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夢遊天姥吟留別 >

《夢遊天姥吟留別》 賞析

《夢遊天姥吟留別》 賞析

引導語:《夢遊天姥吟留別》這是一首記夢詩,也是一首遊仙詩。意境雄偉,變化惝恍莫測,繽紛多采的藝術形象,新奇的表現手法,向來為人傳誦,被視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夢遊天姥吟留別》全文賞析,歡迎大家學習。

 全文賞析一

這首詩的題目一作《別東魯諸公》。其時李白雖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憤怨仍然鬱結於懷,所以在詩的最後發出那樣激越的呼聲。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間,熱愛山水,達到夢寐以求的境地。此詩所描寫的夢遊,也許並非完全虛託,但無論是否虛託,夢遊就更適於超脱現實,更便於發揮他的想象和誇張的才能了。

李白曾有過短暫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發現李隆基僅只把他當作供己消遣的御用文人。李白一身傲骨,不肯與權貴同流合污,又因醉酒命玄宗的寵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權貴,招致他們的排擠。甚至連玄宗也開始對他不滿,因而,他在長安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以“賜金還鄉”為名,逐出京城。在這短短的一年多時間裏,李白親眼目睹了統治集團內部的昏庸腐敗,宮廷生活的殘酷鬥爭。

李白離開長安後,先到洛陽與杜甫相會,結下深厚的友誼。隨後,二人又同遊樑宋等地。這時,高適也來與他們相會。三人一同往山東遊覽。到兗州不久,杜甫西入長安,李白南下吳越故地。李白離開東魯,南遊吳越之際,寫下了這首“留別”詩 ,向親友們表明了自己蔑視權貴,傲岸不屈,與宮廷生活徹底絕裂的態度。

李白一生大半過着浪遊的生活,寫下了不少遊歷名山大川的詩篇,其中還有一些詩和他求仙學道的生活聯繫在一起。他那種酷愛自由,追求解放的獨特性格,常常是借這類詩篇表現出來。《夢遊天姥吟留別》就是這樣的代表作。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在海上歸人的話語中,瀛洲隔着茫茫大海,實在難以尋找,這樣便使人覺得瀛洲很虛無,難以追尋,但越人的口中説來卻又在雲霞裏時隱時現。一開頭,天姥山便有了神祕色彩。接下來作者極力描寫天姥山的高大:“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作者用誇張手法極言天台的高,而又將天台山與天姥山相比,更烘托出天姥山的高大,使人對天姥山油然而生敬意。天姥山原本是神話中的仙山,但作者卻寫來好像真有其山,使得夢有了現實的基礎。作者對高大神祕的天姥山的嚮往,本身就是對美好事物的熱情的嚮往和追求,文章在此便初顯了詩人的浪漫的主義氣質。如果説這個夢可以看做是詩人前半生的生活的折射,那麼,這裏我們似乎可以看出詩人當初隱居山林,想通過終南捷徑來走上仕途,曾經對國家和政治前景抱有多麼美好的願望!

詩人在夢中來到了天姥山,在夢裏他來到了他所追求的美好的仙境:“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詩人於“夢”字上,置一“欲”字,是“想要,打算”,我們可以看出,這個“欲”字承上啟下領提下段“夢”中之事。這足以表明,李白本無此“夢”,這個“夢”不過是他的一個奢望,是他在清醒狀態下安排設計出來的“白日夢”,因此,它看似奇幻不測,實則有細緻的理脈。天姥山的風光明淨澄澈,溪水清澈,浩空明月,夜色如洗,湖面若鏡,這就是詩人心中的仙人世界,是一片淨土。“謝公宿處今尚在,綠水盪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謝靈運是東晉山水詩人,他自恃有才,又是士族家庭出身,渴望能建功立業,但是卻不得重用,他憂憤於心,於是寄情于山水,想在山水中去尋找自己的自由。李白在這裏穿上了謝靈運的木屐,他也希望能在山水中去消除心中的憂傷。“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站在高山之巔,看見東海的紅日在半山湧現,傳説中的天雞在空中啼叫。夢境是這樣的美麗而真實,詩人的夢五彩繽紛,幻想的色彩越來越濃。接下來,詩人為我們展現了一個似真似幻,光怪陸離的神仙世界。“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在千回萬轉的山石間,道路彎曲沒有方向,詩人沉醉在這種仙境的美麗中,卻也的不知走往何處的迷茫。

