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望廬山瀑布 >

《望廬山瀑布》反思

《望廬山瀑布》反思

《望廬山瀑布》反思1

在教學《望廬山瀑布》中,我嘗試新的教學方法。

《望廬山瀑布》反思

一、 由學生自由背詩,有學生背誦到這一首詩時引入新課

很多學生在幼兒園時就已經會背很多古詩,我引導學生背誦自己會背的古詩,當有學生背到這一首時我讓學生嘗試自己默寫,我來朗誦,對於學生不會寫的字,允許注拼音,這一過程大約需要10分鐘。因學生寫字速度、對句子的理解程度都有不同,所以默寫出來的詩千差萬別。我巡視中發現大部分學生寫完時,我在黑板上板書,讓學生一一對照,讓學生在修改時問一下自己為什麼這樣寫,同時結合掛圖看美景。我認為在糾正錯別字中學生很容易理解詩意,如“望”就是看,望廬山瀑布就是看廬山的瀑布。李妍寫的是“暴布”,她認為這個字是多音字,在糾正這個字時引導學生開動腦筋,怎樣記住這個字,有學生説:“水流的太暴了,就成了瀑布。”通過直觀的看圖啟發學生:“流的暴的水就是瀑布嗎?”細心、動腦的學生看出來了:“在高高的山上流的暴的水就是瀑布。”高瑩瑩同學穿插了一個腦筋急轉彎:“什麼布剪不斷?”多種形式的交流讓學生對瀑布不僅有直觀的認識,更有自己獨特意義的見解。

二.在糾正錯別字過程中,學生理解了詩意,在直觀感知的基礎加上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學生背誦起來更容易,指名背、互背、接力背等多種形式記憶。

三、你喜歡哪個詞?哪個字?哪句詩?説説你自己的看法。

很多學生喜歡“遙看瀑布掛前川”和“飛流直下三千尺”,學生解釋是“遙”的意思是遙遠,遠遠的看瀑布像白布掛在上面,而且在動,很美。有的學生説“飛”是速度很快,有三千尺,(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三千尺)很高很高,如果有機會,一定去看看,用眼鏡發現美、欣賞美,用耳朵去聽一聽瀑布飛下來的壯觀。

接着我準備讓學生默寫一遍古詩,加強記憶的同時想像美麗的瀑布,邊想像邊默寫,還安排了葉聖陶先生寫的《瀑布》讓學生欣賞,但由於學生默寫速度慢,後面的內容沒有進行。

在本節課中,我認為古詩教學可以分為四步:

1、教師朗誦,學生默寫。

2、教師板書,學生糾正錯別字,再出示掛圖引導學生理解詩意,反覆誦讀。

3、再次默寫,將詩、意結合,進行感情昇華。

4、拓展訓練。

《望廬山瀑布》反思2

《望廬山瀑布》是二年級語文下冊第17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古詩,本單元主要是以描寫祖國壯麗河山為主題的一組課文。《望廬山瀑布》意在讓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了解瀑布的壯觀景象。詩人李白運用極其誇張的浪漫主義手法,再現了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盡情抒發了對大自然的讚美之情。我在仔細研讀了教材之後,將目標設定為:1、學會4個生字。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感悟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讚美之情。3、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積累古詩中的名句。二年級的學生學習重點仍然在識字、寫字上,而在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上則為難點。

當課剛開始的時候,我給學生創設了一個有趣的情景介紹了李白: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被稱為“詩仙”。他很愛旅遊,遊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他還有個習慣,就是喜歡把遊的地方用詩歌的形式記錄下來。一日,李白揹着行囊來到一個地方,只一會兒工夫,他就決定留在這個地方隱居不走了,是什麼吸引了李白呢?接着就出示詩題《望廬山瀑布》這首詩讓學生進行初讀。唐詩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廬山是馳名中外的勝地。對於這篇音韻和諧、用詞精練、意境簡言難表的古詩來説,如果充分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那麼學生在感悟上還是有一定難度。因此,我先“扶”着學生從關鍵字詞入手理解,再“放手”讓學生整體感悟,以此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從“疑”字入手,着重讓學生體會詩人的如痴如醉的情感,從側面感受到瀑布的形態美,並且使他們真正溶進古詩中,溶進意境中,感受到詩人激越的創作情緒。然後讓學生通過朗讀體現自己的情感、感悟,最後發展到激情吟誦,達到熟讀成誦的傳統要求,用“誦”這種亙古不變的藝術形式再現詩人若干年前的“情”。

古詩的最美處,就是它的格律。格律,賦予了古詩頗深的文化內涵,低年級學生讀古詩,我認為教師要捨得花大力氣去教他們誦讀,讓他們享受古詩的格律美,讓他們初步觸摸到古詩的精髓。教學時,我沒有要求學生一步到位讀到什麼程度,而是在他們的感悟中逐漸提高要求。首先讀準、讀通。其次,讓學生掌握節奏,抓住重音,在詩畫結合理解了詩意後,我告訴學生你現在就是大詩人李白,站在廬山瀑布的腳下,遙望瀑布,你會發出怎樣的感慨呢?讓學生上台站在畫面前放聲誦讀,已經非常有氣勢,但我還不滿意,為了讓學生更深的感悟到詩的意境,我進行了範讀,抓住古詩中的名句讀出了輕重緩急,讓學生找到與他們的區別,再練再讀,很多學生遠遠超過了我的朗讀水平,走進了詩中。我認為在本堂課中,創設詩意的、充滿朗讀的課堂就是我眼中的善美課堂!

