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勵志作文 >思考作文 >

【精品】思考作文合集6篇

【精品】思考作文合集6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説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思考作文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品】思考作文合集6篇

思考作文 篇1

這兩天街頭巷尾、報刊網絡上一個熱議的話題就是今年的高考作文題目。全國卷給出一幅夏明的漫畫作品,畫面展示的是一個孩子考試100分得到表揚(脣印),98分受到懲罰(巴掌),另一個孩子考55分受到懲罰,61分得到表揚。要求考生臨場發揮,寫出不少於800字的文章。面對這樣的高考作文題目,引起一些思考,與大家共榷。

經歷過學生時代的人,無不對分數這個詞語有着深刻的認識。“以分數論成敗”似乎成為教育界的“不二法則”。學生入學分班看分數、評選三好看分數、推薦保送看分數;老師教學質量看分數、評定職稱看分數、年終獎金看分數。真是應了“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師的法寶”。也就難怪會出現漫畫中的“脣印”和“巴掌”了。這幾年,雖然也有些學校嘗試了素質教育,但只要高考制度存在,分數就是進入名牌大學的相對公平的唯一標準,就難以去除“以分數論成敗”的土壤。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中國每個家長的美好願望。哪個家長不會因自己的孩子能夠在班級、在年段考了第一名而沾沾自喜,又有哪個家長不因孩子成績不好受到老師批評而惱羞成怒?我想,這種教育孩子的理念需要調整。古人尚知物以類聚、人以羣分,也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詮釋。作為家長,就應該懂得引導自己的孩子興趣,懂得培養孩子走上健康成長自食其力的人生正路。同時對孩子的成長能夠保持一顆平常心,既不能愛之切切,又不能怒之沖沖。

高考一結束,班主任在朋友圈發了一條微信:考上大學的同學們要注意和沒考上大學的同學保持密切聯繫,等你們大學畢業了,好去他們的公司打工。雖然是一則笑話,卻也充滿現實的殘酷與無奈。笑話折射的不僅僅是讀書無用論的重新抬頭,更有靠自強不息適應市場拼搏創業的輝煌實踐。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人們傳播知識和接受教育的方式和手段也在不斷更新。我想説,知識的獲取、能力的提升不僅僅侷限在名牌大學的校園。

天高任鳥飛,海空憑魚躍。現代社會給廣大學子們提供了多元化的成功之道,只要你有夢想,你就放飛你的希望,你要你肯付出,你就會肯定有收穫。

明年此時青雲去,卻笑人間舉子忙。

思考作文 篇2

一、“敍”與“論”

就文類的訓練而言,誰都清楚:當以“記敍文”和“議論文”最為重要。至於“説明文”和“應用文”,因為前者常和議論文連起來合稱“論説文”,而後者則時常夾敍夾議,很難説清文體。當然,以表達方式分,尚有敍述、描寫、抒情、議論、説明等區分,但琢磨一下,還是以“敍述”和“議論”這兩種較為重要。

記敍文,是以敍述為主要手段(輔以其他),或寫人記事、或寫景記遊的文章—顯然,這是很要緊的。

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手段(輔以其他),或立論説理、或駁論辯正的文章—自然,這也是很重要的。

記敍文和議論文,一個以“敍”為主,紀“實”(人、事、物、景等)求“真”,多用具象的“形象思維”;一個以“論”為主,重“理”(事理、常理、哲理等)求“道”,多用抽象的“邏輯思維”—這二者結合起來,即敍、論並舉,具象、抽象相濟,這也就是較為全面的”寫作(或表達)能力”了。

但就敍、論兩方面言,我以為敍是基礎、根本,論是補充、提高。二者相較,“敍”更是重中之重、作文之“本”!因此,不僅學生習作必須遵循“先敍後論”的原則:小學、初中,皆以敍為主,可多寫些童話、寓言、故事、科幻等記敍文;高中仍以敍為主,大體可敍、論並重。因而,在整個中學階段都要堅定地貫徹“以敍為本”的教學原則,不要讓其他東西衝擊、削弱這個重心。

二、“實”與“虛”

全面、平衡的寫作能力,除了上面所提到的“敍、論並舉”外,還有一個“虛、實相濟”的問題。

寫“實”的能力是一種如實反映客觀外物的“再現力”。再現什麼?無非是“外宇宙”實有而非虛擬的“人、事、物、景”。用什麼手段或方法去再現它們?無非是“記敍”“描寫”和“説明”。因此,這三種寫“實”的方式、能力,是寫作表現力重要的一翼。 寫“虛”的能力是一種恰切抒存閲作者主觀情意的“表現力”。表現什麼?無非是主體的“內宇宙”在觀照外部世界後感情的激射、理性的上升或心靈的飛騰。用什麼手段或方式去表現它們?那就是”抒情””議論”和”想象”。因此,這三種寫“虛”的方式、能力,是寫作表現力更為重要的另一翼。

