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隨筆 >

惟盡人事方知天命雜文隨筆

惟盡人事方知天命雜文隨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垂暮之年的孔子,用簡短的語言對自己人生的各個年齡段做了總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隨着年齡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而言,整個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以後是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

惟盡人事方知天命雜文隨筆

自認為我是個唯物論和無神論者,不相信世間真的有鬼神與上帝的存在,只相信“天道酬勤,汗水凝金。”雖然自己各個方面都平平凡凡,家庭出生於草根,相貌一點也不出眾,學習文化的悟性不高,也沒有什麼超人的記憶力,並且隨着年齡的增長,記憶力日漸減退。但是,知道“笨鳥先飛”的道理,自幼開始,一直刻苦用功地讀書。雖然,沒有達到古人“頭懸樑,錐刺骨”那種求學欲渴的地步。但是,基本上也算得上是一個喜愛學習,勤學苦練的人。所以,在整個少年求學時期,可以説書讀得是順順溜溜,一路過關斬將,在1980年代初期,成為讓人羨慕的“天之嬌子”。大學畢業後,在人生的“黃金歲月”裏,仍然奮發圖強,不停地拼時間,拼身體,拼汗水,拼毅力,拼意志。加之,正趕上了改革與發展的大潮,幸運地遇上一個又一個好的發展機遇。時至今日,雖然,沒有取得什麼大的成就。但是,也算是家中的頂樑,單位的中堅力量。所以,我一直堅信,知識改變命運,勤奮工作和努力拼搏也可以改變命運。

今年“五一”期間,有中學同學從廣州回老家探親,當年關係要好的幾位老同學小聚了一下。一晃,三十八年過去了,大家都過了“知天命”的年齡,討論的話題自然不再是風華正茂之年的“如何改變世界”的夢想,而是對已經走完人生大半生路程的'回顧和對不能再浪費的未來的展望。儘管,每個人走的路不盡相同。但,大部分人都認為找到了自己的“天命”,對自己的現狀表示不滿的人很少,極少有人還壯懷激烈地幻想着今後如何改變自己將來不長的人生。

天地之間,與大自然相比,人是極為渺小的。“時也,運也,命也”,中國人是比較相信命運的。其實,這並不是迷信,而是對人力資源有限性和自然力不可抗拒性的一種明察,代表着中國傳統文明對“天時”與“自然”的一種特殊的敬畏。

人們經常説,人有兩條命。從一出生開始,上天就給了你一條“天命”,這是先天的,比如你的家庭出身、大致相貌、家族名望、個人性格、健康狀況等等,這些東西,你是很難改變的。但,上天還給了你另一條命,那就是“現世命”。什麼是命?“命”字就由“口”和“令”組成的。天命註定的東西,在現世是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去改變的。如果你聽天由命,隨波逐流,那主宰你命運的就只能是上天了。如果你聽命於自己,掌控自己的行為,那結果就一定會有所轉變。命運為什麼會多姿多彩,就是因為它是後天可能改變的,是可以由你自己去轉變和創新的“現世命”。因此,我們應該“盡人事,聽天命。”一方面不迷信天命,努力去改變現世命,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爭取去奮鬥。另一方面,又要安守天命,不強求,不妄為,順其自然,順勢而為。

“不盡人事,焉知天命!”“知天命”的前提是“盡人事”,“知天命”並不是讓你安坐家中,聽天由命,等待結果,倘若不付出絲毫的辛苦操勞,不作任何的努力拼搏,其結果不是守株待兔,就是坐以待斃。諸葛亮雖然感歎“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但,他始終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態度入世,這種既能生命不止、拼搏不息,又能安時順世、樂天知命的德行,確實令人欽佩,更是我們處世行事的風範。“盡人事,聽天命。”如果你努力了拼搏了,但依然屢遭挫折,甚至連栽跟頭,那就要理智地找出自己遭受挫折和失敗的原因,勇敢地接受事實,承認現實,即使再怎麼不如意,再怎麼不得志,也要“安聽天命”,解放與超脱自己,這才是智者的選擇。一項事業,如果你想做並且做成了,是天道酬勤,是上天對你的恩幸;如果失敗了,是天公不作美,是命運對你的磨練。所以,面對失意挫敗,要保持泰然自若,不必頹廢喪志,不要輕舉妄動,更不要逆天道而行。

如果一個人能做到凡事既能克盡人事,又能安聽天命,自然會胸襟開闊,通樂達觀,把一切都看得很淡,失意泰然,得意淡然,沒有憂慮也沒有煩惱,無憂無慮,無煩無惱,無怨無責,心身愉快,無處不適,無處不安。可見,凡事既能克盡人事,又能安聽天命,這才是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

“惟盡人事,方知天命”,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盡人事是因,知天命是果。一個人只要把人事盡到了,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麼命運。即使是到了不再是幹事創業的最好年華,越是要珍惜春光,越是要盡本分,盡良心去做好每一件事情,至於做到什麼程度,那是另一回事。只要做到問心無愧,不留遺憾。足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suibi/yvevq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