對仗句。“竹葉樽”對“九枝燈”,“空”對“灺”,“翻彩燕”對“顫金蟲”,很是工整,這些豐滿的意象烘托出了除夕的喜慶氣氛。在這樣風流快活的場景中,納蘭是沉默的,冷峻的,“風流端合倚天公”,要成為與前賢比肩的“風流人物”,去建功立業,卻只能賴天公庇佑,非人力所能強求,這句也表明了納蘭對當年逍遙自在生活的無限回憶。

通篇來看,這首詞寫的是納蘭對往年除夕的回憶,詞中着力描寫了柘枝舞和舞女的美妙風流,也深隱地表達了自己對往昔生活的懷念之情。全詞情寓於景,清空而靈動。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6

【詩詞原文】

浣溪紗

宋·蘇軾

山下蘭芽短浸溪,

鬆間沙路淨無泥,

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

門前流水尚能西!

休將白髮唱黃雞。

【詩詞大意】

譯文一

山腳下蘭草嫩芽入小溪,

松林間小路清沙淨無泥,

傍晚細雨中杜鵑陣陣啼。

誰説人老不可再年少?

門前流水還能執著奔向西!

不必煩惱歎白髮,多愁唱黃雞!

譯文二

山下蘭芽短浸溪,(山下的蘭草已長得與溪水相連)鬆間沙路淨無泥,(松林間的小路乾乾淨淨的,沒有稀泥)瀟瀟暮雨子規啼。(天快黑了,細雨中傳來了子規的啼叫聲)

誰道人生無再少?(誰説人生就不能再年少)門前流水尚能西!(門前的溪水尚且能向西流去)休將白髮唱黃雞。(何必自傷白髮,感慨“黃雞催曉”)

【詩詞賞析】

蘇軾《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作於元豐五年(1082)三月。這時作者謫居黃州已經二年,得臂疾,往蘄水(今湖北浠水縣)請龐安常醫治。疾愈後與龐同遊清泉寺,那裏有“王逸少洗筆泉”,水極甘洌,下至蘭溪,水作西流,蘇軾感而填寫此詞。

作者這時已是48歲的人了,舊時已是接近所謂“知天命”之年,而且又聞“蕭蕭暮雨子規啼”,羈旅之情,應當是沉鬱的,但清明的山水給了他一個好感覺。臂疾已愈,龐安常又是個奇人,善醫而聾,雖聾而穎悟過人,以指畫字,不盡數字,輒了人深意(見《東坡志林》),因此,作者心境還是不差的,在這種情況下,忽見泉水西流,就激發起作者的不悲白髮、雖失意而仍想幹一番大事業的豪情壯志來。於是,“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一作“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的妙句就這樣誕生了。

黃雞催曉、白髮催年都是催人老的意思,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全詩用淺俗的語言,但“淺淺語亦覺不凡”,充分體現了作者善於駕馭語意,並使其藴含韻味的能力,而句中折射的哲理、積極和高亢的情調,千百年來更是感動了無數的讀者。

這是一首觸景生慨、藴含人生哲理的小詞,體現了作者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上片寫暮春遊清泉寺所見之幽雅景緻。山下溪水潺湲,溪邊的蘭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夾道的沙石小路,經過春雨的沖刷,潔淨無泥。時值日暮,松林間的杜鵑在瀟瀟細雨中啼叫着。這是一幅多麼幽美寧靜的山林景緻啊!首七字既點出遊清泉寺時的時令,也點明蘭溪之名的由來。“浸”字與“皋蘭被徑兮,斯路漸”(《楚辭·招魂》)中的“漸”字一樣,均有“蔓延”之意。蘭草此際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機勃勃,長勢很快,已由岸邊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鵑啼聲悽婉,本是易引發羈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際漫步溪邊,觸目無非生意,渾然忘卻塵世的喧囂和官場的污穢,心情是愉悦的。兼之疾病始愈,有醫者相伴遊賞,故杜鵑的啼叫亦未能攪亂作者此時之清興。總之,上片只是寫實景,其內心所喚起的應是對大自然的喜愛及對人生的回味,這就引出了下片的對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髮感慨和議論。“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漢·《長歌行》)。“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江水的東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華只有一次一樣,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曾使古今無數人為之悲歎。而作者此際面對着眼前西流的蘭溪水,卻產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為什麼不可以重新擁有青春年華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還童”,乃是説應保持一種年輕的樂觀的心態。因為人並不能改變這個世界;人所能改變的,僅僅是對這個世界的態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詩有“誰道使君不解飲,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裏朱顏看已失”諸句,乃嗟老歎衰之詞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認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應有那種“黃雞催曉”、朱顏已失的衰頹心態,體現了作者在貶謫期間曠達振作的精神狀態。

全詞的特點是即景抒慨,寫景純用白描,細緻淡雅;抒慨昂揚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於熙寧六年(1073)曾有詩云:“江邊身世兩悠悠,久與滄波共白頭。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其三)。乃是在錢塘潮來江水迴流時所生髮的感慨,與此詞旨趣有相近之處。但當時作者是自請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館的頭銜到美麗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並不濃。此時則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黃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輕易可以擺脱的。因此,此詞下片所表現出來的對青春活力的呼喚,對老而無為的觀點的否棄,便顯得尤為可貴。可以説,這種在“命壓人頭不奈何”的逆境中的樂觀奮發的精神,是蘇軾之所以受到後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7

