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老人與海》讀後感【薦】

《老人與海》讀後感【薦】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老人與海》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老人與海》讀後感【薦】

《老人與海》讀後感1

輕輕合上《老人與海》這本書,腦海中情不自禁地回想起書中的情節。總有一句話揮之不去,驅之不散——“一個人即使被毀滅,也不應該被擊垮,人絕不是為失敗而生的。”

《老人與海》講述的是聖地亞哥在84天都沒捕到魚的情況下,獨自釣到一條大馬林魚,在與大馬林魚僵持了三天後終於成功地把大馬林魚釣上來。可是大自然總喜歡和人類開玩笑不是嗎?大馬林魚引來了鯊魚。聖地亞哥與鯊魚殊死搏鬥,終於打敗了鯊魚。不過大馬林魚被鯊魚吃光了,拖回家的只有一副光禿禿的骨架和一身傷。但是聖地亞哥也得到了大家的賞識。

“一個人即使被毀滅,也不應該被擊垮,人絕不是為失敗而生的。”這句話是聖地亞哥的精神寫照。我想他一定是一個不服輸的老頭,他一定不懼怕任何挑戰、任何困難,他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當聖地亞哥在海上孤軍奮戰時,他是孤獨的,他沒有助手,也沒有可以傾訴的人,他承受的是精神的折磨。當聖地亞哥手抽筋時,手被劃破時,肩膀被釣索勒出傷痕時,與鯊魚搏鬥而傷痕累累時,承受肉體折磨時,他從未放棄過,也從未想過放棄。敢問你們當你們處在聖地亞哥那種處境時,你們是否會放棄?是否會想過放棄?如果是我,我想我會放棄的。

聖地亞哥身上堅持不懈、勇往直前和不折不撓的精神是我們今天青少年所缺少的。當我們遇到難題時,我們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抱怨、放棄還是獨立思考?當我們碰到800米體育測試時,我們的第一反應又是什麼?抱怨、應付了事、還是咬牙堅持?當我們遇到體力勞動時,第一反應又是什麼?抱怨、找藉口推脱還是盡己所能?

“不經歷風雨,長不成大樹,不收百鍊,難以成鋼。”“發明大王”愛迪生曾經花了整整十年去研製電池,其間不斷遭受失敗,但他咬牙堅持,經過五萬次左右的實驗,終於取得成功。十年説長不長,説短不短,可又有幾個人能堅持呢?我國數學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沒有文憑、沒有導師,但他卻可以成功。為什麼?這正是因為他鍥而不捨的精神,他卧牀三個月翻書不止就是一個證明。

這些事例告訴我們,不管你是誰,不管你做什麼事,堅持不懈是成功的基礎。你看,聖地亞哥雖年邁,但它最終還是戰勝了巨大的馬林魚。他不靠助手,靠自己的雙手,靠自己的力量,靠自己的意志。書中還有一個讓我印象深刻情節,聖地亞哥和一個大黑人比掰手腕,整整四十八個小時,他們誰都不讓誰,最後是聖地亞哥拼盡全力把大黑人的手一點一點壓到桌面上去。在面對強大的對手,聖地亞哥仍然不服輸,堅持到底,勇於鬥爭,最後獲得成功。相對於聖地亞哥來説,我們身上是不是有更多的未知與可能,那麼為什麼我們要放棄?為什麼不拼盡全力一試?哪怕傷痕累累,也不愧於自己,不愧於青春,不愧於生命!

讓我們在青春的美好年華中拼盡全力,哪怕傷痕累累也不退縮,因為“一個人即使被毀滅,也不應該被擊垮,人絕不是為失敗而生的”。

《老人與海》讀後感2

俗話説得好,困難像彈簧,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而《老人與海》中的老人呢?他,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強者。

故事中的老人,在一次出海打魚時,捕到了一條約一千五百多磅重的大箭魚!他便帶着大箭魚往河岸邊劃去了,但在回家的路上,他遇見了兇猛的鯊魚。於是,他便孤軍奮戰,與鯊魚搏鬥,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殺掉了一大羣鯊魚。因為他説過:“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就要和它們拼個你死我活!”但是,老人的運氣不佳,等船到岸時,那條大箭魚已被那羣鯊魚吃得只剩下一大堆骨架了!但他的成就,令他自己都大吃一驚!

讀完《老人與海》,使我不得不想起了那一次攀登懸崖的經歷。

前年的五一勞動節裏,我和爸爸、媽媽去竇團山玩,竇團山有許多畸形怪異的山,其中,那兒有一面特別的山,那座山的側面是一面懸崖,懸崖上被人在山頂上釘了根粗繩,粗繩一直從山上垂直到地面上,可供我們攀爬玩耍。爸爸見這座山十分不好攀,便想試探一下我有沒有勇氣爬上這座山,便指着離地面大約有三米的地方,對我説:“你來攀一下,攀到這兒的話,我就給你100元!”100元!我心一下子七上八下地亂跳。望着三米的地方,心中竟有了一絲恐懼感,“沒多高!爬上去!”我心中默默地念着。搓了搓雙手,便準備開始攀了,我雙手死死地抓住繩子,身子稍稍往下蹲一點,再猛地往上一跳,然後雙腳立馬踩住懸崖壁上,可惜這懸崖太陡了,十分難攀,鞋子根本站不穩,繩子也開始作亂了,它亂擺動着,一會兒把我往左搖,一會兒把我往右搖,好像它似乎不想讓我攀上去似的。爬上去!爬上去!我一直鼓勵着自己。於是,我便用雙腳使勁往上蹬,雙手不時地往上拉繩子,可繩子這下更加張揚了!晃得更加厲害了!而且,這繩子好像長了刺一樣,不停地磨着我的手,把我手的皮都快磨破了!繼續攀!快要到了!我使出了吃奶的勁兒,咬着牙,只聽見牙齒不停地在嘴裏打滑,發出“咔!咔!”的聲音,響得我難受,我緊眯着雙眼,好像眼皮也在用力似的。結果,我越用力,手就越痛,忍住!忍住!勝利就在前方了!我的雙腳再一用力蹬,突然,雙腳踩滑了,雙手一打滑,我便一下子滑回到了地面上,唉!功夫全白費了!別泄氣,再來一次!我暗暗地鼓勵着自己。又重來了一遍,可惜沒忍住手被繩子摩擦的痛,又滑到了地面上,就這麼接二連三地攀爬,我都沒忍住手被摩擦的痛,一次也沒有攀上去。我想是想攀上去,可惜都因為忍不住,而滑了下來,我只好悶悶不樂地走了,100元錢也“丟”了。

真是困難像彈簧,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如果我當時一鼓作氣,忍住痛,攀上去,也就不會悶悶不樂了!