《望廬山瀑布》反思3

《望廬山瀑布》是“詩仙”李白五十歲左右隱居廬山時寫下的一首風景詩。這首詩抓住了瀑布的動態美,用誇張、比喻的修辭方法,再現了廬山瀑布的雄壯與美麗,品讀全詩,短短28字,“有聲有色”、“有動有靜”、“有景有情”,充分體現了詩人浪漫主義的風格。盡情抒發了作者對大自然的讚美之情。通過學習本詩能夠大大增強學生的愛美情趣和想象空間。

由於這首詩是第八課的第二首詩,有第一首詩“扶”的引導學習,孩子們已經掌握了學習古詩的方法,所以這一首詩,我就採用“放”的方法讓孩子們自學,主要採用學生熟讀成誦,讀中感悟,分組學習討論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學習領會,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合作精神。

講課伊始,我就設問:知道廬山在哪嗎?我先讓學生拿出自己預習的材料,介紹一下自己眼中的廬山。有去過的同學彭文傑説説自己去廬山的感受,以及看到的美麗的景色,他還展示了自己蒐集打印的廬山圖片。孩子們各個興高采烈,高興萬分。

接着我再讓其他同學都拿出自己課前準備的,蒐集的資料,進行小組內交流討論學習,並選出代表以回報學習情況。最後選派代表在班級中彙報學習情況,其他小組成員可以做補充説明。這樣孩子們的學習氣氛很活躍,課堂氛圍非常活躍,有説有笑,各執己見,在爭辯中學到了知識,培養了自學能力。

為了加深印象,我在孩子們討論聲中,我又播放了廬山的風景圖,還配上優美的音樂和自己的解説詞,這樣一下子便把孩子們帶入了景色迷人的廬山,當播放結束時,孩子們還是那如痴如醉的神態,接着進行朗讀比賽,孩子們各個都搖頭晃腦的像小詩人一樣抑揚頓挫的朗讀。很快,孩子們都能熟讀成誦了,而且領悟了詩的大意,並理解了“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意思,進一步悟出了他的誇張的寫法和比喻的寫法。我藉機告訴孩子們“三和九”是虛指的表達方法,並不是真正的三千尺和九天的高。從而達到了最終的學習目標。取得了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望廬山瀑布》反思4

坐下來,梳理這節課,真的像詩句中描寫的那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很多問題,在備課的時候,預想不到,只有上完這節課經過實踐以後,問題才會暴露出來。老師的問題,學生的問題,導學案的設計問題等等,只有經過這一節節的課堂實踐才能去發現,去解決。反思這節課,主要問題可以歸納如下兩個方面:

第一,導學案的設計。其實這也是檢驗教師對教材的把握和理解能力。這節課,我想達到的學習目標,第一就是讓學生會正確朗讀這兩首詩,A組和B組能背誦其中一首。第二就是理解兩首詩的大致意思,結合生活實際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和“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藴含的人生哲理。可是一節課匆匆上下來,總是覺得時間不夠,問題一展而過,處理不透徹。所以,我覺得導學案真的要提前下發,在上這節課之前,教師還應該抽查個別學生對導學案的完成情況,因為,新的課堂模式,學生也在適應階段,需要老師的指導,有時候僅僅利用課堂的15分鐘學生很難完成一份導學案,而如果獨學在課堂中佔用太多時間,又會影響後面的教學流程。另外,在一篇導學案的問題設計上,最好有一個可以讓全員參與共同解決的核心問題,比如説這節課的古詩學習中,如果第四題能加上“創意大考驗:我們小組能選擇其中一種方式展示我們組最喜歡的一首古詩(讀、寫、背、演……)”,我想學生不管選擇哪一種方式小組都會羣策羣力,積極參與的,實際上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對古詩的讀和理解都已經達到了,而且還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可是,正是因為,導學案沒有想到提前下發,覺得課堂時間不夠,所以在設計時省略了這一題,這也是導致這節課學習目標得不到完成的直接原因。其實,“學海拾貝”的第一題和第二題學生完全可以在課外完成,不用佔用課堂獨學時間。所以,從最近的這幾節課,可以看出,導學案的使用和設計非常重要,老師要好好利用好這個課堂抓手,這樣才能使“高效課堂”成為真正的高效課堂。

第二,學生課堂的很多養成習慣亟待培養。把課堂還給了學生,學生就成了課堂的主人。所以,這個“主人”就應該有主人的樣子和氣質。課堂展示的時候要大方,自然,聲音洪亮,要學會與台下同學的互動,台下的聽展者也要學會認真傾聽,尊重別人,因為,課堂老師講的少了,如果不會傾聽學習夥伴的發言,就不會有課堂的點評質疑和補充,而且學習的難點和重點也很難突破。而這一切的實現就要求,課堂上老師的評價機制要跟上。沒有及時、公正的評價,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課堂的參與性就很難提高。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感謝校長耐心及時的聽課、評課,讓我能夠更加清晰的認識自己的課堂,反思自己存在的問題。成功不易,堅持更難,可是課改之路真的需要我們靜下心來去鑽研,付出更多的耐心去實踐,堅持我們當下的選擇,只有這樣,“高效課堂”才能早一日實現真正的高效!

《望廬山瀑布》反思5

今天上午考試,為了感進度,雖然知道下午的課效果不是很好,還是想去上新課了。而且,學校給我派來了一位小徒弟,我這個小師傅不能每天讓人家聽複習課啊,於是我就準備準備,小徒弟坐在教室後面,雖然沒有像教研員在聽課時的緊張,卻也有一分想以身作則的責任,感覺到了一絲辛苦。現在體會到,要做好師傅真難。想到了師傅王老師,每次為我聽課、評課一定費了不少心思啊!

