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隨筆 >

文化太多了雜文隨筆

文化太多了雜文隨筆

有的書,就適合一天看一篇,要是一下通讀,滿腹詩書,那除非你是作者。

文化太多了雜文隨筆

就比如這一套。

推薦語擺明定位——這是文化人寫給文化人看的書。

《英華沉浮錄》,以語文為基石的專欄文章合集。

董橋自己講,既有《舊時月色》的影子,也有現代人事的`足跡。走筆之際,他往往妄想自己一下子脱胎換骨,變得才雋識高,處處透出神竅。結果——

作者和讀者紛紛覺得,當然是辦不到了(哈哈)。

第一卷真的是語文講解,英文/華文,報刊/宣言,應用文/口頭語,文字就是表達。

比如機會一詞,chance是也。從抱朴子,范仲淹,英文,講到三國志,讀完好像説都不會話了。

大眾喜歡讀嗎。不知道。但專欄文一共佔豆腐塊大地方。只給感興趣的人看。

興趣這詞無理很妙。宇宙都能威懾到。

印象裏一則軼事,語言大師一本正經給後輩講解罵人的字怎麼念。

那種認真令人噴飯。但對他來説,任是什麼字,不都是知識嗎?

書中的《一説便俗》,有異曲同工之感。看董橋躡手躡腳,極盡心思繞過一字。還要把它寫出來發表。他的心理陰影面積必定大過一塊白豆腐。

到了第二捲開始好看了。不再拘泥於字詞語法,而是描繪它們帶來的文化故事

《列寧是唱什麼的?》,講到早年組織藝人掃盲,課堂上不斷提到列寧。一位藝人一直在打盹,忽然睜開眼睛問道:“列寧是唱什麼的?”

錢鍾書到日本講演,玩文字遊戲道,“諸位對我的無所知有所知,而我對諸位的所知一無所知”。那如果問:錢鍾書是唱什麼的?只能答:什麼都會唱。他文化太多了。

這麼一套書,邊邊角角都透着不尋常。若從一個字,一個人,一件事上覓源尋蹤,只怕再鼓搗六卷也寫不完。正像時間本身一樣。

所以看書不用聽推薦人的話,他們以為的理想讀者,難免不看低,難免不行窄。

據説人生在世,會經歷三種求知過程:求生存,求成功,以及求樂趣。

求知求樂的讀者,都低調地藏在某個角落,以為人不知,以為互不識。

文化修養大概是這樣,有那麼一套準則。

只要知道它,一草一木都有性情,日升月落都見玄妙。

不論是在功名利祿中,還是詞場茶盞間,只要相遇過,它就在那裏。

這樣的文化,無疑是讓人親近的。它無處不在。

標籤: 雜文 隨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suibi/yp987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