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望廬山瀑布 >

望廬山瀑布賞析(15篇)

望廬山瀑布賞析(15篇)

望廬山瀑布賞析1

湖口望廬山瀑布泉/湖口望廬山瀑布水原文:

望廬山瀑布賞析(15篇)

萬丈紅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雜樹,灑落出重雲。

日照虹霓似,天清風雨聞。

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湖口望廬山瀑布泉/湖口望廬山瀑布水譯文及註釋

譯文韻譯

萬丈湍飛的瀑布從山間落下,望去像是從遙遠的天空降臨。

奔騰直瀉衝擊着一片片雜樹,噴灑濺落穿透了一層層浮雲。

陽光照耀下如彩虹一樣絢爛,天氣清和時像風雨一樣可聞。

靈異的山峯多具有秀麗景色,天空瀑布相融霧靄一片氤氲。

散譯

瀑布從高高的廬山上落下猶如萬丈洪泉,遠望長長的半山腰,紫氣瀰漫。

飛流而下的瀑布奔騰着流過層層雜樹,飄飄灑灑穿過重重雲煙。

紅日映照,恰似彩虹當空;天朗氣清,如聽到風雨聲。

廬山到處是秀麗景色,水汽與煙雲融為一體,更顯出氣象萬千。

註釋⑴湖口:即鄱陽湖口,當時歸洪州大都督府管轄。湖口遙對廬山,能見山頭雲霧變幻及瀑布在日光映照下閃耀的色彩。廬山,在今江西省。

⑵洪泉:指水豐勢強的瀑布。

⑶迢迢(tiáo):形容瀑布之長。紫氛:紫色的水氣。

⑷雜樹:瀑布巖壁邊雜亂的樹木。

⑸重雲:層雲。

⑹虹霓(ní):陽光射入竄的水珠,經過折射、反射形成的自然現象。

⑺天清:天氣清朗。聞:聽到。

⑻靈山:指廬山。秀色:壯美景色。

⑼空:天空中的雲。氤氲(yīn yūn):形容水氣瀰漫流動。

湖口望廬山瀑布泉/湖口望廬山瀑布水賞析

第一句中“萬丈洪泉落”,萬丈有多高,實在讓人難以想象,詩人要表達的正是心中那種不可確鑿道出的對匡廬飛瀑雄奇險壯之氣勢的深深折服與崇愛之情。水自地下往上湧出曰之為泉,詩人以泉喻瀑,言飛瀑如洪泉而落,彷彿是將泉跟倒置了過來,任其泉水噴湧而下、源源不絕,所述情狀極為形象,令人嘖嘖生歎。“迢迢半紫氛”一句狀寫的則是伴隨着瀑布飛落而升騰起的縹緲水氣。李白七絕《望廬山瀑布水》開篇就説高峭挺拔的香爐峯在旭日紅光的映照下紫氣蒸騰,煙霧繚繞,如同幻境一般,張九齡所言的“紫氛”大抵就是這種“日照香爐生紫煙”的神奇氣象。迢迢,寫霧靄之高;半,寫紫霧似將色瀑截斷。高高漂浮的水霧尚且只在瀑布半腰,那麼洪泉萬丈的源頭,自然是深隱於一派迷濛與虛無之中了。

“奔流下雜樹,灑落出重雲”。第二聯着重於展現瀑布飛瀉雲天的動感之美。廬山峯青巒秀,嘉木成陰,噴雪鳴雷般的銀瀑從幾重雲外奔流而下,激盪着嶙峋的山巖,穿越過層疊的古木,義無反顧地墜入深密的澗谷,這壯景所帶來的強烈視覺震撼富有藝術感染力,大自然那磅礴瀟灑的超凡手筆令人欽佩。廬山有景如此,無怪乎自古就贏得”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盛譽了。

第三聯意在描繪飛瀑在陽光照耀下呈現來的奇幻風采,“日照虹霓似,天清風雨聞”。轉寫瀑布的色彩和聲響。瀑布本如素練,但在晴日陽光的照射下,卻幻化出虹霓般七彩繽紛的顏色,絢麗瑰奇;天清氣朗之時,本無風雨,但萬丈洪泉直瀉而下時發出的巨大聲響,卻使人有急風驟雨雜沓的聽覺感受。詩人繪聲繪色,以自己獨到的感受營造出那亦真亦幻、瑰麗迷人的美妙畫面。在湖口遠望廬山瀑布,是否真能聽到它所發出的巨大聲響,並不重要,關鍵是詩人從萬丈洪泉直瀉而下的氣勢中,彷彿聽到了風狂雨驟般的雜沓聲響。句末的“聞”字與上句的“似”字對舉互文,本身就包含了“似聞”的意藴。這是一種似真似幻的聽覺感受,其傳神處正在亦真亦幻之間。若認定“聞”字是幾十裏外清晰聽到瀑布的巨響,反而拘泥而失語妙。

“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最後一聯以山水總括之筆收束全篇。詩人喜愛廬山之毓秀鍾靈,故以“靈山”稱謂之。“空水”一句由南朝謝靈運《登江中孤嶼》一詩化用而來。謝詩云:”雲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意指空氣和水色都清澄新鮮,詩人此處易“澄鮮”一詞為“氤氲”,重在凸顯廬山水瀑霧氣繚繞、與晴空漫成一片的融融氣象。“天地氤氲,萬物化醇”(《易經·繫辭》),廬山水正是乾坤交合而孕育出來的人間勝境。

總起來看,詩中所寫瀑布水,來自高遠,穿過阻礙,擺脱迷霧,得到光照,更聞其聲,積天地化成之功,不愧為秀中之傑。形象的比喻詩人遭遇和情懷,所以他在攝取瀑布水什麼景象,採用什麼手法,選擇什麼語言,表現什麼特點,實則都依照自己的遭遇和情懷來取捨的。這也是此詩具有獨特的藝術成就的主要原因。既然瀑布景象就是詩人自我化身,則比喻與被比者一體,其比興寄託也就易於不露斧鑿痕跡。

相對於李白的七絕《望廬山瀑布水》而言,張九齡的這首五律有着四十字的篇幅,其鋪展才思的空間更大。詩人善於運用繁筆,其言瀑布之雄險,以巍峨“靈山”為背景。先直抒“萬丈”“迢迢”之豪歎,後輔以“雜樹”“重雲”為襯托;其言瀑布之絢麗,先描繪“洪泉”“紫氛”的真實所見,後生發出“虹霓”隱隱約約的奇妙幻覺;不僅如此,詩人還以“天清風雨聞”壯其聲威,以”空水共氤氲”顯其渾然。濃墨重彩而又繁簡得當,毫不繁宂,正是詩人技法嫻熟的體現。

作為一首山水詩,這首詩的藝術是獨特而成功的。這首詩表面上只是在描寫、讚美瀑布景象,有一種欣賞風景、吟詠山水的名士氣度。但其中藴激情,懷壯志,顯出詩人胸襟開闊,風度豪放,豪情滿懷,其藝術效果是奇妙有味的。“詩言志”,山水即人,這首山水詩是一個成功的例證。

望廬山瀑布賞析2

古詩教學貫穿整個語文教學過程的始終。學好古詩對於培養少年兒童的想象力、審美力以及陶冶他們優美情操具有重要意義。學生從上幼兒園起日積月累地背誦了許多古詩,關於詩意的理解卻顯得模糊而淺顯。我認為,到了小學中高年級,教師有必要對教材中的古詩進行富有個性的教學設計,既有利於學生汲取我國古代文明中的燦爛精華,又有利於培養學生們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和藝術表現力。

《望廬山瀑布》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第六組21課《古詩三首》中的一首古詩,下面是我結合這首古詩教學中的一些實踐片段進行的一些反思。

激發興趣正確讀詩

片段一

(配樂播放廬山風光片,簡筆畫出廬山及廬山瀑布。)

師:廬山美嗎?誰能用自己的話説説廬山的美?

生:煙霧縹緲、綠意盎然、生機勃勃、山青水秀……

師:是呀!廬山的美是説不盡的,喜歡畫畫的人來到廬山會情不自禁地拿起畫筆;喜歡作詩的人來到廬山更會脱口而出吟誦詩歌。1300多年前,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第二次上廬山時,被廬山瀑布的壯美深深陶醉了,想讀讀這首膾炙人口的不朽名作嗎?