“再現”和“表現”,寫“實”和寫“虛”,“如實記寫“和”無中生有”—只有這兩大“能力系統”都具備且互補、結合了,才能寫出生氣勃勃、神采飛揚的感人文章!在中小學的作文教學中,普遍存有重“實”輕“虛”、重“再現“輕”表現”的偏向。這是很沒有道理的。特別是寫”虛”中的”想象”,包括聯想及推想、幻想、夢想等,具有很強的精神創造性,是構築一個絢麗、迷人的“藝術世界”所斷不可少的。特別是在小學、初中階段更理應重視,亟應加強,多寫一些童話、神話、故事、寓言等想象、編織的東西。而我們現在的作文教學,卻一味求“實”,過早地斬斷了孩子們想象的翅膀,使他們不能在想象的天際自由飛翔,顯現出一副少年老成、未老先衰的疲軟模樣。依我看,這是要切實改一改的。

三、“放”與”收”、

古人講寫作,一向主張先“放”後“收”。這是很有道理的。

所謂“放”,就是習作者在初學作文時要放開心靈,放開手腳,放開筆墨,不拘格套,放膽為文。這是很要緊的。因為對初學寫作者來説,“思想解放”是十分必要的:他在提筆為文時,倘能但見為文之“易”而不見為文之“難”的話,就自然能大膽抒存閲、放筆行文—而這種寫作的“心理狀態”,正是作文這一行為過程所亟須的。其實,不止是初學作文時要“放”。我認為:“放”,怕是整個寫作活動的一種天性,應貫徹始終。但一開始強調先“放”,多寫“放膽文”或“大膽文”,我看這是很正確的。

“放”到一定時候、一定階段,強調“收”,使習作者注意對文章的修剪、約束,也是很有必要的。所謂“收”,就是對文字(煉字錘句)的考究,對文面(行款格式)的講求,以及對文體(體裁樣式)的留意等。對文字不能潤飾,對文面從不講求,並缺乏起碼的“文體感”,到一定時候、一定階段就不是“小問題”而是“嚴重缺欠”了。這是寫作水平不高的體現,不認真地加以解決是不行的。

但我們現在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放”得很不夠,而“收”得又過早、過苛。如在“寫什麼”的問題上,“命題”過多,“限制”(如不許虛構、不許寫文學創作等)也過多;而在“怎麼寫”的問題上,“框框”(如立意應高遠,感情要向上等)也不少;特別是在“批改”上,改得過多、過死(如提倡不分主次、四面出擊的所謂“精批細改”等),不僅做的是無用之功,而且極大地挫傷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始終未“放”,始終在“收”,這就頗“要命”了!收得過酷,想象的翅膀被折斷了,思想、心靈都飛騰不起來,還有什麼“寫作個性”和“精神創造力”可言呢?

所以,該放則放,當收則收。現在的那種只“收”不“放”的狀況,也要切實地改一改。

四、“多”與”少”。

魯迅晚年在《致賴少麒》的一封信裏曾談到他自己作文的.經驗,他坦誠地説:“文章應該怎樣做,我説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於多看和練習,此外並無心得或方法的。”這段話從”文章聖手”魯迅的嘴裏説出來,自然非同尋常,大凡作文之人多”耳熟能詳”,於是,又從中引出了”多讀多寫”的作文成功規律。

“多看和練習”,我個人認為這是定而毋疑的。儘管有些很“新潮”的人説這只是“經驗”而並非“理論”,似乎已“落後”“不管用”了,但我還是覺得它確確實實道出了一條學好“作文”的屢試屢驗的成功之路。

“多看”這裏暫且先擱置勿論,只來談談”練習”的幅度問題。

大凡一種“能力”的養成,皆需經過反覆而刻苦的訓練。“作文”,作為一種寫作的“能力”,不去刻苦地訓練、反覆地實踐,想要獲得成功是很難想象的。既是訓練,自然就有一個“量”的多少問題:一個是對單篇文字幅度的要求;一個則是每學期或每年作文總次數、字數的確定。

