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青蛙》閲讀答案

《青蛙》閲讀答案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我們都離不開閲讀答案閲讀答案可以給我們提供解題指導和解題思路。你知道什麼樣的閲讀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幫助到我們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青蛙》閲讀答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青蛙》閲讀答案

①各種蛙都有出色的捕魚本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早就認識到青蛙與農業生產的密切關係。農民以青蛙鳴聲的早晚和大小,來估計莊稼的豐歉情況。唐人章孝標有詩云:“田家無五行,水旱卜青蛙。”

②説到青蛙的捉蟲本領,首先得從它的舌頭和眼睛談起。青蛙的舌頭又長又寬,前端分叉,舌面上有一層膠粘的液體。它的舌頭在口腔中的位置也很特別,舌根生在口腔的前部,舌頭是向裏伸向咽喉的。捕食的時候,它只要認準目標,立即閃電似地突然向前一翻,就把食物捲到口中。青蛙的眼睛非常奇怪,看活動的東西非常敏鋭,看靜止的東西卻幾乎看不見。只要蟲子在飛,不管飛得多快,飛向何方,青蛙都能分辨清楚;同時能判斷在什麼時候跳起來把蟲子吃掉。如果蟲子停住不飛,它就看不見了。科學家作了一個試驗,把青蛙養在一隻籠子裏,拿一大堆死蒼蠅來餵它,結果青蛙一隻也不吃,不幾天就活活地餓死了。後來又把死蒼蠅拴在細線上,在青蛙面前搖晃,青蛙跳起來就把它吞了,跟吃活蒼蠅一樣。

③青蛙的食譜很豐富,甲蟲、蝗蟲、稻螟蟲等好幾十種害蟲,都是青蛙所愛吃的。有人作了統計,一隻青蛙平均一晝夜能夠吃70多隻害蟲,一個月約吃2000只。如果按青蛙每年活動期6至8個月計算,可以消滅各種害蟲15000只左右。全國各地青蛙千千萬萬,幫助人類消滅的`害蟲是多麼可觀啊。

④青蛙的幼蟲蝌蚪,不少畫家常愛以此為題進行創作。我想起已逝的畫家齊白石的一段故事。1957年,我國著名戲劇家老舍曾以詩句“蛙聲十里出山泉”為題,請白石老人作畫。命題要求把無形的青蛙聲描繪成有形可見的畫面,着實很棘手,但白石老人苦苦構思之後,揮毫畫成這樣一幅傑作:一片急湍的流水從山間亂石中瀉出,水中夾着幾隻活潑的蝌蚪,高處再抹幾筆遠山相襯,把詩的意境含蓄地烘托出來了。人們透過這幾隻蝌蚪形象,彷彿聽到十里山泉裏傳來的陣陣蛙鼓。這個故事雖然是指文藝創作要獨闢蹊徑,但也説明白石老人對於蛙的生活史是多麼熟悉啊。一隻蝌蚪大約經過五六十天就發育成蛙。

⑤青蛙不僅對農作物好處極大,也為仿生學的研究提供了很有意義的啟示。科學家研究了青蛙的眼睛構造,製成了“電子蛙眼”,用它來遙控萬里藍天中航行的飛機。機場上的指揮員,憑藉“電子蛙眼”的幫助,準確地指揮飛機的降落。

1、請你結合②段內容,發揮想象力,簡要闡述一下青蛙舌頭位置和舌尖構造對捕食蟲子的作用。

2、作者為什麼要如此詳盡地説明青蛙眼睛的奇特結構呢?

3、“電子蛙眼”是根據青蛙眼睛怎樣的特點仿製的?(請儘量篩選文中的有關語句作答)

4、依你之見,“電子蛙眼”除了可以幫助指揮飛機的降落之外,還能有哪些可能的用途呢?(寫出兩種)

5、文章末尾兩個自然段的順序如果對調一下是否更好?為什麼?

參考答案

1、青蛙舌根和舌尖的特殊位置與構造,使舌頭可以伸得更長,伸出的速度更快,從而更容易捕捉到蟲子。

2、因為要捕捉蟲子,首先必須敏鋭地發現並準確地判斷蟲子的準確位置,這就必須依靠一雙與眾不同的好眼睛。

3、看活動的東西很敏鋭,只要是運動的物體,不管速度多快,朝向何方,青蛙都能分辯清楚。

4、(1)指揮防空炮火,準確地擊落來襲的敵機、導彈。

(2)裝在飛機上,監視地面和水面的活動目標。

(3)用以氣象、天文觀測,如雲層移動等。

5、會。因為對調後結構會更緊湊,也更順理成章:先集中寫青蛙的兩個作用,再寫其幼蟲蝌蚪及畫壇趣聞。

拓展

小學三年級語文《青蛙》原文

瞧,一隻青蛙正在草叢中蹣跚地爬着。

它的眼睛鼓鼓的,頭是三角形的,爬行起來並不那麼輕快,也許你會以為它有點兒傻乎乎的。但你知道嗎,它可既是游泳專家、跳遠健將,又是歌唱家,還是捕蟲能手呢!

你看,它發現你走近了,就猛地一跳,跳到那綠色的溪水中。這一跳,足足有它體長的20倍遠。然後,在飄着浮萍的溪流中,它以最標準的蛙泳姿勢,向對岸游去。

青蛙喜歡歌唱。盛夏的夜晚,在池塘邊、小河旁,到處有它的歌聲。

每到黃昏,池塘邊上會有一隻老青蛙先發出單音的獨唱,然後用顫音發出一聲短鳴,接着滿塘的蛙便跟着唱起來。“呱!呱!呱!”蛙聲此起彼伏,形成美妙而神祕的大合唱,給寂靜的夜晚帶來生命的活力。

青蛙善於捉害蟲。一隻青蛙一年捕食的害蟲,約有一萬隻,真是農作物的好衞士。正因為青蛙是一種有益的動物,所以我們應該保護它們。

青蛙還受到科學家的另眼看待,因為許多科學實驗都少不了它們。

青蛙,真是一種可愛的動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ympvj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