生:想!(學生翻書,迫不及待地小聲讀起古詩來。)

師:請同學們翻開書,大聲朗讀這首詩,把每個字讀正確,每行詩讀流利。

[反思:唐詩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廬山是馳名中外的勝地。教師播放展示廬山的美,簡筆畫出廬山的形,為學生創設了愉快的情感學習氛圍。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説出廬山的美,更是讓學生不知不覺地走進廬山,零距離地感受古詩,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漸行漸濃,再切入到他們的求知基點,只提把詩歌讀正確、讀流利的初步要求,讓學生在充分讀的訓練中樹立了學習古詩的信心,奠定了學好古詩的基調。]

激活想象進入意境

片段二

師:請同學們結合課後的註釋認真讀古詩,你能讀懂什麼?

生:我讀出了紫煙的美。“日照香爐生紫煙”,在陽光的照射下,香爐峯的晨霧變成了紫色,裊裊浮游,非常動人。

師:這一句詩中哪一個字寫出了紫煙的美?

生:“生”字能表現紫煙的美。

師:能説説你的體會嗎?

生:“生”紫煙的“生”把紫煙寫活了,好象源源不斷地產生着。

生:“生”紫煙的“生”讓我感到廬山好象媽媽,紫煙就是她的寶寶,這些紫煙寶寶調皮地不停掙脱出廬山香爐峯的懷抱。

師:(你的想象真是別具一格),你還能從這個“生”字裏感受到什麼?

生:太陽出來了,紫煙把廬山喚醒了,鳥兒也開始婉轉啼叫,一切都充滿了生機,充滿了鮮活的生命力。

師:你能讀出生機勃勃的“紫煙”嗎?

[反思引導學生重點讀“生”,學生自然地邊讀邊想象,廬山香爐峯的紫煙宛如一幅絕美的仙境圖浮現在學生腦中,這一讀,既深入了學生對詩歌的品味,又培養了學生讀文字思畫面的想象能力。讓學生在想象中完成對詩歌的理解此刻尤其重要。用同樣的方法,學生很好地體會“掛”字的妙不可言、“飛流直下”的氣勢磅礴,“銀河落”的驚天動地。在讀詩中激活學生的聯想,讓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在腦海中組合他們想象到的畫面,從而領略文字的獨特魅力,感悟古詩的經典意境。這時的讀詩,想象,表達等方法應該是學生思維發展的藝術體操。]

激情吟詩熟讀成誦

片段三

師:瀑布的快、急、猛帶給你們什麼樣的感受?

生:讓我們大開眼界。

生:這可真是天下奇觀呀!

生:這瀑布簡直太雄偉太壯觀了。

師:老師和你們一樣,被這奔騰飛瀉的瀑布深深吸引。站在這瀑布下的李白又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

生:他應該陶醉不已。

生:他也許覺得自己到了仙境。

生:他被這壯美的瀑布迷住了,好象不知道究竟是在人間還是在天上。

師:(説得太妙了!老師覺得你的思維火花真燦爛)你從哪個字能體會到李白的這種心境?

生:“疑”字可以讓我體會到。

師:那這句話應該怎麼讀呢?

(學生自由練習讀,努力讀出如夢似幻的飄渺感。)

師:李白在廬山的瀑布中陶醉了,我們在李白的詩歌中陶醉了,想跟着老師來讀這首《望廬山瀑布》嗎?(指導朗讀,注重節奏韻律,重點把握“生、掛、飛流直下、疑、落九天”。)

(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吟誦。在反覆讀的過程中背下這首古詩。)

師:誰會背這首古詩?

(指名吟誦,評價朗誦)

師:你能從這首詩中體會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生:詩人讚美了瀑布的壯美。

生:詩人也抒發了對秀美山川的熱愛。

師:請同學們飽含深情地背誦這首古詩吧!

[反思在抓重點詞理解這句古詩,感悟這句詩的非凡意境後,再讓學生從“疑”字着重體會詩人的如痴如醉,更能讓學生從側面感受到瀑布的形態美。還是這個“疑”字,讓學生真正溶進古詩中,溶進意境中,感受到詩人激越的創作情緒。這種激情因為詩的魅力而流傳千年,學生在激情中吟誦古詩,進而產生了要背誦古詩的高層次需要,教師這時指導朗誦,重點把握讀“生”、“掛”字的舒緩生動、“飛流直下”的輕快充沛、“疑”的柔和飄渺、“落九天”的穩重綿長,讓學生在自發讀與感悟讀的層次遞進中掌握詩歌節奏韻律和情感脈動,最後發展到激情吟誦,達到熟讀成誦的傳統要求,用“誦”這種亙古不變的藝術形式再現詩人若干年前的“情”。]

望廬山瀑布賞析3

《望廬山瀑布》

唐朝: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望廬山瀑布》古詩簡介

《望廬山瀑布水二首》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創作的兩首詩,其一為五言古詩,其二為七言絕句。這兩首詩,都緊扣題目中的“望”字,以廬山的香爐峯入筆描寫廬山瀑布之景,用“掛”字突出瀑布如珠簾垂空,以高度誇張的藝術手法,把瀑布勾畫得傳神入化,然後細緻地描寫瀑布的具體景象,將飛流直瀉的瀑布描寫得雄偉奇麗,氣象萬千,宛如一幅生動的山水畫。其中第二首七絕歷來廣為傳誦,其前兩句描繪了廬山瀑布的奇偉景象,既有朦朧美,又有雄壯美;後兩句用誇張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進一步描繪瀑布的形象和氣勢,可謂字字珠璣。

《望廬山瀑布》翻譯/譯文

香爐峯在陽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煙霞,遠遠望見瀑布似白色絹綢懸掛在山前。

高崖上飛騰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幾千尺,讓人恍惚以為銀河從天上瀉落到人間。

《望廬山瀑布》註釋

廬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我國名山之一。

香爐:指廬山的香爐峯。

紫煙:指日光照射的雲霧水氣呈現出紫色。

銀河:又稱天河。古人指銀河系構成的帶狀星羣。

九天:九重天,形容極高的天空。

《望廬山瀑布》賞析/鑑賞

本詩是七言絕句。此詩中的香爐,即第一首詩開頭提到的香爐峯,“在廬山西北,其峯尖圓,煙雲聚散,如博山香爐之狀”(樂史《太平寰宇記》)。可是,到了詩人李白的筆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地升起了團團白煙,縹緲於青山藍天之間,在紅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雲霞。這不僅把香爐峯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為不尋常的瀑布創造了不尋常的背景。

接着詩人才把視線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遙看瀑布掛前川”,前四字是點題。“掛前川”,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條巨大的白練高掛于山川之間。“掛”字很妙,它化動為靜,惟妙惟肖地表現出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形象。

第三句又極寫瀑布的動態。“飛流直下三千尺”,一筆揮灑,字字鏗鏘有力。“飛”字,把瀑布噴湧而出的景象描繪得極為生動;“直下”,既寫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見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勢不可擋之狀如在眼前。

然而,詩人猶嫌未足,接着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驚人魂魄。“疑是”值得細味,詩人明明説得恍恍惚惚,而讀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覺得只有這樣寫,才更為生動、逼真,其奧妙就在於詩人前面的描寫中已經孕育了這一形象。

巍巍香爐峯藏在雲煙霧靄之中,遙望瀑布就如從雲端飛流直下,臨空而落,這就自然地聯想到像是一條銀河從天而降。可見,“疑是銀河落九天”這一比喻,雖是奇特,但在詩中並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在形象的刻畫中自然地生髮出來的。它誇張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從而振起全篇,使得整個形象變得更為豐富多彩,雄奇瑰麗,既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給人以想象的餘地,顯示出李白那種“萬里一瀉,末勢猶壯”的藝術風格。

宋人魏慶之説:“七言詩第五字要響。……所謂響者,致力處也。”(《詩人玉屑》)這個看法在這首詩裏似乎特別有説服力。比如一個“生”字,不僅把香爐峯寫“活”了,也隱隱地把山間的煙雲冉冉上升、裊裊浮游的景象表現出來了。“掛”字前面已經提到了,那個“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畫出高空突兀、巨流傾瀉的磅礴氣勢。很難設想換掉這三個字,這首詩將會變成什麼樣子。

《望廬山瀑布》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漢族,祖籍隴西成紀。一説出生於碎葉城(當時屬唐朝領土,今屬吉爾吉斯斯坦),4歲時跟隨父親遷至劍南道綿州。一説即出生於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樑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望廬山瀑布賞析4

