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邊城 >

優選教師教案設計:邊城

優選教師教案設計:邊城

教學目標:

優選教師教案設計:邊城

1、結合人物的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培養語言鑑賞能力,歸納人物形象特點。

2、領略作品散文化的敍事筆調、生活化的人物語言所營造的古樸而典雅、流暢而清新的氛圍。

3、感受作品中所表現的古樸、淳厚的民風和風景美、風俗美和人情美。

教學重點:

理解翠翠身上集中表現出來的“愛”和“美”的人性特質。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介紹作者

沈從文先生(1902~1988),現代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學者。原名沈嶽煥,筆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湖南鳳凰(今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1926年出版第一本創作集《鴨子》,有7O餘種作品集,被人稱為多產作家。主要代表作有:短篇小説《丈夫》、《貴生》、《三三》,長篇小説《邊城》、《長河》,以反映湘西下層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他的創作表現手法不拘一格,文體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嘗試各種體式和結構進行創作,成為現代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文體作家”。在文學態度上,沈從文先生一直堅持自由主義立場,堅持文學要超越政治和商業的影響。1948年沈從文先生受到了左翼文化界猛烈批判,郭沫若斥責沈從文先生:“一直是有意識的作為反動派而活動着”。下半生從事文物、工藝美術圖案及物質文化史的研究工作。1978年調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任研究員,致力於中國古代服飾及其他史學領域的研究。於1980年應邀赴美國講學,並進入諾貝爾文學獎的終審名單。

二、《邊城》解題

邊地的小城。指遠離城市的邊遠小鎮。

從時間、文化上考慮,“邊城”是大城市的對立面,是“中國另外一個地方另外一種事情”。是沈從文先生在體會上流社會的腐朽生活和城裏人“庸俗小氣自私市儈”的風氣之後,對其故鄉未完全被現代物質文明摧毀的淳樸民風的懷念。

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山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勻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築。這廟裏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三、賞析課文

閲讀課文,分析小説節選部分的人物形象和環境美。

1、投影資料

“邊城的語言是沈從文盛年的語言,最好的語言。既不似初期那樣的放筆橫掃,不加節制;也不似後期那樣過事雕琢,流於晦澀。這時期的語言,每一句都“鼓立”飽滿,充滿水分,酸甜合度,象一籃新摘的煙台瑪瑙櫻桃。”——汪曾祺

佈置學生閲讀課文,思考歸納小説語言的特點。

提示:自然流暢,明白如話。寫景優美舒展,

寫人親切真摯,敍事更是如歌如誦,

和如詩如畫的景物配合的非常和諧

2、小説哪些地方體現了人情美

學生篩選有關信息,同桌討論交流,彙報

提示:《邊城》以大量篇幅展開着民性淳樸的風俗畫,待人以誠,樂於助人,受人之惠必以物回贈,人與人之間相互同情,就連吊腳樓的無職業女性,升年個千毫年個也浸潤着邊民的淳厚等等。這些鄉村社會淳樸的民性,是小説社會環境的構成因素。

小説中的人性美和環境美是相得益彰的。表現出中國的一種傳統文明。當然傳統文明上一一種封閉的'農業文明。農業文明中有很多美德需要我們去繼承,但農業文明也必然有它的缺陷。那些含蓄、優美、勤勞、淳樸可愛的人們,由於不善表達,不善爭取,因此也不免打上孤寂的色彩,這是我們要注意的。

3、分別用一個詞概括翠翠、儺送和祖父的形象特徵,並説出理由。

《邊城》的生活是真實的,同時又是理想化的,這是一種理想化了的現實。“純粹的美”和“清潔的靈魂”是這篇小説的人物特徵:

翠翠的形象是清純。十五歲的純美少女她純真聰慧、像一隻小鹿那樣活潑健美。恬靜、温柔、純淨、靈動、忠貞,如水滴般明澈清透,又充滿青春活力,從外表到內心都姣好無比。這樣美的人性的悲劇就更令人傷感和哀婉。她對愛情的追尋卻總是在夢境狀態,如同期待那每夜都會入夢而來的儺送的歌聲。

儺送的形象是勇敢。他是一個心地善良、敢於追求、蔑視權財、責任感強的人。他和翠翠是一見鍾情,不走車路,執著地為翠翠唱歌求愛。對王團總陪嫁的碾坊,毫不動心,敢於追求自己的最愛。當知道哥哥闖灘而死的時候,他心懷愧疚,捨棄一切,遠走他鄉。

祖父的形象是淳樸。他是一位勤勞、善良、堅強、古樸、帶點狡猾的老人,是中國傳統美德的典範。對孫女愛憐備至,為其親事操心擔憂,盡力促成其愛情的實現。

(解説理由時必須結合文本,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角度加以闡述。持之有據、能自圓其説即可。)

四、學生總結

要求學生結合課堂討論的內容,對這篇小説作總體的概括

明確:小説極力謳歌傳統文化中殘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對於現代傳統美德受到破壞,到處充滿着物慾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而言的。

作者筆下的小鎮,風光秀麗、民風淳樸,人們沒有等級功利之爭,人與人之間真誠相待。外公對孫女的愛憐,翠翠對儺送的純真的愛,天保兄弟對翠翠真摯的愛,兄弟之間誠摯的手足之情,都代表了未受污染的農業文明的傳統美德。在自然的明淨之中,更有人情心靈的明淨。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隱含了對現實生活古老美德和價值觀失落的痛心,是對重建民族品德和人格的希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biancheng/p249q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