今天我上了《古詩兩首》中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説實話,古詩我是不會上的。但我還是感情飽滿地走進了教室。我開門見山地説,我們今天學習新課《古詩兩首》,通過預習,誰已經記得了我們要學哪兩首詩,學生回答後,我板書,因為“瀑布”估計有很多人要念錯,於是我想讓學生念好題目。之後,又問學生:那你知道這兩首詩分別是誰寫的嗎?學生幾乎異口同聲地回答:李白和杜甫。李樂天還向大家簡單地介紹了李白和杜甫,李豪磊也告訴大家李白被稱為詩仙,杜甫被成為詩聖。我很高興大家知道這麼多。

一、讀得正確

師:一位是詩仙,一位是詩聖,他們都是作詩的高手,他們在遊覽祖國山山水水時,寫下了這兩首優美的詩,願意去領略一下其中的美嗎?

生:願意。

師:那先讓我們把詩讀正確。自己藉助拼音把兩首詩讀正確。

(學生大聲讀詩)

師:誰能把第一首詩念正確了?

(請了三位學生來讀詩,要求學生評價時只看正確與否)

二、讀得有節奏

師:下面我來讀讀這首詩,仔細聽老師在哪裏有停頓,請用小斜槓劃出來。

(我拿了鮑中天的語文書到實物投影儀上展示,他是完全正確的)

師:説明鮑中天聽得非常仔細。現在大家能把這首讀得有節奏嗎?

(學生又一次大聲練讀起來)

(我又請了三四位學生來讀,基本能讀出節奏感了,又請全班同學來讀)

三、讀懂題目

師:讀得正確了,讀得有節奏感,那還不夠,我們還要讀得美,讀得有味道,是嗎?那讓我們先讀懂這首詩吧。

師:讓我們從標題入手。讀讀題目,你讀懂了什麼?

生1:望廬山瀑布,就是看廬山瀑布。

師:那李白為什麼不用《看廬山瀑布》呢?

生2:那樣不好聽。我覺得望是遠遠地看,題目是遠遠地望廬山上的瀑布的意思。

師:説得很有道理。一起來讀題目。

四、讀懂詩句

師:那“日照香爐生紫煙”是什麼意思?對照圖,看看字面意思,説説看?

生1:太陽照着,煙霧像香爐一樣地冒出來了。

師:沈貫説對了“日照”的意思,就是太陽照的意思。那其他部分誰還有話説?

生2:太陽照着香爐冒出了紫色的煙霧。

師:你説對了“紫煙”就是紫色的煙霧。那什麼時候,雲霧會有紫色的?

生3:早上太陽剛升起來的時候。

生4:還有傍晚太陽落山的時候。

師:有人天黑了去山裏看瀑布嗎?很少吧。所以是初升的太陽更好些。現在為止只有“香爐”沒有人説對,它不是真的香爐,而是……

生5:香爐峯。

師:對了,因為那座山峯樣子像香爐被人們取名香爐峯,它是一座山峯。那誰能連起來説説了。

(我請了三位學生才講好,聽的習慣很差。)

生:早上的太陽照着香爐峯,升起了紫色的雲霧。

師:讀好這行詩。

師:“遙看瀑布掛前川”又一幅怎樣的畫面呢?

生1:遙是遙遠,遙遠地看瀑布掛在……

師:誰來補充?

生2:遠遠的2望過去,瀑布掛在山前。

師:看來大家都對這個“川”字意思不理解,查吧。

(這一招是立老師剛教我的,用用看靈光不)

(學生很快查到是河流的意思)

師:那是遠遠的看,瀑布掛在河流?不對啊!

(大家都不吭聲,我來講)

師:遠遠地看,瀑布像一條大河掛在山上。

生:啊?不過挺像的。

師:讀好它。

師:從“飛流直下三千尺”這句詩中你讀懂了什麼?

生1:瀑布很長,有三千尺呢!

師:人們沒有去量過是不是三千尺,但是為了説明瀑布很長很長,説得好。

生2:我讀懂了瀑布流下來速度很快,而且筆直地往下流。

師:一下發現了兩點。正因為筆直地流下來,所以速度非常快。

師:誰能讀出瀑布這樣壯觀的氣勢來?

師:“疑是銀河落九天”與“飛流直下三千尺”連起來是千古名句啊。誰知道這句是什麼意思?

生:好象是銀河從天上落到地上來了。

師:説得很好。我來補充,古時候人們認為天有九重高,所以用”九重天”來指天,或形容天很高。所以可以説好象銀河從九重天落了下來。説瀑布就像銀河一樣。誰能讀出這種誇張的語氣來。

五、讀得有味道

(最後知道大家把整首詩連起來讀好,下課)

《望廬山瀑布》反思6

一 、目標設置合理,為完成目標老師設計了相應的活動,活動緊扣目標,為目標服務。

課後,學生不僅達成了預設的目標,還有生成性的目標。再談讀後感環節,目標要求學生體會大自然的美。學生暢所欲言。本課充分體現了三維目標的融合。

例:師:學了這首詩,你想説什麼?

生1)祖國的景色真美。

生2)大自然真神奇。

生3)我們要好好學習,把祖國秀麗景色的地方開發更美、美好。

生4)我們應當環保小使者,讓大自然美麗的山水永遠不被破壞。

學生不僅體會到了大自然的美,還想到了環保及現在學習的重要性。

二、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理解中讀,理解和讀擰在一塊,相輔相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在讀中有所感悟、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促進讀,逐步受到情感的薰陶。讀和理解相互交融,相輔相成。

例1)師:望廬山瀑布中的望為什麼要讀重音?