《老人與海》讀後感3

一個人可以被摧毀,但不可以被打敗,這是《老人與海》給我最深的感悟。

小説成功地塑造了一個硬漢的形象。一個名叫桑地亞哥的老漁夫,一個一直都不太幸運的老漁夫,他獨自一人出海捕魚。經過84天的一無所獲之後,終於釣到了一條他從未見過的大馬林魚,老漁夫無比欣喜,決心要把它給釣上來。那魚真的很大,勁更大,老漁夫跟它搏鬥了兩天兩夜終於將它刺死了,栓在船頭。不幸的是,鯊魚追了過來,老人為了保住大馬林魚同鯊魚進行了殊死搏鬥,可是最後還是被鯊魚吃光了。回港時只剩下了一副光禿禿的魚骨架。

桑地亞哥是一個可憐的小老頭,他沒有親人,沒有朋友,除了那個以他為傲的小孩。他不曾得到人們的認可和鼓勵,但他卻努力做自己的事。他用自己的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意志,證明了自己存在的意義,他不曾有遺憾。

有些人説小説結尾是一個不完美的結局,他沒有給老漁夫應有的“犒勞”。但殘缺也是一種美麗,任何事物都十全十美就沒有意義了。正是這種不完美,才將老人的硬漢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很多時候,成功並不僅僅表現在物質上的獲得,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提升。當一個人明知前面是艱難險阻的時候,但他還是會拼盡全力向前衝,那就是成功,而老人的成功在與大馬林魚搏鬥時就體現出來了。當一個人與一條比他大無數倍的魚搏鬥的時候,那需要一種怎樣的意志,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那絕對是值得人們敬佩的。

人生本就是一場永無止盡的追求,想要笑到最後,就必須有一顆頑強的心去面對現實而又殘酷的世界。但現實有又太過現實,以至於很多人都無法堅持下去,但老漁夫做到了,那是一種了不起的精神。

現實中的我們太渺小,不是我們不願意做轟轟烈烈的事,而是我們做不到。而我們缺的就是那點堅持。在學習上我們會因為一次失敗而垂頭喪氣,會因為一次的失敗而將自己全盤否定,那到最後害的只有自己而已。看了這篇小説後,我懂得了只有相信自己,堅定自己的信念併為之努力不懈的奮鬥下去,那麼成功也會在不遠處向你招手的。

我們當然不會去捕那條魚了,但是我們在學習生活中要的也是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當我們被石頭絆倒的時候,我們想的不應該是坐在地上哭,而是如何爬起來。想起了兒時的一句俗語“困難像彈簧,看你強不強。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既然我們在兒時就明白了這個道理,為什麼不能把它好好的實踐到生活中呢?其實與小説中的老漁夫比起來,我們遇到的困難根本就不算什麼,那就更加堅定了我們解決它的決心了。

人生難有幾回搏,是青春就該奮鬥,是汗水就該揮灑。其實困難不算什麼,它只是我們人生的一段不平凡的經歷罷了,經歷的越多,那麼你人生的價值就會越高。

永不言敗,這是《老人與海》告訴我們的。

《老人與海》讀後感4

《老人與海》這個故事講述了一個古巴老漁夫整日出海捕魚,一連84天都一無所獲,但老漁夫依然沒有放棄,自信樂觀,每天滿懷希望的出海捕魚。這位老漁夫叫聖地亞哥,是一個沒有親人的老頭,唯一的朋友就是才五歲的小男孩——馬諾林,他的父母都不允許讓他跟着那個連續多日都沒有收穫的老人,可是小男孩還是時時惦記着這位老人。

第85天,老人照舊出海了,道路一個離家很遠的地方。這天,老人不敢相信自己居然捕到了一條魚,開心不已,但這條魚太大了,特別難對付,老人用盡自己全身的力氣與大魚搏鬥,之後,那條大魚鬧騰了起來,儘管死到臨頭了,它仍然在水中掙扎。突然,它彷彿懸在空中,把它那驚人的長度與寬度,全都暴露無遺,然後,它“砰”的一聲掉進了水裏,浪花濺了老人一身,濺了一船,老人回想起那條大魚,真是這一輩子都沒有見到過這麼大的魚!

經過了兩天一夜的搏鬥後,那條巨大的馬林魚終於被他制服了。然而,就在返回的路上一羣鯊魚盯上了老人船上的那條馬林魚,一隻一隻地攻擊過來,老人眼看着自己辛苦搏鬥來的戰利品被兇猛飢餓的大鯊魚一塊一塊地撕去,那麼老漁夫就只有一條路可走——戰鬥!這個倔強的老頭知道,坐以待斃是懦夫的態度,奮起攻反擊才是硬漢的氣魄,所以一定要戰鬥,不惜一切代價地戰鬥,耗費的只不過是力氣,展現的卻是不屈不撓的精神。他拿起了武器來與鯊魚搏鬥。老人孤軍奮戰的與一羣一羣的鯊魚戰鬥,這絕對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戰鬥,魚叉被擊中的鯊魚帶走了,刀也被折斷了,船上的馬林魚的肉也一塊一塊的消失了,但老人沒有放棄。而最後鬥了兩天一夜的老人終於疲憊不堪地回到了港灣,馬林魚也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骨架。他這種永不屈服的精神令我敬佩。

由此我想到了我們上古神話中的“夸父逐日”,它講述了一個在夸父簇中的首領想要把天上的太陽摘下來,放到人們心中,於是就開始逐日。他口渴的時候就喝乾了黃河、渭水,又準備往北邊的大湖,之後再奔於大澤路時非常口渴,但還是不放棄,不屈服,可最終還是在中途渴死了,這個故事中夸父的精神不也和聖地亞哥一樣嗎?

