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説説 >

關於師説説課稿彙編五篇

關於師説説課稿彙編五篇

隨着社交網絡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人喜歡在朋友圈上發佈説説,用以分享自己對生活的思考,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你知道發什麼樣的説説才能避免雷同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師説説課稿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師説説課稿彙編五篇

師説説課稿 篇1

《孔子拜師》説課稿

一、説教材

《孔子拜師》這篇課文講述了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為師的故事,體現了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課文還滲透了“學無止境”的精神。

課文在敍述孔子拜師這件事時,線索非常清楚。

第一部分,孔子決意拜師。用簡練的語言交待了孔子當時的身份,以及他拜師求學的願望及原因。雖然當時他已經是“遠近聞名”的老師了,卻還要拜師求學,更可見他對知識的渴望。

第二部分,孔子歷盡艱辛前往洛陽拜師。先講孔子的旅途之苦。作者使用了幾個詞語:“相距上千裏”,表明路途之遙遠;“風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艱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終於”,説明孔子雖然在路上遭遇了許多困難,但憑着毅力和信心,最終還是來到了洛陽。課文接着詳細描寫了孔子與老子初次見面時的情景,通過人物間的對話,表現出孔子和老子的謙遜有禮。

第三部分,寫孔子認真求學。他虛心向老子請教,老子則毫無保留地把學問傳授給他。第四部分,寫人們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又敬重他們的人品。

二、説學生

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説,孔子離他們是比較遙遠的,對那個年代的生活情況不是很瞭解,無想想象,所以會有學生説到挖草根,吃樹皮。孔子謙虛好學的精神只能讓學生在閲讀中體會,因此在教學中應處理好知識理解和學生語文能力培養之間的關係,注意抓住思想內容與語言文字的內在聯繫。要讓孩子們真正地走進文本,從對話中,從文本中體會孔子謙虛好學,彬彬有禮和不怕辛苦。需要教師引導下的深入地閲讀,讓孩子們自讀、自悟、自得。在讀中獲得愉悦地享受,在讀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薰陶,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孔子的好品質,我選擇了上課文的二三四段,以讀為主,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去體會,去感悟,重點感悟孔子的謙虛好學,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無論是字詞的理解還是句子的理解都體現了這一點。

二、説教法:

三年級的語文教學正處於由低年級的識字教學向高年級的閲讀教學的過渡階段,在小學語文中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其主要任務是進行段的訓練,並在段的訓練中培養學生理解詞語、運用詞語的能力。在本課的教學中以新課標為指導,以學生為中心,根據三年級學生閲讀實際情況,主要採用了質疑問難,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以孔子的品行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質疑,然後組織學生閲讀探究並體驗,配合板書,最後拓展延伸,從而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語文課的開放性和語文課與社會、與人生相結合的特點。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開放而富有活力的學習氛圍,提供展示的機會,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悦。

“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是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這就要求教師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多元對話中,培養他們感受、理解、欣賞、評價和運用能力。本節課我的教學程序安排如下:

第二段是本篇課文的重點,是孔子謙虛好學精神的集中體現。因此在這裏要把學生引入文本,和文本對話,在閲讀中去發現,去感悟,去體會。

首先我緊扣課題,由“孔子還有哪些好的品行”這個問題開始,激起孩子們走進文本的閲讀期待。以學生的自讀為主,讓他們在放聲誦讀中實現與文本的對話,整體感知課文的第二段,並請他們把能表現孔子良好品行的句子劃下來,這樣有助於學生積累好詞佳句,學會讀書,培養自我學習的能力。在此基礎上,讓他們談談自己的閲讀感覺:“你找到了孔子的哪些好品質”每個同學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對文本都會有自己不同的感受。所以他們彙報的過程就是一個充滿個性化的、體現他們自己從文本獲取知識的過程。

