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小石潭記 >

《小石潭記》語文教案

《小石潭記》語文教案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石潭記》語文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石潭記》語文教案

《小石潭記》語文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疏通文意,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反覆朗讀課文,合作交流探究課文景物的特點和寫景方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作者筆下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領略文中描寫的自然風光的美。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能熟讀成誦,學習文章精準的寫景方法。

2、教學難點: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體會借景抒情的特色。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高山流水的曠遠讓我們深深陶醉其中,我們不得歎服大自然的神奇。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説:“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現在,就由我帶着大家一起去探訪一處曾名不見經傳的小石潭,讓我們一起見證一種遠離俗世的美。

(二)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1、走近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稱“柳河東”唐代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東集)《永州八記》等留存,其中最負盛名的是第四篇《小石潭記》,柳宗元的山水遊記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被後人譽為“刻畫山水的聖手”“遊記散文的宗師”。

2、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習指導:知文意,準字意,曉節奏。

①指名學生朗讀。集體評定

②指導學生積累字詞

如:篁竹(huáng)卷石底(quán)為坻(chí)

③教師範讀課文,學生學讀,聽準字音和語氣語調後分男女生比賽讀,最後齊讀。

(三)合作交流,研讀賞析

1、提問:課文寫了小石潭哪些景物?它們各有什麼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明確:作者按遊覽順序依次寫了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景物特點:水清、石奇、樹美、魚樂、溪身蜿蜒、岸勢參差,展現了小石潭的清幽美。

①文中的“鏡頭”與“畫面”

在第一段,作者採用的是“聞聲繪形”“移步換景”的寫法,在移動變化中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看到了奇形怪狀的石頭,青翠葱鬱的樹,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寫潭水、游魚,採用了“定點特寫”的寫法。只用了四十個字,就下面與側面描寫相結合,動態與靜態相生活靈活現寫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游魚的活潑可愛。

②文中的“動”與“靜”

除了游魚動靜相宜一會“怡然不動”一會“俶爾遠逝”生動活潑外。就小溪本身來説,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説,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用了這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

③文中的“對比”與“烘托”

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把“怡然不動”和“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顯魚的活潑。作者用反襯的手法寫魚在潭中歷歷可數,使人感到像是“空”、“無”,尤使水清這狀具有實感。

2、提問:你覺得此處取名“小石潭”恰當嗎?

明確:文中描繪的景物無不浸透着“石”的氣息。“全石以為底”、“卷石底以出”説明這個“潭”的確是個“石潭”。“如鳴佩環”形容聲音嘹亮,説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優美形態。“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魚影表現水的清澈透明。“悽神寒骨”不盡是石的冰涼,不容含藴地表達了作者憂傷、悲涼的心境。

(四)品讀課文,體會情味

一切景語皆情語,欣賞着如詩如畫的美景,作者的心情怎樣?在文中找出描寫作者心情的句子。

明確:“心樂之,”“似與遊者相樂”“悽神寒骨,悄愴幽邃”,情感由樂轉為憂。作者當時剛三十出頭,正值施展才華之時,卻一貶十年,後又被貶到更為偏遠的柳州。這讓柳宗元悲憤、憂鬱、痛苦、悽苦是他的感情主調,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脱這種抑鬱的心情。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寄情山水為了擺脱被貶的抑鬱憤懣,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這種寫景方法是寓情抒情。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通過這節課,我們在一起的交流學習,我們真切感受到了柳宗元當時的不幸和無奈,也就是這不幸和無奈成就了一代文學大師。一千多年過去了,那曾經顯赫一時的權貴早已無人知曉,真正被記住的名字是柳宗元,是那個踏遍山水的柳宗元,讓我們一起記住失意成就永恆的經典吧!