在生活實際中,每個人難免會有挫折,會有困難,但如果想真正戰勝它,就要永不屈服!就像《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倫凱勒,在出生第十九個月時失去了視力和聽力,可是她並沒有因為自己是一個殘疾人而放棄自己的生命,而是客服困難,在沒有光明與聲音的世界裏成為了一位作家,寫下了讓人深受啟發的書。拿破崙曾經説過:“人生的光榮,不在於永遠不失敗,而在於能夠屢仆屢起。”是啊,如果永不失敗才算光榮,那會有誰是永不失敗的呢?但如果你能夠失敗一次站起來一次,那才是人生的光榮!

讀了這本短篇小説——《老人與海》後,我明白了“永不屈服才是硬漢,才是人生的光榮!”你呢,明白了什麼?

《老人與海》讀後感5

《老人與海》的故事發生在20世紀中葉的古巴。主人公是一個名叫聖地亞哥的老漁夫,配角是一個叫馬諾林的孩子。這位虛弱的老漁夫已經連續84天沒有抓魚了,但他仍然拒絕放棄。相反,他充滿了奮鬥的精神,最終在第85天釣到了一條18英尺長、1500磅重的馬林魚。大魚把船拖到了海里,但老人仍在拖着它。即使沒有水,沒有食物,沒有武器,沒有助手,左手抽筋,他也沒有失去信心。兩天兩夜之後,他終於殺死了這條大魚,並把它綁在船的一邊。但是許多鯊魚立刻來搶他的戰利品。他一個接一個地殺了他們,直到最後只剩下一把壞掉的舵柄作為武器。但是,這條大魚逃脱不了被吃掉的命運。最後,老人筋疲力盡地拖回了一對魚骨。他回到家,躺在牀上,所以他必須從夢中找回美好的舊日時光,以忘記殘酷的現實。

雖然故事中的老人最終沒有獲勝,但他身上所體現的精神是值得學習的,也就是説,無論生活有多艱難,我們都應該有勇氣去奮鬥,堅持不懈,永不放棄。正如老人在書中所説,“一個人不是生來就註定要被打敗的。”“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雖然老人沒有得到整條馬林魚,但他為這條魚而戰,他的生命價值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從這個角度來看,他不是贏家嗎?我們在今天的生活中是一樣的。不要輕易放棄。雖然夢想似乎很遙遠,但我們為它奮鬥,為它奮鬥,最後,即使我們沒有實現它,那又怎樣?至少我們不會後悔。老人和大海,這是大小的對比,但老人從來沒有害怕過,任當所有更殘酷的經歷都強加給一個老人時,所反映的感受是不言而喻的。他航行了80多天,什麼也沒找到。他看着其他人,聽到他們的嘲笑,但他不在乎。是的,他很樂觀。這種樂觀不僅是對未來可能發生的“收穫”的樂觀,也是對天堂、浩瀚大海和星空的無畏。是的,“佔有”在他眼裏並不重要,他追求的是戰鬥,無論對手是馬林魚還是鯊魚,無論是手部痙攣還是幾天幾夜的痛苦,他需要的是戰鬥。為了證明自己,不怕年老,不怕艱辛,不怕天地所給的一切創傷!

無論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是在我們的學習中,我們都會遇到許多困難,但是當面對這些困難時,我們有不同的態度,有些人害怕困難,有些人逃避困難,有些人克服困難,勇往直前。例如,當我們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大多數時候我們會因為太難而放棄。但是如果我們獨立思考並解決問題,快樂是不言而喻的。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總是嘗試一些新事物。當然,也會有很多困難。如果我們輕易放棄,我們將永遠不會感受到征服新事物的快樂。

面對苦難,我們不僅要付出艱辛的汗水,即使我們最終沒有成功。只要我們努力工作,就不會有遺憾。這正是通往強者的橋樑。在一個人的一生中,只要我們堅持不屈的心,總有一天我們會踏上成功的道路,生活會更加精彩!

《老人與海》讀後感6

當我打開《老人與海》這本書的封面時,一句話映入眼簾:一個人可以被毀掉但是不能被打敗!莫名地,我感受到一股神祕地力量正緊緊地包圍着我,鼓舞着我前進。

漁夫雖然已到風燭殘年.但是他仍舊心懷夢想.仍然熱愛壘球.仍然會夢到雄獅——他力量無比且永不屈服!儘管他一連84天出海打魚都一無所獲。連他的帆看上去都像是一面“標誌着老打敗仗的旗幟”。可是第85天的早上,他又頑強的駕船出海了:他要到深海里去打大魚。這一次,他真的遇上了比他的船還要大的魚。他對這條大魚充滿贊意,同時更激起了他的挑戰決心。大魚當然不肯輕易屈服:他時而與老人默默對峙,時而把船拖向深海,時而圍着船打轉,時而掀起巨浪要打翻船……奮戰持續兩晝夜。風吹向空寂的海面,這位孤獨的老人拖着疲憊不堪的身子漂泊在茫茫的海面上。為了治服那條龐大的馬林魚,他己經耗盡了自己所有的力氣。而今,他帶着自己捕獲的大魚航行回家,他希望運氣的眷顧,可是那些不斷襲來的鯊魚卻讓這個老人在疲累中一次又一次的奮力作戰。他什麼也顧不得了,他只是想保住他的魚,可命運卻一再地和他開玩笑,所有的鯊魚都開始攻擊他的魚,他一次又一次反擊卻一次又一次地失敗,最後,他的魚,他花費了巨大力氣打到的魚,變成了一個空洞的軀殼。可老人並沒有被打倒!他仍然心懷壯志!他在雄獅的夢中度過了自己最後的時光!