接下來是重點感悟孔子的不怕辛苦,在教學這個重點去的時候主要是根據三年級學生閲讀的特點,通過重點詞句引導學生理解文本,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感受文本。讓學生找一找哪些詞語讓你最感動?緊扣“風餐露宿”“日夜兼程”等關鍵詞,體會孔子拜師路上的艱辛。讓學生想象一下,當時孔子可能是怎麼樣的?於是學生想到了他走得渴了,可能會去喝河裏的水,想到累了睡在露天,可能會凍得發抖。學生還感受到了晚上行路的時候,他可能會因為沒有燈光而摔跤,可能會碰到野獸,還可能會被荊棘劃破!通過讓學生交流他們所想象到了生活場景,昇華自己的情感,從而把自己的感受溶入到文本中,讀中悟,悟中讀,在讀的過程中更深刻地體會到孔子當時路途中的艱難困苦。為下文理解“風塵僕僕”做好了準備,同時也讓學生進一步地體會到了孔子的謙虛好學!

第三是角色朗讀,語境體驗。閲讀教學的重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發展語感。學習母語尤其要重視對語文材料的積累、感悟。這篇課文語言流暢,對人物的動作,神態描寫細緻,對話很有意思,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讓學生分角色讀讀孔子和老子的話,將學生從旁觀者推向了與文本對話的位置,成為有情感的“事中人”,促進學生走進教材,積極進行角色體驗,隨後,將體驗所得通過表情朗讀顯現出來並在熟讀的基礎上進行角色表演。

整堂課下來,感覺必竟和學生的生活離得太遠了,所以學生在理解風餐露宿、風塵僕僕等詞時,體會還不是很深刻,在有些地方顯得有點亂,學生的感受不是很深刻。如果上好此類課文,有待於我們以後進一步去實踐研究。希望各位老師批評指證。在此我特別要感謝我們學科組全體老師的幫助和指導!

師説説課稿 篇2

 【教材分析】

《飲湖上初晴後雨》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21課的內容。該詩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同題《絕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動傳神的筆墨描繪了西湖在不同氣候下呈現的不同風姿。教學中應從抓住詩中的重點詞句,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同時應發揮韻文形式利於朗讀的優勢,以讀促思,以讀悟情。

【學生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對於韻文的學習有一定難度,但他們有了一定的學詩經驗,會對本詩的學習、理解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兒童特有的表現慾望、探究需要、被認可的需要,利於教者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

【設計理念】

以學生學習和活動方式結構課堂教學是本設計突出的理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積極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實踐。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激發學生自主的潛能。抓住兒童心理,發展學生個性,注重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感悟、體驗、積累。滲透學習方法,促進學習實踐,激發求知慾望,培養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句。

2、用自己的話説説詩句的意思,體驗詩句情感,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3、在小組交流中,體驗合作的方法、樂趣,增強競爭意識。

【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

一、談話切入,嘗試背詩,創設情境,欣賞畫面,引出新詩從與學生初次見面實際出發,挖掘學生的已有經驗,既鞏固了學生的知識,又為新課學習作好鋪墊。根據學生愛玩的心理特徵,創設情境,由欣賞畫面引出教學內容,營造學習氛圍,調動學習熱情,實現自然過渡。

二、師生商討,激發動機,滲透學法,組織合作,自主探究深入挖掘學生學詩經驗,幫助學生歸納梳理學詩方法,科學組織劃分小組角色,營造組際競賽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極大限度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方法自己定,小組自己組,任務自己分,為學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時間和空間的保障。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語文學習實踐當中。實現了方法的鞏固,促進學生合作技能的提高。教師深入學習組中,及時瞭解學生學習過程的反饋信息,以便及時調整學習活動的進程或走向。

三、小組彙報,組際競爭,相互評價,理解內容,突出重點 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組織學生彙報,尊重學生個性,培養學生表達和評價的能力,促進合作能力的提高。

四、創設情境,引導讀背,加深感悟,增強體驗,提高能力通過多形式的讀書實踐,激發學生的想像,豐富學生的體驗,加深對詩句內容的感悟,以讀促思,昇華理解,促進語言積累,受到美的薰陶。五、拓展學習,開發資源,引導創新,促進實踐,綜合發展通過小練筆《假如我能去西湖》,喚起學生的認知,提高語文素養。

師説説課稿 篇3

拔蘿蔔——兩位數加減兩位數(不進位、不退位)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3單元《加與減(一)》中的內容。