生:作者是站在遠處看瀑布,而不是隨意站在一個地方看,所以望得讀重音。

例2)師:飛流是什麼意思?

生:水流的速度很快。

師:直下呢?。

生1:水直直流下來,水流很快。

生2:山很陡,水只能直直流下來。

例3)師:那如何讀好飛流直下呢?

生1)要讀出水流速度很快,應用較快的速度讀飛流直下。

生2)要讀出瀑布水流快、急得氣勢。

學生恍然大悟用急速且響亮地聲音讀道飛流直下三千尺。

注意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為學生形成自學習能力打下基礎。俗話説:教師教學應授之於漁而不是授之於魚。在學習中,通過老師的引導,學生清楚地知道理解古詩的兩個方法:1)抓住古詩的字、詞、句的意思來幫助理解古詩;2)有感情朗讀也是理解古詩的好方法。在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時,強調注意古詩的停頓處,重音處及聲調的快慢、輕重、強弱等。憑這學生對古詩到位的理解。學生抓住瀑布急、高的特點,注意詩中停頓處及重音處。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將瀑布毫無無阻擋、傾瀉而下之勢表現得淋漓盡致。學生既掌握理解體會課文的兩種方法,也掌握了朗讀的技巧。整節課教師思路清晰,能引導學生在暢所欲言的氛圍中概括出瀑布急、高的特點,再圍繞這兩個特點回歸古詩,從古詩中找字、詞來説明、理解、體會這兩個特點,真正落實到字、詞的訓練。最後,緊扣瀑布的急、高的特點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既紮實地掌握了字詞,有利於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三、將畫和詩相互驗證(互為證明)。

老師請學生以詩為依據,畫一畫廬山的瀑布,因學生對是詩已有了一定的理解,能準確的畫出在陡峭的山壁上,瀑布傾瀉而下的磅礴氣勢。老師出示一幅幅學生的作品讓學生欣賞,從畫中體會掛前川的美景,為讓學生明白李白是站在遠處觀瀑布,才能看到瀑布掛前川的全貌。老師出示了一幅畫有李白站遠處的觀瀑布圖。

師:李白為什麼要畫那麼小?

生1:因為李白站得很遠。

生2:因為瀑布很長很高,才顯的李白很小。

生3:李白站的遠,遠看瀑布才能看到瀑布的全貌。

師:從詩中那些字或詞你知道李白站在遠處呢?(以畫悟詩)

生:遙看、望都可看出李白站在遠處看瀑布。

師:結合古詩來看,老師認為他畫的不完整,還缺少些什麼呢?

生:(學生很快找到答案)缺少太陽紫煙。因為古詩中日照香爐生紫煙的日指太陽,生紫煙指升起紫色的雲煙。

老師在引導學生畫畫時,緊密結合古詩,做到畫是為了更好理解詩,從詩找到畫的落腳點。這樣詩畫互為證明,使學生更好理解古詩意思,憑藉畫來檢測學生對古詩理解的程度如何,這一環節老師引導的到位、有效。

四、鼓勵學生有超越意識,體會成功感。

老師範讀古詩後,鼓勵學生挑戰老師,賽讀古詩。老師肯定學生的朗讀及敢於挑戰的勇氣,讓學生體會到成功感。

整節課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高、參與面也很廣。本節課充分的體現了三維目標的融合。

《望廬山瀑布》反思7

教學反思

《望廬山瀑布》在讀中理解,在讀中體會

《望廬山瀑布》是蘇教版小學第六冊選編的一首李白的詩。本詩描繪了廬山瀑布壯麗的景色,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教材選編這首唐詩的主要意圖,一是豐富學生古詩的積累,從唐詩的音韻和諧、用詞精煉中受到薰陶感染,培養語感;二是通過理解詩歌內容,瞭解祖國山河壯麗,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那麼,根據唐詩音韻和諧、用詞精煉的特點,我認為為了貫徹落實課標倡導的新學習方法,可以採用分步朗讀、逐漸深入的方法,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分散難點,各個擊破,從而達到本課的學習目標。

一讀,讀準字音

本詩雖然生字不多,但應提醒學生要讀準押韻的字。本詩押韻的字是煙川天,它們都是前鼻音,不要讀成後鼻音。另外,落字讀Luò,不要讀Lào、Là,銀河的銀讀Yín,不要讀成Yíng。可先讓學生聽錄音,然後自己練習輕聲讀,再抽學生讀。讓其他學生辨析、鑑賞、糾正。這樣的安排,符合兒童好表現的特點,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創設了民主、輕鬆、互動的學習氛圍。

二讀,理解詞句

1、學生逐字逐句地自瀆,聯繫上下文邊讀邊理解詞句的意思,如有不理解的,通過看註釋,解決。然後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看法,互相釋疑解難。這樣做體現了課標中培養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要求。

2、教師出示課前準備好的詞語卡片,讓學生進行搶答,對以下有特色的詞語,教師要進行追問,引導學生體會本詩用詞精妙的特點,培養語感:

①、為什麼作者要説瀑布是掛在山前?(一個掛字更能體現長久的水流,飛快地從山上直瀉而下,形象表現出瀑布在遙看中的狀態。)

②、第三句中飛流的飛用的好不好?為什麼?(用得好。因為這個飛字生動形象地描繪出瀑布的急流飛奔。)從直下這一詞中可以體會到什麼?(體會到山的高峻陡峭和瀑布飛奔而下。)

③、最後一句為何用疑而不用象?(疑表現出作者對瀑布壯觀的驚歎,因而產生了神奇、誇張的想象。)