十里西疇熟稻香,槿花籬落竹絲長,垂垂山果掛青黃。

濃霧知秋晨氣潤,薄雲遮日午陰涼,不須飛蓋護戎裝。

翻譯

金燦燦的十里平疇,飄來撲鼻的稻香,紅豔豔的木槿花開在農舍的竹籬旁,迎風搖曳的毛竹又青又長,青黃相間的累累山果,笑盈盈地掛在枝頭上。

秋天的早晨霧氣漸濃,濕潤的空氣令人清爽。正午的薄雲又遮住了太陽,更不用隨從張蓋護住我的戎裝。

註釋

疇:田地。

槿花:是木槿或紫槿的花。正因其多色豔,可做欣賞植物,也可以作為一種中藥使用,同時可以食用。

飛蓋:用以遮蔭的篷蓋。

戎裝:詞人當時為四川制置使,故戎粧出遊,帶有隨從張蓋遮蔭。

賞析

范成大是一位熱愛自然、熱愛農村生活的詩人,他雖然“累官權吏部尚書,拜參知政事,嘗帥蜀,繼帥廣西,復帥金陵”,但卻對鄉土具有一種赤子之心的感情,從“不須飛蓋護戎裝”一語來看,這首小令當寫於戎馬倥傯之中,寫於他軍旅生活的江村道上。

小令上闋寫他在江村道上的所見:十里平疇,稻穗已黃,微風裊裊,送來陣陣新谷的芳香,而那素淨的木槿花在農家籬笆前飄落下片片潔白的花瓣,叢叢的青竹間縷縷遊絲正在秋天的麗日下閃着熠熠的金光,詞人騎着馬來到一處果木林立的山岡下,舉頭一望,滿樹果實累累壓在枝頭,有的還青綠未熟,有的則已經透着成熟的金黃。這三句詩是三個典型意象羣,它把秋日農村的美景作了極其形象的概括,寫出了江南農家的獨特風貌,而且,富有視角的流動感和行蹤的變化性,使讀者隨着詩人的馬蹄“走馬看花”地欣賞江村道上的一路風光,詞人對農村生活與自然景物的熱愛也便由這景物的描寫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使讀者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

下闋寫詞人在江村道上的感受。當然上闋也是詞人的一種感受,但偏重於主觀上的一種情緒的抒寫:“濃霧知秋晨氣潤”,寫出清晨在濃霧中行進的那種微妙的感覺:秋晨田野上往往飄散着濃濃的霧靄。古人説“一葉知秋”,殊不知濃霧亦可知秋,這種由藝術到哲理性的提煉為人所未道,因而顯得非常新穎獨特。霧濃則濕度大,濕度大則空氣潤。“秋晨氣潤”又是一句藝術性兼生活哲理性的概括,它毋寧是詞人希望歸返自然的象徵。“薄雲遮日午陰涼”是詞人行於江村道上的又一直覺感受,它與“不須飛蓋護戎裝”相連,就具有了豐富的內涵:“薄雲”就是一柄遮天蓋地的太陽傘嗎,有了這樣的天傘,人就可以受用天然的蔭涼,而避免酷日當頭的曝曬,這比用車前的飛蓋來遮陽要強似百倍。詞人在這裏好像也有一種寄託:歸返大自然比之戎裝事主要自由自在得多,小令的深層意藴就在這裏。

賞析二

上片三句詞人以顏色變換為線索,先遠後近,凝具匠心。第一句寫遠景,金燦燦的十里平疇,稻香撲鼻。第二句稍近些,紅豔的木槿花後,有青翠的修竹在迎風搖曳。第三句寫近旁的山坡上,累累山果掛滿枝頭,青黃相間,低頭搖晃,招人喜愛。好一派豐收景象。充分體現了這位著名田園詩人在描繪江村美景方面的才華。

下片旨在寫詞人的旅途感受。時已初秋,晨霧漸渭,空氣濕潤,即使到了中午,因薄雲遮日,也漸覺涼爽宜人。末句寫詞人舍車騎馬,戎裝而行,飽覽這迷人的秋色,寄託了詞人對於大自然的無限熱愛。

詞中描寫了詞人身着戎裝巡行在“江村道中”所見優美的田園風光。一個秋天的早晨,詞人戎裝出遊。江村的早晨,濃霧瀰漫,秋氣涼潤。太陽出來後,濃霧散去,只見十里平川,稻穀飄香;村莊周圍,槿花盛開,細長的竹枝隨風飄舞;村後小山坡上掛滿或青或黃的累累碩果,好一派喜人的秋收景象!詞人一路巡行,興致極高,走在太陽底下,連隨從為他打傘遮陽他都不需要。作為一個負有守土重任的封疆大吏,詞人在看到防區內這一派美麗而又豐饒的田園風光時,既充滿了欣喜與熱愛之情,同時也平添了保家衞國的信心和力量。

創作背景

范成大曾任四川制置使。南宋時,川蜀、襄漢和兩淮為沿邊重鎮,與金國接壤,常須戒備。所以范成大在擔任四川I制置使期間出遊時常常要身着戎裝。這首《浣溪沙》詞大概就是詞人在蜀中所作。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8

浣溪沙·消息誰傳到拒霜

消息誰傳到拒霜?兩行斜雁碧天長。晚秋風景倍淒涼。

銀蒜押簾人寂寂,玉釵敲竹信茫茫。黃花開也近重陽。

古詩簡介

《浣溪沙·消息誰傳到拒霜》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創作的一首詞。該詞運用了渲染法和點染法。詞的上片描寫深秋遠眺之景,下片寫女子在屋內百無聊賴,俱表現了盼望情人歸來的心情。全詞亦情亦景,交織渾融,表達了詞人對昔日情人的思念之情。