老人那堅強而不屈服的意志就如黑暗中的燈光,明亮而又温暖:他那果敢而不退縮的勇

氣就如滔滔江水,洶湧而振奮人心。我被他的勇敢他的頑強所深深打動!這不禁讓我聯想到我自己的繪畫經歷。

我從小就對色彩着迷,那斑斕絢麗的顏色就像是小精靈,在紙上歡快地跳舞。每當我拿起畫筆時,我總能陶醉其中。但是,一開始我的畫畫生涯開啟地並不順利。不是少了眼睛,就是少了耳朵。身邊的小夥伴總是會朝我投來鄙夷的眼光,而我就只能默默地躲在門後偷偷地抹去淚水。我甚至自暴自棄,差一點放棄了畫畫。可是,當我想起老人,那孤獨而又堅強地老人時,我不禁深深自貴。老人就算已是窮途末路,他也並不放棄,他仍舊固執地堅守着他的理想,哪怕冰冷的現實已將他折磨地遍體鱗傷,他也能對苦難報之以歌。那眼前的這點挫折對我來説,又算得了什麼呢?為什麼找不能像老人一樣勇敢地面對挫折?在那以後,我重新拾起畫筆,認真地靜下心來學習畫畫。儘管一開始仍舊困難重重,但我並不能放棄l我告訴自己:我一定行!漸漸地,同學們開始對我的畫投來羨慕的眼光,老師開始表揚我的進步。那一刻,我感到無比自豪!是老人,那孤獨而叉勇敢的老人給了我前進的動力,給了我直蕊挫折的勇氣!

現在,當我再次閲讀《老人與海》時,我相信,我和老人是相同的,他即是我,我即是他。我相信,在成長的道路上,總有鮮花與石子相伴,我定能接受考驗,蜕變成蝶!

《老人與海》讀後感7

海明威曾説過:“冰山運動之所以雄偉壯觀,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而《老人與海》這部作品亦是如此。不足百頁的篇幅,卻讓一代代人一遍又一遍,回味無窮。

少不經事時,讀《老人與海》只是為桑地亞哥的悲慘命運而歎息,失去了小男孩的陪伴後孤身一人,遲暮之年仍需自己拼命謀生;八十四天一無所獲,在他人的嘲笑中度日,在海上漂流數日,歷盡艱辛所獲得的成果卻被吞噬殆盡……不禁感歎老人是這般命途多舛,用自己的心酸血淚換來的'卻是一堆泡影。

閲歷增加後,再捧讀一番,感慨頗多,深深地被老人高大偉岸的形象所折服。他象徵着一種哲理化的硬漢子形象,一種永恆的、超時空的存在,一種壓倒命運的力量。海明威先生將這富有生命力的形象同朦朧的寓意結合在一起,將現實生命中的忍辱負重同深刻的哲理融合在一起,創造了一種體現着人類尊嚴和命運重壓下仍具有優雅風度的硬漢子形象。從他的自言自語和無邊想象中,我看到了與自己相同的一面——神經在過度緊張的同時開始向絕望反彈,也許會胡思亂想,也許會有意志鬆懈,也許會精神崩潰,在埋怨自己為什麼不能幹得更好的同時,也始終強調着不能認輸。但我卻做不到在生命面臨危險的時候還努力告訴自己:“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絕不能被打敗。”正因為如此,桑地亞哥那巨人般的靈魂高度,鋼鐵般的精神意志,珍珠般的高尚品格,怎能不令人肅然起敬?

人類的讚歌是勇氣的讚歌,而正因為這種崇高精神的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人性的光芒才會如此璀璨,熠熠生輝。已是耄耋之年,身患重病的蔡晉先生,為了審訂《英美法詞典》,日以繼夜,廢寢忘食,伴隨着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英漢《英美法詞典》的誕生,一位被時代辜負的知識分子溘然離世;天生患有小兒麻痺症的羅斯福,在美國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時臨危受命,以新政抵禦了全球經濟的崩潰;儘管患有帕金森,儘管一生是輪椅上的一生,儘管僅有兩根手指能夠動彈,霍金先生仍以頑強的意志創造了《時間簡史》等驚駭世俗的著作,遙遙領先世界科技水平,揭示宇宙的奧妙……

人性是強悍的,人類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是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人,一次又一次向限度挑戰並不斷超越,這個限度才會一次次擴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戰擺在人類面前。在這個意義上,像桑地亞哥這樣的英雄,不管他們挑戰限度成功與否,都值得我們永遠敬重,因為他們帶給我們的是人類最高貴的自信。

人生本就是一種無止境的追求,我們的道路漫長、艱難,而且充滿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頑強地以一顆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戰,就將永遠是一個真正的勝利者。

在某一片未知的大海上,桑地亞哥依舊駕駛着漁船,駛向地平線的盡頭。船頭上懸掛着一面雖然飽經風雨侵蝕,卻依舊鮮豔無比的旗幟,旗幟上舞動着雲龍一般的四個字閃閃發光——超越極限!

《老人與海》讀後感8

“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你儘可以消滅他,可就是不能打敗他。”

——題記

“一艘船越過世界的盡頭,駛向未知的大海,船頭上懸掛着一面雖然飽經風雨剝蝕卻依舊豔麗無比的旗幟,旗幟上,舞動着雲龍一般的四個字閃閃發光——超越極限!”作者海明威是這樣評價他的作品《老人與海》的。

海明威為什麼沒有讓老人最終勝利呢? 用小説中老人的話來説:“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這就是《老人與海》想揭示的哲理。不可否認,只要是人就都會有自身的侷限。當一個人承認了這個侷限並努力去戰勝它而不是去屈從它的時候,無論最後是捕到一條完整的馬林魚還是一副空骨架,這都已經無所謂了。因為一個人的生命價值已在那追捕馬林魚和與鯊魚羣搏鬥的過程中充分地體現出來了。曾經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過、奮鬥過,難道他不是一個勝利者嗎?老漁夫就是有勇氣有信心敢於挑戰自身侷限的勝利者。從世俗眼光和功利思想的角度看,老漁夫不是最後的勝利者,因為儘管開始他戰勝了大馬林魚,但是最終大馬林魚還是讓鯊魚吃了,他只是帶着大馬林魚的空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説,鯊魚才是勝利者。可是在理想主義者眼裏,老漁夫就是勝利者。因為他始終沒有向大海妥協,沒有向大馬林魚屈服,更沒有向鯊魚羣投降。就如音樂大師貝多芬所説“我可以被摧毀,但我不能被征服。”

