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陋室銘 >

《陋室銘》教案範文彙編7篇

《陋室銘》教案範文彙編7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陋室銘》教案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陋室銘》教案範文彙編7篇

《陋室銘》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知識:掌握文言常用實詞,翻譯全文。

2、技能:學習本文託物言志的寫法。

3、感情:理解作者保持高尚節操的願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情趣。學習古人的優秀品質。

4、態度:用不同時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觀的評價古人。

設計理念:張揚師生個性,強調朗讀品位、滲透學法指導,重視合作討論、滲透時代觀念--

與時俱進。

教學重點:目標1

一、創設情景導入 新課

如果讓你設計自己的家,你怎樣設計呢?(學生自由發言)唐朝劉禹錫他和部分同學一 樣喜歡簡陋的居室,今天,我們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樣?(板書:《陋室銘》劉禹錫)

二、簡介作者、解題(學生結合課文提示註解回答,教師適當補充)

1、陋室:簡陋的居室,是劉禹錫的室名。

2、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用韻。(介紹表現文體的字:表、説、記、序。/押韻--刨根問底:立即讓學生瀏覽課文找出韻腳和所押之韻。)

3、作者:劉禹錫,字夢得,唐朝著名詩人和文學家,頗得白居易推崇。

三、初讀課文,熟悉課文

1、學生自由讀(要求大聲朗讀,注意停頓,讀正確、流利)。

2、指名讀(糾正錯誤讀音,注意句讀)。

3、範讀(聽課文錄音)。

4、齊讀。

四、二讀課文,疏通課文

1、學生默讀課文,參照註釋,讀懂課文。(遇到疑難,同桌討論)

2、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解決。(鴻、白丁、馨等)

3、指名翻譯。

五、三讀課文,理解課文

齊讀課文,出示思考題,四人小組討論。

1、陋室,陋室,陋在何處?(從文中找出體現“陋”的'語句)

討論並歸納:“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説明居住的環境荒涼、冷落,極為簡陋。

2、文末提出“何陋之有”,你認為作者這樣説對嗎?理由?

討論並歸納:人品高尚(斯是陋室,唯吳德馨)

景色宜人(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幽雅、恬靜)

來人不俗(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生活高雅(可以調素琴,閲金經)

3、作者寫陋室僅是為了告訴我們陋室的狀況嗎?

討論並歸納:通過讚美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不願追逐名利,不願高官厚祿,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強調本文寫法:託物言志)

4、齊讀,體會作者高尚的情操。

六、課外拓展

1、看材料,思考問題。

教室銘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學不在深,作弊則靈。斯是教室,唯吾閒情。 小説傳得快,雜誌翻得勤;琢磨下圍棋,尋思看電影。可以睡覺,打呼嚕。無書聲之亂耳,無複習之勞形。雖非跳舞場,堪比遊樂場。心裏雲:“混張文憑。”

思考:(1)材料是針對學生中的哪些現象而言的?

(2)那麼應該怎樣對待我們的學習生活?

2、之前已請同學設計過自己的家了,讀了劉禹錫的《陋室銘》,你能不能學習劉禹錫,為你的家取個名,用來表達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七、談談你對劉禹錫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學生自由討論,自由發言)

1、稱頌:人品高尚。

2、批評:逃避世俗,缺少為國為名的奉獻精神。

八、小結:

學習古人的作品,要用現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擇善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學習和接受。

九、佈置作業

《陋室銘》教案 篇2

課 標 要 求

1、知識:繼續掌握文言詞彙,瞭解“銘”的特點。

2、技能:學習本文託物言志的寫法。

3、情感:領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保持高尚節操的願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情趣。學習古人的優秀品質。不斷增強個人的魅力。

4、態度:用不同時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觀的評價古人。

5.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學 法 點 悟]

本文采用託物言志的寫法。我們知道這篇文章作者的不慕榮利的品德和安貧樂道的情趣沒有直接表達出來,而是通過對居室的情景的描繪體現出來,這種寫法就是託物言志。這篇文章的“物”指的是“陋室”,“志”指的是“德馨”。通過對這篇文章的學習,我們平時寫作時也可以通過對物的描繪,形容其特徵,表達出自己的心志和情趣。