四、作業佈置

1、請蒐集有關古代文人被貶官後創作的詩文作品。

2、模仿本文手法,寫一篇景物描寫的短文。(300字左右)

五、板書設計略

《小石潭記》語文教案2

【學習目標】

1、能用普通話順暢地朗讀課文。

2、能利用頁下注釋或工具書疏通文意。

3、能理清課文的寫作思路,背誦課文。

【課堂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讀一讀 1、導語:

由祖國江山多嬌導入課文學習,檢測課前學習。

2、明確學習目標,徵求學生意見

3、組織學生誦讀課文。

4、評價學生朗讀。

明確任務,回答。

學生髮表意見,明確學習目標。

自讀課文聽讀課文伴讀課文。

自我評價朗讀。 二、想一想 1、導入想一想環節,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梳理課文內容,理清課文思路。

2、檢測問題達成情況。

3、導入活動一環節,請學生讀文作畫。

4、組織交流、評價。

梳理課文內容,理清課文思路。

發言反饋。

讀文作畫。

交流、評價。 三、比一比 1、導入活動二教學環節組織學生背誦比賽。

2、組織比賽、評價。

3、組織檢測。

背誦、準備比賽。

參與比賽。

完成檢測。 四、課後學習 探究本文寫作手法,借鑑本文的寫法,描寫一處你熟悉的(或常州的)旅遊景點,寫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寫出景物的特徵和你的感受。

《小石潭記》語文教案3

[教學目的]

1、疏通文意,落實字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十六 小石潭記 教案(蘇教版八年級上)。

2、理清課文的思路結構。

3、學生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重點]目標1、目標2

[教學難點]目標1

教學步驟:

一、課前三分鐘:(3分鐘)

1、按學號説一則新聞。

2、抽一學生從內容、儀態和技巧方面評價。(目的在於促使學生認真聽講,練習口才,讓説話者也有緊迫感。)

(備學生)如果學生講得不好,教師應給予糾正,學生評價若不知如何説起,

教師要給予指點。

二、創設情景,導入新課。(1分鐘)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經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遊記,合稱《永州八記》。上學期我們曾學過他寫的《黔之驢》,同學們猜猜看,這位作家是誰?(生答:柳宗元。)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永州八記》之一的《小石潭記》。(板書課題。)

三、整體感知課文。

(備學生)如果學生未做充分預習,教師要預留時間給學生朗讀課文。檢查預習時,要求學生落實掌握字詞。

解釋及翻譯。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2.檢查預習,落實字詞。

投影顯示:

①給下列字詞注音。

A、篁竹()清冽()為坻()

B.為嶼()為嵁(山甚)()佁然()

C.俶爾()翕忽()差互()

D.寂寥()悄愴()幽邃()

②下列句子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全石以為底:(潭)以整塊石頭底。

B.潭中魚可百許頭:潭中的魚可以數出有百多條。

C.佁然不動:(魚影)呆呆的一動不動。

D.悽神寒骨:感到心神淒涼,寒氣透骨。

3.抽查學生朗讀課文,全班學生齊讀課文。

四、教學目標完成過程。(目標2)

(備學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獨立思考並通過小組討論完成,其他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如果學生覺得問題較難的話,教師要做充分的提示,並要求中等偏下學生能有機會發表意見。

1.引導討論下列問題。投影顯示以下問題。

①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請用譯文回答。

明確:隔着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樂起來。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明確:一整塊石頭做為潭底,*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為坻、嶼、嵁、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③游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明確: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依*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石上,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遊走了,往來很快,初中二年級語文教案《十六 小石潭記 教案(蘇教版八年級上)》。

④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明確: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着,寂靜寥落,沒有人家,使得心神淒涼,寒氣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⑤課文是按遊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清説説本文寫作思路。

明確: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投影顯示)

2.熟讀課文。

五、小結:(1分鐘)

請一學生概括這節課的主要內容。

六、佈置作業。(1分鐘)

1.熟讀並背誦全文。(A)

2.翻譯第二自然段。(B)

3、《掌握語文》(C)

七、説課精要:文章技遊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教師可以導遊的形式,引導學生理清思路,把握課文內容。輔之以配樂範讀,學生想象畫面結合起來,增強直觀效果。詞語、生字在預習中解決,對文中的一些活用現象不必涉及,只作整體理解即可。

八、教學後記: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體會寫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教學重點]目標1、目標2

[教學難點]目標1

教學步驟:

一、課前三分鐘:(3分鐘)

1、按學號説自己最近的所見所聞。

2、抽一學生從內容、儀態和技巧方面評價。(目的在於促使學生認真聽講,練習口才,讓説話者也有緊迫感。)

(備學生)如果學生講得不好,教師應給予糾正,學生評價若不知如何説起,

教師要給予指點。

二、複習舊課,導入新課。(1分鐘)

上節課我們疏通了文意,瞭解了課文內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遊記中的名篇,歷來膾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樣寫景抒情的,他是怎樣借被遺棄於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這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目標。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和目標的完成過程。

1.指名朗讀課文第一段。

2、引導討論下列問題:

(備學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獨立思考並通過小組討論完成,其他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如果學生覺得問題較難的話,教師

要做充分的提示,並要求中等偏下學生能有機會發表意見。

①第一段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請找出來。

明確:寫了篁竹、水聲、小潭和潭邊的青樹、藤蔓。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了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同時也點出小石潭位於人跡罕至的荒僻幽靜之處,為下文寫環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

②這一段寫景用了什麼寫法?

