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聯想與審美閲讀理解和答案

聯想與審美閲讀理解和答案

閲讀下文,完成文後各題。審美過程中的聯想和想像審美過程當中,由於審美者面對的是富有吸引力的、啟發性的一種美的形象,所以會自然地喚起對事物的種種聯想和想像。

聯想與審美閲讀理解和答案

閲讀下文,完成文後各題。

審美過程中的聯想和想像

審美過程當中,由於審美者面對的是富有吸引力的、啟發性的一種美的形象,所以會自然地喚起對事物的種種聯想和想像。這些聯想和想像是在對審美對象有所感受、有所理解的基礎上產生的,它們反過來又會加深對審美對象的'感受和理解。聯想和想像的作用在中國曆來是被強調的。比如中國古代詩論,一概強調寫詩要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你寫了一個象,你要使人想到這個象外面還有豐富的形象。這是審美的主觀能動性。

在審美過程當中,欣賞語言藝術是要通過再造想像的。再造想像就是根據語言、符號、圖樣的描述和指示,在頭腦中構想相應的形象。譬如一個建築師拿到一個建築設計圖,想像未來的高樓大廈是什麼樣的,這就叫再造想像。再造想像很重要,白紙黑字,要講形象感,它似乎比戲曲和電影差遠了。你這不是白紙黑字嗎?他那不是表演嗎?穿得花花綠綠的,還帶動作,應該是那個形象感強得多。恰恰相反,名著改成電影或者戲劇,從來只有一個反應:沒有原著好看。白紙黑字通過再造想像,它給你的形象感豐富得多。“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二十八個字,往你眼前一擺,一幅生動的鄉土民俗風情畫就展現在你面前。

語言藝術的審美必須通過再造想像。有的人看書囫圇吞棗,根本沒有把握住再造條件是什麼,腦子裏也沒出現有關的人物形象,走馬觀花,囫圇吞棗,那就不叫藝術欣賞。特別是讀中國的詩詞曲賦,這些語言藝術作品含有更大的特殊性,因為它有很多典故,如果你的文化素養能夠通曉,那麼這個典故不但有形象感,而且還能夠引發聯想想像。典故本身就構成形象:“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它的本身就有形象,但同時也有典故。假如你沒有這個文化知識來理解它,你對這個詩所反映的這個形象也不理解,在詩中的關係也就更不理解。所以我説要提高聯想想像能力,要增加生活經驗,要增加文化知識。

(選自金開誠《藝術審美的心理機制》,有刪改)

小題1:下列各句對審美過程中的“聯想”和“想像”的理解,符合文意的兩項是(6分)A.美的形象會自然地喚起審美者的聯想和想像。B.聯想和想像產生的基礎是對審美對象要有深刻的感受和理解。C.聯想和想像會加深對審美對象的感受和理解。D.在中國曆來做什麼都強調聯想和想像的作用。 E.聯想和想像正體現了審美的主觀能動性。

小題2:下列各句表述不符合文意的是(3分)A.根據語言、符號、圖樣的描述和指示,在頭腦中構想相應的形象,就是再造想像。B.語言藝術的審美必須通過再造想像。C.藝術欣賞不能走馬觀花,囫圇吞棗,腦子裏必須出現有關的人物形象。D.詩詞曲賦中的典故形象可感,所以能夠引發聯想想像。

小題1:CE

小題2:D

小題1:C、E(A.必須是“富有吸引力的、啟發性的”美的形象,才會自然地喚起審美者的聯想和想像。B.對審美對象的感受和理解“有所”就行,無須“深刻”;D.不可能“做什麼”“都”強調聯想和想像的作用。)

小題2:D(必須具備能夠通曉典故的文化素養,才能夠引發聯想想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9kydn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