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采薇 >

《采薇》之“楊柳依依”細解

《采薇》之“楊柳依依”細解

引導語:“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歷來被認為是《詩經》中有名的詩句之一。這四句詩抒寫當年出征和此日生還這兩種特定時刻的景物和情懷,言淺意深,情景交融。關於楊柳,在古詩詞中,代表什麼意思?有什麼典故呢?在古詩詞中,有哪些關於“楊柳”意象?

《采薇》之“楊柳依依”細解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 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 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獫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夕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翻譯

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

古詩詞中的“楊柳”意象

民諺曰:“五九、六九,順河看柳。”“西城楊柳弄春柔”(宋·秦觀《江城子》),“漏泄春光是柳條”(唐·杜甫的《臘日》),自古以來,柳樹以其婀娜多姿的風采深受人們的喜愛,形成了許多與柳有關的民間風俗和逸聞趣事。

插柳遊春:我國古代有寒食節那天家家門前插柳枝的風俗。到宋代時,這種習俗更盛,不僅門前插柳枝,而且還在頭上戴個柳條帽圈,坐着插滿柳條的車子、轎子,到郊外踏青遊春。至今,還有不少人在清明節掃墓時把柳條插在墳頭上以示紀念。

折柳送別:折柳贈別之俗始於漢朝。古人贈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樹易生速長,用它種友意味着無論漂泊何方都能枝繁葉茂,而纖柔細軟的柳絲則象徵著情意綿綿;二是柳與“留”諧音,折柳相贈有“挽留”之意。

柳樹姓楊:公元605年,隋煬帝楊廣下令開挖通濟渠,並在大堤兩岸栽植柳樹,還御筆親書把自己的姓賜給了柳。這樣,柳樹就又有了“姓楊”的稱號。

植柳思鄉:唐代文成公主遠嫁西藏松贊干布時,特地從長安帶去柳樹,種植在拉薩大昭寺周圍以表達對故鄉的思念。因此,這些樹被稱為“唐柳”或“公主柳”,現已成為漢藏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

以柳喻美:因為柳枝輕柔細長,姿態婆娑,十分動人,所以古人還多以柳喻美麗的'女子。如“柳腰”是説服女子身材苗條,腰枝柔軟得像柳條;“柳眉”是説女子的眉毛細度秀美,像初生的柳葉。

從以上我們所記錄下的民風民俗來看,詩人們以“柳”為自己詩作中的主角,是有着深厚的民文族文化基礎。換言之,是我們民族博大的文化土壤,孕育了詩人們心中的“柳”。有人將古詩中的“柳”歸納為以下八類:

1、“左公柳”。清人楊昌浚在讚譽驍騎將軍左宗棠的詩中雲:“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以柳示春,綠柳就是春天的標誌。

2、“灞陵柳”。李白詩云:“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唐人送別,折柳相贈,意欲“挽留”。以柳與“留”諧音,象徵友情綿長,永誌不忘。清人周志蕙名句“古渡欲牽遊子棹,離亭留贈旅人鞭”,就是描摹折柳贈別之俗的。

3、“隋堤柳”。李商隱《隋宮》中雲:“於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以柳弔古,發年華易逝、世事頻更之感慨。韋莊“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就是對六朝的懷故發思。

4、“宛城柳”。賀鑄詩云:“宛溪楊柳,依舊青青為誰好?”以柳喻相思春情。吳文英有“一絲柳、一寸柔情”詞句。朱淑真的“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更是妙筆生花,以柳暗示愛情初萌的歡悦。

5、“沈園柳”。陸游《絕句》雲:“夢斷香銷四十年,沈園柳老不飛綿。”以柳懷人、傷情難訴。

6、“金雪柳”。李清照《永遇樂》中雲:“鋪翠冠兒、拈金雪柳,簇帶爭濟楚。”以柳粧扮,更添女兒幾分嬌美。常言道“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就是這個道理。

7、“寒食柳”。據《荊楚歲時記》載:“寒食日,皆折柳插門。”張炎詩云:“折得一枝楊柳,歸來插向誰家?”以柳寄思親戀鄉之情。倪瓚“舊家應在,梧桐霞井,楊柳藏門。”以柳感懷遊子鄉情。

文章段落解析

第一章:寫離家遠戍在外的原因——總寫:回憶倒敍

第二、三章:寫戍卒守無定所及種種飢渴勞苦之狀 詳寫戍卒

第四、五章:寫戍卒緊張勞苦的生活 種種情形 追敍

第六章:寫士卒歸途撫今追昔————今昔對比,借景抒情,回到現實

寫作特點

1.綜合運用多種敍述方法,第一章採用倒敍的寫法,刻畫了戍卒急欲回家和繼續在外抗敵的矛盾心態,接下去追敍了種種飢渴勞累,緊張辛酸的生活情態。最後回到現實,結束回憶,全詩雖用多種敍述方法,但條理清晰。

2.採用了“興”的抒情方式。“采薇采薇,薇亦作止”的興句,的確與詩的主題沒有意義上的聯繫。但興句為全文定下了一種情調,烘托出了一種氣氛,讓詩好像塗上一種“清幽”的色彩。特別是通過“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剛止”的變化,讓情調一步步發生變化,暗示出戰士的命運也一點點發生變化,最後終於可以回家了。

3.巧用疊字疊句,或抒憂憤感情,或描摹事物狀態,或繪自然景物的特徵,都非常準確優美,富有形象性和表現力,聲調和諧,增添了語言的藝術魅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caiwei/82mr7n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