小説中既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也沒有宏偉大氣的間架結構;既沒有針鋒相對的矛盾衝突,也沒有纏綿悱惻的愛情傳説,有的只是一位老漁夫、一條大馬林魚和一個深邃的大海,僅此而已。那麼是什麼神奇的力量使《老人與海》成為經久不衰、膾炙人口的世界文學名著?它憑什麼使海明威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海爾集團董事長張瑞敏先生説得好,“把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按照張先生的邏輯,我想説,把通俗的題材寫好就是不通俗;把普通的形象塑造好就是不普通。縱觀全篇小説,作者海明威始終是用一種寫實的手法,簡潔明快的文筆,把敍事的準確性與簡潔性統一起來,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普通、平凡而又堅強、寬厚、仁慈、充滿愛心的“硬漢子”的老漁夫的形象,這無疑是世界文學史上的一個奇蹟。下面筆者就粗淺地來分析主人公桑提阿果的形象。

老人是樂觀的,他不會因為那條被鯊魚吞掉的大魚而一蹶不振。他還會兑現他的諾言吧——念幾百遍的聖經。但願他心中的真主保佑他,“賣”給他無論多大代價都要“買”回的好運。老人的故事還會繼續麼,他與他海洋中的兄弟們還會平靜的生活麼。祝福他,會的吧。

而人性是強悍的,但人類本身有自己的限度,正是因為有了老漁夫這樣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戰,超越它們,這個限度才一次次擴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戰擺在了人類面前。在這個意義上,老漁夫桑地亞哥這樣的英雄,不管他們挑戰限度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值得我們永遠敬重的。 因為他帶給我們的是人類最為高貴的堅毅和自信。

《老人與海》讀後感9

我們會因為那些感人的書,而潸然淚下,或因為那些記錄屈辱歷史的書,而熱血沸騰,甚至因為那些武俠、玄幻的書,而將自己想象成天下第一的人。

《老人與海》卻是一本能讓人瞭解,什麼才是真正的人生,什麼才是堅強的書,一本實實在在的好書。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不斷地受到挫折、失敗還有許多負面的情緒,許多人因此而消極、失去對生活的熱愛。而《老人與海》卻刻畫出一個與大海搏鬥,在艱難的環境下,奮力生活的老漁夫。大家應該記得,在書中提到過,老人的漁船上那破舊的帆布,就像是一面失敗的旗幟,彷彿在宣告着老人永遠都捕不到魚的倒黴運氣。但是,他沒有放棄,仍然出海捕魚。而在現實中,某些人卻不能堅持,面對挫折就選擇了放棄,選擇了逃避。和那已經生活窘迫的老漁夫相比,那些逃避的人真的是不知道什麼才是挫折。我們可能會因為考試的失利,而對自己失去信心。或者因為別人的批評,而自暴自棄。在那時候,想想這個堅強的老漁夫,他是如何面對生活的。自己的心,自然就會釋然許多。

別人與大海,與自然界的強大力量對抗,而我們現在只是面臨一些學習上、生活上的挫折,與老漁夫相比,真的只是小巫見大巫。他的手已經沾滿老繭,皮膚也已經被刺眼的陽光曬出斑點,那艘破爛的漁船也不能抵禦什麼風暴,自己那破舊的小屋也是外面下大雨裏面下小雨的那種。但是,他沒有放棄對生活的希望,他和那個小男孩聊棒球,去酒館喝酒聊天,仍然天天早上迎着第一縷陽光出海捕魚。無論有沒有收穫,他都會堅持出海捕魚,這不只是因為他要依靠捕魚謀生,而是捕魚已經成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他的一種記憶。最後一次捕魚,他抓到了一條大魚,可是,在回港的路上,他碰到了鯊魚攻擊,他毅然拿起魚叉捍衞自己辛苦得來的勞動果實。雖然,最後那條大魚被鯊魚吃光了,只剩下白色的骨架。但是,老漁夫那種不言敗的精神,雖然最後失敗了,但是他勇敢去付出的那種行為,卻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而且我們的手沒有老繭,皮膚沒有曬出斑點,夏天在家裏吹冷氣,衣服是父母幫忙洗,每天放學回家就有熱騰騰的飯菜擺在桌上。我們實在是沒有生活的壓力,我們也真的沒有受到過那些可以成為挫折的東西。我們的煩惱、挫折,只能説是少年時代的那小小的不滿意而已。我們暫時還沒有要為生活而奔勞,也就不知道生活的艱難,也就將自己那點小小的不滿意當作挫折,而且好像還不得了了一樣。我們不瞭解,在社會中,有許多人像那個老漁夫一樣,艱難的活着,他們從來沒有放棄過。那些農民工、小販、修補匠......都是在艱苦的環境下活着。我們不應該歧視他們,我們城市的建設,是依靠他們那堅實的臂膀挑着一擔擔的磚石壘。每個人都是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們要尊敬他們、也學習他們,他們就是《老人與海》的一種現實演義,他們也是那麼堅強,對生活充滿了熱愛。

《老人與海》讀後感10

老人在書中説:“一個人不是生來就被打敗的,你儘可消滅一個人,可就是打不垮他。”我敬佩老人堅持不懈、不畏困難、倔強勇敢、堅強果斷的性格。

縱然海上打魚很難,但老人卻孤身一人在海上呆了三天三夜,況且只有一瓶水給他提供能量,其他的補給都需要老人從海中獲取,但他仍度過了三天三夜,這足以證明他的機智,勇敢以及他那堅持不懈的性格。從他對水母的憎惡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愛憎分明的人,他雖然貧困,但他熱愛生活,堅持他的信念。雖然他84天都沒捕到魚,但是,他並沒有放棄對美好生活的希望,終於在第85天捕到了一條大馬林,老人的故事好像在告訴告訴我們:“堅持就是勝利。”

今天正好是八一建軍節,我發現老人的性格品質,與我們中國人民解放軍有許多是相同的地方。他們一樣英勇鬥爭,堅持不懈,不畏艱險與困難。他們心中都有一個目標,都在為這個目標不停的奮鬥。中國人民解放軍為了實現他們的理想和信念,在長征中,他們爬雪山,過草地,面對敵人的圍追堵截,面臨缺衣少食的窘境。憑着“三軍過後盡開顏”的樂觀主義精神戰勝各種自然災害和困難。