原文: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譯文

香爐峯在陽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煙霞,遠遠望見瀑布似白色絹綢懸掛在山前。

高崖上飛騰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幾千尺,讓人恍惚以為銀河從天上瀉落到人間。

註釋

1.香爐:指香爐峯。紫煙:指日光透過雲霧,遠望如紫色的煙雲。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廬山》:“香爐初上日,瀑布噴成虹。”“日照”二句:一作“廬山上與星斗連,日照香爐生紫煙”。

2.遙看:從遠處看。掛:懸掛。前川:一作“長川”。川:河流,這裏指瀑布。

3.直:筆直。三千尺:形容山高。這裏是誇張的説法,不是實指。

4.疑:懷疑。銀河:古人指銀河系構成的帶狀星羣。九天:一作“半天”。古人認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層,九重天,即天空最高處。此句極言瀑布落差之大。

賞析:

賞析一

這是詩人李白五十歲左右隱居廬山時寫的一首風景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反映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首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香爐”是指廬山的香爐峯。此峯在廬山西北,形狀尖圓,像座香爐。由於瀑布飛瀉,水氣蒸騰而上,在麗日照耀下,彷彿有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升起了團團紫煙。一個“生”字把煙雲冉冉上升的景象寫活了。此句為瀑布設置了雄奇的背景,也為下文直接描寫瀑布渲染了氣氛。

次句“遙看瀑布掛前川”。“遙看瀑布”四字照應了題目《望廬山瀑布》。“掛前川”是説瀑布像一條巨大的白練從懸崖直掛到前面的河流上。“掛”字化動為靜,維紗維肖地寫出遙望中的瀑布。

詩的前兩句從大處着筆,概寫望中全景:山頂紫煙繚繞,山間白練懸掛,山下激流奔騰,構成一幅絢麗壯美的圖景。

第三句“飛流直下三千尺”是從近處細緻地描寫瀑布。“飛流”表現瀑布凌空而出,噴湧飛瀉。“直下”既寫出巖壁的陡峭,又寫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極力誇張,寫山的高峻。

這樣寫詩人覺得還沒把瀑布的雄奇氣勢表現得淋漓盡致,於是接着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説這“飛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懷疑是銀河從九天傾瀉下來。一個“疑”,用得空靈活潑,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這首詩極其成功地運用了比喻、誇張和想象,構思奇特,語言生動形象、洗煉明快。蘇東坡十分讚賞這首詩,説“帝遣銀河一脈垂,古來唯有謫仙詞”。“謫仙”就是李白。《望廬山瀑布》的確是狀物寫景和抒情的範例。

創作背景

這兩首詩一般認為是公元725年(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前後李白出遊金陵途中初遊廬山時所作。吳小如教授認為,李白這兩首詩體裁不一,內容也有一部分重複,疑非一時之作。詹鍈先生在《李白詩文系年》中根據任華《雜言寄李白》詩,認為第一首五古為李白入長安以前(開元年間)所作。另有人認為第二首七絕作於公元756年(唐玄宗天寶十五年)李白到廬山的夏秋之交。

賞析二

這首詩是七言絕句。此詩中的香爐,即第一首詩開頭提到的香爐峯,“在廬山西北,其峯尖圓,煙雲聚散,如博山香爐之狀”(樂史《太平寰宇記》)。可是,到了詩人李白的筆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地升起了團團白煙,縹緲於青山藍天之間,在紅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雲霞。這不僅把香爐峯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為不尋常的瀑布創造了不尋常的背景。接着詩人才把視線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遙看瀑布掛前川”,前四字是點題。“掛前川”,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條巨大的白練高掛于山川之間。“掛”字很妙,它化動為靜,惟妙惟肖地表現出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形象。第一首詩説,“壯哉造化功!”正是這“造化”才能將這巨物“掛”起來,所以這“掛”字也包含着詩人對大自然的神奇偉力的讚頌。第三句又極寫瀑布的動態。“飛流直下三千尺”,一筆揮灑,字字鏗鏘有力。“飛”字,把瀑布噴湧而出的景象描繪得極為生動;“直下”,既寫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見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勢不可擋之狀如在眼前。然而,詩人猶嫌未足,接着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驚人魂魄。“疑是”值得細味,詩人明明説得恍恍惚惚,而讀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覺得只有這樣寫,才更為生動、逼真,其奧妙就在於詩人前面的描寫中已經孕育了這一形象。巍巍香爐峯藏在雲煙霧靄之中,遙望瀑布就如從雲端飛流直下,臨空而落,這就自然地聯想到像是一條銀河從天而降。可見,“疑是銀河落九天”這一比喻,雖是奇特,但在詩中並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在形象的刻畫中自然地生髮出來的。它誇張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從而振起全篇,使得整個形象變得更為豐富多彩,雄奇瑰麗,既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給人以想象的餘地,顯示出李白那種“萬里一瀉,末勢猶壯”的藝術風格。

宋人魏慶之説:“七言詩第五字要響。……所謂響者,致力處也。”(《詩人玉屑》)這個看法在這首詩裏似乎特別有説服力。比如一個“生”字,不僅把香爐峯寫“活”了,也隱隱地把山間的煙雲冉冉上升、裊裊浮游的景象表現出來了。“掛”字前面已經提到了,那個“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畫出高空突兀、巨流傾瀉的磅礴氣勢。很難設想換掉這三個字,這首詩將會變成什麼樣子。

中唐詩人徐凝也寫了一首《廬山瀑布》。詩云:“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千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場景雖也不小,但還是給人侷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轉來轉去都是瀑布,瀑布,顯得很實,很板,雖是小詩,卻頗有點大賦的氣味。比起李白那種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靈,相去實在甚遠。蘇軾説:“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唯有謫仙詞。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戲徐凝瀑布詩》)話雖不無過激之處,然其基本傾向還是正確的,表現了蘇軾不僅是一位著名的詩人,也是一位頗有見地的鑑賞家。

第一首五古因篇幅無限制,所以詩人任意揮灑,寫“海風”,寫“江月”,寫“穹石”,寫得大起大落,大開大闔,轉折如意,揮灑自如,一氣呵成。第二首七絕因篇幅較小,詩人用誇張的比喻把景物升騰到更高的境界,達到寫瀑布的極致,極為誇張,但又清新自然,淺顯生動,同時具有動盪開闊的氣勢,飛動流走的章法,跳躍騰挪,縱橫捭闔,亦有歌行的氣勢和特點。

兩首詩都是李白之作,同是寫廬山瀑布之景,李白一生好入名山遊在廬山秀麗的山水之中,更顯詩人標名之靈氣。其想象豐富,奇思縱橫,氣勢恢宏,感情奔放,似江河奔騰,又自然清新,似雲捲風清,其詩歌的審美特徵是自然美、率真美和無拘無束的自由美。這兩首詩歌都具有這樣的審美特徵。

望廬山瀑布賞析5

望廬山瀑布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望廬山瀑布》譯文及註釋

譯文

香爐峯在陽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煙霞,遠遠望見瀑布似白色絹綢懸掛在山前。

高崖上飛騰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幾千尺,讓人恍惚以為銀河從天上瀉落到人間。

註釋

廬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區。

香爐:即香爐峯,在廬山西北,因形似香爐且山上經常籠罩着雲煙而得名。

掛前川:掛在前面的水面上。

九天:古代傳説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層。

 《望廬山瀑布》賞析

這是人李白五十歲左右隱居廬山時寫的一首風景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反映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 首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香爐”是指廬山的香爐峯。此峯在廬山西北,形狀尖圓,像座香爐。由於瀑布飛瀉,水氣蒸騰而上,在麗日照耀下,彷彿有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升起了團團紫煙。一個“生”字把煙雲冉冉上升的景象寫活了。此句為瀑布設置了雄奇的背景,也為下文直接描寫瀑布渲染了氣氛。

次句“遙看瀑布掛前川”。“遙看瀑布”四字照應了題目《望廬山瀑布》。“掛前川” 是説瀑布像一條巨大的白練從懸崖直掛到前面的河流上。“掛”字化動為靜,維紗維肖地寫出遙望中的瀑布。

詩的前兩句從大處着筆,概寫望中全景:山頂紫煙繚繞,山間白練懸掛,山下激流奔騰,構成一幅絢麗壯美的圖景。

第三句“飛流直下三千尺”是從近處細緻地描寫瀑布。“飛流”表現瀑布凌空而出,噴湧飛瀉。“直下”既寫出巖壁的陡峭,又寫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極力誇張,寫山的高峻。