明確:用的是先聞其聲,後見其形,"移步換景"的寫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點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景影片。

板書或投影顯示:

發現小潭

篁竹~水聲~小潭~青樹、翠蔓

隔~聞~伐、取、見(動詞準確)

移步換票的寫法

3.全班齊讀第一段。

4.點一個小組讀第二段。

5.討論下列問題:

①第二段寫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麼寫法?

明確:描寫了潭水、游魚,用的是特寫鏡頭。

②潭水有什麼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投影錄像:潭水、游魚畫面。

明確:清澄。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通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不作一點抽象的説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寫到水,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你看

《小石潭記》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

1.學習按照一定順序組織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徵,用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的方法。

2.體會本文融情於景,借景抒情的藝術特色。

3.瞭解部分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重難點

1、重點:理解文中的樂與憂。

2、難點: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一.簡介作者、背景,解題。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人,代宗大曆八年(773年)出生於京城長安,貞元九年(793)中進士,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於柳州,享年不到50歲。因為他是河東人,世稱柳河東。又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著有《柳河東集》。這篇遊記是作者被貶為永州司馬時所寫,是《永州八記》中的一篇。選自《柳河東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記》,省稱《小石潭記》。

二.出示學習目標

1、能用普通話順暢地朗讀課文。

2、能利用頁下注釋或工具書疏通文意。

3、能理清課文的寫作思路,背誦課文。

三.通讀課文。

教師範讀或播放《小石潭記》的朗讀磁帶,讓學生輕聲跟讀。同時補註課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詞。

要求

自讀:默讀課文,圈出生字、生詞,然後藉助工具書及課本下注釋,自行解決。

聽讀:欣賞《小石潭記》的朗讀錄音,輕聲跟讀。同時補註課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詞。

伴讀:伴隨着音樂大聲朗讀,讀準字音和節奏。

參差(cēn cī) 寂寥(liáo) 搖綴(zhuì) 隸(lì)

四.精讀課文。

①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

“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潭中水聲悦耳動聽,引動了作者的好奇,於是便“伐竹取道”,發現了這個小石潭。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作者選取了潭中的水(清)、石(奇)、樹(蔓美)等景物描繪出了小石潭的概貌。作者由潭寫到水,由水寫到石,由石寫到樹和蔓,小石潭的景緻層次感強,錯落有致,富有立體感。

③游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潭中魚可百許頭……與遊者相樂。”這是全文寫景物最精彩的一段。作者首先用反襯的手法寫魚在潭中歷歷可數,又使人感到象是“空”“無”,尤使水清之狀具有實感;“日光下徹,影布石上”,則從另一個角度寫水澄澈空明。“似與遊者同樂”,把魚兒的那種閒適、輕快、靈敏、活潑的神態寫得維妙維肖。句句寫魚亦句句寫水,既寫了魚的形態,又襯出潭中水的清冽,一筆兩寫,互相點綴,寫來詩情畫意,寫出了大自然美景。一掃作者被貶後鬱悶沉痛的心情,而對小石潭這一奇趣感到輕鬆、快慰。

④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坐潭上……悄愴幽邃。”由“水清”到“境清”,一個“悽神”,一個“悄愴”,借景寫情,靜坐深思,不覺感到分外悽苦。

⑤跟作者同遊的好幾個人,為什麼篇末才將他們的姓名一一列出?

最後補敍同遊者,作為遊記的結束是古代山水遊記的一種格式,也可以看作遊記的附文。

五.研讀課文。

學生4人一組,開展討論,推薦代表在全班發言。

a.文章是按照怎樣的順序組織材料的?