單篇作文文字幅度的要求,現在定得太少、過低。現在較普遍的要求是:小學升初中,600字左右;初中升高中,800字左右;高中考大學,卻不知何故又莫名其妙地“退”了回來,回到了600(另加一小題200)字左右。這種情況是達不到對一定年齡段學生寫作水平的正常要求的。須知:文字“幅度”絕不是無所謂的—在一定的單元時間裏,寫作總量的多寡,反映着寫作者駕馭文字的嫻熟程度和運用水平。語體文寫作字數定得如此之低,是我國各級學校學生作文水平偏低的一個重要原因。依我看,小學、初中各加200字變成800、1000字,應該問題不大;高考作文不宜再分兩塊(因為這樣一“分”,看似考了兩種不同文體,要求“全”了、”高”了,其實,這是一種巧妙”降低”作文難度的障眼法),其字數不應低於1200字。最起碼,平時的訓練應當如此要求。

作文“總量”,我大體贊成現在實施的宏觀控制的辦法。現在語文“大綱”規定:初中,每學年作文一般不少於14次,字數不少於7000(這顯然是少了,平均每篇才500來字,我看可提至10000字),其他練筆(自由寫作)不少於10000字。這總的説還是較合適的。高中,每學年作文一般不少於10次(未説明字數總量),其他各類練筆亦不少於10000字。它還特別指出:“45分鐘能寫600字的文章”。這個要求是不算低的,因為以此類推90分鐘即能完成1200字,兩個小時寫出1500字的文章應該是不成問題的—可惜這一要求在”實戰”中從未落實過。

簡言之:寫的次數或字數能適度”多”些,每篇文字幅度也能適度”長”些(特別是這一點),在現在的情勢下怕是必要的。

五、“創”與”基”。

為了字數的整齊,這個標題有點“生”,需要詮釋一下:“創”指創新;”基”指基本功。

作文的本質是一種獨特的“精神產品”的製作。崇個性、重創新,是作文的生命和靈魂。有人會説,學生“作文”與作家“創作”不同:作文可模仿,創作須創新。這種説法似是而非,是糊塗觀念。實際上,二者決無本質不同。過去,在作文訓練上確有“先模仿,後自立”的一派,但它並不正確,亦不足為訓。因為作文這件事,從本質上説就是反模仿的!“模仿”慣了,“天下文章一大抄”了,也就根本無“自立”可言了。所以,入門的路要“正”,還是要講個性,講創新,講創意。當然,“作文”與“創作”也確有不同,但這只是學生和作家的不同、青少年和成年人的不同、習作和存閲表的不同等,它們共同的都是寫作主體一種“物—意—文”的綜合、轉換:只不過小學生有小學生的綜合、轉換,中學生有中學生的綜合、轉換,大作家有大作家的綜合、轉換而已。

作文的求“創新”與“基本功”的嚴格要求並不矛盾。寬一點説,包括作文的中心明確、內容充實、結構清晰、文字通順等,都可涵蓋在內;但窄一點説,其核心卻是指文字運用的基本功夫。

文字的“基本功”包括四個方面:一是語句合乎規範;二是文字書寫正確;三是行款格式講究;四是標點符號無誤。這四條後三條是一塊;頭一條自成一塊—它相當重要。因此,組詞造句的通順、暢達,正是韓愈老夫子所言“文從字順各識職”的關鍵之點,是提筆屬文時憑藉“語感”一氣呵成的功夫所在。寫作文時誰也不會按“語法”的條條框框去行事,而真正起作用的恰是“語感”:寫作主體對語言敏鋭的直感。憑藉語感,緊追思路,化意為文,綴文成章—此即“作文”之要義也。所以,這一條事關“文從字順”,非常重要。 作文要好,文字“基本功”紮實、嫻熟是重要的保證。文字、寫作的“基本功”不好,不僅難於提高,使其臻於完美的勝境;而且在“門面”上也很“現眼”,給人以不好印象。從這一點説,對“基本功”(特別是後三條)的要求在”收”的時候,理應從“嚴”。 以上談了我所想到的有關“作文”的八個重要問題。有些該談而未談的遺漏,是很可能的;談了但談得不深不透的,可能也不少,但水平所囿、思考所限,也只能如此了。

思考作文 篇3

窗外吹來的風,冷得我直哆嗦,望向窗外天空依舊很藍,幾座小山峯也是如此安靜,而坐在房間寫作業的我卻不安分起來,盯着窗外的景象,我想要探討什麼,卻也無動於衷,於是我陷入了思考,又是那麼幾個問題,我卻可以思考許久——因為它還未曾被我破解。

思考,對於每個人來説,是和吃飯、喝水、上廁所一樣的,因為你每一天都需要思考。如果你覺得只有學習才需要思考,那就大錯特錯了。當你與一個人談話時就需要思考,思考着他剛才對你説的話,以及你應該如何回答他所提出的問題。當你玩遊戲,看電視,沒事做的時候,你也會開始思考起來,接下來你要做什麼?為什麼要這麼做?等之類的問題,所以説,作為一個人,你應當有思考,否則和一隻洋娃娃又有什麼區別呢?