翻譯/譯文

究竟是誰傳來消息説木芙蓉花開的時候那人就會歸來?長天一色,兩行大雁緩緩斜向南飛去,晚秋的景緻益發淒涼。

蒜頭形的銀製簾墜壓着簾子,有人寂寞地獨坐閨中,玉釵輕輕敲着竹,而心中的人蹤跡杳無,菊花又盛開了,眼看重陽就要近了。

註釋

⑴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因春秋時期人西施浣紗於若耶溪而得名,後用作詞牌名,又名“浣溪紗”“小庭花”等。此調有平仄兩體。全詞分上下兩片,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過片二句用對偶句的居多。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於上口,為婉約派與豪放派多數詞人所常用。

⑵拒霜:木芙蓉花,俗稱芙蓉或芙蓉花,仲秋開花,耐寒不落,故名。

⑶銀蒜:銀製的蒜形簾押。蘇軾《哨遍·春詞》:“睡起畫堂,銀蒜押簾,珠幕雲垂地。”

⑷玉釵敲竹:用玉釵輕輕敲竹,表示心事難耐,藉以排遣愁懷。唐高適《聽張立本女吟》:“自把玉答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一作“玉釵敲燭”。

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於康熙年間。詞人在重陽節到來之時,為了抒發對往日情人的思念之情,故作下此詞。

賞析/鑑賞

文學鑑賞

從詞的內容來看,這是寫重陽節到來,詩人又深切地懷念起往日的情人來了,他彷徨不安,躊躇難耐,遂賦此以排遣孤寂無聊的幽情。值得注意的是詞全從對方落筆,這就加倍地表現出他那強烈而深摯的懷念之情。

這首詞上片寫室外秋景及心境:拒霜花開,斜燕南飛,而徵人消息杳然,無人傳遞,倍感秋色淒涼。此處秋景其實清爽:拒紅霜,晴空碧,雁斜飛,並無黯淡之狀。元代白珽《西湖賦》雲:“秋榮不淡,拒霜已紅。”然而木芙蓉性頗耐寒,且能“千株掃作一番黃,只有芙蓉獨自芳。”(蘇軾《和陳述古拒霜花》),雖時至晚秋而紅豔如故。唐李羣玉《九日》詩云:“半嶺殘陽銜樹落,一行斜雁向人來。”黃昏殘陽,斜雁向人,色彩昏暗,氛圍悲涼;而此處則是碧空如洗,天闊氣清,斜雁南飛,氛圍開朗。思婦眼中之秋景乃“有我之境”:或許徵人有約中秋返家團聚,此時拒霜已開,不見人歸,雖花紅而難令伊人心暖;常言鴻雁傳書,如今雁羣斜飛未傳徵人消息,雖天碧亦是傷心碧,只能令伊人心傷。因此,淒涼的並非秋色,實乃思婦心境。

下片寫室內情形及愁緒:簾幕低垂,因以銀蒜相壓而紋絲不動,伊人寂寞難熬,只能以玉釵敲竹派遣煩愁。敲竹的細節刻畫乃詞人獨創,此處伊人以玉釵敲竹,其聲極不堪,其情更愁慘,確是奇絕之筆。結局寫菊花盛開,時近重陽,徵人歸期乃“信茫茫”,既與首句意象呼應,又啟人聯想:伊人獨守閨房,心境淒涼,愁思如縷,已是“人比黃花瘦”。(李清照《醉花陰·九日》)全詞景情俱到,亦情亦景,交織渾融,讀起來淒涼孤苦,使人惆悵不歡。

這首詞在意象使用上主要採用了渲染法,尤其是對“秋”的渲染。不知何時,思念的人在遠方傳來消息説秋天會回到她的身邊,於是秋就超出本身作為季節的含義,成為了相見的時間,成為期盼的季節。這詞中首先是“拒霜”花開,然後“兩行秋雁”,後更直接説“晚秋風景”、“黃花開”以及“近重陽”,這些都在刻意點染季節。可以説這首詞是通過渲染秋來突出愁,要表達的正是期待落空的愁思。

除用渲染法表達情感外,詞中還恰如其分地運用了點染法,對“閒”進行了很好的點染。下片三句中人寂寞淒涼,萬事無心,百無聊賴,無盡空虛,尤其是“玉釵敲燭”一句,表現的何等空虛。詞中通過渲染和點染的結合,表現出客觀世界的“秋”以及淺層內心世界的“閒”,從而將深層次的“淒涼”表達出來。

名家點評

著名漢學家、紅學家吳世昌《詞林新話》:“此必有相知名菊者為此詞所屬意,惜其本事已不可考。”

清代文學家顧貞觀:“容若詞一種悽婉處,令人不忍卒讀。”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9

攤破浣溪沙·菡萏香銷翠葉殘

五代:李璟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雨夢迴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何限恨,倚欄干。(欄 通:闌)

譯文及註釋

菡(hàn)萏(dàn)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sháo)光共憔悴,不堪看。

荷花落盡,香氣消散,荷葉凋殘,西風從綠波之間吹起,使人愁緒滿懷。美好的景緻與觀荷人的情趣一起憔悴了,哪裏還忍心再看。

菡萏:荷花的別稱。西風愁起:西風從綠波之間起來。以花葉凋零,故曰“愁起”。

細雨夢迴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shēng)寒。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干。

