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老人與海 >

《老人與海》 讀後感

《老人與海》 讀後感

老人與海》是老漁夫捕魚的故事。老漁夫連續八十四天沒捕到魚,大家都看不起他,但他依然堅持不懈,終於捕到了一條大魚,小編深深地被老人的精神所打動。

《老人與海》 讀後感

《老人與海》讀後感一

“老人與海”讀後感看了很多名著,一直都不敢妄加評論,並不完全因為怯懦,更多的是一種尊敬的心理;因為作為名著其實都有他深刻的一面,在看似平淡的書寫裏,透出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東西;這就是為什麼傳世名著以散文和小説居多的原因,詩歌和評論就因為其鮮明地個性和觀點,使其成為時勢英雄,最後或者被利用成工具,或者因為時間的推移成為花瓶式的擺設。看榕樹下作者“遠處飄來一朵雲”的評論,“一朵雲”的年輕(我只是説思想),使她/他看到“冰山在海上移動之所以顯得莊嚴宏偉,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一朵雲”看到的也只是海明威所寫的,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那水下的呢,還有它的八分之七的根基呢;老人桑提亞哥出海挑戰大海的時候,那是人類都會引為自豪的象徵,勇於挑戰和渴望征服浩瀚的大海,渴望和一條真正的鯊魚面對面的挑戰;一條船,一個老人,一片浩瀚的大海;鯊魚出現了,大海只派了他的小小的鯊魚出現了,老人和小船,大海派來的小小的鯊魚,老人是人類的代表,老人眼裏是條真正的鯊魚;於是,老人抖擻精神,和鯊魚進行着殊死搏鬥,一場征服和反征服的搏鬥,“大塊的魚肉”和後來的爭奪,局部的勝利之後,當老人感覺勝利在握的時候,“鯊魚忽然……”,老人最後是空着雙手,幸運地“凱旋”。

我最初看“老人與海”之後,只感歎了一句,人最終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征服了什麼;依然還是這樣的感歎,在9.11之後和之前,布什也許從來沒看過他故鄉的老人,給他的忠告;老人與海的挑戰,進行了不屈不饒征服,但是你是不是想過,人是不是在不屈不饒的製造問題,然後再去解決他,到底這世界最後誰征服誰,征服了之後做什麼,為什麼要征服而不是……中國古代文化的內涵,在與親和力,而不是征服的力量,海明威參加過美國人的英雄思維,就是強調征服的力量,但是失明後的他,開始思考徵服的意義,所以才有老人和海;美國在越戰裏的結果,海明威是越戰裏的老人,人類的生存意識是海,如果盲目的強調一個生命對另個生命的征服和佔有,即使進行着不屈不饒的過程,結果只有海明威所寫的,老人空着手回航:“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被打敗的,你儘可以把他消滅掉,但永遠不會打敗他”,人如此,其他的生命呢?

作品是沒有侷限的,作家卻有侷限的,作家的精神是沒有侷限的,作家的人卻是有侷限的,海明威留下思考的同時,他也留下了耐人尋味的話:我試圖塑造一位真正的老人、一個真正的孩子、一片真正的海、一條真正的魚和真正的鯊魚。如果我能將他們塑造得十分出色和真實,他們將意味許多東西。很多東西,在名著裏都是留下很多東西的,思考思索是所有作家的天性和責任,我愛作家和文人,愛一切在生存的壓力下不放棄思考的人們。