但思考這一切總還是沒用的,你不僅需要去思考這一切你還需要去探究你所好奇的,光是思考是找不到答案的就像數學一樣,不僅要求解答還需要證明。所以讓我們去思考一切,探究一切吧!

思考作文 篇4

現代的家長,越來越重視對孩子的家庭教育,因為他們知道,只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成就自己的孩子。

現代的的孩子,由於閲讀量大,接觸面廣,知道的,懂得的知識也越來越多,所以他們所問的問題也就越來越豐富,真可謂是五花八門。他們的小腦袋裏裝着許多稀奇古怪的問題,想到什麼就問什麼。因此,擺在我們家長面前就有兩個問題。

一是家長自身的素質和文化水平有待提高,這就需要家長應該不斷的讀書、學習,涉獵各個不同的文化領域,才能跟上時代進步的潮流,才能做好一名新時期的合格的家長。

二是家長如何來回答孩子的問題,這往往有兩種態度截然不同的家長。

一種家長對於孩子千奇百怪的提問會表現出厭煩的情緒,我分析箇中原因一是家長確實不會回答,又不願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怕丟臉,只好隨便敷衍兩句;二是家長確實忙,確實嫌煩,就説:“小孩子家,哪那麼多問題,去去,一邊玩去。”或説:“問什麼問?長大就懂了。”另一種家長卻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只要孩子問,就不厭其煩的回答,恨不得把自己所知道的就如“竹筒倒豆子一般”,全部講給孩子聽。

我認為:這兩種做法都不足取。第一種表現更不應該,孩子提問題表明孩子在主動思考,孩子有主動求知的慾望,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感到高興,並對孩子以支持和鼓勵,粗暴的拒絕回答和應付,只會扼殺孩子的好奇心。第二中表現看起來家長是很稱職的,懂得利用孩子的提問,向孩子灌輸知識,但這種方法只是豐富了孩子的知識,卻不能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當孩子急於知道一個問題的答案的時候,你輕易就把詳細的答案説出來,長此以往孩子就失去了獨立思考的積極性。

面對孩子的提問,作為一個明智的家長,不是直接回答,二是利用反問,啟發孩子對自己所提問題進行思考,或鼓勵孩子動手去找答案。如果碰到我們不懂或無法回答的問題,就告訴孩子説:“看,你可真厲害,你問的問題連爸爸都不知道。”他不但不會看不起你,還覺得他的爸爸是個誠實的人。然後我們就告訴他去書中尋找答案,他們能夠從書中找到答案,不僅會養成喜歡讀書、獨立思考的習慣,還會有一份成就感。孩子是否聰明,不在於掌握多少知識,而在與思考。所以,給孩子思考的機會。孩子才會真正變得聰明。

思考作文 篇5

作文指導“從內容入手”的整體思考。

自從1987年修訂大綱指出指導學生作文,要從內容入手以來,注意引導觀察,提高學生認識事物的能力已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並已取得成效。但是,在具體實踐中,不能從整體上把握從內容入手,處理不好認識與表達、內容與形式的關係,以致忽視表達能力的訓練,應引起高度重視。

美國的約翰·杜威在《內容與形式》一文中指出:所有的語言,不論它的媒介是什麼,都牽涉到説什麼和如何説,即內容與形式,除了思索的時候外,形式與內容之間是沒有界線可分的。小語教學大綱指出:作文是學生認識水平和文字表達能力的體現。內容與形式是密不可分的,認識能力與表達能力哪方面有缺陷都寫不好作文。因此,作文指導要從內容入手就應從內容與形式,認識與表達的聯繫上來把握。片面地理解從內容入手,重觀察輕表達會大大削弱作文教學的效果。

作文指導從內容入手,要着眼於平時。大綱指出:作文就是讓學生練習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或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看、聽、想,屬認識活動,沒有認識活動就沒有表達內容,認識不真不深,表達也就言之無物,流於膚淺,也就不會感動人。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接觸自然,接觸社會,指導學生留心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養成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大綱語)一句話,要豐富生活,勤於積累。