細雨綿綿,夢境中塞外風物緲遠。吹到最後一曲,寒笙嗚咽之聲久久迴盪在小樓中。想起故人舊事,含淚倚欄,懷抱無窮幽怨。

雞塞:亦作雞祿山。這裏泛指邊塞。徹:大麴中的最後一遍。“吹徹“意謂吹到最後一曲。玉笙寒:玉笙以銅質簧片發聲,遇冷則音聲不暢,需要加熱,叫暖笙。

譯文及註釋

譯文

荷花落盡,香氣消散,荷葉凋殘,西風從綠波之間吹起,使人愁緒滿懷。美好的景緻與觀荷人的情趣一起憔悴了,哪裏還忍心再看。

細雨綿綿,夢境中塞外風物緲遠。吹到最後一曲,寒笙嗚咽之聲久久迴盪在小樓中。想起故人舊事,含淚倚欄,懷抱無窮幽怨。

註釋

攤破浣溪沙:詞牌名。又名“添字浣溪沙”“山花子”“南唐浣溪沙”。雙調四十八字,前闋三平韻,後闋兩平韻,一韻到底。前後闋基本相同,只是前闋首句平腳押韻,後闋首句仄腳不押韻。後闋開始兩句一般要求對仗。這是把四十二字的“浣溪沙”前後闋末句擴展成兩句,所以叫“攤破浣溪沙”。

菡萏:荷花的別稱。

西風愁起:西風從綠波之間起來。以花葉凋零,故曰“愁起“。

雞塞:亦作雞祿山。這裏泛指邊塞。

徹:大麴中的最後一遍。“吹徹“意謂吹到最後一曲。笙以吹久而含潤,故云”寒“。玉笙寒:玉笙以銅質簧片發聲,遇冷則音聲不暢,需要加熱,叫暖笙。

賞析

此詞上片重在寫景,下片重在寫人抒情。寫景從西風殘荷的畫面寫起,以韶光憔悴在加重,更見秋景不堪;寫人從思婦懷人寫起,夢迴而感雞塞征夫之遙遠,倚欄而更見淒涼。

詞的上片着重寫景。

菡萏,荷花的別稱。文字的語言是形象的,所以作者一上來就説:“菡萏香銷翠葉殘”。説“香”,點其“味”;説“翠”,重其“色”。此時味去葉枯確然使人惆悵。西風,秋風之謂也。綠波,寫的是瑩瑩秋水。如果説上句是重在寫秋色,那麼這一句則重在寫秋容。一個“愁”字,把秋風和秋水都擬人化了,於是,外在的景物也霎時同作家的內在感情溶為一體了,詞作也因之而籠罩了一層濃重的蕭瑟氣氛。

三、四兩句,由景生情,更進一步突出作家的主觀感受。韶光,指春光。在這裏,作家以其獨特而深刻的感受告訴人們:在這秋色滿天的時節,美好的春光連同荷花的清芬、荷葉的秀翠,還有觀荷人的情趣一起憔悴了,在濃重的蕭瑟氣氛中又平添了一種悲涼悽清的氣氛。“不堪看”三字,質樸而有力,明白而深沉,活脱脱地抒發了詩人的主觀感情。“自古逢秋悲寂寥”(唐劉禹錫詩句)。李璟雖然位高為皇帝,但是生性懦弱,再加上當時內外矛盾重重,境遇相當危苦,此時此刻,觸景傷情,從而產生無窮的痛苦和哀怨是十分自然的。

詞的下片着重抒情。

首句,託夢境訴哀情。一夢醒來,雨聲細細,夢境即便美好,但所夢之人畢竟遠在邊塞(雞塞,雞麓塞,在今陝西省。這裏泛指邊塞),可思可望而不可即。的確是“雨亦綿綿,思亦綿綿”。“小樓”句,以吹笙襯悽清。風雨高樓,玉笙整整吹奏了一曲(徹,遍,段。吹徹,吹完最後一段),因吹久而凝水,笙寒而聲咽,映襯了作家的寂寞孤清。這兩句亦遠亦近,亦虛亦實,亦聲亦情,而且對仗工巧,是千古傳唱的名句。

最後兩句,直抒胸臆。環境如此悽清,人事如此悲涼,不能不使人潸然淚下,滿懷怨恨。“多少”,“何限”,數不清,説不盡。流不完的淚,訴不盡的恨;淚因恨灑,恨依淚傾。語雖平淡,但很能打動人心。結語“倚欄干”一句,寫物寫人更寫情,脈脈深長,語已盡而意無窮。

這首詞有些版本題名“秋思”,看來是切合的。李廷機評論過這首詞是“字字佳,含秋思極妙”(《全唐五代詞》四四一頁)。確實,它佈景生思,情景交融,其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10

山繞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水晶樓下欲三更。

霧柳暗時雲度月,露荷翻處水流螢。蕭蕭散發到天明。

譯文

連綿的山巒環繞着平湖,波濤很大,有搖動城牆之勢。湖水的波光裏倒映着山巒的.影子,浸染着山的青翠。就要到三更時分,湖光盪漾,照到樓上猶如水晶一般清瑩。

天上的流雲是不是遮住月亮,柳樹如同籠罩在霧中時明時暗。帶着露珠的荷葉被風吹動,荷葉上的水珠閃亮如螢火。散開的頭髮花白稀疏,靜靜地待到天明。

註釋

浣(huàn)溪沙:詞牌名,曾為唐代教坊曲名。

平湖:湖名,位於嘉興東南。

波撼(hàn)城:波濤洶湧,撼動城郭。化用孟浩然《臨洞庭》:“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詩意。

