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隨筆 >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愛是育人之本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愛是育人之本

當我們暢遊在教育的理想國之時,有很多教育家、哲學家描繪過教育的樣子,比如,"教育即生活""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蒙以養正聖功也"……真的走到實踐中,在二三十個乳臭未乾的孩子面前,作為一名新手教師,我完全想不到這些之乎者也、聖人之言,更多的是如何Hold住這些娃,讓他們先聽我的。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愛是育人之本

新手教師帶"新手娃"是怎樣難忘的體驗,想想也知道。最初的日子裏,最頭疼的莫過於那幾個怎麼説似乎都不明白,如何要求似乎都無法"合羣"的孩子。我期待小朋友們都能夠有條不紊地度過一日生活,於是我不由得提高警惕,時時關注那些可能偏離軌道的孩子。

很不幸,我發現我像個警察一樣,我的工作也不像是在育人,而更像是一一"打地鼠",誰冒出頭就"回擊"誰。嗚呼哀哉!怎樣包容這些孩子,讓他們浸潤在環境中慢慢改變呢?這需要一個怎樣的環境?這個問題我思考了很久。目前我的答案是一個充滿愛的環境。

班裏有一個需要老師經常關注的孩子,會常與其他孩子產生肢體碰撞。比如,別人在洗手的時候他在後面排隊會撞到別人(有時候看起來像是故意晃到人家身邊撞人);跑的時候容易摔倒而撞人;別的小朋友"批評"他,他説不過可能會動手推人、掐人;排隊的時候一定要站第一名;發飯的時候一定要當小值日生;睡覺的時候也總要老師陪在身邊……老師沒有關注到,或者他沒有當上第一名,或者被批評的時候一定會大哭大鬧起來……看似有很多行為問題,真的很讓人頭疼。

如果教育就像巴普洛夫訓練那隻狗一樣,僅僅是"刺激一一反應"這樣簡單,那每次這個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時,老師就條件反射一樣"打地鼠"就好了。但是事實證明,"小地鼠"們在行為表現上會"越挫越勇",形成老師越來越頭疼、孩子越來越淘氣的惡性循環,甚至萌芽"習得性自棄"的行為表現。而在心理方面,一次次的"回擊"一定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與自我價值感,容易使他在面對很多任務情境時變得膽怯。

雖然我不能像醫生一樣給孩子的.每一個行為表現"對症下藥",但從孩子最明顯的表現來看,他顯然沒有和老師形成安全的依戀關係,需要老師時時給予、時時"填充"。用《遊戲力》的作者勞倫斯的觀點來看,代表孩子自我的那個杯子明顯是不滿的,"對孩子打罵、嚴加處罰或者不予理睬,只會使他們的杯子空得更快。孩子本指望我們來加滿杯子,現在杯子反而被我們打翻在地"。因此,我決心先用愛填充孩子的杯子,讓孩子感受到,你在這裏很安全,老師會接納全部的你,你並不需要做特別的事引起老師的關注,你可以試試和其他小朋友一樣享受遊戲、學習、人際交往的美好,享受融入集體後老師的肯定、同伴的接納以及自我的價值感。在孩子出現問題行為時,減少無意義的指責、批評,直接告知正確的行為方式,少説"你怎麼能……""不許……",多説"你應該……",多給孩子正面的引導和鼓勵,而在孩子的行為哪怕出現微小的改變時,馬上給予及時的、非物質的獎勵,讓孩子意識到是他的行為本身受到讚揚,多激發他的內部動機,鼓勵他自我價值感的發展。

另外,孩子身體運動、肢體碰撞方面的行為表現,體現出身體協調能力、控制能力的不足。而從兒童的生理髮展來看,觸覺、前庭平衡覺與本體覺等身體感覺負責協調身體雙側、計劃動作、集中精力與穩定情緒,因此發展孩子前庭平衡覺與本體覺的相關活動或訓練應該會對這個孩子有所促進。這個孩子很喜歡抱老師,也喜歡和小朋友有肢體接觸(有時候是不適宜的接觸方式),考慮到他可能是在尋求促進自我發展的觸覺刺激,因此我會盡可能滿足孩子擁抱老師、和老師親近的需求,同時引導他用適宜的方式與別的小朋友產生身體接觸。

教育是科學還是藝術?這個辯題恐怕難分勝負,但不管它是什麼,不管以科學之術還是藝術之道來育人,作為一名幼兒園老師,我認為愛應該是起點,沒有愛就沒有關注、沒有思考、沒有教育。想到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思貝爾斯的一句話"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不管是搖動、推動還是喚醒,愛是這一切的出發點,需要我們時時用一顆飽含愛意之心去保護、守護、呵護一個生命,一個有獨立意志的人的成長。愛是育人之本。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suibi/yp9y7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