這樣寫詩人覺得還沒把瀑布的雄奇氣勢表現得淋漓盡致,於是接着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説這“飛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懷疑是銀河從九天傾瀉下來。一個“疑”,用得空靈活潑,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這首詩極其成功地運用了比喻、誇張和想象,構思奇特,語言生動形象、洗煉明快。蘇東坡十分讚賞這首詩,説“帝遣銀河一脈垂,古來唯有謫仙詞”。“謫仙”就是李白。《望廬山瀑布》的確是狀物寫景和抒情的範例。

望廬山瀑布賞析6

湖口望廬山瀑布泉

張九齡〔唐代〕

原文

萬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雜樹,灑落出重雲。

日照虹霓似,天清風雨聞。

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譯文及註釋

譯文

陽光映照下的萬丈瀑布從山間落下,四周呈現半紅半紫的霧氣。飛流而下的瀑布奔騰着流過層層雜樹,飄飄灑灑穿過重重雲煙。陽光照耀下如彩虹一樣絢爛,在這晴朗有天氣裏,又好像聽到風雨的聲響。這廬山的景色多麼的壯美,煙雲與水氣融成一片。

註釋

湖口:即鄱陽湖口,當時歸洪州大都督府管轄。湖口遙對廬山,能見山頭雲霧變幻及瀑布在日光映照下閃耀的色彩。廬山,在今江西省。紅泉:指陽光映照下的瀑布。迢迢(tiáo):形容瀑布之長。紫氛:紫色的水氣。雜樹:瀑布巖壁邊雜亂的樹木。重雲:層雲。虹霓(ní):陽光射入竄的水珠,經過折射、反射形成的自然現象。天清:天氣清朗。聞:聽到。靈山:指廬山。秀色:壯美景色。空:天空中的雲。氤氲(yīn yūn):形容水氣瀰漫流動。

賞析

第一句中“萬丈洪泉落”,萬丈有多高,實在讓人難以想象,詩人要表達的正是心中那種不可確鑿道出的對匡廬飛瀑雄奇險壯之氣勢的深深折服與崇愛之情。水自地下往上湧出曰之為泉,詩人以泉喻瀑,言飛瀑如洪泉而落,彷彿是將泉跟倒置了過來,任其泉水噴湧而下、源源不絕,所述情狀極為形象,令人嘖嘖生歎。“迢迢半紫氛”一句狀寫的則是伴隨着瀑布飛落而升騰起的縹緲水氣。李白七絕《望廬山瀑布水》開篇就説高峭挺拔的香爐峯在旭日紅光的映照下紫氣蒸騰,煙霧繚繞,如同幻境一般,張九齡所言的“紫氛”大抵就是這種“日照香爐生紫煙”的神奇氣象。迢迢,寫霧靄之高;半,寫紫霧似將色瀑截斷。高高漂浮的水霧尚且只在瀑布半腰,那麼洪泉萬丈的源頭,自然是深隱於一派迷濛與虛無之中了。

“奔流下雜樹,灑落出重雲”。第二聯着重於展現瀑布飛瀉雲天的動感之美。廬山峯青巒秀,嘉木成陰,噴雪鳴雷般的銀瀑從幾重雲外奔流而下,激盪着嶙峋的山巖,穿越過層疊的古木,義無反顧地墜入深密的澗谷,這壯景所帶來的強烈視覺震撼富有藝術感染力,大自然那磅礴瀟灑的超凡手筆令人欽佩。廬山有景如此,無怪乎自古就贏得”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盛譽了。

第三聯意在描繪飛瀑在陽光照耀下呈現來的奇幻風采,“日照虹霓似,天清風雨聞”。轉寫瀑布的色彩和聲響。瀑布本如素練,但在晴日陽光的照射下,卻幻化出虹霓般七彩繽紛的顏色,絢麗瑰奇;天清氣朗之時,本無風雨,但萬丈洪泉直瀉而下時發出的巨大聲響,卻使人有急風驟雨雜沓的聽覺感受。詩人繪聲繪色,以自己獨到的感受營造出那亦真亦幻、瑰麗迷人的美妙畫面。在湖口遠望廬山瀑布,是否真能聽到它所發出的巨大聲響,並不重要,關鍵是詩人從萬丈洪泉直瀉而下的氣勢中,彷彿聽到了風狂雨驟般的雜沓聲響。句末的“聞”字與上句的“似”字對舉互文,本身就包含了“似聞”的意藴。這是一種似真似幻的聽覺感受,其傳神處正在亦真亦幻之間。若認定“聞”字是幾十裏外清晰聽到瀑布的巨響,反而拘泥而失語妙。

“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最後一聯以山水總括之筆收束全篇。詩人喜愛廬山之毓秀鍾靈,故以“靈山”稱謂之。“空水”一句由南朝謝靈運《登江中孤嶼》一詩化用而來。謝詩云:”雲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意指空氣和水色都清澄新鮮,詩人此處易“澄鮮”一詞為“氤氲”,重在凸顯廬山水瀑霧氣繚繞、與晴空漫成一片的融融氣象。“天地氤氲,萬物化醇”(《易經·繫辭》),廬山水正是乾坤交合而孕育出來的人間勝境。

總起來看,詩中所寫瀑布水,來自高遠,穿過阻礙,擺脱迷霧,得到光照,更聞其聲,積天地化成之功,不愧為秀中之傑。形象的比喻詩人遭遇和情懷,所以他在攝取瀑布水什麼景象,採用什麼手法,選擇什麼語言,表現什麼特點,實則都依照自己的遭遇和情懷來取捨的。這也是此詩具有獨特的藝術成就的主要原因。既然瀑布景象就是詩人自我化身,則比喻與被比者一體,其比興寄託也就易於不露斧鑿痕跡。

相對於李白的七絕《望廬山瀑布水》而言,張九齡的這首五律有着四十字的篇幅,其鋪展才思的空間更大。詩人善於運用繁筆,其言瀑布之雄險,以巍峨“靈山”為背景。先直抒“萬丈”“迢迢”之豪歎,後輔以“雜樹”“重雲”為襯托;其言瀑布之絢麗,先描繪“洪泉”“紫氛”的真實所見,後生發出“虹霓”隱隱約約的奇妙幻覺;不僅如此,詩人還以“天清風雨聞”壯其聲威,以”空水共氤氲”顯其渾然。濃墨重彩而又繁簡得當,毫不繁宂,正是詩人技法嫻熟的體現。

作為一首山水詩,這首詩的藝術是獨特而成功的。這首詩表面上只是在描寫、讚美瀑布景象,有一種欣賞風景、吟詠山水的名士氣度。但其中藴激情,懷壯志,顯出詩人胸襟開闊,風度豪放,豪情滿懷,其藝術效果是奇妙有味的。“詩言志”,山水即人,這首山水詩是一個成功的例證。

張九齡

張九齡(678—740)唐開元尚書丞相,詩人。字子壽,一名博物,漢族,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長安年間進士。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罷相,為荊州長史。詩風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鬥爭,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託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譽為“嶺南第一人”。

望廬山瀑布賞析7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註釋】:

①廬山:我國名山之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部的鄱陽湖盆地,九江市廬山區境內。

②香爐:即香爐峯,在廬山西北,因形狀像香爐且山上籠罩煙雲而得名。

③紫煙:指日光照射的雲霧水氣呈現出紫色的雲霧水氣。

④川:河流,這裏指瀑布。

⑤三千尺:形容山高,這裏是誇張的説法,不是實指。

⑥銀河:又稱天河。古人指銀河系構成的帶狀星羣。

⑦九天:古人認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層,此處指極高的天空。

⑧遙:從遠處看。

【譯文】:

太陽照射的香爐峯生起紫色煙霧,遠遠看去瀑布像匹白練掛在山前。

水流從三千尺的高處直瀉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銀河水落自九天。

【賞析】:

香爐,指廬山香爐峯,“在廬山西北,其峯尖圓,煙雲聚散,如博山香爐之狀”(樂史《太平寰宇記》)。可是,到了詩人李白的筆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地升起了團團白煙,縹緲於青山藍天之間,在紅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雲霞。這不僅把香爐峯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為不尋常的瀑布創造了不尋常的背景。接着詩人才把視線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遙看瀑布掛前川”,前四字是點題;“掛前川 ”,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象是一條巨大的白練高掛于山川之間。“掛”字很妙,它化動為靜,惟妙惟肖地表現出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形象。誰能將這巨物“掛”起來呢?“壯哉造化功”!所以這“掛”字也包含着詩人對大自然的神奇偉力的讚頌。第三句又極寫瀑布的動態。“飛流直下三千尺”,一筆揮灑,字字鏗鏘有力。“飛”字,把瀑布噴湧而出的景象描繪得極為生動;“直下”,既寫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見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勢不可擋之狀如在眼前。然而,詩人猶嫌未足,接着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驚人魂魄。“疑是”值得細味,詩人明明説得恍恍惚惚,而讀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覺得只有這樣寫,才更為生動、逼真,其奧妙就在於詩人前面的描寫中已經孕育了這一形象。你看!巍巍香爐峯藏在雲煙霧靄之中,遙望瀑布就如從雲端飛流直下,臨空而落,這就自然地聯想到象是一條銀河從天而降。可見,“疑是銀河落九天”這一比喻,雖是奇特,但在詩中並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在形象的刻畫中自然地生髮出來的。它誇張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從而振起全篇,使得整個形象變得更為豐富多彩,雄奇瑰麗,既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給人以想象的餘地,顯示出李白那種“萬里一瀉,末勢猶壯”的藝術風格.真美呀!

宋人魏慶之説:“七言詩第五字要響。……所謂響者,致力處也。”(《詩人玉屑》)這個看法在這首詩裏似乎特別有説服力。比如一個“生”字,不僅把香爐峯寫“活”了,也隱隱地把山間的煙雲冉冉上升、裊裊浮游的景象表現出來了。“掛 ”字前面已經提到了,那個“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畫出高空突兀、巨流傾瀉的磅礴氣勢。很難設想換掉這三個字,這首詩將會變成什麼樣子。

中唐詩人徐凝也寫了一首《廬山瀑布》。詩云:“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千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場景雖也不小,但還是給人侷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轉來轉去都是瀑布、瀑布……,顯得很實,很板,雖是小詩,卻頗有點大賦的氣味。比起李白那種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靈,相去實在甚遠。無怪蘇軾説:“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唯有謫仙詞。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戲徐凝瀑布詩》)話雖不無過激之處,然其基本傾向還是正確的,表現了蘇軾不僅是一位著名的詩人,也是一位頗有見地的鑑賞家。

望廬山瀑布賞析8

望廬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香爐,指廬山香爐峯。“在廬山西北,其峯尖圓,煙雲聚散,如博山香爐之狀。”

紫煙,日光照射水氣反射出的紫色的煙霧。

前川,一作“長川”。

九天,指天的最高處。

太陽照射在香爐峯上,生起紫色煙霧,像一片紫色的雲霞;遠遠看去,飛落的瀑布像長長的掛在山前。湍急的流水從三千尺的高處飛馳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銀河水從天而降。

這是李白五十歲左右隱居廬山時寫的一首風景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渾、奇異、壯麗的景象,字裏行間都流露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無限熱愛的情懷。

“日照香爐生紫煙”中的“香爐”是指廬山的一座山峯——香爐峯。此峯在廬山西北,形狀尖圓,像座香爐。由於瀑布飛瀉,水氣蒸騰而上,在麗日照耀下,彷彿有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升起團團紫煙。一個“生”不僅把煙雲冉冉上升的景象寫得活靈活現,更為狀寫瀑布設置了雄渾的背景,也為下文描寫瀑布渲染了氣氛。

“遙看瀑布”四字從結構文法上照應了題目《望廬山瀑布》,從角度上看,又是寫遠處。而“掛前川”中的一個“掛”字維紗維肖地寫出了遙望中的瀑布像一條巨大的白練從懸崖直掛到前面的河流上。因距離遠,視覺開闊,所以畫面才會如此宏大而壯觀:山上煙霧繚繞,山間白練高掛,山下激流奔騰,構成一幅絢麗壯美的圖景。

“飛流直下三千尺”一句是從近處描寫瀑布。“飛流”表現瀑布凌空而下,噴湧飛瀉。“直下”既寫出了巖壁的陡峭,又寫出了水流之迅猛。“三千尺”運用了誇張的手法,極寫山之高峻。即使這樣寫,詩人仍然覺得還沒有把瀑布的雄渾與奇異氣勢表現得淋漓盡致,於是以“疑是銀河落九天”再度渲染,説這“飛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懷疑是璀璨的銀河從九天之上傾瀉下來。一個“疑”子,道破是詩人的想象,引人遐想,令人感到意味深長,無疑使瀑布增添了幾分空靈、奇幻神奇的色彩。

這首詩極其成功地運用了比喻、誇張和想象等藝術表現手法,構思奇特而又精巧,語言洗煉明快而又生動形象。不愧為詩仙李白的傳世佳作!

望廬山瀑布賞析9

原文: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譯文:香爐峯在陽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煙霞,遠遠望見瀑布似白色絹綢懸掛在山前。高崖上飛騰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幾千尺,讓人恍惚以為銀河從天上瀉落到人間。

註釋: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區。香爐:即香爐峯,在廬山西北,因形似香爐且山上經常籠罩着雲煙而得名。掛前川:掛在前面的水面上。九天:古代傳説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層。

賞析:

這是詩人李白五十歲左右隱居廬山時寫的一首風景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反映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首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香爐”是指廬山的香爐峯。此峯在廬山西北,形狀尖圓,像座香爐。由於瀑布飛瀉,水氣蒸騰而上,在麗日照耀下,彷彿有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升起了團團紫煙。一個“生”字把煙雲冉冉上升的景象寫活了。此句為瀑布設置了雄奇的背景,也為下文直接描寫瀑布渲染了氣氛。

次句“遙看瀑布掛前川”。“遙看瀑布”四字照應了題目《望廬山瀑布》。“掛前川”是説瀑布像一條巨大的白練從懸崖直掛到前面的河流上。“掛”字化動為靜,維紗維肖地寫出遙望中的瀑布。

詩的前兩句從大處着筆,概寫望中全景:山頂紫煙繚繞,山間白練懸掛,山下激流奔騰,構成一幅絢麗壯美的圖景。

第三句“飛流直下三千尺”是從近處細緻地描寫瀑布。“飛流”表現瀑布凌空而出,噴湧飛瀉。“直下”既寫出巖壁的陡峭,又寫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極力誇張,寫山的高峻。

這樣寫詩人覺得還沒把瀑布的雄奇氣勢表現得淋漓盡致,於是接着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説這“飛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懷疑是銀河從九天傾瀉下來。一個“疑”,用得空靈活潑,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這首詩極其成功地運用了比喻、誇張和想象,構思奇特,語言生動形象、洗煉明快。蘇東坡十分讚賞這首詩,説“帝遣銀河一脈垂,古來唯有謫仙詞”。“謫仙”就是李白。《望廬山瀑布》的確是狀物寫景和抒情的範例。

望廬山瀑布賞析10

湖口望廬山瀑布泉

張九齡

萬丈紅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飛下雜樹,灑落出重雲。

日照虹霓似,天清風雨聞。

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望廬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注:張九齡於唐玄宗時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宰相),是開元時代的名臣。

試從所描寫的景色、表達的情趣或用字的繁簡的角度,分析比較這兩首詩的不同之處。

參考答案:(1)景色相同,情趣相異

詩人對自然景色觀賞的角度不同,當時的心境不同,感受也就不同,故其詩雖然歌詠的是同一對象,而各自藴含的感情則相異。張詩主要是在欣賞祖國的壯麗河山,盛讚靈山多秀色,因而,其筆下的瀑布既高遠又多彩,從萬丈高空的重雲之間灑落下來,在日光照射之下,成了紅泉,冒出紫煙,燦如彩虹。詩人這時位望通顯,於此詩中噴發出來的是雍容華貴之氣。李白,狂放不羈,不願阿諛逢迎,生喜好遊覽名山,因而,他遙望廬山瀑布而吟詩,着眼於瀑布的雲端飛瀉,力猛氣壯。

(2)繁簡不同,別具一格

張九齡的《湖口望廬山瀑布泉》,詩的描寫角度多,筆墨鋪展,基本屬於繁的一類。此詩多角度描繪廬山瀑布水的遠景,既寫瀑布之高遠,又現其多彩,狀其聲威等。從聽覺、視覺等角度寫,詩形象鮮明。繁而得當,毫無繁宂之弊。