本課時的內容是在整十數加減法、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不進位、不退位)的基礎上安排的。教材先提供了小兔子拔蘿蔔的情境,從中引出問題:“一共拔了多少個蘿蔔?”讓學生自己列式計算,並説出計算過程。教材中提供了四種計算方法(並非讓學生全部掌握,學生還可以有別的方法)。在學了加法計算之後,讓學生試着計算:“小白兔比小黑兔少拔了多少個蘿蔔?”以促使學生從加法計算遷移到減法計算上去。這是新教材與舊教材的最大不同。

學生分析

學生已有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不進位、不退位)的知識作為基礎,有一小部分學生在上學前已對豎式有簡單的瞭解。對於看圖編故事和從圖中提出問題,前面的學習中已有過練習。這些都是本節課學生學習的前提條件。

設計理念

在本節課中,力圖體現出學生學習方法的轉變:從被動接受學習變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學習。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再自己想辦法解決,並能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合作完成;讓學生親自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教學目標

1.自己探索100以內兩位數加減兩位數(不進位、不退位)的計算方法。

2.從加法計算方法遷移得出減法的計算方法,培養初步的知識遷移能力。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

師:同學們,老師這兒有一幅畫,誰能用一個好聽的故事把它講給大家聽?

生:森林裏住着小兔一家人。有一天,兔哥哥出去玩,忽然看見一片蘿蔔地,這兒全是它喜歡吃的蘿蔔。它趕緊跑回家叫來妹妹,一起拔蘿蔔。兔哥哥一下拔了36個蘿蔔,兔妹妹拔了23個蘿蔔。

(師生掌聲起,該生很高興,甜甜地笑了。)

【在這個環節中,力圖創設一種具體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討論。

師:從圖中你知道了什麼?

生A:我知道了兔哥哥拔得多,兔妹妹拔得少。

師: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

生A:為什麼兔哥哥拔得多,兔妹妹拔得少?

師:誰能幫他解決這個問題?

生B:因為兔哥哥大,兔妹妹小。

生C:因為兔哥哥長得壯,比兔妹妹力氣大。

師:(對生A)他們的回答,你滿意嗎?

生A笑着點點頭。

生D:為什麼兔哥哥不把自己的蘿蔔分給妹妹一些呢?

生E:兔哥哥長得高,吃得多;兔妹妹小,吃得少。兩個人的蘿蔔剛夠自己吃。

生F:它們兩個是一家人,拿回家後一起吃。

生G:我想知道,兔哥哥和兔妹妹一共拔了多少個蘿蔔?

生H:兔哥哥比兔妹妹多拔了多少個?

生I:兔妹妹比兔哥哥少拔了多少個?

(教師將生G、生H、生I的問題板書在黑板上。)

【在這一環節,讓學生看懂圖中的意思,再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培養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提出問題的能力,體會數學問題從生活中來。同時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更樂於自己解決。】

三、探索加法的計算方法。

師:同學們提出了好多問題,有的咱們已經解決了,這兒還有三個問題(指黑板),咱們來解決“一共拔了多少個蘿蔔”的問題。怎樣列算式呢?

拔蘿蔔 教師説課,標籤:一年級數學説課稿,小學數學説課稿,

生:36+23=?(有的學生已報出結果。)

師:算出結果的同學想一想自己是怎麼算出來的。其他同學自己想辦法計算36+23的結果,可以用小棒、算盤、練習本等。

(學生動手探究,教師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引導、幫助。)

學生彙報自己的計算方法:

生A:我是用擺小棒的方法計算。我在左邊擺3捆零6根,就是36,在右邊擺2捆零3根,就是23。然後數一數,一共5捆零9根,就知道36+23=59。

生B:我是撥計數器算的。我先在十位上撥了3個珠子,在個位撥6個珠子是36,再在十位上撥2個珠子,在個位上撥3個珠子,一看是59。

生C:我是用口算得出的,6+3=9,30+20=50,50+9=59。

生D:我也是用口算得出的',36+3=39,39+20=59。

生E:我也是用口算得出的,36+20=56,56+3=59。

生F:我是用豎式計算的(邊列豎式邊説),先寫一個加數36,再寫第二個加數23,並把加號寫在第二個加數的左邊,寫好後在下面畫一條橫線,再計算:30+20=50,6+3=9,答案也是59。

師:很好。在列豎式時一定要注意,兩個加數中個位的兩個數上下要對齊,十位上的兩個數也要對齊。然後再計算:個位上6+3=9,把9也寫在個位上,和上面對齊,十位上3個10加2個10是5個10,5寫在十位上,和上面對齊。

師:以上四種方法:擺小棒、撥計數器、口算、列豎式,你認為哪種最簡單?