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讓學生學得輕鬆愉快,又豐富了學生的積累。

3、抽學生説説自己對詩句的理解,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

三讀,體會情感

在學生讀懂了詩句的基礎上,就要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1 學生自由讀,在讀中揣摩怎樣處理好重音、速度和停頓,怎樣表現詩句的情感。

2、展開交流,説説自己是怎樣讀以及為什麼要這樣讀。教師相機引導:全詩描繪了瀑布飛流直瀉的壯觀景象,要讀出磅礴的氣勢。第一行中的生字描繪出雲霧在日光照耀下不斷升騰,在香爐峯盤旋繚繞的動態,要重讀。第二行的遙字寫出詩人遠望的立足點,掛字極為生動形象,要略為重讀。這兩句要用欣賞的語氣,要讀得舒緩。第三行讀時要略帶誇張的語氣,聲調要從舒緩轉為高亢,最後一行要放慢速度,讀出遐想無限,回味無窮的感受。然後教師範讀,鼓勵學生進行評議、挑戰,形成師生互動的民主氛圍。

3. 學生採用各種形式反覆朗讀,進一步體會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 放錄音,欣賞配樂朗讀,深化感受。

四讀,拓展延伸

1、小聲讀本詩,邊讀邊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色。

2、出示拓展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長完成其中一至二題:

①、根據詩的描繪和自己的想象寫一篇導遊詞,向大家介紹廬山瀑布的美景。

②、蒐集有關廬山瀑布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展示給大家看。

③、將詩中描繪的美景畫下來。

《望廬山瀑布》反思8

《望廬山瀑布》意在讓學生熟讀的基礎上知道:在陽光的照射下,廬山的香爐峯升起紫色的雲霧。一條白練似的瀑布從青翠的山壁間跌落下來,好像一條大河掛在山前。那長長的瀑布飛快地直往下瀉,真讓人以為那是銀河從九重天外落了下來。多麼壯觀的景象啊!詩人李白運用極其誇張的浪漫主義創作手法,再現了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盡情抒發了對大自然的讚美之情。我在仔細研讀了教材之後,將目標設定為:1、學會4個生字。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感悟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讚美之情。3、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積累古詩中的名句。二年級的學生學習重點仍然在識字、寫字上,而在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上則為難點。

一、畫面導入,激發學生學詩興趣。

課的一開始,我通過深情地導入,讓學生對李白充滿敬佩之情。師:我們的祖國是詩的國度,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留下了無數輝煌的詩篇。在詩歌的創作史上,唐代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湧現了無數優秀的詩人,李白是當時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我們曾經學過他的幾首詩,誰願意來背一背?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詩,在回憶中引出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接着讓學生欣賞廬山瀑布的圖片,在學生驚訝的讚歎聲中發現孩子們已經被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景象吸引了。揭示課題就順理成章。

二、讀誦詩句。

1。掃清障礙,主要解決生字。學生小組間互相幫助學習,然後檢查個別字朗讀,並通過為生字比較、組詞讓學生鞏固生字。這首古詩裏生字比較簡單,學生學起來比較輕鬆。

2。理解古詩。首先讓學生讀,讀通讀準古詩。接着幫助學生逐句理解詩意,體會作者李白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可以通過給個別組詞理解字義,比如照就可以組為照射;學生理解香爐是指香爐峯,用簡筆畫配合手勢理解“生紫煙”;猜哪個字解釋為河(川);“三千尺”是作者用誇張的方法,“銀河落九天”是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繪廬山瀑布的雄偉壯美。之後又讓學生讀,有感情的讀,讀出廬山瀑布氣勢磅礴的感覺。在熟讀的基礎上成誦。

三、拓展詩句,體會寫作特點。

李白的詩激情浪漫,多采用誇張、比喻、想象等寫作方法巧妙地表達詩的意境和豐富的情感。在這首詩中詩人李白運用極其誇張的浪漫主義創作方法和比喻、想象等,再現了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盡情抒發了對大自然的讚美之情。教學中我用直觀形象的數字舉例讓學生理解“三千尺”誇張寫法,還通過講解理解、圖片演示理解“銀河”“九天”“香爐峯”的意思。還結合以前學過的詩句和拓展詩《秋浦歌》體會李白誇張寫法特點。受到很好的學習效果。

《望廬山瀑布》反思9

《望廬山瀑布》意在讓學生熟讀的基礎上了解瀑布是多麼壯觀的景象啊!詩人李白運用極其誇張的浪漫主義手法,再現了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盡情抒發了對大自然的讚美之情。我在仔細研讀了教材之後,將目標設定為:1、學會4個生字。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感悟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讚美之情。3、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積累古詩中的名句。二年級的學生學習重點仍然在識字、寫字上,而在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上則為難點。

當課剛開始的時候,我想讓孩子們欣賞了許多不同地區的瀑布的畫面,讓學生説説,你看到這些畫面你知道了什麼?你想説些什麼?給你的感覺怎麼樣?(讓學生説一説)很美、很壯觀、很好看等等,學生就體會到了作者李白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接着就是重點學習這首詩。讓學生理解香爐是指香爐峯,用簡筆畫配合手勢或圖片理解“生紫煙”;“三千尺”是作者用誇張的方法,“銀河落九天”是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繪廬山瀑布的雄偉壯美。之後又讓學生讀,有感情的讀,讀出廬山瀑布氣勢磅礴的感覺。在熟讀的基礎上成誦。