作者以遊蹤為序採用移步換景,依序寫景組織材料。寫小石潭,先寫“聲”(水聲),後寫“形”(潭中景物),寫潭中景物又先寫“近觀”(水、石、樹、魚),後寫“遠望”(水源),最後概寫環境,引發感觸。

b.課文是按遊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請説説本文寫作思路。 明確:發現小潭(聞聲—見形)

--潭中景物(水、石、樹、魚)

-- 小潭源流( 溪身——岸勢 )

-- 潭中氣氛(氣氛——感受)

c.文章在寫景上有什麼特點?

作者善於抓住事物特徵,用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既肖其貌,又傳其神,給讀者以鮮明的印象,如臨其境。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環境結合起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六.學生活動

有人認為書上課文插圖不能足以反映出小石潭的美景,請你根據課文內容,結合你的理解為課文再創作一幅你滿意的插圖。

七.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探究本文寫作手法, 借鑑本文的寫法,描寫一處你熟悉的(或揚州的)旅遊景點,寫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寫出景物的特徵和你的感受。

《小石潭記》語文教案5

【設計理念】

1、走入文本,營造課堂品味文學美的氛圍;

2、啟迪思維,通過合作探究,瞭解文章、瞭解文風。

【設計靈感】

1、隨多媒體的推廣運用,不少語文課都引入音樂,但常常是教師配好曲子堂上一放,確實能啟發學生感悟,那麼反過來,引導學生選擇相應的曲調配上,不也同時引導了學生感悟作品情感嗎?

2、如果可以以曲調感悟,那麼以美術、以影視等等其它藝術形式不也可以幫助解讀文學作品嗎?

【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為學生合作疏通字詞句義。本次實錄為第二課時。

【課堂實錄】

師:一提起藝術呀,我們總覺得它特──

生:(紛紛)高雅還有很高深

師:是啊,藝術是高雅的,但藝術也在我們身邊。其實我們接觸過很多形式的藝術,譬如説説看──

生:(七嘴八舌)音樂美術電視電影舞蹈

師:對,別忘記了文學,我們語文課接觸到的文學作品也是藝術,藝術的形式真多,但藝術是相通的,為什麼?──因為藝術都是抒寫人的內心情感的。

師:今天我們就嘗試一下,用其它的藝術形式來解讀我們的文學作品。不知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體會:有時我們讀一篇好的作品時,從心靈深處就會響起一首曲,隱隱約約,腦海中會閃現相關的畫面,朦朧或者清晰?(學生點頭默許)我中學時讀柳宗元的遊記散文《小石潭記》(邊説邊板書)很喜歡,後來讀起時,總會有一首曲子在我心中似水般流過。我想請大家靜靜地、輕輕地吟誦一下這篇文章,看看僅僅是你我心有靈犀一點通,還是作家高超的文學魅力喚起了我們同樣的藝術感受。

生:(自讀課文,且讀得很投入)

師:聽到你心靈的的曲子沒有?是怎樣的調子?怎樣的節奏?又是怎樣的器樂彈奏出來的?

生(甲):很緩的,很低的。

生(乙):應該是古箏或琵琶或總之,比較古典的。

生(丙):好像又有歡樂,但並不歡快。

師:三位同學描述的跟你們內心聽到的一樣嗎?(學生點頭)那麼你們是從文中哪些文句讀到的?

生:(紛紛)心樂之似與遊者相樂悽神寒骨。

師:(出示課件思考題)那麼,柳宗元來遊小石潭,到底是樂還是悽?

(學生討論,教師提示聯想柳宗元的相關作品,如《始得西山宴遊記》、《江雪》、《黔之驢》)

生(甲):初一時課外背的《始得西山宴遊記》開頭就寫自餘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他一直因被貶而失落抑鬱,應該是悽多。

生(乙):他在《江雪》中寫道: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獨就是他失意孤獨的寫照。

師:是啊,柳宗元與劉禹錫一起參與變革,也一起被貶。還記得劉禹錫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怎麼寫的?

