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歸園田居 >

《歸園田居 種豆南山下》教學

《歸園田居 種豆南山下》教學

《歸園田居 種豆南山下》達到了完美和諧的藝術意境,開拓出一片“浩浩落落”的精神世界。

《歸園田居 種豆南山下》教學

【設計理念】

本次活動主題是“中小銜接”,主要目的是使小學與中學加強聯繫,彼此瞭解。“中小銜接”,就小學教師而言,應該切實立足於“小”,放眼於“中”:要基於學生的實際水平,適當降低課堂難度,進行教學設計,而不能過度拔高,不能越俎代庖地用初中的高標準來要求小學生,以免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增加學生的心理壓力;要撕開一個小口子,引領學生管中窺豹,從而激發學生對初中生活的嚮往,留下強烈的學習期待!從而使學生能夠做好知識上的準備和心理上的過渡,儘量使小與中做到無縫連接。

《課標》要求小學高段要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而對初中學段做出了“誦讀古代詩詞,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的要求。本教學設計更強調對古詩的誦讀指導,通過不同層次的誦讀感受陶淵明歸隱躬耕時的恬淡與悠閒的生活狀態、滿足與豁達的心理世界;適當增多了對個別詞語的註解,從而在“掃清閲讀障礙”上加大了幫扶力度,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古詩的內容,更便捷地進行感悟和欣賞。

【教學目標】

1.保護詩的整體詩性,使學生在反覆的誦讀中體會詩的意韻;

2.填補詩的合理空白,使學生在大量的舉像中感知詩的意象;

3.走進詩的寫作背景,使學生在高度的共感中領悟詩的意境。

【教學重難點】

通過舉像、造境,使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對“田園生活”有更加豐富、立體的認識。通過適度拓展,使學生走進陶淵明的時代,瞭解陶淵明的境遇,感受陶淵明的內心,領悟田園詩帶來的獨特意境。

【教學過程】

一、藉助註釋,讀懂詩意

(一)設疑導入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舉足輕重的人,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他,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陶淵明。

(二)揭示課題

介紹 “園田居”,引出課題“歸園田居”。

(三)朗讀指導

1. 一讀,意在正音

(1)陶淵明是一個怎樣的人,或許,從他的這首詩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拿出課文紙,藉助拼音,自由朗讀。

(2)指名讀。

(3)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2. 二讀,重在節奏

(1)詩是有韻律的,首先要注意斷句。來,自己劃一劃。

(2)指名讀,相機指導。

(3)除了停頓要恰當以外,要讀出韻律,還有個訣竅,就是“聲斷氣不斷,音斷意相連”(ppt出示)。

3. 三讀,旨在讀懂

(1)陶淵明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試着找找答案?

(2)在這首詩中,你發現陶淵明是一個幹什麼的人?(種田的農夫)從哪裏看出來的.?

①“種豆南山下”

②“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3)他是一個怎樣的農夫?説説你的理由?

①勤奮的農夫:“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②不善農活的農夫:“草盛豆苗稀”

③豁達(灑脱)的農夫:“衣沾不足惜”

相信大家一定能讀得更好了。

4. 四讀,貴在興致

(1)不過,要想更好地瞭解他,不僅要關注人本身,還要關注詩中的“景物”。那麼,在這首詩中,發揮想象,你又看到了哪些景物呢?

(2)交流:

①“南山”:你能用上一些詞語來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南山嗎?

②“月”:這是一輪怎樣的月亮?

月亮僅僅只是照亮了陶淵明回家的路嗎? 還照亮了哪裏?

③“道”:長滿野草的“羊腸小道”

④“夕露”:晚上的露水晶瑩的露水

南山如畫,明月皎潔,羊腸小道,草木茂盛,夕露晶瑩,假如你能看得見,皎潔的月光下,陶淵明的臉上洋溢着怎樣的表情?帶着這種感受,再讀這首詩。

二、展開想象,讀出詩情

(一)聚焦“園田居”,體會滿足之感

1. 聽着大家的朗讀,老師彷彿真的看到了一個農夫正悠閒、愜意地走在田間小道上。他要去哪兒?(回家)他家在哪兒?(園田居)(板書:身歸園田居)

讀——“身歸園田居”

(二)五讀,藉助吟誦,強化情感

1.走在回家(回園田居)的小路上,陶淵明悠哉悠哉,心情愉悦。老師有個疑問,當你感到快樂,感到滿足的時候,你會幹什麼?(唱歌)在古代那不叫唱歌,確切的説,那叫“吟誦”,想聽嗎?(教師吟誦)

2. 有趣嗎?咱們合作一下,老師吟誦一句,你們朗誦一句好嗎?

三、互文印證,讀透詩心

(一)設疑,指向“願”字

1.同學們,聽了這麼多遍,你的心中是否泛起一個疑問呢?

2.“願”是什麼意思? (板書:心願)

(二)拓展

其實,陶淵明在他的第一首《歸園田居》中就已經做了解答。

陶淵明啊,出生在東晉末年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他從小就崇尚自然: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成年後,他希望做一個賢臣,造福一方百姓。

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現實卻是殘酷的。當時東晉王朝官場上烏煙瘴氣。他的理想根本就無法實現。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他越發渴望做回自己,重獲自由。

“羈鳥念舊林,池魚思故淵。”

41歲那年,陶淵明當上了彭澤縣的縣令。一天郡裏的太守派督郵來視察工作。當時的督郵雖然官品不高,但卻常常假借太守的勢力,作威作福,耀武揚威。這個督郵,更是如此!他一到彭澤縣的驛館,就差人叫陶淵明來拜見他。陶淵明雖然平時就不肯趨炎附勢,對這個狐假虎威的督郵更是看不慣,但又不得不見。正當他剛出門的時候,手下急忙喝止:“大人,且慢……”。陶淵明早就受夠了官場上的這一套,於是憤慨地説:“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便交出官印,辭去了僅僅做了80天的縣令,回到了他的園田居。

現在他終於重返自然,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回到農村後,陶淵明首先要做的就是——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其實跟我們今天學習的“其三”非常像——“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對於陶淵明來説,田園生活雖然辛苦,卻是愜意自在的,他這樣描繪道: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户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田園生活輕鬆自在,陶淵明樂享其中,所以,即使是“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他也會説“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三)交流

陶淵明的“心願”到底是什麼?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tianju/l8lo2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