最後介紹作者。這麼美麗的詩歌是誰寫的呢?你對李白瞭解多少?你還學過他的什麼詩歌?結合以前學過的詩句和拓展詩《秋浦歌》體會李白誇張寫法特點。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記住李白。受到很好的學習效果。

《望廬山瀑布》反思10

《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是詩人李白五十歲左右隱居廬山時寫的一首風景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反映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

首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香爐”是指廬山的香爐峯。此峯在廬山西北,形狀尖圓,像座香爐。由於瀑布飛瀉,水氣蒸騰而上,在麗日照耀下,彷彿有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升起了團團紫煙。一個“生”字把煙雲冉冉上升的景象寫活了。此句為瀑布設置了雄奇的背景,也為下文直接描寫瀑布渲染了氣氛。次句“遙看瀑布掛前川”。“遙看瀑布”四字照應了題目《望廬山瀑布》。“掛前川”是説瀑布像一條巨大的白練從懸崖直掛到前面的河流上。“掛”字化動為靜,維紗維肖地寫出遙望中的瀑布。詩的前兩句從大處着筆,概寫望中全景:山頂紫煙繚繞,山間白練懸掛,山下激流奔騰,構成一幅絢麗壯美的圖景。第三句“飛流直下三千尺”是從近處細緻地描寫瀑布。“飛流”表現瀑布凌空而出,噴湧飛瀉。“直下”既寫出巖壁的陡峭,又寫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極力誇張,寫山的高峻。這樣寫詩人覺得還沒把瀑布的雄奇氣勢表現得淋漓盡致,於是接着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説這“飛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懷疑是銀河從九天傾瀉下來。一個“疑”,用得空靈活潑,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教學本首詩,運用平衡策略,有效實現“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落實工具性”與“滲透人文性”、“充分利用教材”與“適度超越教材”的有機平衡,彰顯課堂學生本體,迴歸語文教學本色,打造真本語文課堂。一節課上完,受益頗多,感慨頗多。

一、畫面導入,激發學生學詩興趣。

課的一開始,我通過深情地導入,讓學生對李白充滿敬佩之情。師:我們的祖國是詩的國度,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留下了無數輝煌的詩篇。在詩歌的創作史上,唐代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湧現了無數優秀的詩人,李白是當時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我們曾經學過他的幾首詩,誰願意來背一背?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詩,在回憶中引出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接着讓學生欣賞廬山瀑布的圖片,在學生驚訝的讚歎聲中發現孩子們已經被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景象吸引了。揭示課題就順理成章。

二、掃除障礙,順暢閲讀。

1.掃清障礙,主要解決生字。學生小組間互相幫助學習,然後檢查個別字朗讀,並通過為生字比較、組詞讓學生鞏固生字。這首古詩裏生字比較簡單,學生學起來比較輕鬆。

2.理解古詩。首先讓學生讀,讀通讀準古詩。接着幫助學生逐句理解詩意,體會作者李白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可以通過給個別組詞理解字義,比如照就可以組為照射;學生理解香爐是指香爐峯,用簡筆畫配合手勢理解“生紫煙”;猜哪個字解釋為河(川);“三千尺”是作者用誇張的方法,“銀河落九天”是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繪廬山瀑布的雄偉壯美。之後又讓學生讀,有感情的讀,讀出廬山瀑布氣勢磅礴的感覺。在熟讀的基礎上成誦。

三、精讀古詩,品讀感悟。

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分享,再現詩歌描繪的畫面;在再現詩歌描繪的畫面的過程中,相機解決學生自讀過程中產生的困惑,並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法,品味詩歌的語言之美。

四、拓展詩句,體會寫作特點。

李白的詩激情浪漫,多采用誇張、比喻、想象等寫作方法巧妙地表達詩的意境和豐富的情感。在這首詩中詩人李白運用極其誇張的浪漫主義創作方法和比喻、想象等,再現了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盡情抒發了對大自然的讚美之情。教學中我用直觀形象的數字舉例讓學生理解“三千尺”誇張寫法,還通過講解理解、圖片演示理解“銀河”“九天”“香爐峯”的意思。還結合以前學過的詩句和拓展詩《秋浦歌》體會李白誇張寫法特點。受到很好的學習效果。

《望廬山瀑布》反思11

《望廬山瀑布》是我去年參加晉中市優質課賽講時所選的一首詩。這首詩景美詩更美,學完後還沉浸在這種美的享受中。我愛美,而且每個人都有愛美之心,俗話説,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正因為愛美,所以才容易被美所打動,被一切美的東西、美的事物所感動。此時,廬山的美景所留下的餘香還在鼻邊,浸潤着我的心田。但遺憾的是,我沒能讓這種美更深刻地留在那羣小鬼們的腦海中。回顧這節課,我感覺自己仍然是設好了圈套讓孩子們往裏鑽,仍然是在牽着孩子的鼻子走。

首先從課前的交流中來談起。課前交流為了讓孩子們感覺到一份平等,我用了三次不同的問好方式,一次比一次讓他們感覺到與我在距離上的拉近。目的是讓孩子在課堂上能與我達成平等對話的關係。只有平等,才會無拘無束;只有平等,才能交流自然、相處和協;只有平等,才能進行心靈的對話。我的這一目的是達到了,孩子們的思維也緊跟着我的圈套一步一步地“中計”,雖然我是出自內心的愛着這羣孩子,但這份愛畢竟是我最初設計好的圈套所“套”來的,心裏總感不安。

