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隨筆 >

民以食為天雜文隨筆

民以食為天雜文隨筆

“民以食為天”這句話來自《漢書·酈食其傳》,劉邦和項羽爭霸,據守滎陽時,滎陽西北是儲存很多糧食的敖倉。酈食其對劉邦説的:“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建議他把敖倉佔了。之後“民以食為天”這句話就一直被引用着。農耕社會把江山稱作“社稷”,“稷”在古代有的書上説是黍類,有的書上説是穀類,它是百穀之王,所以帝王都奉祀“稷”為穀神。《尚書》講國家大事的“八政”之首也是“食”。人羣固然首先要解決生存問題,但“民以食為天”這句話,卻也無形中極抹煞了民的精神追求,在某種程度上極大地降低了民的層次,同時“王者以民為天”也暴露了封建社會王者綁架、盤剝天下的“食民”本質。

民以食為天雜文隨筆

黑格爾對中國歷史説了一句非常尖刻的話:“中國的歷史從本質上看是沒有歷史的,它只是君主覆滅的一再重複而已。任何進步都不可能從中產生。”譚嗣同可以説是對此作出了一種解釋,他説:“兩千年來之政,秦政也,皆大盜也。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皆鄉愿也。”主張性惡論的荀子雖然屬於儒家,但正如法家的韓非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入室弟子一樣,中國封建社會得以維持的主流思想,就是儒法兩家相互配合的官本位思想。一方面是法家的法、術、勢的高壓操弄;一方面是儒家誘導人們一味的温良恭儉讓,總是希望把百姓弄到“不識不知,順帝之則”的狀態。官吏們就像李斯一樣做穩了倉庫裏的老鼠,於是,民智的開發、以及人們整體思辨能力的發展都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因此林語堂説只有衙門階級和非衙門階級。

春秋時代的大政治家管仲告誡統治者説:“衣食足則知榮辱,倉廩足則知禮節。”算是比“民以食為天”有了一些進步,因為他看到了温飽以後,人們最起碼的精神追求。但他的榮辱和禮節,仍然逃不過倉庫裏的老鼠與廁所裏的老鼠關係上的榮辱,禮節也還是劃定了利益半徑,要人不去逾越的`禮節。一個温飽了一點的奴隸,仍然還是奴隸,其民智的趨向仍然是可悲的。

反過來,歷代的皇族又皆出自“以食為天”的平民,或熟讀孔孟科舉入仕,或揭竿而起造反為王,朝野輪迴、改朝換代實際上都是在“食為天,權如命”之內無休止的範圍內傾扎折騰,歷史便是永遠的往復循環。

在這種以權力為中心的社會氛圍中,民族智慧的流向必然是官場仕途,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限制了智慧發展的空間,最終結果就必然是畸形的,就像是女人的三寸金蓮,以引為自豪的唐詩宋詞為例,就是平仄、對仗,格律、字斟句酌……弄到後來也都有三寸金蓮的意味。由統治者提倡的這種消耗盡了思維能量的藝術形式之精美、考究,與精神內容之空玄、狹隘,兩者形成強烈的對比。

所謂“天”,就是最高、最重要的東西,比吃飯更重要的東西,生存上就還有安全等因素,精神上則更有尊嚴、人格、信念等等。所以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如果不注重在物質生活不斷提高的同時,不斷讓精神、智慧發展的空間得到開闊,不斷提高國民整體素質,就仍然會是缺乏創意和進步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suibi/qkgwj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