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在遠古洪荒時代艱苦而惡劣的環境中》閲讀題和答案

《在遠古洪荒時代艱苦而惡劣的環境中》閲讀題和答案

試題內容:

《在遠古洪荒時代艱苦而惡劣的環境中》閲讀題和答案

(一)論述類文本閲讀(9分,每小題3分)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題。

在遠古洪荒時代艱苦而惡劣的環境中,先民們依託氏族血緣關係,築成集體堡壘,以抵抗自然力量的侵害與外族的凌犯。基於生存的需要,中華民族很早就懂得了人人相和對於集體生存的重要性。現在我們常説的“和諧社會”,其實也導源於先民的生存環境。孔門弟子説的“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論語·學而》),其中的 “先王之道”與其説是個別聖人的説教,毋寧説是遠古生民的共識。中華文化之魂就是由這種血親形態與觀念建構而成的。當時的人被牢固的血緣紐帶聯結在一起,一切活動都和氏族分不開。氏族首領 由會議民主選舉而產生。他們沒有什麼特權。傳説神農親耕,妻親織,與其他氏族成員處於平等的地位。氏族的民主精神也反映在集會方面。氏族成員都有權力參與這種會議。一切重大的事情,如氏族首領的選擇和更換,血族復仇的決定,都在這種會議上解決。生存的艱難,反而鑄成了民風的淳樸,人際的和諧。《莊子》一書中屢屢出現的對氏族社會風俗之美的讚歎,是有其歷史依據的。天人合一與人人相和,是中國人的最早的生存意識與道德。

我們探索中華文化之魂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是,靈魂不死的觀念到了仰韶文化階段趨於成熟。在最早的山頂洞人時期,我國的古人類就已經萌生了靈魂不死的觀念。到了仰韶文化階段,這種觀念就更加明晰了,並且成為普遍的觀念。仰韶文化遺址中的死者墓葬    的頭顱都朝向同一個方向,象徵死者生前同心同德,死後也魂歸一處,決不分離。戰國時著名詩人屈原創作的《楚辭·招魂》中有“魂兮歸來,反(返)故居些”的哀辭,《楚辭·九歌》中的終曲是《禮魂》,表達對於魂靈的禮讚。遠古人們敬畏魂靈的觀念,反映出氏族社會中血緣關係對當時人們生死觀念的約束,同時也説明了仰韶文化時期的人們已經開始對生死歸宿的關注。

與此相適應的則是圖騰觀念的發達。墓葬反映出人們對自身歸宿的關注,圖騰則説明人們重視自己的來源。中國古代的氏族社會發展到一定時期,人們開始探尋本氏族的來源,説明原始人已開始對自己歷史的關心。幾千年來備受華夏族尊崇併成為帝王標誌的龍,考其淵源,也是從遠古的圖騰崇拜發展而來的。圖騰觀念以及後來出現的盤古開天地、女媧摶土造人的故事,反映了遠古時代的人們已經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識,而這種具有文化意味的自我意識,正是中華文化成熟的標誌,是民族精神形成的基礎。《論語·學而》中記載孔子的弟子曾子説:“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這句話的意思是説,慎重對待亡靈,追尋遠祖,老百姓的道德就會變得厚重。孔門的這些經典語言,真實地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敬天法祖的心理。這幾年國家將清明在內的傳統節日列入法定節日,就是對於我們先祖的追懷與祭祀,它既是對於傳統的迴歸,也是對於明天的進步。

(摘編自袁濟喜《國學與中華文化之魂》)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在遠古洪荒時代,為了抵抗自然力量的侵害與外族的凌犯,先民們以氏族這一血親形態聚合,依靠集體力量生存。

B.環境的惡劣,生存的艱難,讓中國先民意識到天人合一與人人相和的重要性,鑄成了淳樸的民風與和諧的人際關係。

C.孔子崇尚“先王之道”,孔門弟子認為這並非個別聖人的'説教,應該將它理解為遠古先民基於生存需要形成的共識。

D.氏族社會裏,氏族成員都有權力參與解決一切重大的事情的集會,氏族首領沒有什麼特權,此民主精神受到後人讚歎。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早在山頂洞人時期,中國人便有靈魂的觀念,他們認為靈魂不會隨着肉體而消亡,這種觀念在仰韶文化階段已經深入人心。

B.戰國時著名詩人屈原創作的《楚辭·招魂》和《楚辭·九歌》,都表達對於魂靈的禮讚,體現遠古人們敬畏魂靈的觀念。

C.盤古開天地、女媧摶土造人的神話故事,反映了遠古時代人們具有文化意味的自我意識,這標誌着中華文化的成熟。

D.國家把清明節等傳統節日列入法定節日,既表達對於我們先祖的追懷與祭祀,也是對中華 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説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中華文化的形成,與華夏族先民艱苦而惡劣的生存環境、依託氏族羣居的生存方式以及隨之萌生的觀念是密不可分的。

B.仰韶文化階段,人們就已經關注自身的生死歸宿,不過他們的生死觀念受血緣關係約束,這一點從其墓葬也可以看出。

C.“龍”的出現,源於中國古人類由探尋自身來源而產生的圖騰崇拜,從氏族社會以來便作為帝王標誌而備受華夏族尊崇。

D.儒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儒家看來,如果與人相處不注重和諧,對亡靈隨意怠慢,都是有礙道德發展的。

試題答案:

(一)(9分)

1.(3分) C

2.(3分) B

3.(3分) C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qdwqe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