在抗日戰爭中,面對日軍的封鎖威脅,面對敵軍慘無人寰的屠殺,在艱苦的環境下,堅持抗戰。例如:東北抗聯的楊靖宇將軍,當地剖開烈士的胸膛後,發現裏面竟然沒有一粒米。由此可以想象當時環境的艱苦,抗日戰士的堅韌不拔。中華民族的這些脊樑們憑着把日寇趕出中國的信念,並運用自己的智慧,整整堅持十四年,終於取得偉大的抗日戰爭的勝利,為中華民族的復興提供了前提。92年以來,他一直堅守着信念,不是他們的堅守與堅持,那來如今幸福的生活?九十多年以來,他們不知為這個信念犧牲了多少,他們放棄了嗎?是堅持,是堅守才使他們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才取得今天舉世矚目的成就。

我還看過一個關於柏拉圖的故事,是柏拉圖的老師叫他們每天都甩手300下,一個月後,老師問,有多少人做到了,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舉起了手。但一年以後,老師再次詢問時,就只有一個人做到了,這人就是柏拉圖。或許,堅持才是他制勝的法寶。還有個故事説:在一次畢業典禮上,老師要求學生畢業以後,每年讀一本書。當時學生都覺得再簡單不過了。

二十年後,在聚會的時候,老師再提這個話題,沒有一個人做到了。看似簡單的事情,堅持下來就不容易了。再簡單的事情只要堅持下來,往往都會有大的成就。我也聯想到我們自己,記得以前上體育體育課,老師要求我們在羣裏發跳繩的視頻,剛開始還有許多人響應,但後來就寥寥無幾。每個學期開始,我們每個人都會樹立遠大的目標,但不到三天,所有的目標和理想都拋到九霄雲後。因為缺少堅持,所以大多數人都很平庸。龜兔賽跑的故事,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格言,都是在告訴我們,堅持的重要性。我們如果想要在學習中有大的突破,取得好的成績,就必須牢記堅持二字。

認識到堅持的重要性,或許就是我讀《老人與海》這本書最大的收穫。

《老人與海》讀後感11

那條魚,載着他的夢想,勇敢的駛向大海!

他屹立在船頭,蒼老的身軀瑟瑟發抖。唯有那黝黑的臉龐上,一對沉陷的眼睛十分明亮,如此執著的注視前方。左手如膠般緊握着慘白的魚叉,隨時來攻擊侵犯的鯊魚,右臂上捆綁着那根魚線,他夢想堅持的希望,他,就是老漁民桑提亞哥!

故事追溯到一個星期前,在被所有人都否定一個壞手氣的漁民時,他仍舊毅然決然的前往大海遠處捕魚。他出海了,在經歷一次次失敗後,終於捉到一條大得驚人的魚,這是他日日夜夜都夢寐以求的事。

經過三天三夜的艱苦周旋,他終於戰勝了大馬林魚。在那一次次殊死搏鬥中,他高呼着:“你可以消滅掉他!”是的,他將這條大魚當作對手,與疲倦對抗,挑戰自己,這得需要多大的勇氣啊!在那險些要了他拿的抽筋中,他仍孜孜不倦的堅持,從沒打算放棄魚繩,一直緊緊握着,一直……

然而,事非人願!那破舊的帆布,像一面失敗的旗幟,宣誓着永遠得不到魚的晦氣。

當他自豪的將這份榮耀掛在船舷時,飢餓的鯊魚接二連三的尾隨而來。每當我讀到這,都會為他感到不公,為什麼千辛萬苦得來的成果卻要經受如此的考驗,如果換做是我,或許我會放棄吧!然而,他並沒有在自然的威逼下退縮,反而舉起魚叉奮勇反抗,拼盡全力一條條殺死這些掠奪着。哪怕在魚叉被奪走後,在船楫和小刀被損壞後,在食物水源缺失下,他都是選擇堅持,堅持,再堅持。

可人與自然是無法抗衡的!

他失敗了,他帶回的只是一條巨大的魚骨和一條破舊的小船。他失敗了?不!在小小的安棚中,老人安然入睡,夢中,他又一次出海了,甚至夢見了一頭獅子……他的英勇不是失敗所能媲美,那一身傷痕則見證了他非凡勇氣的象徵,那頑強拼搏的精神,展示了人的高貴和尊嚴!

遠處,拂風次來,蕩起海波。船頭上懸掛着雖飽受風雨卻豔麗無比的旗幟,旗幟上舞動雲龍一般的四個字——超越極限。

故事讀到這,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老人的堅持決擇一次次衝擊着我的心靈。人的確不可能戰勝自然,但老人象徵了人類堅不可摧的精神!遍及人生,誰沒有失敗過呢?失敗的原因盡不相同, 但無論如何失敗都會給予打擊,你能堅持幾次?老人則是用實際證明了這一切——永遠!節傲不羈的靈魂才能與大海拼搏,和自然對抗,將世界超越,真正的偉大,即使他不曾成功!你可以在面對如此大的壓力下,像老人一樣,夢見“獅子”嗎?你還願意出海嗎?也許再出海,你就有勝利的希望!我想,在這種險惡的人生環境中和這種堅韌的人生態度,正是老人的可貴之處。

人生本來就是一場無止境的追求,無論得到的是個完整的大馬林魚還是副失敗的空骨架,你的人生價值已在追求過程中充分體現了。用自己生命的能量,為理想追求,奮鬥的老人,難道不是一個真正的英雄?自信、堅持、不懈拼搏,一個老人的故事,一個英雄的啟迪,一個不凡的人生!

遠方,那條船又凌駕於大海上,駛向茫茫人生……

《老人與海》讀後感12

“它們打垮了我,曼諾林,”他説,“它們確實打垮了我。”“它們沒有打垮你,那條魚沒有打垮你。”是的,沒有被打垮,一直沒有,那片海與那個老人一直屹立着。

他是個老人,獨自駕了條小船,在墨西哥灣流捕魚。84天,整整84天,連一條魚都沒有到手。

當熹微之光照亮海平面,微波盪漾的海水將晨曦反射於他眼中,他看見一隻軍艦鳥在他前方的上空盤旋。海面下,咕嚕嚕作響的划水聲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發現了幾條金槍魚。在獵捕完成最後一條金槍魚後,老人發現了一條奇大無比的馬林魚,這令他激動不已。為了獵捕這條馬林魚,老人在這片未知的茫茫海域中與它搏鬥了整整兩夜。這兩夜馬林魚用盡全身氣力苦苦掙扎,老人也死死地握住魚線,握住救命稻草,那是證明自己的希望所在。在這充滿未知的兩夜裏,恐懼與憂慮溢上心頭,這多麼讓人崩潰!這條馬林魚對於老人來説是多麼的重要。也許弱小的人類在強大的自然面前不值一提,就連掙扎也是多餘的。但對於人生,可以消滅的的是人的肉體,但卻無法征服人的意志!