浸(jìn):浸染。

水晶樓:樓名,在浙江吳興。一説指湖水泛着波光照到樓上,如同水晶一樣。

欲:將要。

三更(gēng):半夜,午夜。

霧柳:指柳樹如同霧罩着一樣陰暗。

度(dù):指遮擋。

露荷:帶着露珠的荷葉。

水流螢(yíng):風擺荷葉,葉上水珠閃亮得就像螢火蟲一樣。

蕭蕭(xiāo xiāo):指頭髮花白稀疏的樣子。

散(sǎn)發:散開的頭髮。

賞析

“山繞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兩句詞人運用了兩個色彩迥異的動詞“撼”、“浸”,前者修飾出一雙巨臂搖盪着水中的孤城的畫面,施展力與暴;後者刻畫了少女的柔指輕撫着情人,展現了情與愛的綿柔。兩個字描寫了湖水的剛與柔,對比鮮明地描寫了自然美景的神祕。“水晶”二字體現其玲瓏剔透,“欲三更”表明了時間,暗示了詞人在此遊玩至深夜,襯托景色之美。“露荷翻處水流螢”,“流螢”二字作喻形象表現出荷葉沾染了露水後的清瑩明麗。“霧柳”句通過“暗”、“度”二字寫盡了柳的朦朧、月的舒緩;“露荷”句則憑藉“翻”、“流”二字傳達了露荷的圓潤、螢的飄忽,“蕭蕭”帶有自嘲的意思,也體現了詞人的自由瀟灑,“散發”體現了詞人的不羈。

上片一開始,詞人以雄渾的氣勢推出了一個蕩人心魄的畫面:平湖環繞,波濤震天,孤城獨立。孟浩然《臨洞庭》雲:“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詞人所採用的藝術手法和孟詩有暗合之處,但只是客觀物象和由此引起的蒼茫闊大的意緒在形式上的自然重疊,而不是主觀上的刻意模仿。下句意境突變,“湖光倒影浸山青。”詞人展現了一個平靜而恬淡的畫面:湖光瀲灩,山色青葱,盪漾着沉醉的氤氲。這恰恰和以上波濤震天的懾人氣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畫面的轉換不但體現了動中有靜、剛中有柔的自然景觀上的複雜的情趣,而且在情緒上帶來了大起大落。末句“水晶樓下欲三更”是對以上畫面意境上的補充,它為詞人所詠歎的景物籠罩上了一層朦朧的神祕的氛圍。“三更”點明時在深夜,從而為下闋對夜景的具體描繪作了過渡性的鋪墊。

到了下片,詞人意猶未盡,仍然陶醉於自然景觀之中。所不同者,此時詞人所刻畫的夜景主題愈加明瞭,“霧柳暗時雲度月,露荷翻處水流螢”兩句正體現了這一變化,前句暗合秦觀《踏莎行·郴州旅舍》中“霧失樓台、月迷津渡”的情韻,後句又為這銷魂的意境增添了幾許生意、幾許亮色——露珠敲荷,流螢相逐。這兩句不僅意境幽美,而且對仗和遣詞也極為精工、貼切。由於詞人從細微的感觸着筆,表現了一種纏綿的風情。詞人疲於世情的心靈也得到了淨化與昇華,滋長了一種放曠的情懷,正如他在結句中所説的:“蕭蕭散發到天明”——詞人為自己勾畫了一個超脱者的形象。它雖沒有張孝祥在《念奴嬌·過洞庭》中所表達的“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的人格上的闊大與深厚,但卻有其“不知今夕何夕”的達觀與迷戀。

這是一首描寫湖景的清新雋永的小詞,上片寫湖水由晝至夜的變化,始而波湧撼城,繼而平靜如鏡,浸山映樓。下片寫夜景變化,月陰時柳晤籠霧,荷翻時露流如螢。詩情畫意,使詞人流連至天明。總觀這首詞,它的重心在於寫景,通過景觀的變化帶動情緒的升沉。因此,全詞只有末句直抒胸臆,但詞人思想與情感卻暗藏於全詩,於“景”的空靈中無處不感到“情”的滲透與激盪。

創作背景

此詞為詞人晚年遊覽江浙一帶時所作。宋高宗紹興元年年底,詞人退居在福建生活。高宗建炎3年到紹興19年(公元1129—1149年)二十年間,詞人一直與諸多居閩友人保持着密切的聯繫和互動,共寫了44首交遊詞。這首《浣溪沙》就是詞人晚年遊覽江浙一帶的山水美景時所作。

張元幹

張元幹(1091年—約1161年),字仲宗,號蘆川居士、真隱山人,晚年自稱蘆川老隱。蘆川永福人(今福建永泰嵩口鎮月洲村人)。歷任太學上舍生、陳留縣丞。金兵圍汴,秦檜當國時,入李綱麾下,堅決抗金,力諫死守。曾賦《賀新郎》詞贈李綱,後秦檜聞此事,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元幹爾後漫遊江浙等地,客死他鄉,卒年約七十,歸葬閩之螺山。張元干與張孝祥一起號稱南宋初期“詞壇雙璧”。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11

身向雲山那畔行,北風吹斷馬嘶聲,深秋遠塞若為情!一抹晚煙荒戍壘,半竿斜日舊關城。

古今幽恨幾時平!——清代·納蘭性德《浣溪沙·身向雲山那畔行》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向着北方邊疆一路前行,凜冽的北風吹散了駿馬的嘶鳴。在遙遠的邊塞,蕭瑟的深秋季節,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落日時分,一抹晚煙荒涼蕭瑟的營壘上,半竿紅日斜掛在舊時關城,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來金戈鐵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註釋

浣溪沙:詞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雙調四十二字,五平韻。

那畔:那邊。

若為:怎為。

荒戍壘:荒涼蕭瑟的營壘。戍:保衞。

賞析

該詞上片“身向”句説明行程遼遠。“北風”句片寒風吹來,滿耳盡是馬嘶之聲。然後作一小結。下片“一抹”二句寫眼前景色,末句畫龍點睛,指出了這首詞傾主旨在於“境今幽恨”。全詞情景交融,結尾處更是點明主旨,風強語意,抒發情感。