然而在這樣一個美麗的仙境,卻開始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東西。“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熊在咆哮,龍在吟嘯,這些聲音不再如天雞聲那般讓人覺得清朗美麗,山石,泉水,深林都在這種恐怖陰森的聲音中發抖,在美麗的仙境也會有這些威懾,何嘗不似人間?天氣急劇變化,青青的雲天像要下雨了,濛濛的水面煙霧繚繞,仙境也不是永遠的晴空如洗,一樣有陰晴,作者不希望夢中的仙境會是這樣,因此,夢境又在作者的筆下發生了變化。“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霹靂雷電大作,山巒崩裂,轟隆一聲,通向神仙洞府的石門打開了,在一望無邊、青色透明的天空裏,顯現出日月照耀着的金銀樓閣。

在天門打開以前,詩人極力鋪敍昏暗恍惚的色彩和驚天動地的響聲,而天門打以後,景象又是一片光輝燦爛,壯麗非凡。看到這種壯麗的景象,詩人心中無疑是喜悦和興奮的,他在等待着將要出現的場景。接着神仙出場了:“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許多神仙出來,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以風為馬,老虎奏樂,鸞鳳拉車。仙境的場景是這樣的壯麗,然而,我們不得不看到,詩人在這種繁華之前,只是一個旁觀者,只是一個過客,所有的熱鬧與他無關,仙人眾多,華衣彩服,但是,卻只是一個夢幻,看到這種繁華又能怎麼樣,面對這種美景,詩人只能旁觀,無從參與。對神仙世界,對理想的憧憬轉眼間便化為烏有。這和詩人朝中做官時所處的環境是何等的相似,滿朝百官,唐皇貴妃需要的,不是他來治國安邦,不要他的理政才華,他們要的只是一個能記錄太平盛世,能為他們唱吟風月的御用文人。朝中一載,詩人恍然驚覺,他不屬於那個看上去繁華昌盛的朝庭。這種情感同樣體現在夢境中,看到了仙家盛景,詩人沒有像在別的詩作中那樣,極力表現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所作所為。緊接下來就是“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蓆,失向來之煙霞。”心驚夢醒一聲長歎,枕蓆依舊,剛才的煙霧雲霞哪裏去了?那個神仙的美好世界,朝中一載的富貴生活,不過是一場求仙訪道的夢幻。

在李白的詩歌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大量的用到“我”字的使用,如“我本楚狂人”,“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在詩歌中張揚個性,表現自我,然後在這首詩裏,詩人卻只是寫了一場自己無法參加盛會,在極其熱鬧的場景後,我們卻似乎可以看到詩人內心的孤寂和失落。這種落寞之情讓詩人寫出了“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這樣的句子。夢醒後,詩人轉入現實,夢幻中的天姥山不是詩人該去的所在,追求那樣的行樂,不過是如同東流之水,作者下定決心,從此後,要離開那個不屬於自己的地方,放棄那個美麗的夢幻,還是去流連於名山大川,將自己的情感寄託于山水之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即然那個仙家之所,帝王之鄉不屬於自己,那麼為什麼要屈膝逢迎,降低人格,放棄自由,去討好那些權貴們?詩人在感歎人生無常之後,雖然表現出了消極的一面,但是他並沒有放棄自己的立場去與當朝權貴同流合污。離開也是一種無聲的反抗,遊覽名山大川的目的便在於遠離權貴。詩人在詩中表現出了對權貴的蔑視,表現出了一個封建士大夫階層文人的反抗精神,正直不阿,潔身自好,也表現出了作為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本色的清高孤傲,豪放狷狂。

 全文賞析二

李白早年就有濟世安邦的遠大抱負,夢想着有朝一日得展才幹。

但當時文人盛行的通過科舉登上仕途,這與他“不屈己,不幹人”的性格,以及“一鳴驚人,一飛沖天”的宏願都不相符合。他希望由布衣一躍而成為卿相。因此,他漫遊全國各地,結交名流,以擴大聲譽。天寶元年,經友人推薦,被唐玄宗召入長安。已經42歲的李白以為大展抱負的機會來了,他喜悦地寫道:“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霓明滅或可睹。”詩一開始先説古代傳説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虛無縹緲,不可尋求;而現實中的天姥山在浮雲彩霓中時隱時現,真是勝似仙境。以虛襯實,突出了天姥勝景,暗藴着詩人對天姥山的嚮往,寫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勝。