生(齊背)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師;對,劉禹錫被貶到淒涼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柳宗元的命運也差不多,被貶來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歲施展才華之時,一呆就是10年,後又被貶柳州。在永州時,他不被重視,只有遊遍永州山山水水,寫成《永州八記》。如果説,李白是苦悶時借酒消愁愁更愁,那麼柳宗元則是──

生:(齊答)借景消愁愁更愁

師:他是想寄情山水,優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魚兒,的確讓他忘記了憂愁,但畢竟是短暫的,空寂的環境、冰涼的石頭,讓他再一次湧起了失意之感。

淡淡的喜,濃濃的愁,緩緩的流淌出的是一首抑鬱哀怨的古典曲子。

老師暫時以一首相似的古箏相配,讓我們以這樣的.情調一起讀一讀全文,感受作者的失意與哀傷吧。

(生齊讀全文。)

老師板書《小石潭記》也是一首曲。(抑鬱寡歡的情感)

師:讀得真好,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態透過文字顯現出來了。音樂幫助我們解讀了文學作品的情感基調了。

其實呀,中國文人太多這種遭遇了:懷才不遇,抱負難施,惟有借文學抒寫出來,柳宗元是一位,我們從文學作品中還了解其它人嗎?

生:(紛紛)李白──王安石──劉禹錫──辛棄疾──李商隱──韓愈──陸游

師:那是時代的悲劇啊!失意的文人只有藉助他們的筆,寄情于山水,或抑鬱、或灑脱、或大氣如果有興趣,我想請大家利用課外時間,對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瞭解,從他們的作品中去走近他們內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氣與堅韌。解讀失意文人應是很有品味的事。

那麼,《小石潭記》能不能是一幅畫?

生:可以。

師:有那些景物?

生(紛紛數出)水、石、樹、竹、魚、蔓

師: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簡潔的文筆就把豐富的景給寫出,譬如,蒙絡搖綴四個字,就把什麼景物寫出?

生:樹和蔓。

師:對,寫出了樹蔓的自然生長態勢,四個字,或茂盛、或自然,或靜態,或動態,給我們很大的想象空間。而且作者還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鳴佩環,那種由水聲帶來的快樂也躍然紙上。文中這種例子實在很多。下面我們來試一試,找出你最心神嚮往的景物、或最能觸你展開想象的景物,加以描繪,説給你的同伴聽,然後組裏選一個説得最好的,一齊潤色、加工,再在全班朗讀。

(生分四人小組活動,或説或寫,老師隨堂指導。)

師:瞧,幾個小組都很投入,有的已經寫好了,有的還在不斷地潤色。下面我們請一些同學來把他們的作品讀一讀。哪一個組來?

生:我們組選的是魚,我們想那兒的魚應是:它們在清澈見底的水中快活地搖着尾巴。魚兒們似乎與陽光玩着捉迷藏,有的靜靜地倚在巖石上,透過清澈的水,陽光似乎找不到它們。忽然,魚兒們全遊開了,透過斑斑駁駁的樹影,它們張開嘴,調皮地對着陽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氣,還不忘了與潭邊陌生的人搖尾問好!

師:哈,展開了想象,擬人的手法讓小石潭的魚兒也彷彿遊進了我們的思維中了。大家注意到了沒有?這一小組的同學多次強調潭水的清澈,文中第二段好像並沒有寫呀。

生:(齊答)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實也表現了水之清。

師:同學們真有眼光,這種描寫也叫──

生:側面描寫。

師:對!第一組的同學做得好,還有哪一組?

生:我們選的是樹林。四周的樹林靜靜地佇立着,它們緊緊地挨着、靠着,似乎除了彼此便失去了依靠,那青翠的臉龐被冷風擁護着,在瑟瑟地顫抖呢?

師:同學們聽到沒有?這一小組用了幾個動詞來表現樹林的茂盛?

生:(齊)挨着、靠着。

師:這兩個動詞除了表現樹林的茂盛外,還可以表現什麼?

生:它們在這少有人來的地方好像靠着挨着、靠着來互相安慰。

師:第二小組的同學,他這樣品味你們的用詞對嗎?(學生點頭)這從中也傳達出作者的失意之情。寫得真好!再請另一個小組,請選的不是這兩種景物的小組來説説。

生:我們選的是溪水,我們這樣寫的:溪水順着崎嶇的山路彎彎曲曲地流來,一會兒溪水被巨大的山石遮住,只聽到潺潺的水聲,但是,延伸而來,穿過了一段山石後,在陽光的照耀下,溪水又熠熠閃光。老師,我們猜想此時作者也會有感想,不知對不對?

師:什麼感想?説説給大家聽。

生:他應該想,人生何嘗不與這溪水一樣,曲曲折折,挫折應該是暫時的,總會也有突破的時候。

師:大家認為呢?