再次是教學過程中。塊狀的教學設計影響並束縛着我的思維。縱觀整節課,我的教學程序始終沒敢遊離於我為這課所作的設計半步。我對這節課所作的設計恰恰成了我為自己建築的一道圍城,把我的手腳緊緊困在這道圍城之內。孩子雖能欣賞到這“城內”的一些為數不多的風景,但“城外”的大千世界對孩子來説卻有恍若隔世之感了。我為這次教學所作的設計,不僅對孩子是個圈套,對自己更是個圈套,緊緊地把自己捆死在這個“繭”中,不能放開手腳,大膽對課、對學生進行放手的教與學――這才是我這節課最大的敗筆。

最後再説一説作業的佈置。這一點還是我比較欣賞的——因為實用。作業的佈置首先是佈置預習《絕句》,這既是對習慣篇的鞏固,也是讓學生學會用古詩學習的方法來自學。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作為教師,我們不僅僅是教孩子學,更主要的是教學生會學,掌握學習的方法才能使孩子受益終身。默寫《望廬山瀑布》這首詩則是對本節課教學的鞏固。

在這節課後與老師們的交流中有老師提到,對於中年級的孩子不必要讓他知道關於詩人的太多。我個人想法是不僅應該讓孩子瞭解詩人,而且還應該讓孩子瞭解有關詩人在寫這首詩時的一些背景。古人云:“知其詩,不知其時可乎?知其詩,不知其人可乎?”可見對於詩人及其詩人所作這首時的時代背景孩子是應該知道的。這節課中所留下的遺憾遠不止這些,我們年青教師所缺乏的就是教學經驗、文化底藴、教學手段的靈活運用等等,這些都還有待於在今後的教學中慢慢積累、吸收、消化。

《望廬山瀑布》反思12

今天上《望廬山瀑布》及杜甫的《絕句·兩隻黃鸝明翠柳》主要是以自讀自悟的方式進行。

沿過去古詩學習中感受詩的意境的.教學及學習基礎,在教學《望廬山瀑布》時,我讓學生觀察文中插圖,讓學生通過插圖大致瞭解詩人所佔位置和所見的景物。在看圖後,我認為學生對詩人所處的位置應該瞭解得比較清楚了,但設想到,學生眼裏有山頂,山崖,山腰山腳,就是沒有“遠處”一詞。我只好笨拙地引出:是在遠處還是在近處?。由此看來,在成人眼中,很快而且很容易想到的“遠處”卻讓我在孩子們面前大跌眼鏡,他們的思維是直觀的,形象的,而遠處是從直觀抽象出來的。因此,我們讓學生品析時就不能只憑老師自己的理解去界定你的教學或學生的學習是否有效。在接下來的學習過程中,我調整了一些方式,儘可能從學生的形象、直觀的思維入手,對體會廬山瀑布的壯美,儘可能讓學生從可抓、可摸、可聞、可見的東西入手,再在此基礎上體會全詩。如理解“望”字,我先讓學生看老師的幾個動作,讓學生從老師的動作中直觀感受,找到有關望的詞語,如“看”,“瞧”“瞅”“眺望”,“遙望”,“仰望”,等,然後聯繫課文插圖,應用“遙望”用自己的話説:在遠遠的地方看,再想,為什麼要遠遠的看的,這樣學生聯想到了瀑布的高與大,從形象實體體會其壯美,然後讀詩,體會詩中寫實的部分“掛前川”,進一步感受其高大,為下一步體會“飛流”句做了較好的鋪墊。

體會詩的意境是學習古詩的非常重要的方法,這種意境有時靠人們的言傳,就破壞了個人對詩境的理解個性,而作為教師又不能不講,不講學生就很難理解,就如“飛流直下三千尺,這樣以誇張手法表現的意境,學生是不容易體會的,因此,教學中就要想辦法縮短學生現有關知識與詩的意境的距離,以便,更好地體會。如前面對“望”的理解就是從直觀的觀察到實景的觀察再到句子的描寫,層層遞進,而對“望”字的理解,又成為學生理解全詩的一座橋樑,這樣對“望”字的品讀,理解就應當是有效果的。因此,在閲讀教學中,如能抓住關鍵詞、句,以達到對詩的理解,應當是我們作為語文教師的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望廬山瀑布》反思13

在這堂課裏我設定的目標有兩個:

1、詩配樂的形式,增強古詩的感染力,提高幼兒誦讀古詩的興趣。

2、理解詩句,能完整朗誦古詩。

我先讓幼兒觀看了瀑布視頻,帶給幼兒充分的直觀感,感受又高又大,氣勢宏大,景色非常美麗壯觀的瀑布,讓幼兒對瀑布有一個較為深刻的印象,然後再告訴幼兒“古代有位偉大的詩人叫做李白嗎?有一次他外出時看到了瀑布,他覺得瀑布非常的美麗,於是就寫下了一首關於瀑布的詩.“過渡到下一個環節。

第二個環節是教師配古典音樂《漁舟唱晚》有感情的朗讀古詩。這個環節中我朗讀了兩次古詩,這兩次的朗讀主要是讓幼兒能夠熟悉古詩名字、詩人、和古詩裏的內容。接下去第三個環節:理解古詩內容,師逐句講解古詩意思。在幼兒能熟悉古詩的基礎上讓幼兒理解到這首古詩的意思是:在陽光的照射下,廬山的香爐峯升起紫色的雲霧。一條白練似的瀑布從青翠的山壁間跌落下來,好像一條大河掛在山前。那長長的瀑布飛快地直往下瀉,真讓人以為那是銀河從九重天外落了下來。在講解時我邊出示了圖譜,讓幼兒能夠對理解古詩能更深入,也為下一個環節幼兒學習朗讀古詩做準備。但是在這個環節中我出示圖譜時犯了一個大錯誤,耽誤了不少時間:在此前我已經把圖譜粘貼在了黑板的背面,但是在拿的過程中我從右邊轉過去拿卻從左邊出來。我還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來進一步完善教學中的許多不足之處。

