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雷震《村晚》閲讀答案

雷震《村晚》閲讀答案

《村晚》是南宋詩人雷震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下面我們為大家帶來雷震《村晚》閲讀答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雷震《村晚》閲讀答案

  村晚

  雷 震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註釋:①塘:堤岸。

①陂(bēi):池塘。

②銜:口裏含着。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掛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③浸:淹沒。

④漪(yī):水波。

⑤橫牛背:橫坐在牛背上。

⑥腔:曲調。

⑦信口:隨口。

⑧池塘:堤岸。

1.本詩中作者描寫了怎樣的畫面?表達出怎樣的感情?(5分)

2.本詩前兩句的寫景極有特色,請從煉字的角度加以賞析(至少兩處)。(6分)

3.這首詩在寫景時用了哪些技巧?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村晚》閲讀答案

1、(5分)寧靜的晚村暮色圖景,(描繪畫面略),表達了作者對閒適的田園生活讚美嚮往之情。(答出鄉村晚歸或鄉村暮色,給1分;答出特點:幽靜美麗、富有生活情趣,任意一點給1分;描繪畫面1分;情感2分。)

2、(6分)①用“滿”字寫出青草茂盛,池水盈盈; ②“銜”用比擬手法寫出日落景象,化靜為動,形象生動;③ “浸”生動地描繪出了落日和山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答出兩點就給6分。)

3、①煉字。兩個“滿”字生動地寫出了茂盛而美麗的春草,柔美的春山倒映在澄澈春水中,渾然一體,別有趣味;“浸”字生動地描繪出了落日和山倒映在水中的形象;②動靜結合。作者先寫靜景後寫動景,由近及遠,景物層次分明,構成一幅幽靜美麗的田園風光圖。③比擬。“山銜落日”,用比擬手法寫出日落景象,化靜為動,形象生動。④ 借景抒情。借恬靜優美的景色充分表現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讚美嚮往,情與景高度統一。

(答出三點即可。每點2分,表達技巧1分,緊扣表達技巧結合詞句分析1分。答案超出以上四種,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4、從詩歌的內容看,作者描寫的'是什麼季節?(夏末秋初)

5、後兩句中的一個“____”字,一個“___”字表現了牧童自在悠閒的無窮樂趣。

(橫 信)

《村晚》翻譯

在一個長滿青草的池塘裏,池水灌得滿滿的,太陽正要落山,紅紅的火球好像被山口咬住一樣,淹沒在冰涼的池水波紋中。放牛的孩子橫坐在牛背上,隨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調的樂曲。

《村晚》作者

雷震,宋朝,籍貫,生平事蹟不詳。有的人認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寧宗嘉定年間進士。也有人認為是南昌(今屬江西)人,宋度宗鹹淳元年(1265)進士。其詩見《宋詩紀事》卷七十四。

《村晚》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農村晚景的詩:在四周長滿青草的池塘裏,池中的水灌得滿滿的,太陽正要落山,紅紅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樣(是落山後),倒映在冰涼的池水波紋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橫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隨意的吹奏。詩人即景而寫,構成了一幅饒有生活情趣的農村晚景圖。

水草長滿了池塘邊緣,池水漫上了塘岸,太陽正要落山,山像是銜着落日似地倒映在冰涼的波光盪漾的水面上。牧童趕着牛回家,橫坐在牛背,手拿短笛隨便地吹奏着不成調的曲子。

這是一首描寫農村晚景的詩。前兩句詩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機地融合起來,描繪了一幅非常幽雅美麗的圖畫,為後兩句牧童出場佈置了背景。“草滿池塘水滿陂”,兩個“滿”字,寫出仲夏時令的景物特點,寫出了景色的生機一片;“山銜落日浸寒漪”,一個“銜”字,寫日落西山,擬人味很濃,一個“浸”字,寫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生動形象。這些景物,色彩和諧,基調清新,有了這樣的環境,那牧童自然就是優哉遊哉、其樂融融的了。詩人是帶着一種欣賞的目光去看牧童、寫村晚的,他十分滿足於這樣一種自然風光優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環境,所以他寫牧童,讓其“橫牛背”,吹短笛,卻是“無腔信口”。總之,這首詩描繪的確實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畫面,無論是色彩的搭配,還是背景與主角的佈局,都非常協調,而畫中之景、畫外之聲又給人一種恬靜悠遠的美好感覺。

標籤: 村晚 閲讀 雷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xpwjp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