“身向雲山那畔行”,起句點明此行之目傾地,很容易聯想起同是納蘭傾“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北風吹斷馬嘶聲。”“北風”言明時節為秋,亦稱“秋聲”。唐蘇頲《汾上驚秋》有:“北風吹白雲,萬里渡河汾。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邊地北風,從來都音聲肅殺,聽了這肅殺之聲,只會使人愁緒紛亂,心情悲傷。而納蘭在此處雲“北風吹斷馬嘶聲”。聽聞如此強勁,如此凜冽傾北風,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難依他會感慨“深秋遠塞若為情”。

“一抹晚煙荒戍壘,半竿斜日舊關城”以簡境疏墨之筆勾勒了一幅充滿蕭索之氣傾戰地風光側面。晚煙一抹,裊然升起,飄蕩於天際,營壘荒涼而蕭瑟;時至黃昏,落日半斜,沒於旗杆,而關城依舊。詞中傾寥廓傾意境不禁讓人想起王維傾“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以及范仲淹傾“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故而張草紉在《納蘭詞箋註》前言中言,納蘭傾邊塞詞“寫得精勁深雄,可以説是填補了詞作品上傾一個空白點”。然而平心而論,無論是“一抹晚煙荒戍壘,半竿斜日舊關城”、“萬帳穹廬人醉,星影要搖欲墜”,還是“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納蘭都不過是邊塞所見所歷傾白描,作者本身並沒有傾注深刻傾生命體驗,這類作品傾張力無法與范仲淹“塞下秋來風景異”同日而語。不過,納蘭傾邊塞詞當中那種漂泊傾詩意傾自我放逐感傾確是其獨擅。比如該篇傾結尾“境今幽恨幾時平”,極寫出塞遠行傾清苦和境今幽恨,既不同於遣戍關外傾流人悽楚哀苦傾呻吟,又不是衞邊士卒萬里懷鄉之浩歎,而是納蘭對浩渺傾宇宙,紛繁傾人生以及無常傾世事傾獨特感悟,雖可能囿於一己,然而其情不勝真誠,其感不勝拳摯。

歷史原因與環境原因以及詞人自身傾性格交織在一起,天時、地利、人和,造就了這一曲邊塞蒼歌。全詞除結句外,均以寫景為主,景中含情,納蘭傾一草一木皆有靈性:雖然作者一直未曾直接抒發要表達傾情感,但人們從字裏行間揣摩出作者傾感受。“吹斷”二字寫盡了北國秋冬之險惡,“若為情”傾發問中帶出了作者對到任傾迷茫與不安。環境險惡,前途未卜,納蘭胸中風起雲湧:懷境之心,戀鄉之情,憂慮之思,紛紛擾擾難以平靜。此時邊關傾雲煙、堡壘、落日均染上了情緒傾色彩。整個邊關不再是唐人筆下傾雄渾、蒼涼、悲壯,取而代之傾是滿目蕭瑟傾冷清與破敗。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12

原文:

浣溪沙·江村道中

十里西疇熟稻香,槿花籬落竹絲長,垂垂山果掛青黃。

濃霧知秋晨氣潤,薄雲遮日午陰涼,不須飛蓋護戎裝。

譯文:

金燦燦的十里平疇,飄來撲鼻的稻香,紅豔豔的木槿花開在農舍的竹籬旁,迎風搖曳的毛竹又青又長,青黃相間的累累山果,笑盈盈地掛在枝頭上。

秋天的早晨霧氣漸濃,濕潤的空氣令人清爽。正午的薄雲又遮住了太陽,更不用隨從張蓋護住我的戎裝。

註釋:

①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分平仄兩體,字數以四十二字居多,還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兩種。最早採用此調的是唐人韓偓,通常以其詞為正體,另有四種變體。全詞分兩片,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此調音節明快,為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

②疇(chóu):田地。

③槿(jǐn)花:是木槿或紫槿的花。正因其多色豔,可做欣賞植物,也可以作為一種中藥使用,同時可以食用。

④飛蓋:用以遮蔭的篷蓋。

⑤戎(róng)裝:詞人當時為四川制置使,故戎粧出遊,帶有隨從張蓋遮蔭。

賞析:

上片三句詞人以顏色變換為線索,先遠後近,凝具匠心。第一句寫遠景,金燦燦的十里平疇,稻香撲鼻。第二句稍近些,紅豔的木槿花後,有青翠的修竹在迎風搖曳。第三句寫近旁的山坡上,累累山果掛滿枝頭,青黃相間,低頭搖晃,招人喜愛。好一派豐收景象。充分體現了這位著名田園詩人在描繪江村美景方面的才華。

下片旨在寫詞人的旅途感受。時已初秋,晨霧漸渭,空氣濕潤,即使到了中午,因薄雲遮日,也漸覺涼爽宜人。末句寫詞人舍車騎馬,戎裝而行,飽覽這迷人的秋色,寄託了詞人對於大自然的無限熱愛。

[5]詞中描寫了詞人身着戎裝巡行在“江村道中”所見優美的田園風光。一個秋天的早晨,詞人戎裝出遊。江村的早晨,濃霧瀰漫,秋氣涼潤。太陽出來後,濃霧散去,只見十里平川,稻穀飄香;村莊周圍,槿花盛開,細長的竹枝隨風飄舞;村後小山坡上掛滿或青或黃的累累碩果,好一派喜人的秋收景象!詞人一路巡行,興致極高,走在太陽底下,連隨從為他打傘遮陽他都不需要。作為一個負有守土重任的封疆大吏,詞人在看到防區內這一派美麗而又豐饒的田園風光時,既充滿了欣喜與熱愛之情,同時也平添了保家衞國的信心和力量。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13