《望廬山瀑布》反思14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的生字,能理解詩句的意思,並能用自己的話説説《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描繪的情景。

3、理解詩的內容,使學生受到熱愛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薰陶。

教學準備:

掛圖、投影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教前反思與構思

要根據古詩內涵豐富,意境優美的特點,教學時可通過指導觀察課本插圖,播放課文範讀錄音等多種手段,創設詩歌意境。在學生充分入境的基礎上指導朗讀和背誦,感受詩中描繪的優美景色,感受詩人用詞的精妙。教學時可適當進行朗讀指導。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的生字,能理解詩句的意思,並能用自己的話説説《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描繪的情景。

教學重點

理解詩的內容,使學生受到熱愛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薰陶。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指名背揹我們以前學過的古詩

2、揭示課題,板書:望廬山瀑布

二、學習

1、理解課題的意思: 理解望瀑布

你在什麼地方見過瀑布嗎?是什麼樣的,能不能説給我們聽聽?

2、學會寫課題中的生字: 瀑

3、你知道廬山在什麼地方嗎?

4、學習這首詩

(1)出示整首詩

2)指名讀一讀

3)再讀,可以討論,看能不能理解詩的意思,有問題可以提出來。

4)交流:

重點理解銀河九天香爐川三千尺

誰能講這首詩的意思?

評議,他講得怎樣?

再指名講詩的意思。

5、詩人為什麼要寫這首詩呢?你從什麼地方看出來的?

6、指導朗讀

7、指導背誦

三、作業

1、背誦古詩

2、用自己的話説説《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描繪的情景。

板書:

望廬山瀑布

日照 香爐 生 紫煙,

遙看 瀑布 掛 前川。

飛流 直下 三千 尺,

疑是 銀河 落 九天。

教後小記

教學時,可以讓學生想象意境,理解詩句,背誦記憶;還可以讓學生感受古詩的韻律和節奏之美。抓住“銀河”,激發想象,體會瀑布與銀河有什麼關係,詩人為什麼要比作銀河,引導學生進一步感受瀑布垂掛山前的壯美之景。

第二課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的生字,能理解詩句的意思,並能用自己的話説説《絕句》這首詩描繪的情景。

教學重點

理解詩的內容,使學生受到熱愛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薰陶。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背誦《望廬山瀑布》

2、《望廬山瀑布》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二、學習《絕句》

1、板書課題,解題,理解絕句

2、簡介作者及背景

三、初讀詩句,説説你能理解哪些詞語或句子的意思。

1、自由讀詩句,讀準鸝鷺的字音。

2、交流,你瞭解了哪些詞語、句子的意思了?

四、學習詩句,想象畫面

1、學習一、二兩句

輕聲自由讀一讀,畫出還需要理解的詞語。

誰能用自己的話説説這兩句詩句的意思?

指導朗讀,讀出舒暢預愉悦的心情。

2、學習三、四兩句

指名讀一讀詩句,其他同學思考:詩人卡到了什麼?

討論,理解西嶺千秋雪相機板書,畫簡筆畫。

詩人是透過什麼看到西嶺上的積雪的?

詩人向門外一看,可以看到什麼?理解東吳

為什麼説是萬里船?

用自己的話説説這兩句詩的意思。

3、指名説説全詩的意思。

4、總結全詩,體會感情。

(1)一行寫一個景,是按什麼順序寫的?

(2)小結:先寫近景,後寫遠景,有動有靜,色彩明麗,表達了詩人無比舒暢的心情。

5、指名朗讀,練習背誦。

6、指導書寫鸝鷺

五、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

2、背誦課文

板書:

絕句

兩個 黃鸝 鳴 翠柳,

一行 白鷺 上 青天。 近景

窗含 西嶺 千秋 雪, 舒暢愉快

門泊 東吳 萬里 船。 遠景

教後小記

讓學生在小組內展開討論,自讀自悟,深入理解古詩後,再引領學生認識對仗,感受詩美。如“兩個”對“一行”,“黃鸝”對“白鷺”,“鳴”對“上”,“翠柳”對“青天”等。

《望廬山瀑布》反思15

在上《望廬山瀑布》這可時,導入我用了學生在之前上過的《廬山的雲霧》這課,因為學生知道了蘆山的雲霧的特點,現在來虛席蘆山的瀑布會使他們有熟悉感。這課時教材中第13課《古詩兩首》中的一首,這首詩詩描繪了壯麗的廬山瀑布,展現了詩人瑰奇的想像與創造力。本課重點是學生能把4個生字認識和會寫,還有能理解課文之中穿插的以描述瀑布的詞、句、文等,同時從不同角度激發表達慾望,增進學生語言積累,為他們從讀到寫做好遞進式鋪墊。

古詩學習對學生來説,既熟悉又陌生,很多經典能張口倒背,但對其中的字句、意境卻隔了一層,對學習古詩的方法更是不求甚解。所以要重視引領學生感悟詩境。我使用了課件的形式,讓學生能夠通過圖片加深對這課的理解,在上這課時對於有些上下文的銜接處處理的不是很恰當。還有在提問的方式上也應該加強。這樣才能使學生能夠對老師的課感興趣,帶動學生的積極性。 教給學生古詩學習的方法,啟發他們抓住重點字詞品讀想象,藉助課外閲讀文字激發學生書面表達慾望、積累運用語言。

標籤: 瀑布 反思 廬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lushan/9rd89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