生A:我認為列豎式簡單。

生B:我認為口算簡單。

【在這個環節中,學生自己探索計算36+23的方法,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結論的形成過程,發展了學生的思維。算法多樣化充分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在原有基礎上提高,又注意了算法的優化,使學生從比較中選擇更簡便的方法。學生還根據自己的實際靈活處理,在口算與豎式中任選一種。】

四、探究類推減法的計算方法。

師:剛才大家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了一個問題,後面還有兩個問題,同學們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選擇其中的一個問題,四個人共同去解決。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並討論解決問題。

小組長彙報:

組A:我們解決第一個問題,兔哥哥比兔妹妹多拔了多少個蘿蔔,我們的算式是36-23=13。

師:你們是怎樣計算36-23的?

組A:我們用口算,6-3=3,30-20=10,10+3=13。

組B:我們列豎式(邊寫邊説),先寫第一個數36,再寫第二個數23,6-3=3,3-2=1。

師:是3-2=1嗎?

生:是3個10減2個10等於1個10。

組3:我們解決第二個問題,算式也是36-23=13。也用口算,30-20=10,6-3=3,10+3=13。

【在學生已探索出加法的計算方法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探索減法的計算方法,學生很容易由加法類推到減法,由此培養學生初步的知識遷移能力;同時讓學生自主選擇,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再一次調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小組為單位,共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

五、總結。

師:在這節課中,你們認為自己表現得如何?

生A:我認為自己表現得很好。

師:哪一點表現得很好?

生A:老師提的問題我認真思考,還積極發言了,而且我講的故事很好。

生B:我認為自己表現得還可以,我也積極發言了。

拔蘿蔔 教師説課,標籤:一年級數學説課稿,小學數學説課稿,

生C:我認為自己表現得不好,我把36+23算錯了。

師:同學們也可以評價一下別人。

學生踴躍發言,都很注意發現其他學生的長處。

師:在這節課中,有好多同學都表現得好,他們認真思考,積極發言,而且把小組活動組織得很好。大部分同學也都能好好地去學習,個別同學沒積極思考,老師希望你下一節課有所進步。

【本環節教師將自己評、他人評,評自己、評別人和教師評、學生評結合起來,讓學生對自己整節課的表現有一個回顧和反思。】

課後反思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比較滿意的是:

1.學生興趣濃,積極性高,思維活躍,課堂氣氛好。

本節課先以學生喜聞樂見的童話故事將學生帶入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不再只是聽,而是讓學生在課堂中充分動起來,一節課完全順其自然地進行,學生並沒有刻意調整自己注意力的舉動,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知識,思考了問題。整節課都圍繞學生來進行,學生是課堂的中心,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他們積極思考,踴躍發言,爭着搶着回答問題,充分體現了“我要學”的強烈願望。

2.本節課打破了學科界線,關注了學生的發展。

現在的學科理念是:學科本身並不是核心內容,它們只是一種促進學生髮展的媒介。本節課中學生看圖編故事、從圖中提問、對於問題的回答、交流自己的計算過程、課後對錶現的評價,全是關注學生的發展,這已不能簡單地將它僅僅劃入數學學科的範疇。

3.本節課讓學生自己經歷、體驗知識、結論形成的過程,自己去探索方法,並從課堂上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由此可以看出本節課並不只關注學生的知識與技能,同樣也關注過程和方法、關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師説説課稿 篇4