原文:

浣溪沙·殘雪凝輝冷畫屏

[清代]納蘭性德

殘雪凝輝冷畫屏,落梅橫笛已三更,更無人處月朧明。

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斷腸聲裏憶平生。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殘雪凝聚的餘暉照射在繪有山水畫的屏風上,透着陣陣寒意。已到三更時分,遠處卻傳來《梅花落》的笛聲。夜深人靜突然憶起往事,月色於無人處也好像朦朧起來。

我是人世間一個惆悵的過客,我知道你為何事而淚流滿面淚流滿面。怕是在斷腸的笛聲裏,你回憶起了平生的點點滴滴。

註釋

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因春秋時期人西施浣紗於若耶溪而得名,後用作詞牌名,又名“浣溪紗”“小庭花”等。此調有平仄兩體。全詞分上下兩片,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過片二句用對偶句的居多。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於上口,為婉約派與豪放派多數詞人所常用。

殘雪:尚未化盡的雪。

畫屏:繪有彩畫的屏風。

落梅:古代羌族樂曲名,又名《梅花落》,以橫笛吹奏。

月朧(lóng)明:指月色朦朧,不甚分明。

惆悵:傷感,愁悶,失意。客:過客。

賞析:

這首詞采用上片寫景下片抒情的傳統手法,是一首以抒發人生惆悵為主題的詞。

詞的上片整體比較平實,主要下力在於營造氛圍上。

“殘雪凝輝冷畫屏,落梅橫笛已三更,更無人處月朧明。”點明瞭環境,包括地點是在書房,時間則是在稍有月色的殘雪之夜。接着視覺轉換,由視覺轉移到聽覺上。這句通過“殘雪”、“凝輝”、“落梅”、“三更”、“月朧明”等字句,營造出了一種既清且冷,既孤且單的意境,大有“世人皆醉我獨醒”的孤獨感,而這種感覺大抵只能給人帶來痛苦和茫然。

下片在上片的情感氛圍籠罩下,突然情感爆發出來。

“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的問句,可謂起的妙絕。這是容若因笛曲起意,自傷身世的哀歎。這兩句中似乎有相對的主體,一個是“我是人間惆悵客”的“我”,另一個是“知君何事淚縱橫”的君。但從詞意看來,更應該是靈犀暗生的獨自感慨,而不是朋友間當面的對談傾訴。所以説,這個“君”指的是容若自己。當一個人倦了,累了,苦了,傷了的時候,便不禁會忍不住地自言自語,自怨自艾,自問自答,何況是納蘭這樣的至情至性之人。

最後一句“斷腸聲裏憶平生”更是點睛之筆,短短七字,不禁令人潸然淚下。見慣了哀而不傷,隱而不發,反而更容易被這樣痛徹心扉的悽絕之美打動。閉上眼睛彷彿依然能看到詞人在那一片斷腸聲裏,落淚傷神。這句有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聯繫了上片下片,將夜半笛聲同憶平生結合起來;另一方面,用一個結尾來營造一個新的開始,也就是“憶平生”三個字,這三個字能引導人們聯想到詞人的生活,去思考更多的東西,可以説是個很好的留白。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14

殘雪凝輝冷畫屏,落梅橫笛已三更,更無人處月朧明。

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斷腸聲裏憶平生。

「翻譯」

殘雪凝輝讓温暖的畫屏變得冰冷。梅花隨涼風飄落,憂傷的笛聲傳來,已是寂寞黃昏。深夜想起了往事,月色於無人處也好象朦朧起來。

(世人皆醉我獨醒)我,世間哀愁的過客,身世淒涼。為何我在知道你的故事後淚流滿面?(你此指容若本人,自言自語)痛徹心扉地哭泣,在斷腸聲裏,回憶自己淒涼的一生。

「註釋」

畫屏:繪有彩畫的屏風。

落梅:古代羌族樂曲名,又名《梅花落》,以橫笛吹奏。

月朧明:指月色朦朧,不甚分明。

「賞析」

本詞運用了老套的上闋寫景,下闋抒情的手法,但景清情切,頗令人動容。就如同面對同樣的材料,高明的廚師和平庸的廚師卻能做出天壤之別的兩種味道來。納蘭顯然是前者。

上闋通過“殘雪”、“凝輝”、“落梅”、“三更”、“月朧明”等字句,營造出了一種既清且冷,既孤且單的意境,大有屈原“世人皆醉我獨醒”的孤獨感,而這種感覺大抵只能給人帶來痛苦和茫然。接着他便拋出“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的問句,這是容若因笛曲起意,自傷身世的哀歎。由詞意看來,更應該是靈犀暗生的獨自感慨,而不是朋友間當面的對談傾訴。所以説,這個“君”指的是容若自己。當一個人倦了,累了,苦了,傷了的時候,便不禁會忍不住地自言自語,自怨自艾,自問自答,何況是納蘭這樣的至情至性之人呢?本來詞句至此,已令讀者唏噓不已,誰知下一句“斷腸聲裏憶平生”更是點睛之筆,短短七字,不禁令人潸然淚下···見慣了哀而不傷,隱而不發,反而更容易被這樣痛徹心扉的悽絕之美打動。閉上眼睛彷彿依然能看到容若在那一片斷腸聲裏,落淚傷神。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15

原文

朝代:五代

作者:李璟

原文:

手卷真珠上玉鈎,依前春恨鎖重樓。風裏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譯文及註釋:

作者:佚名

譯文

捲起珍珠做的簾子,掛上簾鈎,在高樓上遠望的我和從前一樣,愁緒依然深鎖。風裏的落花那麼憔悴,誰是它的主人呢?這使我越想越加茫然。

信使不曾捎來遠方行人的音訊,雨中的丁香花讓我想起凝結的憂愁。我回頭眺望暮色裏的三峽,看江水從天而降,浩蕩奔流。

註釋

⑴攤破浣溪沙:詞牌名。又名“添字浣溪沙”“山花子”“南唐浣溪沙”。雙調四十八字,前闋三平韻,後闋兩平韻,一韻到底。前後闋基本相同,只是前闋首句平腳押韻,後闋首句仄腳不押韻。後闋開始兩句一般要求對仗。這是把四十二字的“浣溪沙”前後闋末句擴展成兩句,所以叫“攤破浣溪沙”。

⑵真珠:以珍珠編織之簾。或為簾之美稱。《西京雜記》:“昭陽殿織珠為簾,風至則鳴,如珩佩之聲”。玉鈎:簾鈎之美稱。

⑶依前:依然,依舊。春恨:猶春愁,春怨。鎖:這裏形容春恨籠罩。

⑷悠悠:形容憂思不盡。

⑸青鳥:傳説曾為西王母傳遞消息給漢武帝。這裏指帶信的人。《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幸有三足鳥為之使。”注:“三足鳥,青鳥也。主西王母取食。”雲外:指遙遠的地方。

⑹丁香結:丁香的花蕾。此處詩人用以象徵愁心。

⑺三楚:指南楚、東楚、西楚。三楚地域,説法不一。這裏用《漢書·高帝紀》注:江陵(今湖北江陵一帶)為南楚。吳(今江蘇吳縣一帶)為東楚。彭城(今江蘇銅山縣一帶)為西楚。“三楚暮”,一作“三峽暮”。

賞析:

作者:佚名

這是一首傷春詞、春恨詞。詞人賦恨在者所在多有,然慣用暗筆,像這首在詞中點明“春恨”還是罕見的。詞的上片從落花無主着筆,寫春恨所以產生的觸媒;下片從思念難解立意,將春恨產生的根源揭示得含蓄而又深沉。作者用了詞家慣用的對景抒情的手法,然而卻用得很不一般。

詞的開頭頭先來了句“手卷真珠上玉鈎”,即非景語,也非情語,而是客觀平直的敍述,算不上以景呼情,也算不上以情喚景。首句“真珠”二字或作“珠簾”,但正如古人所云:“言‘真珠’,千古之善讀者都知其為簾,若説‘珠簾’,寧知其為真珠耶!是舉真珠可包珠簾,舉珠簾不足以包真珠也。後人妄改,非所謂知音。”“手卷真珠上玉鈎,依前春恨鎖重樓”二句委婉、細膩,捲簾本欲觀省景物,借抒懷抱,而既卷之後,依舊春愁浩蕩。可見,“鎖”是一種無所不在的心靈桎梏,使人慾銷愁而不可得。而“春恨”並不是抽象的,“風裏落花誰是主”,風不僅吹落花朵,更將凋零的殘紅吹得四處飛揚,無處歸宿。在這裏可以看到的是人的身世飄零,孤獨無依。

上片結句“思悠悠”,正是因此而思緒蕭索,悠然神往。

下片從人事着筆,是對春恨的進一步申説,也是“思悠悠”的直接結果。“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則點出了“春恨”綿綿的緣由所在。此句反用西王母與漢武帝典故。據説三足的青鳥是西王母的侍者,七月七日那天,漢武帝忽見青鳥飛集殿前,遂後西王母即至。然而所思主人遠在雲外,青鳥也不為之傳信,思念難解的主人公就更加感到春恨的沉重了。“丁香結”本是丁香的花蕾,取固結難解之意,詩人多用它比喻相思之愁的鬱結不散,如李商隱《代贈》詩有句:“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李璟的獨創就在於將丁香結化入雨中的境界,使象徵愁心的喻體丁香花蕾更加悽楚動人,更加令人憐憫,“青鳥”、“丁香”二句合看又恰是一聯工穩的對仗,一人事,一時景,這律詩般的俊語將思念難解之情寫得既空靈透脱而又真摯實在。至此,詞的感情已經十分濃郁、飽滿。當手卷真珠上玉鈎的時刻,已經春恨綿綿;風裏落花無主,青鳥不傳信,丁香空結,則徒然的嚮往已經成為無望,這已是無可逃避的結局。

最後以景語作結:“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楚天日暮,長江接天,這樣的背景暗示着愁思的深廣。“接天流”三個字讓人想起“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就這一意境而言,李璟李煜父子是一脈相承的。另外,從整首詞來看,末句的境界突然拓展,詞中的一腔愁懷置於一個與其身世密切相關的歷史地理環境中,與心靈的起伏波動也是密切相合的。

那充滿“春恨”的人事內容究竟具體何指。據馬令《南唐書》卷二十五載:李璟即位,歌舞玩樂不輟,歌師王感化嘗為之連唱“南朝天子愛風流”句至再三再四以剌之,李璟遂悟,作《浣溪沙》二闋並手書以賜感化,其中就包括這一首。這樣看來,詞中的春恨就不是這位風流天子對景抒情的一般閒愁,很可能是南唐受周威脅時的危苦感慨,“青鳥”句也不是“思美人兮天一方”的濃情豔想,而是憂國之思的深沉寄託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wanxisha/ddeox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