[整 體 感 知]

“陋室”,簡陋的房子。“銘”,本是刻於金屬器具和碑文上用以敍述生平事蹟的一些讚頌或警戒性的文字,後來逐漸發展演變為一種獨立的文體。

《陋室銘》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國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來經久不衰。它的顯著特點就是語言精闢。採用大量的修辭方法,對偶工整,對比鮮明,互相襯托,虛實相生,引經據典,言志如詩,通過對居室環境的描寫,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具有一種韻味如歌的音樂美,讀來如行雲流水,文氣通達起伏,是我國古典文庫中膾炙人口的珍品。

[疑 難 解 析]

質疑:文章的題目是《陋室銘》,但是作者並沒有直接寫陋室,而是從什麼寫起呢?

解惑:從山水寫起。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是説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了。“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水不在乎深,有蛟龍就會顯靈。這些都是古人的俗語。古代傳説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龍隱現,興雲作雨,所以人們認為水中有龍就會顯示神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雖然是一間簡陋的房子,因為我品德高潔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發散很遠的香,這裏比喻道德高尚,名聲傳播很遠。

質疑:文中詩人用有仙之山、有龍之水具體比什麼呢?

解惑:用山、水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來比陋。用仙和龍來比德。用名和靈來比馨。作者的目的是要寫陋室,卻用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寫的內容,這種方法耐人尋味。既然山之

法叫比興。這種比興的修辭方法,不僅構思新穎,文意通達,而且句句相連,使文章波瀾起名不在於高而在於仙,水之靈不在於深而在於龍,那麼,室之陋與不陋,也就不在於它是否富麗堂皇,而在室主人的品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説,儘管這房子的確是個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覺得陋,反而處處可見其高雅明亮,“馨”字畫龍點睛,統領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興,暗暗施墨,徐徐點題,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質疑:《陋室銘》中哪句話能提挈全篇大意?請把這句話翻譯成現代漢語。

解惑: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譯為:這是簡陋的屋子,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

質疑:陋室究竟是怎樣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覺其陋呢?

解惑:“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台階上已經長滿了綠苔——可見房子常年失修,極為簡陋;窗前門旁長滿青草——居住的環境荒涼冷落。這是寫陋室的環境。然而作者採用擬人的手法,賦予苔蘚、草色以人的靈性,“苔蘚”也想從台階爬到陋室,聽聽主人在説些什麼;“草色”也想從窗户窺視主人在幹些什麼。這樣把苔蘚和青草寫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韻味,我們已不覺陋室的環境淒涼、荒蕪,而感覺春意正濃,生機盎然。用擬人的手法渲染了環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這樣的陋室,試想主人還會覺得“陋“嗎?

質疑:既然這篇文章是寫陋室,為什麼在結尾要説“何陋之有”呢?不是自相矛盾嗎?

解惑:這篇文章是要體現主人的品德高尚,雖在陋室,但是居住在陋室中的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覺得陋了。

[語 言 揣 摩]

1.“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諸葛廬就是東漢末年諸葛亮隱居南陽隆中時居住過的草廬;子云亭是指西漢學者揚雄住過並寫作《太玄經》的亭子。這兩句話是説我這個陋室正如南陽諸葛廬的草廬,又像四川揚子云的亭子。作者採用的是類比的寫法,用歷史上諸葛亮和揚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原來也是陋室,由於他們的主人德才兼備而聞名天下,那麼我的陋室不也會如此麼?

2.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疑問代詞“何”作賓語,賓語前置。其中的“之”,為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

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證“陋室”説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個“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3.“無絲竹之亂耳”中的絲竹指的是奏樂的聲音,怎樣理解絲竹亂耳?他後面不是自己也在彈琴嗎?

在陋室中談談古琴,心無旁騖,作自娛自樂,享受自己創造的音樂氛圍,不失為一種清淨的世外生活。絲竹,借代指琴瑟,簫管等樂器,這裏指奏樂的聲音。這裏面的“奏樂”實際是朝廷的統治階級每日縱情於歌舞昇平的靡靡之音,所以説這種聲音對於作者來説是很嘈雜的。

[研 究 課 題]

1、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loushiming/vlwn3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