這條巨大無比的馬林魚被老人獵獲了。歸途在即,卻兇險未止……

馬林魚的血散落在水中,如詩如畫,美得花枝亂顫,美得驚心動魄。這些鮮美的味道引來海中惡霸——鯊魚。泠泠作響的海水聲衝破了原本的寂靜,奏出一首瘋狂而又令人心驚膽戰的狂響曲。鯊魚來得極快,毫無預兆地劃破藍色的海水,出現在太陽底下。似乎聽到了它們在海中的狂笑,露出那令人生畏的尖牙,它們敏鋭地捕捉到血腥味,開始順着小船和魚的航道游來。落日溺在雲層裏,銀河滑落一大片掉進大海里。“美麗”的夜幕降臨。老人全副武裝準備背水一戰。鯊魚們正在帆船下用嘴拉扯死魚,老人放鬆帆腳索,船橫過來時,鯊魚從船底暴露出來。他一看見鯊魚就一槳戳進去,但只刺到肉,老人手受傷了,鯊魚迅速浮了上來,露出腦袋。老人對準腦袋正中紮了兩次,又戳進左眼,鯊魚還是吊着。老人又插了一刀,在脊髓和腦子中間,鯊魚的肋骨斷了,老人把槳片插進鯊魚兩顎間,鯊魚鬆了嘴,溜開了。一次次的氣力被鯊魚帶走,但他始終用盡一切手段進行反擊,什麼也無法摧殘他英勇的意志。一句“我跟你奉陪到死”,夾雜着大海的咆哮,迴盪在我的耳邊。在這漫漫長夜的最後,他不顧死活亂棍打鯊魚。但最後帶回來的只有一副魚骨架。“一個人可以被毀滅,卻不能被打敗。”“毀滅”的是肉體以及擁有物質,“打敗”的是人的精神與意志。馬林魚雖然成了一副骨架,但老人的堅毅,勇敢卻是要比是戰利品珍貴的多。

人真的是很奇怪的動物,為何有勇氣面對死亡卻沒有勇氣面對失敗呢?難道失敗真的如此可怕嗎?冷冷的海風裏夾雜着一股血腥,也許真正的害怕是這些吧。

合上書頁,孩子純粹的問候,老人拼死地守護與毀滅。伴着書香,伴着血腥流進我的腦海,流出很遠……但慢慢只剩鮮紅,沒有血腥。

《老人與海》讀後感13

我讀了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它講述了一個老人(桑提亞哥)連續84天沒有捕到一魚,終於在第85天中午釣到一條大魚,可是他沒有想到那條魚是多麼大,竟比他的小舟還長兩英尺(大約60釐米),可是桑提亞哥卻不服輸,堅持與大魚搏鬥了兩天兩夜,終於將大魚殺掉,綁在船弦上,準備帶回岸上。這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他與大魚搏鬥時流出了許多血,這些血引來了許多鯊魚,儘管老人奮力抵抗,並殺死了許多條鯊魚,卻依然沒有擋住鯊魚的進攻……當老人回到岸邊時,已經精疲力竭了,而那條大魚卻只剩下一顆碩大的魚頭和一條脊柱了。

老人與那條巨大的魚鬥爭的情景讓我十分着迷,老人沉着冷靜,與大魚周旋。那大魚就像一個力大無窮的大力士,拖着船還可以不停的遊動;可老人呢,好像完全不是他的對手,然而老人用他堅定不移的毅力、智慧的頭腦以及多年捕魚的經驗和嫻熟的技巧,終於戰勝了那個似乎無人可抵的大魚。故事似乎到這裏就可以結束了,也應該結束了,其實一個更大的困難才剛剛開始——他與大魚搏鬥時流出的血,吸引來了許多鯊魚,面對這個前所未有,令人不敢想象的困難,老人沒有放棄,依然用那堅定不移的毅力坦然面對,並説出了那句名言:“人不是生來就要給打敗的。你儘可以消滅他,可就是打不敗他。”這短短的幾十個字,卻藴含了一個老人對困難無以畏懼的毅力與信心,這不是一種自我勉勵,這時一句在危機來臨之際,只有真正的勇者才能説的出的話。

這篇小説寫的是人與大自然搏鬥的故事,它的寓意是:人與處境,勢力鬥爭會失敗,然而他指出人類要勇敢的面對失敗,做精神上勝利者。“一個人不是生來就要給打敗的,你儘可以消滅他,可就是打不敗他。”而人的真正勝利也只能是精神上的勝利。人在物質上無論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贏得我們崇高的敬意;只有精神和氣魄的勝利,才使我們感動,使我們為他悲壯落淚。整篇文章其實就是人和自然的決鬥,是人戰勝自我,征服自我,超越極限的爭鬥。

老人其實就是人類的化身,海是人類征服的一切。人類的不完美,讓人類追求,人類的追求又成就着人類的完美,人性的光輝體現在這部鉅著中,它詮釋了人活着應有的品格,人活着為了什麼,那就是:人應該是樂觀的,不屈服的對待一切;人應該是有耐心的,一切諸如貧窮、飢餓、戰爭都會過去,面對困難永不言敗;人應該是多情的、情感生愛,對對手的讚美和愛,能增強徵服困難的勇氣和樂趣;人應該是勇敢的、無畏無懼的、不屈服與困境的,困境就會退卻。

人生的道路漫長艱難,而且充滿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頑強的以一顆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戰,將永遠是一個真正的勝利者!人生就像一條小船,旅途不會永遠風平浪靜,只要我們能戰勝巨大的海浪,就一定能使向自己心中的終點。

