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答謝中書書 >

讀答謝中書書有感3篇

讀答謝中書書有感3篇

祖國美麗的山川,歷來深受文人雅士共同讚歎的。其中,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為我們展現了美麗的山川景象。下面是小編分享的讀答謝中書書有感3篇,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讀答謝中書書有感篇一:

山川景色的奇美,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讚歎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有高雅情懷的人才會品味出山川之美,我現在將人生的感受説給你聽,真是人生的一大樂事啊!

《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文章以感慨發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將內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樂事。作者正是將謝中書當做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接下來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筆觸具體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峯入雲,清流見底”,極力描寫山之高,水之淨,用筆洗練,寥寥八字,就寫出了仰觀俯察兩種視角,白雲高山流水三重風物,境界清新。“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又改用平遠、高遠的視角極目遠眺,青翠的竹木與五彩的山石相映襯,呈現出一派絢爛輝煌的氣象,在清爽宜人的畫卷上平添了萬物勃發的生命力。

讀答謝中書書有感篇二:

《答謝中書書》是一篇六朝著名的山水小品,作者為南朝陶弘景。短短六十八字,音韻和諧,節奏如歌,似伴着音樂的流動畫卷,描繪了江南山水奇麗的景色,其詩畫般的意境,向為我所鍾愛。曾給某出版社寫過《初中必背古詩文詳解》,幾十篇詩文中,《答謝中書書》是我最先動筆,也是完稿最快的一篇。

尤其喜愛它的中間部分,一句一景,動靜結合,有聲有色,從多方面多角度,將山水之美有序有層次地展現出來,顯示了作者高超的語言功力:

你看那四季之常景——“高峯入雲”是仰望,“清流見底”是俯視,前者是隱隱綽綽的遠處羣峯,後者是近在腳邊的澄澈溪流;“五色交輝”,是溪澗兩旁斑斕的石壁,在陽光水色的輝映下閃動着美麗的光澤,“青林翠竹”,則是遍及羣山的蓊鬱。遠近高低,山山水水,彷彿不經意的觀察順序,正體現了一種徜徉山水之間的悠閒自在。

再看那一日之變景——“曉霧將歇”之時,山林一片靜謐,忽然,猿鳥們醒來了,啼鳴聲此起彼伏,驚醒了沉睡中的山林;“夕日欲頹”之時,夕陽默默地倒映在平靜的水面,忽然,“嘩啦啦啦”,魚兒爭相躍出水面,攪碎了那如鏡的水面。一個“亂”字,一個“競”字,準確生動地繪出了靜謐山水中藴涵的無限生機。

作者駕馭文字的功力某種程度上也來源於他對自然山水隨性又細緻的觀察,而這樣的觀察則來源於他與自然交融的心境。

據《南史》記載,陶弘景“性愛山水,每經澗谷,必坐卧其間,吟詠盤桓,不能自已。”可見他對自然山水的鐘情。當年梁武帝派人下詔,問“山中何所有”(即山裏有些什麼),請陶弘景出山做官,陶即作《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答覆,婉言辭謝。詩云: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儘管如此,朝廷每有大事,還是會派人前往山中向陶弘景諮詢請教,甚至一個月常有好幾封諮詢國家大事的書信。人們因此就稱陶弘景為“山中宰相”。

南北朝時,政局動盪,矛盾尖鋭,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脱,山水小品因此而成為這一時期文學上的一枝奇葩。

但,自然,一向是人類的精神家園。

古人給我們留下了多少詩篇!

那思鄉之情藉着依依的柳條、皎皎的明月訴説,那孤獨悲涼的感懷藉着簌簌的落葉、滾滾的江流傾吐,那壯志凌雲的豪情藉着澹澹的滄海、巍峨的泰山抒發……我們從這些從小就熟讀的詩篇中獲得了多少美的享受,體驗了多少人生的悲歡離合啊!不敢想象,如果失去了自然這個載體,人類的情感表達將會是多麼的蒼白和貧乏!試想,《蒹葭》離開了蒼蒼的蘆葦、迷濛的水岸,那欲求而不得的.惆悵和悽美還會那麼動人嗎?試想,晏殊的《浣溪沙》少了“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那淡淡的傷春和懷舊還會激起你的共鳴嗎?

身在繁忙的都市,已離不開都市生活,卻仍喜歡自然山水,喜歡春花秋月,喜歡清風白雲,喜歡鳥鳴婉轉…… 每年總要有一些日子暫時離開都市,徜徉山水之間。喜歡置身於大自然的感覺,不獨在於欣賞風景。我會在一個地方靜靜地坐上好久好久,靜靜地看,靜靜地聽,靜靜地思索,將自己的情感釋放,喜也好,憂也罷,有自然相伴,有自然寄情,足矣。情景交融,我喜歡這個詞。

當被世俗的種種所羈絆,當被內心的躁動所困擾,卻無法尋求自然的慰藉時,就讀一讀那些優美的詩文,為自己營造一個自然、平和的精神家園吧。比如《答謝中書書》、比如《歸園田居》,印度泰戈爾的詩也一樣充滿自然的清新,也是我所鍾愛。

讀着這篇《答謝中書書》,彷彿自己就置身於山水之間,跟着作者一起,抬頭遠望飄渺的高峯,俯身輕掬一捧清澈的溪水,為五彩斑斕的石壁而目眩神迷,為滿山的綠意而心曠神怡……

只是,在物質文明越來越發達的今天,人們已經侵佔了越來越多的自然領地:萋萋的蒹葭將要與石油鑽井架為鄰;璀璨的星空在城市的煙塵和霓虹中失去了光彩;自然蓬勃多樣的植物在園林中變成了整整齊齊的雕塑……

但願,人類善待自己的精神家園,但願,未來的日子裏,自然不會成為僅存於人類精神上的家園。

啊,扯遠了。

讀答謝中書書有感篇三:

陶弘景的山水小品《答謝中書書》。陶先生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把那一處江南的山水之美呈現於紙端。那是一幅用方塊字鑲貼出來的山水畫呵!陶先生稱為“欲界仙都”,一點也沒誇張。因為這“欲界仙都”有秀美的山峯清徹的河流可以養心;有四時常綠的青林翠竹可以養眼;有活潑的蟲魚鳥獸可以悦性;無酷寒酷暑可以宜居。 不過陶先生忽略了一個重要的方面,這就是人的心態環境。我以為下面這兩句詩很有道理:“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像曾點那樣的人住在那裏,大體就可以達到天人合一。

在《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裏,孔子讓在座的四位學生談自已的抱負,最後問到點(曾皙):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整個的一部論語就象是一幕接一幕的活報劇。在這一幕裏,人物的動作形象對白栩栩如生。曾皙的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躍然紙上。

我想那些為世俗牽累的人,一個心有沉痾的人是怎麼也不會找到欲界仙都的感覺。只有象曾點這樣的人住在這裏,才會達到生活境界的極至。

標籤: 有感 中書書 答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daxiezhong/rq30o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