【説教材】

1.本課教材的地位、特點和作用:《真正的英雄》是初中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下第五單元的課文,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它通過里根總統對在航天飛機升空過程中七位宇航員的犧牲的沉痛追悼,表現了人類的偉大的探索精神,表現出我們對未知領域的頑強探索。這種精神,讓每個學生受到心靈的震撼,讓他們為之深深觸動。同時,從里根總統所表現出的深沉的情感中,我們還可以感受到人類相親相愛的美德。文章對學生能起到薰陶感染的作用,能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

2.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1.加強對課文的朗讀,感受其中思想感情。 2.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感受人類的偉大,科技的進步。 3.激發學生探索自然奧祕的興趣,培養勇於探險的勇氣。

重點: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感受人類的偉大,科技的進步。

難點:航天飛機和載人宇宙飛船的知識

學情分析:初一的學生感性思維活躍,學習的積極性很高,對這篇具有震撼人心作用的演講詞,教師要給予學生朗讀方法的指導,使他們能夠從字裏行間緊緊抓住文章的內涵。在朗讀時既讀出真情,又讀出雄渾的氣勢。

【説教法】

1、朗讀法:反覆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討論與點撥結合法: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給以必要的點撥,如課文中對七位宇航員身世的回憶及人們對宇航員的哀悼花的筆墨較多,航天飛機失事花的筆墨較少。要學習這種詳略得當的寫法。

【説學法】

當今時代是人類知識和信息迅猛發展的時代,教育所面臨的問題已不再是使受教育者學到知識,而是讓他們學會學習。古人也曾説過“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使學生掌握學法正是實現葉聖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為教者必達到不教”的目標的方法。

本節課讓學生主動參與,相互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同時也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共同發展,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學法具體如下:

1. 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並能快速掌握文章主要情節

2. 朗讀法:反覆朗讀,從中體會課文所藴涵的思想感情

3. 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指導學生重點難點的突破

【説教學過程】

1、理解、積累“陰霾、迫不及待、孜孜不倦、鍥而不捨、夢寐以求”等詞語。

2、瞭解悼詞的寫法,快速默讀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內容。

3、朗讀課文,領會悼詞的感情脈絡,體味文章豐富強烈的感情。

4、品味關鍵語句,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欣賞和理解能力。

根據大語文觀的要求,要求將語文課堂與生活、寫作聯繫起來,以深化對文章的感悟,提高學生審美、寫作的能力。再聯繫本文的實際情況,確定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引起學生的注意,引導他們熱情參與,團結協作解決問題,並且適當插入寫作練習。具體做法如下:

1. 情景設置法:充分發揮多媒體創設情境,使學生融於課文之中,體驗里根總統當時內心的激盪——對死難者的無限哀悼,對未來毫無畏懼的探索。

2. 朗讀法:通過反覆朗讀,帶着感情的朗讀,理解這篇演講詞的精髓。

師説説課稿 篇5

各位同學: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韓愈的《師説》。

《師説》是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二專題“獲得教養的途徑”中第一板塊“求學之道”的第二篇課文。這是一篇抨擊時弊,宣揚師道的著名論文,是韓愈議論文中的典範作品。文章批評了當時不重視師道的不良風氣,以嫻熟的藝術技巧,運用正反對比的手法,有力地揭示出士大夫階層的愚頑與可笑。靈活自然的敍述和議論,將“從師之道”的幾個重要原則問題闡述得極為深刻,令人信服。

這次教學的對象是高一的學生,通過初中階段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虛詞,但是對於文言文的學習,他們仍然有畏難心理。從情感教育的角度看,高一的學生正處在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時期,需要給予正確的指導,《師説》是一篇探討從師學習原則的文章,其中的觀點對學生來説很有教育意義。

在分析完教材與學前,我來説説我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①學生能積累、掌握“師”“傳”“從”“道”等幾個常見文言實詞以及 “之”“其”等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以及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和常見的文言句式等