李詩描寫角度單一,筆墨濃縮。基本屬於簡的一類。寥寥幾筆勾勒出了廬山瀑布的高和長,寫出了廬山瀑布的氣勢。簡而有方,以簡見豐,耐人咀嚼。

一言以蔽之,張九齡的《湖口望廬山瀑布泉》與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之二),吟詠的是廬山瀑布同一景點,而描寫角度不同,繁簡有別,情趣相異,別具一格,都給人以藝術美的享受。

(第一點結合詩人背景,詩人性格答,意思對即可。第二點答工筆和白描的手法也可。要點各佔2分,解析各佔2分。語言不順暢適當減分。)

詳解:

位於鄱陽湖、長江之濱的廬山,自古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譽。山上奇景頗多,瀑布便是其中之一。據周景式《廬山記》①記載,此瀑布在黃龍南數裏,其水出山腹,掛流三四百丈,飛湍於林,出峯表,望之若懸索。如此勝景,極易觸發詩人的靈感,為之欣然命筆。上錄唐代詩人張九齡的《湖口望廬山瀑布泉》(一作《湖口望廬山瀑布水》)與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二首之二),便是中國古典詩歌中吟詠廬山瀑布的力作。這兩首詩,皆寫廬山瀑布,且皆着眼於遠望,但二者同中有異,異曲同工。

1.景色相同,情趣相異

詩是以抒發詩人的情感為主的,所謂詩緣情而綺靡②,大凡人之感於事,則必動於情。然後興于嗟歎,發於吟詠,而形於歌詩矣③。抒情詩自不必説,即便是山水詩,在模山範水時也往往抒發出詩人的.感情。當然,不同的詩人對自然景色觀賞的角度不同,當時的心境不同,感受也就不同,故其詩雖然歌詠的是同一對象,而各自藴含的感情則相異。張九齡的《湖口望廬山瀑布泉》與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之二)便是如此。這兩首詩歌詠的是同一種對象廬山瀑布,但由於詩人的地位、個性、心境等不同,詩中所藴含的情趣也相異。張九齡於唐玄宗時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宰相),是開元時代的名臣。他佇立於鄱陽湖口,主要是在欣賞祖國的壯麗河山,盛讚靈山多秀色,因而,其筆下的瀑布既高遠又多彩,從萬丈高空的重雲之間灑落下來,在日光照射之下,成了紅泉,冒出紫煙,燦如彩虹。詩人這時位望通顯,於此詩中噴發出來的是雍容華貴之氣。

謫仙李白,狂放不羈,不願阿諛逢迎,自謂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遊天姥吟留別》),一生喜好遊覽名山,因而,他遙望廬山瀑布而吟詩,着眼於瀑布的雲端飛瀉,力猛氣壯,無怪宋代大文豪蘇軾針對徐凝的《廬山瀑布》詩④評述曰: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詞。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戲徐凝瀑布詩》)。蘇軾的評語雖未免過分,徐凝之作稱不上惡詩,但徐作不如李白之詩思緒飛逸是確實的。李白與張九齡的詠瀑布詩情趣相異也是不言而喻的。

2.繁簡不同,別具一格

此處所謂繁,係指詩的描寫角度多,筆墨鋪展,而簡則指描寫角度單一,筆墨濃縮。二者倘若都能運用得恰到好處,則並無優劣之分,正如明代謝榛所説:作詩繁簡各有其宜,譬諸眾星麗天,孤霞捧日,無不可觀⑤ 。張九齡的《湖口望廬山瀑布泉》,基本屬於繁的一類。此詩多角度描繪廬山瀑布水的遠景,既寫瀑布之高遠,又現其多彩,狀其聲威等。詩人將瀑布置身於陽光照耀下的多秀色的靈山這一背景里加以描繪,以萬丈與迢迢明言其高遠,以雜樹與重雲襯托其高遠,狀其非凡的氣勢如在目前;以紅泉與紫氛相映襯,凸現其多彩,並以日照虹霓似新穎的比喻既狀其形,又繪其色,使陽光照耀下的多彩瀑布更為具體可感,從而,見其瑰麗的風采;以天清風雨聞狀寫其聲威晴空萬里,遙望瀑布,似可聽到其風雨交加的聲響,其中的聞字頗為切合望之特點,正如明代鍾惺評論此句所説:惟望瀑布,故聞字用得妙。若觀瀑,則境近矣,又何必説聞字?⑥此詩狀寫瀑布,繁而得當,毫無繁宂之弊。

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之二),顯然屬於簡的一類。此詩描寫廬山瀑布,緊扣其雄奇壯麗下筆。首句巧借香爐峯的山勢和峯名,將高聳的山巒比喻為天然的香爐,把盤旋在山巔的霧靄雲氣比喻為起自爐中的裊裊輕煙。此句看似與寫瀑布關係不大,實則頗為有關,這是以廬山勝景之一的香爐峯交代詩中所寫系廬山瀑布,而非其他地方的瀑布。次句以遙看瀑布點明詩題,以掛前川狀寫瀑布之狀。後兩句續寫之,先以動態感極強的詞語飛流、直下與數量短語三千尺直接狀寫奔騰直下、不可抵擋的瀑布,再以新奇的比喻兼誇張的筆法疑是銀河落九天活現出香爐峯前飛流直下的瀑布的神態。詩中,三千尺與九天寫足了瀑布的長與高,而飛流直下的瀑布與香爐峯飄渺輕盈的紫色雲氣相映襯,則使廬山瀑布更顯得雄奇壯麗。此詩狀寫廬山瀑布,簡而有方,以簡見豐,耐人咀嚼。

一言以蔽之,張九齡的《湖口望廬山瀑布泉》與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之二),吟詠的是廬山瀑布同一景點,而描寫角度不同,繁簡有別,情趣相異,別具一格,都給人以藝術美的享受。

望廬山瀑布賞析11

原文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賞析

在祖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大地上,星羅棋佈着各種神奇美麗的景觀。千百年來,無數詩人用熱情的詩筆描繪她們,謳歌她們,給我們留下了一大批吟詠祖國名山勝水的文學瑰寶。我們熱愛祖國的深情,有相當一部分是被這些精彩的詩篇喚起和強化了的。

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七絕名作《望廬山瀑布》,就是這樣一首千古絕唱。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遊”,中年在廬山隱居過一段時間。這首詩,寫的便是廬山的香爐峯瀑布。

起句用漸引法,未寫瀑布,先寫瀑布所處的環境。香爐峯,因山峯尖圓,形似古代的博山香爐而得名。太陽照耀着香爐峯,白色的山嵐被染成了紫色。由於句格的限制,無法照實直説“日照香爐峯”,只能略去“峯”字。但一字之省,卻獲得了奇特的藝術效果:在陽光的作用下,一尊碩大無朋的“香爐”竟冉冉升騰起縷縷紫色的煙氣!紫煙、紫氣,在古人心目中,是仙氣,是瑞氣,何等壯麗,何等祥和!落筆不凡,先聲奪人。而這紫煙、紫氣,多半是由瀑布的水汽所構成。因此,雖未直接寫瀑布,而瀑布已隱於其中。

次句步入正題。“遙看”繳出題中那個“望”字。“掛前川”,有人直譯為“掛在前方的河面上”,但按常理,應該説瀑布“掛在前方的峯面上”才對。於是又有人演繹為“掛在前方的山川間”。但原詩只説“前川”,並未提到“前山”!因此,這兩種理解都不合適。筆者以為,此句不能用散文句法讀,它是典型的詩的語言,應解讀為前方的瀑布是“掛”着的“川”。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清水》篇曰“瀑布乘巖,懸河注壑”,稱“瀑布”為“懸河”,“懸”者“掛”也,“河”者“川”也,可見李白詩實有所本。一“掛”字煉得極好,再沒有第二個字能比它更形象,更生動,更貼切!

第三句,進一步寫出瀑布的速度、力量與氣勢,真神來之筆!“三千尺”是文學誇張,極言其高其長。就物理世界而言,任何一條瀑布都不可能有這樣大的落差;但在文學世界,非如此不足以蔚為壯觀,震撼讀者。這便是文學的魅力所在。

末句馳騁想象,將瀑布比作從天而降的銀河。“銀河”不是河,是無數星辰因密集排列而形成的一條光帶。但古人既擬之以“河”,正不妨沿着這一思路繼續作形象思維:是河便有水,那便是瀑布的源頭了。“九天”,古代傳説,天有九層,故稱。當我們還沉醉在那壯美的詩境裏流連忘返,詩人已為他的傑作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在李白之前,對於瀑布的文學描寫,還從來沒有過這樣夢幻般的藝術構思!身在人間,想落天外。其詩每每能憑藉天才的創造力,溝通天人兩界,李太白真不愧為“詩仙”!

