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衞鞅欲變法,秦人不悦閲讀答案

衞鞅欲變法,秦人不悦閲讀答案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我們最不陌生的就是閲讀答案了,藉助閲讀答案我們可以更好的領會題意和知識點,有助於個人提升。什麼樣的閲讀答案才能有效幫助到我們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衞鞅欲變法,秦人不悦閲讀答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衞鞅欲變法,秦人不悦閲讀答案

衞鞅欲變法,秦人不悦。衞鞅言於秦孝公曰:“夫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甘龍曰:“不然。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衞鞅曰:“常人安於故俗,學者溺於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公曰:“善。”

以衞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令民為什伍而相收司、連坐,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不告奸者與降敵同罰。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鬥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國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數。於是太子犯法。衞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

行之十年,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衞鞅曰:“此皆亂法之民也!”盡遷之於邊。其後民莫敢議令。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於民,民保於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不善者反之:欺其鄰國,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以至於敗。所利不能藥其所傷,所獲不能補其所亡,豈不哀哉!昔齊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晉文公不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棄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廢徙木之賞。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衞鞅尤稱刻薄,又處戰攻之世,天下趨於詐力,猶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況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節選自《資治通鑑》,有刪改)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緣:因為

B.各以輕重被刑大小被:遭受

C.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具:詳細制定

D.所利不能藥其所傷藥:治療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唯大王與羣臣孰計議之

B.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雖無絲竹管絃之盛

C.法之不行,自上犯之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D.猶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常以身翼蔽沛公

11.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體現“以信為寶”思想的一組是

①常人安於故俗,學者溺於所聞 ②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

③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 ④國保於民,民保於信

⑤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以至於敗

⑥猶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況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衞鞅向秦孝公進言申述變法理由,甘龍對其進行反駁。衞鞅認為不能和常人、學者商討開創大業之事,最終秦孝公認同了衞鞅的觀點並同意其變法。

B.為了讓百姓相信法令,衞鞅在南門立杆懸賞,先為十金,後增至五十金,有人將木杆搬到北門而獲賞,這才頒佈變法法令。

C.秦國很多百姓在變法之初指責新法帶來不便,衞鞅借太子犯法之事加以懲戒,使秦人接受了法令,並讓那些質疑新法的人改變了態度。

D.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天下,建立天下者不欺四方;戰國亂世的四位君主以信服人,司馬光藉此提醒一統天下的當政者更應該這樣。

13.把文言文閲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5分)

(2)民怪之,莫敢徙。(2分)

(3)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3分)

參考答案:

9.A

10.C

11.D

12.C

13.(10分)

(1)聰明的人制訂法規,愚笨的人被法規制約(或“受制於新法”);賢德的人改變禮制(或“規則”,“禮法”等均可),無能的人拘泥於(陳舊的)

禮制。(5分)

(2)百姓們感到此事很奇怪,沒人敢動手去搬。(2分)

(3)不講信譽無法統治(“領導”也可)人民,沒有人民便無法守衞國家。(3分)

評分標準:錯一處扣1分,扣完為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7rklwz.html
專題