②掌握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提高文言文的朗讀能力,培養文言文的記誦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生通過質疑、討論和教師的適時點撥引導學生養成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使語文課堂更具開放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學生能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根據以上的教學目標,我將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確定為:掌握常見的文言詞語的意義及用法,並且熟讀背誦課文,教學難點確定為學習正反對比論證方法,舉例論證加強説服力的寫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該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水平,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這次教學設計,我將遵循以上指導思想,注重學生在課堂當中的主體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我將通過點撥法,即點要害,抓重點,撥疑難,排障礙,還有歸納法,即對文中重要的實詞以及虛詞的用法進行歸納,來引導學生學習這篇課文。而學生通過誦讀法、圈點法,提問法以及課堂鞏固練習來加深對課文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通過以上分析,我確定了我的教學過程。我將分兩個課時來進行我的教學。我主要講的是第二課時,但為了使教學過程完整,我會稍帶補充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興趣導入

講訴程門立雪的故事,引出尊師重教的思想,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順利導入新課。

(二)聽讀課文 整體把握

這個環節主要是梳理文章的脈絡,理解課文大意,解決字詞問題,這是我上課的重點,也是我第一課時的內容,在這裏我簡單的介紹一下。

在這一課時中,我首先會向學生介紹有關“説”這種文體的知識,也適當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其次,和學生一起解決文章的字詞問題,包括各種實詞虛詞的含義以及常見文言句式的分析,同時引導學生進行全文翻譯,把握本文中心思想。最後,學生誦讀課文,加深記憶和理解,也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

下面讓我詳細説説我的第二課時,也就是本課的第三環節。

這個環節我主要是引導學生深入文本,理解文本的內在結構,同時揣摩語言,關注文章

圖片已關閉顯示,點此查看

圖片已關閉顯示,點此查看

的寫作特色,這也是我上課的難點。在這一環節中我主要有這樣幾個問題:

1、課文的中心論點?

通過上一課時的梳理,我想這個問題學生並不難回答説出來,本文的中心論點就是作者在開篇就提出來的古之學者必有師。

2、圍繞這個中心論點作者是如何展開論述的?

這是一個難度較大的問題,學生通過討論思考後,能夠大致明白作者在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所選取的角度是不同的,但還不能完全明白這種內在結構。這時就需要老師的引導了。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實際上是作者從正面來論述這個中心論點,這裏麪包括從師的必要性,和擇師的標準。

接着我就可以問學生,那麼在作者看來,我們為什麼要從師,我們又應該向誰從師。這樣啟發之後,學生就明白了,我們從師是因為老師,是傳道受業解惑的。而從師的標準就是,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3、有了第一段這樣的啟發,我想學生很快就能夠明白,第二段實際上是作者從反面來論證的,作者認為從師的風尚不再流傳,是因為士大夫之族“恥學於師”,那麼為了批評“恥學於師”的人,作者從幾方面進行了論證?

這個問題的目的在於讓學生通過閲讀課文,鍛鍊搜尋有效信息和歸納的能力。要求學生將幾方面的對比關係一一列出,並用課文原文回答作者通過每一組對比得出的結論。比如説通過古今的對比,作者得出了聖益聖,愚益愚的結論。當然我也希望,學生能夠在這樣的找尋中明確對比論證所具有的使用效果,並鼓勵學生在習作中使用。

4、在第三段作者引用了孔子的言行,那麼他是想闡述什麼觀點?

這個問題並不難,作者通過聖人孔夫子的言行,就是要説明,聖人無常師,這也就教導學生學習應該勤學好問、不恥下問。當然,提這個問題的另一個目的,就是要引導學生關注作者在這裏所運用的另一個論證手法,這就是舉例論證。

最後一段是作者闡述寫作原因的段落。不做重點分析,讓學生了解當時的社會風氣和韓愈寫作的原因就可以了。

(四)拓展應用,發散思維

在這一環節中,我將組織一場討論。《師説》裏説明了老師應該扮演的角色,也説明了師生應該具有的一種關係,那麼韓愈的觀點還是用於今天的課堂嗎?設置這個問題,一是為了引導學生評判性地看待所學道理,並能運用到實際思考中,二來也是為了促進師生間的平等對話。

最後,我也會佈置一個課後作業:同學們將討論的思考寫成一篇小論説文。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敬請各位老師指導,謝謝!

師説

韓愈

對象 結果 對 傳道受業解惑 古今 聖益聖,愚益愚

反 比 父子 小學而大遺 道存,師存論 (1) 例 貴賤 其智反不能及

(2)證聖人無常師

(3)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shuoshuo/3w77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