望廬山瀑布賞析12

《望廬山瀑布》是通過對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之情。

望廬山瀑布的詩意

《望廬山瀑布》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的詩。詩中緊扣題目中的“望”字,以廬山的香爐峯入筆描寫廬山瀑布之景,用“掛”字突出瀑布如珠簾垂空,以高度誇張的藝術手法,把瀑布勾畫得傳神入化,然後細緻地描寫瀑布的具體景象,將飛流直瀉的瀑布描寫得雄偉奇麗,氣象萬千,宛如一幅生動的山水畫。

《望廬山瀑布》原文及翻譯

《望廬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翻譯:

太陽照耀香爐峯生出裊裊紫煙,遠遠望去瀑布像長河懸掛山前。

彷彿三千尺水流飛奔直衝而下,莫非是銀河從九天垂落山崖間。

《望廬山瀑布》賞析

這是詩人李白五十歲左右隱居廬山時寫的一首風景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反映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

首句“日照香爐生紫煙”。一個“生”字把煙雲冉冉上升的景象寫活了。此句為瀑布設置了雄奇的背景,也為下文直接描寫瀑布渲染了氣氛。

次句“遙看瀑布掛前川”。“掛前川”是説瀑布像一條巨大的白練從懸崖直掛到前面的河流上。“掛”字化動為靜,維紗維肖地寫出遙望中的瀑布。

第三句“飛流直下三千尺”是從近處細緻地描寫瀑布。“飛流”表現瀑布凌空而出,噴湧飛瀉。“直下”既寫出巖壁的陡峭,又寫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極力誇張,寫山的高峻。

最後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使人懷疑是銀河從九天傾瀉下來。一個“疑”,用得空靈活潑,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望廬山瀑布賞析13

望廬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注詞釋義

①廬山:又名匡山,中國名山之一。位於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部的鄱陽湖盆地,在廬山區境內,聳立於鄱陽湖、長江之濱。

②香爐:指香爐峯。廬山香爐峯有四。此指南香爐峯。因煙雲聚散,如香爐之狀,故名。

③紫煙:指日光透過雲霧,遠望如紫色的煙雲。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廬山》:“香爐初上日,瀑布噴成虹。”

④遙看:從遠處看。掛:懸掛。前川:一作“長川”。川:河流,這裏指瀑布。

⑤直:筆直。三千尺:形容山高。這裏是誇張的説法,不是實指。

⑥疑:懷疑。銀河:古人指銀河系構成的帶狀星羣。九天:極言天高。古人認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層,九重天,即天空最高處。一作“半天”。此句極言瀑布落差之大。

古詩今譯

太陽照耀香爐峯生出裊裊紫煙,遠遠望去瀑布像長河懸掛山前。彷彿三幹尺水流飛奔直衝而下,莫非是銀河從九天垂落山崖間。

作品賞析

《望廬山瀑布》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的兩首詩,一為五言古詩,一為七言絕句。這兩首詩,緊扣題目中的“望”字,都以廬山的香爐峯入筆描寫廬山瀑布之景,都用“掛”字突出瀑布如珠簾垂空,以高度誇張的藝術手法,把瀑布勾畫得傳神入化,然後細緻地描寫瀑布的具體景象,將飛流直瀉的瀑布描寫得雄偉奇麗,氣象萬千,宛如一幅生動的山水畫。其中此詩為第二首七絕,歷來廣為傳誦。其前兩句描繪了廬山瀑布的奇偉景象,既有朦朧美,又有雄壯美;後兩句用誇張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進一步描繪瀑布的形象和氣勢,可謂字字珠璣。

創作背景

此詩一般認為是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年)前後李白出遊金陵途中初遊廬山時所作。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遊,在廬山秀麗的山水之中,更顯詩人標名之靈氣。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説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峯。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望廬山瀑布賞析14

《望廬山瀑布》

唐代: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望廬山瀑布》譯文

香爐峯在陽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煙霞,從遠處看去瀑布好似白色絹綢懸掛山前。

高崖上飛騰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幾千尺,讓人懷疑是銀河從天上瀉落到人間。

《望廬山瀑布》註釋

香爐:指香爐峯。

紫煙:指日光透過雲霧,遠望如紫色的煙雲。

遙看:從遠處看。

掛:懸掛。

前川:一作“長川”。

川:河流,這裏指瀑布。

直:筆直。

三千尺:形容山高。這裏是誇張的説法,不是實指。

疑:懷疑。

銀河:古人指銀河系構成的帶狀星羣。

九天:一作“半天”。

《望廬山瀑布》賞析

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反映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

首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香爐”是指廬山的香爐峯。此峯在廬山西北,形狀尖圓,像座香爐。由於瀑布飛瀉,水氣蒸騰而上,在麗日照耀下,彷彿有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升起了團團紫煙。一個“生”字把煙雲冉冉上升的景象寫活了。此句為瀑布設置了雄奇的背景,也為下文直接描寫瀑布渲染了氣氛。

次句“遙看瀑布掛前川”。“遙看瀑布”四字照應了題目《望廬山瀑布》。“掛前川” 是説瀑布像一條巨大的白練從懸崖直掛到前面的河流上。“掛”字化動為靜,維紗維肖地寫出遙望中的瀑布。

詩的前兩句從大處着筆,概寫望中全景:山頂紫煙繚繞,山間白練懸掛,山下激流奔騰,構成一幅絢麗壯美的圖景。

第三句“飛流直下三千尺”,一筆揮灑,字字鏗鏘有力。“飛”字,把瀑布噴湧而出的景象描繪得極為生動;“直下”,既寫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見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勢不可擋之狀如在眼前。

詩人猶嫌未足,接着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驚人魂魄。“疑是”值得細味,詩人明明説得恍恍惚惚,而讀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覺得只有這樣寫,才更為生動、逼真,其奧妙就在於詩人前面的描寫中已經孕育了這一形象。巍巍香爐峯藏在雲煙霧靄之中,遙望瀑布就如從雲端飛流直下,臨空而落,這就自然地聯想到像是一條銀河從天而降。可見,“疑是銀河落九天”這一比喻,雖是奇特,但在詩中並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在形象的刻畫中自然地生髮出來的。

這首詩極其成功地運用了比喻、誇張和想象,構思奇特,語言生動形象、洗煉明快。蘇東坡十分讚賞這首詩,説“帝遣銀河一脈垂,古來唯有謫仙詞”。“謫仙”就是李白。《望廬山瀑布》的確是狀物寫景和抒情的範例。

《望廬山瀑布》創作背景

這首詩一般認為是公元725年(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前後李白出遊金陵途中初遊廬山時所作。

《望廬山瀑布》賞析二

這首詩是七言絕句。此詩中的香爐,即第一首詩開頭提到的香爐峯,“在廬山西北,其峯尖圓,煙雲聚散,如博山香爐之狀”(樂史《太平寰宇記》)。可是,到了詩人李白的筆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地升起了團團白煙,縹緲於青山藍天之間,在紅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雲霞。這不僅把香爐峯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為不尋常的瀑布創造了不尋常的背景。接着詩人才把視線移向山壁上的瀑布。

“遙看瀑布掛前川”,前四字是點題。“掛前川”,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條巨大的白練高掛于山川之間。“掛”字很妙,它化動為靜,惟妙惟肖地表現出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形象。第一首詩説,“壯哉造化功!”正是這“造化”才能將這巨物“掛”起來,所以這“掛”字也包含着詩人對大自然的神奇偉力的讚頌。

第三句又極寫瀑布的動態。“飛流直下三千尺”,一筆揮灑,字字鏗鏘有力。“飛”字,把瀑布噴湧而出的景象描繪得極為生動;“直下”,既寫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見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勢不可擋之狀如在眼前。