《老人與海》讀後感14

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世界名著《老人與海》是部中篇小説,儘管篇幅不長、人數不多、情節不繁,但是主題不淺、寓意不簡、影響不小。

主角毫無疑問是佔據絕大多數篇幅的老漁夫桑提阿果。除了一個相濡以沫、與之結下忘年交的孩子,文中難覓其他人物的身影,要不只在二人口中順便提及,要不如路人甲般一閃而過。很難想象,這樣的故事搬上熒屏或舞台,在節省演員的同時,寥寥數人又如何撐起宏大的故事主題?真非一般導演、一般演員所能駕馭。

也正如此,一個已經連續84天都沒有捕到魚的老人,在跟他最親近的孩子因父母反對都未跟船的情況下,孤身一人毅然出海,與各種困難單打獨鬥,才有了讓人起初驚愕、繼而歎服的閲讀感受。一葉孤舟,駛向一望無際的大海,在大魚上鈎的情形下順魚而行,最終遠離陸地,看不見人影,望不到燈火。不入深海,焉得大魚?

看似蔚藍平靜的大海,此刻危機四伏,這對平日不在海邊生活、卻看過一些海難故事的我們來説,只會充滿畏懼,實在無法展開浪漫的遐想。因為這注定了是場孤膽老英雄的危險之旅、悲壯之舉。

海面下強大而神祕的大馬林魚,歷經數日的纏鬥終露真容,比漁船還大、只能綁於船側的巨無霸體形印證了這是場"大海相逢勇者勝"的強者對決,老漁夫甚至不禁與其惺惺相惜;隨後接踵而至、哄搶勝利果實的鯊魚,霸道而囂張,老漁夫以一敵多、戰鬥到底,使遍了船上一切能作為武器的用品,用盡了全身最後一絲力氣,可謂有心殺敵、無力護魚,真是場不對等、不公平、不人道的慘烈戰鬥。

儘管最後無奈拖回的是一副空空的魚骨架,前功盡棄、遍體鱗傷的老人終於可以癱軟下連日來繃緊的身體,感歎着"它們打敗了我",但是老人不可戰勝的"硬漢"精神早已讓書內、書外的所有人肅然起敬,那空空的魚骨架不正像勝利者的旗幟一樣高昂着頭顱,向世人着宣示着"人可以失敗,但不可以被打敗"的生活信念嗎?

海面是故事中對立雙方的分界線。如果只看到海面上的老人的活動,整個故事確實有些索然無味;實際上,海面下暗流湧動,小魚、大魚、惡鯊,甚至那些浮游生物、藻類植物,都是故事中的配角、反角或是跑龍套之類的。

因此,我們所看到的大多是老人的心理描寫,以其所見所想串聯起了完整的故事情節。只有把海面上下結合在一起欣賞,才能慢慢咀嚼出老人是孤單的人,但絕不是孤單的角色,他與海下的各類活物為我們上演了精彩的好戲。

回味着書名,不禁聯想起了我國唐代詩人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詩句中,一個寒江獨釣的漁翁,在漫天大雪,幾乎沒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條孤單的小船,船上有位漁翁,身披蓑衣,獨自在大雪紛飛的江面上垂釣。穿越中外、變換空間,一江一海、一動一靜,老漁夫的形象是不是甚為相似呢?

《老人與海》讀後感15

"一艘船越過世界的盡頭,駛向未知的大海,船頭上懸掛着一面雖然飽經風雨剝蝕卻依舊豔麗無比的旗幟,旗幟上,舞動着雲龍一般的四個字閃閃發光--超越極限!"作者海明威是這樣評價他的作品《老人與海》的。

《老人與海》這本書講了這麼一個故事:古巴老漁夫聖地亞哥連續八十四天沒捕到魚,被別的漁夫看做失敗者,可是他堅持不懈,終於釣到了一條大馬林魚,大馬林魚將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盡,被他殺死了綁在小船的一邊,在歸程中一再遭到鯊魚的襲擊,他用盡了一切手段來反擊。回港時只剩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儘管魚肉都被咬去了,但什麼也無法摧殘他的英勇意志。

聖地亞哥是個可憐的老頭。海明威以自己精煉的語言塑造了這個形象,可以説,海明威並沒有給予老人成功,卻賦予老人在壓力下優雅而堅韌的形象。

海明威的這部小説榮獲了諾貝爾文學獎和普利策獎。這個骨頭裏留有幾百塊彈片的硬漢作家,恰當地寫出了生命的強度,告訴我們怎麼去面對生、老、病、死,告訴我們心該有多寬。老人是孤獨的,他是在理想的道路上前行的旅人,但他又是不孤獨的,因為他的意志是那樣的堅強。

看了這本書,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這位普通而又可敬的老人使我深深的懂得了:做人不應該被任何困難所屈服,應該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與生活中的磨難做不屈不撓的鬥爭。

人性是強悍的,人類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為有了老漁夫這樣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戰,超越它們,這個限度才一次次擴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戰擺在了人類面前。在這個意義上,老漁夫聖地亞哥這樣的英雄,不管他們挑戰限度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值得我們永遠敬重的。因為,他帶給我們的是人類最為高貴的自信。

人生本來就是一種無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長、艱難,而且充滿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頑強地以一顆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戰,就將永遠是一個真正的勝利者。

以前,我做什麼事只要有一點不順利,就會退縮,有時還會説上幾句垂頭喪氣的話。在學習上,我只要有幾次考試不是很理想就沒有信心,認為自己考不到好成績。《老人與海》中,主人公與鯊魚搏鬥,魚叉被鯊魚帶走了,他就把小刀綁在槳把上。刀子折斷了,他就用短棍。短棍也丟掉了,他就用舵把。這種充滿信心、鍥而不捨的精神,不正是我所缺少的嗎?

自從讀了這本書之後,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學習上不再因為一兩次不順利而失去信心,而是越考不好,就越要考好。

今後,我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要信心十足地去面對,堅持到底,決不退縮。我要感謝這本書,感謝它讓我學到了那麼多知識,感謝它讓我懂得了那麼多道理,感謝它讓我知道自己的不足,及時改正自己的缺點,使我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9zmp9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