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小石潭記 >

《小石潭記》的教案

《小石潭記》的教案

《小石潭記》這中,以樂景襯哀情,用親朋寫孤寂,它是一種極具表現力的寫作方法,它讓我們深深體會到了柳宗元心中揮之不去的寂寞和孤獨。下面是《小石潭記》的教案,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

《小石潭記》的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把握文章內容。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精彩語段的品讀,提高古詩文鑑賞能力,學習作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和感受作者被貶後無法排遣的憂傷悽苦感情。

【教學重難點】欣賞把握文章的寫作特色,感悟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朗讀品味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課前播放自然風光視頻,創設情境。

2.導入語:高山流水的曠遠讓我們深深陶醉其中,我們不得歎服大自然的神奇。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説:“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現在,就由我帶着大家一起去探訪一處曾名不見經傳的小石潭,讓我們一起領略一種遠離俗世的美。

(二)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1.齊讀課文,明確本文文體。

2.走近作者柳宗元。

3.結合課文註釋,查找工具書,疏通文意。

(三)合作交流,研讀賞析

1.出示思考題:課文寫了小石潭哪些景物?它們各有什麼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2.學生合作探究,任選角度發言展示。(教師提示:學生在回答時用“作者通過……把……(景物)的……特點描寫出來了”的句式回答。)

明確:作者按遊覽順序依次寫了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景物特點:水清、石奇、樹美、魚樂、溪身蜿蜒、岸勢參差,展現了小石潭的清幽美。具體描寫手法如下:

①文中的“鏡頭”與“畫面”

在第一段,作者採用的是“聞聲繪形”和“移步換景”的寫法,在移動變化中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看到了奇形怪狀的石頭,青翠葱鬱的樹,具有極強的動態畫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寫潭水、游魚,採用了“定點特寫”的寫法。只用了四十個字,正面與側面描寫相結合,動態與靜態相生,活靈活現寫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游魚的活潑可愛。

②文中的“動態”與“靜態”

除了游魚的動靜相宜,一會“怡然不動”,一會“俶爾遠逝”,就溪流來説,作者用了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寫小溪。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樣蜿蜒,這是流動。

③文中的“對比”與“烘托”

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把“怡然不動”和“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顯魚的活潑。作者用反襯的手法寫魚在潭中歷歷可數,使人感到 “空”“無”,尤使水清這狀具有實感。

(四)品讀課文,體會情味

1.一切景語皆情語,欣賞着如詩如畫的美景,作者的心情怎樣?在文中找出描寫作者心情的句子

2.生讀課文,找出“心樂之”“似與遊者相樂”“悽神寒骨,悄愴幽邃”。明確情感由樂轉為憂。

3.師補充交待作者寫作背景,給學生解惑,讓學生有更深的情感體驗。

明確: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寄情山水為了擺脱被貶的抑鬱憤懣,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這種寫作手法寓情抒情、情景交融。

4.配樂齊讀:要求學生聲情並茂,讀出感情來。

5.穿越時空,對話柳宗元。(讓學生説出勸解柳宗元的話)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在一起交流學習,我們真切感受到了柳宗元當時的不幸和無奈,但正如“前人的不幸是後人的大幸”所言,如果沒有被貶的柳宗元,中國文化也就少了一篇傳誦千古的名作,如果沒有被貶的柳宗元,在我們失意的時候,也就少了一個安放心靈的地方。一千多年過去了,那曾經顯赫一時的權貴早已無人知曉,真正被記住的名字是柳宗元,是那個踏遍山水的柳宗元,讓我們一起銘記這失意成就的永恆吧!

(六)作業佈置

1.請蒐集1-3篇有關古代文人被貶官後創作的詩文作品進行閲讀,體會其中的情感。

3.模仿本文的寫作手法,進行寫景練筆。(300字左右)

拓展閲讀:《小石潭記》賞讀

《至小丘 西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則。這篇散文寫的是一個不見經傳的小石潭。這個小石潭稱不上是美景,更不是什麼勝景,只是一個無名小丘邊的小水潭。作 者寫這小石潭的本身,就最好地證明了他沒有沾染上展覽美景的唯美主義的惡習。從這一選材的價值來看,對於我們當今遊記寫作也頗有借鑑意義。小石潭雖然名不 見經傳,但見到它還是費了一點小周折:先見竹叢,耳聞水聲,卻不見小石潭的身影。小石潭的'顯現,雖稱不上千呼萬喚,也可稱有“猶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待到 “伐竹取道”,才見到小石潭。真乃是曲徑通幽確實景象不凡。這“不凡”是以“怪”的面目出現的,怪就怪在潭是“全石以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頭又都是那 麼姿態奇特,“為坻、為嶼、為堪、為巖”,再加上古樹翠蔓的覆蓋,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靜感,彷彿不是人間的一個小天地,而是傳説的佛國中的一塊淨土。

接着,筆鋒隨轉,由靜寫動,寫潭中小魚。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筆。這潭中魚也極為怪誕:一是魚居然可數,約有“百許頭”;二是“影布石上”,神態自若地 “怡然不動”。這是繼續寫靜,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轉為寫動。其實在寫靜時已作伏筆,水中之魚不能不動。魚之靜止,正像電 影中的定格只是某個剎那的顯示。這個定格過後,便見潭中之魚“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魚,多麼富有人情味,這倒觸動了作者情懷。在此,這一 “樂”字值得注意。作者由於改革受挫,被貶遠方,精神負擔很重,處在極度煩惱和壓抑之中。為何能“樂”?乃是因為離開了紛陳煩惱的官場這一是非、爭鬥之 地,在這裏找到了這樣一塊清靜之地,看到游魚的怡然自得,靈魂得到了淨化和復歸。水之清,魚之樂,終於給這位破碎了心的散文家帶來了片刻的歡樂。清靜神樂 是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現實是嚴峻的。在這“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的環境中,作者感到“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樂畢竟是暫時的,而悽愴是永恆的。面對這種原始的悄愴之景,或許更感到難受,或許更激起作者淒涼的聯想,因此形成了感情從“樂”到“悽”的大幅 度滑坡。這一滑坡的表現也是立竿見影,覺得此地不可久居而趕快離開,倍感淒寒逼人,毛骨悚然。這篇散文歷來被人們譽為精品。它所以能成為精品,歸納起來有 這樣兩條:一是作者敢於選擇亂石堆中的無名小石潭作為遊記的表現對象,可見作者有過人的藝術膽量;二是作者在寫小石潭的景物時能駕馭自如地融進自己的感 情,景隨情遷,自然地形成一種悽情的藝術境界,這是作者高超的藝術智慧和藝術技能的表現。誠然,歸根結底還是一條,作者這樣一個人,巧遇這麼一塊淨土,一 拍即合,融為一體,真是天助之也,景助之也。

《小石潭記》觀魚時寫魚“似與遊者相樂”,也折射了作者欣賞美景之初的愉悦的感情。而觀魚後坐潭上,感到風景“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也是作者抑鬱憂傷心情的反映。文章寫“樂”。

聽到“如鳴佩環”的流水聲就“心樂之”,看到“往來翕忽”的游魚便以為“似與遊者相樂”。但好景不長,很快便感到這些“悽神寒骨”了,心裏覺得“其境過清”,就匆匆離開了。這一樂一憂,耐人尋味。這是由於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此悽苦是他感情的基調,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脱這種抑鬱的心情;但這種“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境便會流露出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tanji/e2ewod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