最後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驚人魂魄。“疑是”值得細味,詩人明明説得恍恍惚惚,而讀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覺得只有這樣寫,才更為生動、逼真,其奧妙就在於詩人前面的描寫中已經孕育了這一形象。巍巍香爐峯藏在雲煙霧靄之中,遙望瀑布就如從雲端飛流直下,臨空而落,這就自然地聯想到像是一條銀河從天而降。可見,“疑是銀河落九天”這一比喻,雖是奇特,但在詩中並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在形象的刻畫中自然地生髮出來的。它誇張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從而振起全篇,使得整個形象變得更為豐富多彩,雄奇瑰麗,既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給人以想象的餘地,顯示出李白那種“萬里一瀉,末勢猶壯”的藝術風格。

宋人魏慶之説:“七言詩第五字要響。……所謂響者,致力處也。”(《詩人玉屑》)這個看法在這首詩裏似乎特別有説服力。比如一個“生”字,不僅把香爐峯寫“活”了,也隱隱地把山間的煙雲冉冉上升、裊裊浮游的景象表現出來了。“掛”字前面已經提到了,那個“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畫出高空突兀、巨流傾瀉的磅礴氣勢。很難設想換掉這三個字,這首詩將會變成什麼樣子。

中唐詩人徐凝也寫了一首《廬山瀑布》。詩云:“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千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場景雖也不小,但還是給人侷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轉來轉去都是瀑布,瀑布,顯得很實,很板,雖是小詩,卻頗有點大賦的氣味。比起李白那種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靈,相去實在甚遠。蘇軾説:“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唯有謫仙詞。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戲徐凝瀑布詩》)話雖不無過激之處,然其基本傾向還是正確的,表現了蘇軾不僅是一位著名的詩人,也是一位頗有見地的鑑賞家。

這首七絕因篇幅較小,詩人用誇張的比喻把景物升騰到更高的境界,達到寫瀑布的極致,極為誇張,但又清新自然,淺顯生動,同時具有動盪開闊的氣勢,飛動流走的章法,跳躍騰挪,亦有歌行的氣勢和特點。

《望廬山瀑布》作者介紹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望廬山瀑布賞析15

湖口望廬山瀑布泉 / 湖口望廬山瀑布水

萬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雜樹,灑落出重雲。

日照虹霓似,天清風雨聞。

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翻譯

萬丈湍飛的瀑布從山間落下,望去像是從遙遠的天空降臨。

奔騰直瀉衝擊着一片片雜樹,噴灑濺落穿透了一層層浮雲。

陽光照耀下如彩虹一樣絢爛,天氣清和時像風雨一樣可聞。

靈異的山峯多具有秀麗景色,天空瀑布相融霧靄一片氤氲。

註釋

洪泉:指水豐勢強的瀑布。

迢迢:形容瀑布之長。

紫氛:紫色的水氣。

雜樹:瀑布巖壁邊雜亂的樹木。

重雲:層雲。

虹霓:陽光射入竄的水珠,經過折射、反射形成的自然現象。

天清:天氣清朗。

聞:聽到。

靈山:指廬山。

秀色:壯美景色。

空:天空中的雲。

氤氲:形容水氣瀰漫流動。

賞析

第一句中“萬丈洪泉落”,萬丈有多高,實在讓人難以想象,詩人要表達的正是心中那種不可確鑿道出的對匡廬飛瀑雄奇險壯之氣勢的深深折服與崇愛之情。水自地下往上湧出曰之為泉,詩人以泉喻瀑,言飛瀑如洪泉而落,彷彿是將泉跟倒置了過來,任其泉水噴湧而下、源源不絕,所述情狀極為形象,令人嘖嘖生歎。“迢迢半紫氛”一句狀寫的則是伴隨着瀑布飛落而升騰起的縹緲水氣。李白七絕《望廬山瀑布水》開篇就説高峭挺拔的香爐峯在旭日紅光的映照下紫氣蒸騰,煙霧繚繞,如同幻境一般,張九齡所言的“紫氛”大抵就是這種“日照香爐生紫煙”的神奇氣象。迢迢,寫霧靄之高;半,寫紫霧似將色瀑截斷。高高漂浮的水霧尚且只在瀑布半腰,那麼洪泉萬丈的源頭,自然是深隱於一派迷濛與虛無之中了。

“奔流下雜樹,灑落出重雲”。第二聯着重於展現瀑布飛瀉雲天的動感之美。廬山峯青巒秀,嘉木成陰,噴雪鳴雷般的銀瀑從幾重雲外奔流而下,激盪着嶙峋的山巖,穿越過層疊的古木,義無反顧地墜入深密的澗谷,這壯景所帶來的強烈視覺震撼富有藝術感染力,大自然那磅礴瀟灑的超凡手筆令人欽佩。廬山有景如此,無怪乎自古就贏得”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盛譽了。

第三聯意在描繪飛瀑在陽光照耀下呈現來的奇幻風采,“日照虹霓似,天清風雨聞”。轉寫瀑布的色彩和聲響。瀑布本如素練,但在晴日陽光的照射下,卻幻化出虹霓般七彩繽紛的顏色,絢麗瑰奇;天清氣朗之時,本無風雨,但萬丈洪泉直瀉而下時發出的巨大聲響,卻使人有急風驟雨雜沓的聽覺感受。詩人繪聲繪色,以自己獨到的感受營造出那亦真亦幻、瑰麗迷人的美妙畫面。在湖口遠望廬山瀑布,是否真能聽到它所發出的巨大聲響,並不重要,關鍵是詩人從萬丈洪泉直瀉而下的氣勢中,彷彿聽到了風狂雨驟般的雜沓聲響。句末的“聞”字與上句的“似”字對舉互文,本身就包含了“似聞”的意藴。這是一種似真似幻的聽覺感受,其傳神處正在亦真亦幻之間。若認定“聞”字是幾十裏外清晰聽到瀑布的巨響,反而拘泥而失語妙。

“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最後一聯以山水總括之筆收束全篇。詩人喜愛廬山之毓秀鍾靈,故以“靈山”稱謂之。“空水”一句由南朝謝靈運《登江中孤嶼》一詩化用而來。謝詩云:”雲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意指空氣和水色都清澄新鮮,詩人此處易“澄鮮”一詞為“氤氲”,重在凸顯廬山水瀑霧氣繚繞、與晴空漫成一片的融融氣象。“天地氤氲,萬物化醇”(《易經·繫辭》),廬山水正是乾坤交合而孕育出來的人間勝境。

總起來看,詩中所寫瀑布水,來自高遠,穿過阻礙,擺脱迷霧,得到光照,更聞其聲,積天地化成之功,不愧為秀中之傑。形象的比喻詩人遭遇和情懷,所以他在攝取瀑布水什麼景象,採用什麼手法,選擇什麼語言,表現什麼特點,實則都依照自己的遭遇和情懷來取捨的。這也是此詩具有獨特的藝術成就的主要原因。既然瀑布景象就是詩人自我化身,則比喻與被比者一體,其比興寄託也就易於不露斧鑿痕跡。

相對於李白的七絕《望廬山瀑布水》而言,張九齡的這首五律有着四十字的篇幅,其鋪展才思的空間更大。詩人善於運用繁筆,其言瀑布之雄險,以巍峨“靈山”為背景。先直抒“萬丈”“迢迢”之豪歎,後輔以“雜樹”“重雲”為襯托;其言瀑布之絢麗,先描繪“洪泉”“紫氛”的真實所見,後生發出“虹霓”隱隱約約的奇妙幻覺;不僅如此,詩人還以“天清風雨聞”壯其聲威,以”空水共氤氲”顯其渾然。濃墨重彩而又繁簡得當,毫不繁宂,正是詩人技法嫻熟的體現。

作為一首山水詩,這首詩的藝術是獨特而成功的。這首詩表面上只是在描寫、讚美瀑布景象,有一種欣賞風景、吟詠山水的名士氣度。但其中藴激情,懷壯志,顯出詩人胸襟開闊,風度豪放,豪情滿懷,其藝術效果是奇妙有味的。“詩言志”,山水即人,這首山水詩是一個成功的例證。

創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作於張九齡出任洪州都督轉桂州都督之時。唐玄宗開元十一四年,詩人被貶。旋即,又遷為冀州刺史,唐玄宗準他“改為洪州都督,俄轉桂州都督”,張九齡因獲玄宗恩遇對朝廷感恩戴德,因自己的才華和德行獲得皇帝的肯定而壯志滿懷。懷着這樣的心情,張九齡寫下了這首詩。

標籤: 瀑布 賞析 廬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lushan/zjv4w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