天姥山臨近剡溪,傳説登山的人聽到過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與天台山相對,峯巒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墮仙境,容易引起遊者想入非非的幻覺。浙東山水是李白青年時代就嚮往的地方,初出川時曾説“此行不為鱸魚鱠,自愛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遊,他對這裏的山水不但非常熱愛,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號稱奇絕,是越東靈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嶺如我國的五大名山──五嶽,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見大巫之別。可是李白卻在詩中誇説它“勢拔五嶽掩赤城”,比五嶽還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則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樣。這個天姥山,被寫得聳立天外,直插雲霄,巍巍然非同凡比。這座夢中的天姥山,應該説是李白平生所經歷的奇山峻嶺的幻影,它是現實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筆下誇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現出的是一幅一幅瑰麗變幻的奇景:天姥山隱於雲霓明滅之中,引起了詩人探求的想望。詩人進入了夢幻之中,彷彿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飛渡過明鏡一樣的鏡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鏡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謝靈運當年曾經歇宿過的地方。他穿上謝靈運當年特製的木屐,登上謝公當年曾經攀登過的`石徑──青去梯。

只見:“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繼飛渡而寫山中所見,石徑盤旋,深山中光線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雞高唱,這本是一片曙色;卻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暫憩之中,忽覺暮色降臨,旦暮之變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龍吟,震響于山谷之間,深林為之戰慄,層巔為之驚動。

不止有生命的熊與龍以吟、咆表示情感,就連層巔、深林也能戰慄、驚動,煙、水、青雲都滿含陰鬱,與詩人的情感,協成一體,形成統一的氛圍。前面是浪漫主義地描寫天姥山,既高且奇;這裏又是浪漫主義地抒情,既深且遠。這奇異的境界,已經使人夠驚駭的了,但詩人並未到此止步,而詩境卻由奇異而轉入荒唐,全詩也更進入高潮。

在令人驚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時間“丘巒崩摧”,一個神仙世界“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洞天福地,於此出現。“雲之君”披彩虹為衣,驅長風為馬,虎為之鼓瑟,鸞為之駕車,皆受命於詩人之筆,奔赴仙山的盛會來了。這是多麼盛大而熱烈的場面。

“仙之人兮列如麻”!羣仙好象列隊迎接詩人的到來。金台、銀台與日月交相輝映,景色壯麗,異彩繽紛,何等的驚心眩目,光耀奪人!仙山的盛會正是人世間生活的反映。這裏除了有他長期漫遊經歷過的萬壑千山的印象、古代傳説、屈原詩歌的啟發與影響,也有長安三年宮廷生活的跡印,這一切通過浪漫主義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這般輝煌燦爛、氣象萬千的描繪。值得注意的是,這首詩寫夢遊奇境,不同於一般遊仙詩,它感慨深沉,抗議激烈,並非真正依託於虛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虛無飄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於現實。

神遊天上仙境,而心覺“世間行樂亦如此”。仙境倏忽消失,夢境旋亦破滅,詩人終於在驚悸中返回現實。夢境破滅後,人,不是隨心所欲地輕飄飄地在夢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蓆之上。“古來萬事東流水”,其中包含着詩人對人生的幾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時此刻詩人感到最能撫慰心靈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徜徉山水的樂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所説:“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本來詩意到此似乎已盡,可是最後卻憤憤然加添了兩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一吐長安三年的鬱悶之氣。

天外飛來之筆,點亮了全詩的主題:對於名山仙境的嚮往,是出之於對權貴的抗爭,它唱出封建社會中多少懷才不遇的人的心聲。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中,多少人屈身權貴,多少人埋沒無聞!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較開明的,較為重視人才,但也只是比較而言。

人才在當時仍然擺脱不了“臣妾氣態間”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詞出之於東晉的陶淵明,他由於不願忍辱而賦“歸去來”。李白雖然受帝王優寵,也不過是個詞臣,在宮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約可以從這兩句詩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稱“天子”,君臨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卻抹煞了一切人的尊嚴。

李白在這裏所表示的決絕態度,是向封建統治者所投過去的一瞥蔑視。在封建社會,敢於這樣想、敢於這樣説的人並不多。李白説了,也做了,這是他異乎常人的偉大之處。這首詩的內容豐富、曲折、奇譎、多變,它的形象輝煌流麗,繽紛多彩,構成了全詩的浪漫主義華贍情調。

它的主觀意圖本來在於宣揚“古來萬事東流水”這樣頗有消極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調卻是昂揚振奮的,瀟灑出塵的,有一種不卑不屈的氣概流貫其間,並無消沉之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mengyoutian/9r4p3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