作文指導課要從內容入手,則主要是從學生的生活積累入手,激發表達慾望。解決了寫什麼的問題後,要在語言表達的指導上着力。教材中作文訓練的安排,即使是同一題材,在表達形式上的要求也是逐步提高的,通過一次作文訓練上一個表達的台階。如指導學生學習寫景,五年制三至五年級共安排五次練習,從第一次到第五次,選材範圍雖有所擴大,都要求寫出特點,但是在表達形式的要求上,每次作文都不同。第一次是寫一段話,寫重點觀察的景物;第二次則要求把重點部分寫具體,並在具體描述中表達喜愛之情;第三次要求圍繞中心寫;第四次要求先列提綱;第五次則要求寫出景物的靜態和動態,體現小學階段對寫景物的最高要求。可見,要達到每次作文訓練要求,除了從內容入手,讓學生有話可寫以外,必須在語言表達的指導上着力,語言表達的指導要到位。否則,提高表達能力只能是一句空話。

作文指導從內容入手,還必須辯證地看待臨時觀察與生活積累的關係。有的老師在作文課前必定要組織一次活動或在課堂上設置一定的情境指導觀察。這樣的指導,學生寫起作文當然比較順利。在學生未掌握相應的觀察方法或明顯缺少相應的生活積累時,這種臨場指導是有益的。但如果學生在作文前就具備了上述的兩個條件,再來如此這般的臨場觀察指導則是不可取的。課堂教學時間是個常數,觀察指導的時間多了,表達指導與表達練習的時間自然就少了。此外,經常性的臨場觀察指導,會使學生形成錯覺,以為作文內容是老師給的,長期以往會形成依賴心理,而忽視了生活積累。因此,除了必要的少量的課堂觀察外,要着重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值得一提的是,訓練學生養成記日記的習慣,不失為積累素材和練習表達的好方法。

作文指導,可以從內容入手,也可以從形式入手。從內容入手,能自由表達所看、所聽、所想,有利於激發寫作興趣。從形式入手,要在一定的模式中表達思想,有利於進行語言文字的嚴格訓練,兩者各有所長。但是,從內容入手,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徵。小學生思維活躍,不喜歡束縛,他們的思維又需要形象材料的支持。因此大綱規定,作文指導要從內容入手。但是,從內容入手,只是方法,不是目的。小學作文訓練的重要目的是讓學生形成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如能圍繞中心寫,按一定的順序寫等。因此,在備作文課時,在考慮如何從內容入手進行指導時,應考慮到內容與形式的聯繫以及形式可能對內容的制約。如五年制第十冊基礎2的作文,要求學生寫自己一種心愛的東西,除了要抓住特點寫外,還要寫聯想。因此,在引導學生選材時,要注意所選的材料適宜引起美的聯想,如寫兔子、寫菊花、寫儲蓄罐等。

此外,從內容入手是相對的。美國的威廉·W·韋斯特在《提高寫作技能》一書中指出:當然,你既需要形式,也需要內容,所以,對你來説,重要的不是你需要哪一個,而是哪一種途徑可以幫助你寫得更好。到了高年級,學生有了較豐富的生活積累和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堅持從內容入手的同時,不妨來點靈活,有時可先提表達形式上的要求和進行表達指導,然後讓學生自己選材寫作。

思考作文 篇6

從小到大,我學會的事情就像天上的星星似的,多亮。而最讓我記憶深處難忘的,還是那次的——學會思考。

從小到大,只要不會做的題我都會跑去問父母或老師,也許會有人説:“不懂就要問,這種方法很好。”可每當父母説我不愛思考時,我就會拿這句話當擋箭牌,久而久之,我也發現這是一種不好的習慣。於是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學會思考。

有一次,我正在做家庭作業,突然遇到一道數字很大的題。我立刻想到了爸爸:“筆算太麻煩了,去找爸爸吧!”於是,我便飛奔出房,爸爸正在看新聞,我連忙迎上去説:“爸爸,這道題數字太大,你幫我算算吧!”可爸爸卻拂袖而去。我沮喪地回到房間,心想:“不做了吧,明天問老師吧!可我已經下定了決心呀!”這時,我的腦海裏似乎有兩個小鬼在爭吵,一個説:“明天問老師吧,別做了!”另一個卻説:“不可以的,不能什麼事情都不思考的。”經過我的再三考慮,做!我想:“這道題有可能有第二種方法,我來算算。”我認真地讀了讀題目,畫了線段,做了對比,列了方程。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可還是解不出。這時,我彷彿看見題目正在對我説:“切,就你?能行嗎?算了吧~哈哈。”我心中很不服氣,更加努力地想。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我把這道題解了出來。第二天,老師表揚了我,我心裏高興極了,比吃了蜜還甜。昨天晚上的辛苦全都被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俗話説:三天不説口生,三天不練手生。只有認真思考,反覆練習,才能在人生的賽場上賽出風格和水平。

標籤: 精品 思考作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lizhizuowen/sikaozuowen/0d7kn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