生:有一定道理吧。

師:有些牽強,但很有創意,這是這一小組同學所閃耀出來的思維火花。我們應該給予掌聲吧。(學生鼓掌)我還建議這一小組的同學去參與柳文化的研究。柳文化中山水遊記是重要部分。不過老師也有一個問題想大家一起探討的,小石潭並非名勝之地,只是幽靜之所,小石潭也只是作者給它起的名字,文中寫的景物不少,為什麼唯獨以石為其命名?秀竹潭、歡魚潭、茂林潭等名可以嗎?

生:因為文中寫道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師:對,潭以石為底,這是一個原因,還有嗎?

生:如鳴佩環應該水衝擊石而發出的。

師:又一位同學閃出了思維的火花,還有嗎?

生:(搶着答)蒙絡搖綴中蒙與絡應是樹、蔓覆蓋、纏繞在石頭上。

生:影布石上也是寫石頭。

生:其岸勢犬牙差互也是寫岸邊的石頭。

師:很好,作者既然起名為石,描寫的筆墨也關注到這上面,潭因石而美。還有嗎?

(學生討論後不少舉手。)

生:悽神寒骨應該是作者坐在石上,寒氣刺骨、石的冰涼刺骨。

生:然後由此而感慨身世而內心也淒寒。

師:是啊,潭以石為底,潭因石而美,人由石而感,於是石就成為潭之名。看來,作者的筆下是一切景語──

生:──皆情語

師:對,寓情於景是柳宗元山水遊記的一大特色,難怪有人稱讚他是繼《水經注》酈道元之後的又一山水能手,有人還甚至稱他為遊記之祖。

《小石潭記》的確是一幅畫,濃郁的愁、清雅的景,融匯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畫。

那麼請我們展現相關的畫面,跟隨着音樂,或背或讀全文。

(學生齊讀)

老師板書《小石潭記》是一幅畫(寓情於景的寫法)。

師:多麼令人嚮往的美景。柳宗元畢竟是封建時代的不幸者,今天我們在欣賞他帶給我們藝術美的同時,也想欣賞自然風光。假如要拍攝一部小石潭的自然風光片,你是一位攝影師,你如何忠實於原作,把握好你的鏡頭。請小組再次合作,這一次你們是攝製組了,好好地找出作者遊覽的線路。

(學生熱烈討論。)

師:(引導學生回答)由篁竹遠遠的廣鏡頭,逐漸地拉近到潭底、潭周,並漸近到特寫潭中魚,然後又把鏡頭再拉遠,望潭之源,最後把鏡頭拉高拉遠。

看來柳宗元不僅是一位作家,還是一位導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遊蹤讓景物也移動變換起來,這叫移步換景法。

教師板書《小石潭記》也是一部風光片(遊蹤清晰的順序)。

師:老師不是攝影師,只是從網上下載了一些相近的圖片,就讓我們在音樂中,在圖片的變換中,根據提示,試着背誦全文。

(放課件,學生試着背誦。)

師:藝術就是這樣,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藝術絕不是難於接近的,不管哪一種形式,藝術是相通的,希望我們同學們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學等藝術的高雅!

《小石潭記》語文教案6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掌握記敍的順序

(二)能力訓練點

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緻真切的描寫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有意觀察的能力,語文教案-小石潭記。

(三)德育滲透點

體會作者筆下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滲透點

領略文中描寫的自然風光的美

二、學法引導

學習本文,重點是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課文內容可從寫作順序入手。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應聯繫作者生平和寫作背景。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①掌握記敍的順序,初中二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小石潭記》。②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緻描寫事物的方法。

解決方法:教師講解

2、難點:樹、石、水、魚特點及對它們的準確描寫。

解決方法:學生自讀,從書上勾畫出來。

3、疑點:文章結尾部分感情基調為何與前不同?

解決方法:教師啟發,學生回答。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通讀課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讀課文,體會寫景抒情方法。

3、聯繫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體會文中思想感情。

4、口頭作文:根據教師展示的畫面,細緻觀察,然後進行口頭小作文訓練。

《小石潭記》語文教案7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掌握記敍的順序。

(二)能力訓練點

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緻真切地描寫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有意觀察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體會作者筆下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滲透點

領略文中描寫的自然風光的美。

二、學法引導

學習本文,重點是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課文內容可以從寫作順序入手。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應聯繫作者生平和與作背景。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

①掌握記敍的順序。

②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緻描寫事物的方法。

解決方法:教師講解。

2.難點:樹、石、水、魚特點及對它們的準確描寫。

解決方法:學生自讀,從書上勾畫出來。

3.疑點:文章結尾部分感情基調為何與前不同?