一個簡單的故事,一個平凡的老人,一條普通的大馬林魚,在茫茫大海上發生了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經歷。也許沒有大海,就沒有魚;沒有魚,也就沒有漁夫,同樣也就沒有折斷不平凡的經歷了。正因為有了大海,才讓漁夫釣上了一條大馬林魚,但卻在海上拖了三天三夜才把魚殺死,但又遭到了鯊魚的襲擊,賊後的結局可想而知,這條大馬林魚只剩下了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一切的肉體都不復存在了,剩下的只是一個軀殼,一個沒有靈魂的.軀殼,任人擺佈,但是誰又願意去操控它呢?它只不過是一堆毫無利用價值的骨架。然而,一個悲劇性的故事裏,卻折射出一個“英雄人物”——老人聖地亞哥。連續八十四天沒有捕到魚,在別人眼中他是一個失敗者。因為作為漁夫,捕不到魚,還能算是真正的漁夫嗎?而可貴的還是他卻能在第八十五天決心駛向遠方的大海去釣魚,那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難道不令我們佩服嗎?不論是魚叉,小刀,短棍。一次次被鯊魚帶走,但他始終用盡一切手段進行反擊,什麼也無法摧殘它英勇的意志。一句“我跟你奉陪到死”,夾雜在大海的咆哮聲中,迴響在我耳旁。一個人把生命都壓了上去,與敵人做殊死的博鬥,能不算英勇嗎?我想鯊魚正是宇宙間一切破壞性力量的化身,而老人正是正義的使者。在人的一生中隨時隨地都存在這股破壞力量,人生是不停地循環着的,喜劇的落幕,不就是悲劇的上演;悲劇的落幕,也就意味着喜劇的再度登場。老人將大馬林魚殺死看似是完美的結果,但同時他還在“醖釀”這自己的悲劇。鯊魚的襲擊,就是應得的報應。一個人生活在世上總是有所追求的,無論追求的東西是好,是壞,追求的手段是正義,還是卑劣;也許能夠得到就是最好的結果吧。

在充滿悲劇色彩的全文中仍有一絲亮點,那就是孩子。孩子帶回了老人失去的青春,使他找回了自我。如果每一個人都擁有一分童心,一分天真,那麼世界不再總是灰色,就算當時你享有的是最後的晚餐,也不會忘記在飯前洗手,飯後漱口了。回想起文中老人的話“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不正道出了本文的主題嗎?人真的是很奇怪的動物,為何有勇氣面對死亡,卻沒有勇氣面對失敗呢?難道失敗真的如此可怕嗎?冷冷的海風裏夾雜着一股血腥,也許人真正害怕的可能是這些吧!

《老人與海》讀後感二

這兩日來,我趁着夜裏的閒暇,緊盯着電腦屏幕,忍着身體久坐時產生的僵硬和痠痛,看完了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全文。這部着作,我記得中學時閲讀過他的節選,是捕到大馬林魚返程時與海里鯊魚搏鬥的內容。

通篇上下,並沒有我在看網文的那種神奇鏡頭,一切都好像只是一位老漁民在進行的一次驚險捕獲。老人叫聖地亞歌,古巴的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漁民,講西班牙語,住在低矮的窩棚裏,有一個忘年交的孩子做伴,還有一艘小船,船上樹立着一根桅杆,掛着打滿補丁的帆布。他的東西委實不多,船上只有一把魚叉、兩把槳、六根釣索及魚鈎;窩棚裏就更是不堪,只有一番破舊的毛毯和墊在牀上的舊報紙,休息前只得脱下長褲放在牀頭做枕頭。

他生活貧苦,所以不得不下海捕魚以維持生活。説來,這些關於老人的拮据生活體現並不是我關注的對象,因為他還不是這個世界最窮的人,他的貧窮不值得我去憐憫,或者説,我沒有資格去表示同情。我想這部着作能出名的地方,也不是因為我們對於書中主人公的同情吧,或許我因該説是老人的戰鬥精神激發了我們的熱血,再加上細緻的描述、一反常態的自言自語、哀歎人老不濟的心思表達,我們才得以認同了這聖地亞歌、認同了海明威吧。

迄今為止,我還沒有去過海邊,更沒有親身經歷過捕魚,不知道用一艘小帆船捕魚的此中風險,也不清楚豐富的老漁民們是否真如老人那般能不借用羅盤在偏遠的海域裏通過對風向的感覺回到港灣,畢竟海上看不到高山,看不到海岸,稍微打個轉,就容易忘了原來是哪個方向。閲讀過程中,我細數了在文中提到的幾種魚類,有金槍魚、沙丁魚、鯕鰍、大馬林魚、灰鯖鯊、加拉諾鯊、鏟鼻鯊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laorenyuhai/y8nmn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