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隨筆 >

猶太人讀書雜文隨筆

猶太人讀書雜文隨筆

之前有統計説猶太人平均每年讀64本書,日本人40本,中國讀書最多的上海,人均只有8本。不過,日語文字比中文長三分之一,而且他們多為袖珍本,這就又打了個折,還有很多漫畫本,所以也多不到哪裏去。猶太人的讀書就絕對厲害了,他們把蜂蜜塗在稱作第二聖經的《塔木德》上,讓孩子從小就親近書,然後讓書一直陪伴他們的成長。使他們從中學習人生的規範和思辨,並由此不斷體會到知識與智慧的甜蜜。

猶太人讀書雜文隨筆

人的存在固然需要得到承認,所以傳統的中國人往往會説:“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的種子期死了,琴聖伯牙甚至破琴絕弦,終身不再撫琴,不知道書才是最忠實的知己,與書為友,那是“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的關係,是終生的知音。《論語》説:“無友不如己者”,到了《增廣賢文》則説:“結交須勝己,似我不如無”,大家都要交勝過自己的朋友,哪裏還交得到朋友?但只要與書為友,這個問題就不難解決了。因為書最懂得把人提升了,再推薦給更高明的朋友,然後就謙遜地退出的,那是最符合“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理想境界的。與書結交,才是真正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絕不會有什麼“一日為師百日為父”之類的混賬話,也用不着感激涕零地發誓説什麼“士為知己者死”之類。書始終照顧到讓人保持人格的獨立於尊嚴,那是最可貴的交友之道。反過來,即使你像仇人一樣對待它,找出它的種種不是,書也樂意見到你有所超越,真切地表現出無為而無不為的寬厚。老子説:“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還是有形的,書給人的好處是無形的,而又象風一樣,處處讓人感受到它的存在。

拯救靈魂的大事,需要象廟宇、大教堂、金字塔之類碩大的道具。可是猶太人經歷了1800年的大流散,把他們靈魂攏聚在一起,在無數次的災難面前不至於不知所措的磁石,卻是小小的幾本經典。他們從聖殿崇拜轉化為了書本崇拜,從經典昭示的教誨中,思索如何探索世俗的責任,權力和義務。在受到迫害時,又將它作為心靈的庇護所,從中得到慰藉,舒解憤恨,減輕精神傷害的程度。一旦迫害平息,他們把恥辱與痛苦當作心田的肥料,又爬回支離破碎的住所,重新開始研讀起那些經典,然後就是60本以上的.書籍,那是滲透到了血液中的愛好。

《論語》説:“學而優則仕”,主要是為了打破貴族的社會體制個人化而言的,後世儒家從“學成文武藝,貸與帝王家”的出發點上,就把自己侷限住了。連高僧釋道安也説:“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但渴望仕的學而優者,除了那些認為不當大官,不能幹大事的人外,書只是為甘願受盡排擠迫害,屈辱猜忌,打板子,滅九族,捎帶一點富貴而設,沒能仕者,則為“誤攻文字身先老,卻返漁樵計已遲”而後悔不已。《論語》不是也説了:“朝聞道,夕死可矣”?讀書聞道比仕哪個重要的道理也並沒有混淆。所以真正的愛書者之於書,雖然不像猶太人那樣具有一份宗教的崇拜之情,但也是他們夢與現實之間找到的支點。無形的精神財富不用炫耀,卻總是比有形的地位、物質更有生命力。哪怕世俗之風不時吹動紅塵漂泊的心,與書結下的朋友之情只會經久彌堅,因為學識上的努力是獲得長久尊嚴的唯一途徑。事業成功的關鍵,也在於需要建構起正確的思想理論作為指導行動的靈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suibi/xov20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