解決方法:教師啟發,學生回答。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通過課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讀課文,體會寫景抒情方法。

3.聯繫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體會文中思想感情。

4.口頭作文:根據教師展示的畫面,細緻觀察,然後進行口頭小作文訓練。

七、教學步驟

導語 杜甫曾有詩云:“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可見,景與情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貶永州時曾寫過永州八記,寄情山水,落筆不俗,視角獨特,如一幅優美的山水畫展現在我們面前。今天,我們就一同欣賞他的八記之一—《小石潭記》。

(一)整體感知

1.學生根據工具書、課下注釋,自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2.默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順序,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第一段,寫小石潭的出現、潭的結構特點及周圍景物。

第二段,寫潭中游魚。

第三段,寫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寫作者遊覽感受。

第五段,寫作者遊覽感受。

3.朗讀課文,體會文章中寫景的優美文字,找出欣賞點,講明為什麼?

(1)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

坻、嶼、嵁、巖,形狀各異,寫出了潭的奇特可愛。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三句描寫潭邊景物。“蒙、絡、搖、綴”觀察入微,刻畫精確。

(3)“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特寫游魚,游魚空遊無依,實則旁襯水清。

(4)“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寫魚的情態。“佁然”“俶爾”“翕忽”寫得惟妙惟肖。“樂”字寫魚,也是寫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明、滅,描寫溪水因岸勢曲折而時隱時現的狀態,寫得真切、形象。

(6)“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筆意飄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補述出“望”的對象。

(7)“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悽、寒、悄愴,寫出了作者獨特的感受。

4.突出重點,解決難點。

教師提問,作者是如何運用多種技巧,細緻描寫事物的?

(1)先聲奪人。如第一段,寫小石潭的出現,採用了先聲奪人的手法,如“隔篁竹,聞水聲”,用“雞珮環”的比喻形容水聲悦耳,用“心樂之”的主觀感受啟動讀者的興趣,然後寫“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點,用比喻。寫潭的構造形態,緊緊抓住特點來寫,先挑出“全石以為底”,從而照應了“水尤清冽”一語,然後用比喻“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寫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狀,給讀者的印象非常鮮明突出。

(3)正面描寫。寫岸上景物,則採用了正面描寫的方法,“青”、“翠”寫顏色,“蒙絡搖綴”寫形貌,“參差披拂”寫動態,寥寥數語,寫得宛如圖畫。

(4)正面、側面相呼應。第二段寫潭的游魚,文字不多,卻極其精彩。“皆若空遊無所依”一句,既正面寫出游魚的自由自在,又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對比描寫。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動”和“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能顯出魚的活潑。

(6)擬人。“似與遊人相樂”,採用了擬人的修辭筆法,更把游魚的神情寫活了。

5.文章結尾部分感情基調為何與前不同?讓人有低沉之感?

瞭解寫作背景,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貶的情況下寫這篇文章的,到了偏遠的永州以後,也不能不使他心懷恐懼,這種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滲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那竹樹環會的境界,別人身臨其境也許會感幽美宜人,流連忘返;而對他來説則是“湊神寒骨,悄愴幽邃”,認為不可久居。《小石潭記》結尾部分的感情調子的低沉,原因就在這裏。

(二)總結、擴展

總結:這篇文章生動地描繪了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小石潭結構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麗,潭中游魚的活潑,通過作者精描細繪,圖畫般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擴展:優美的文章,往往得力於作者觀察事物細緻如魚在水中“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的情態,溪流時隱時現、明滅可見的景象,若不是親臨其境,進行了細緻的觀察,是很難描繪出來的。

八、佈置作業

1.解釋下列加點的字

(1)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

(2)青樹翠蔓

(3)日光下徹

(4)其岸勢犬牙差互

(5)以其境過清

2.翻譯下列句子

(1)如鳴珮環,心樂之。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3)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

(4)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5)其岸勢犬牙差互。

九、板書設計

小石潭記

柳宗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tanji/yxlp4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